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2.
"脏虚络痹"理论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邱幸凡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5):334-335,352
首次提出“脏虚络痹”的病机理论,并用于指导慢性病和老年病的辨证论治。认为“脏虚络痹”是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病机,在“脏虚络痹”中,五脏虚衰为本,络脉痹阻为标,脏虚有气血阴阳之分和体用性之别;络痹有气络血络、体络脏络之别和络实致络痹、络虚致络痹之异;脏虚与络痹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主张以“补脏通络”作为慢性病和老年病的基本治则,补脏要辨气血阴阳而治,并宜体用性并调;通络有祛邪与扶正之别,用药宜流通活泼而忌阴凝呆滞。 相似文献
3.
血管炎是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少见的关节外并发症,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相似,均可通过炎症反应促使血栓形成。病程达十年以上的RA患者易并发血管炎,且可明显加重关节损伤和其他关节外症状[1],其常见临床表现包括远端皮肤溃疡、周围神经病变、巩膜炎、心包炎等。RA归属于中医"痹病"范畴,其并发血管炎若累及中小血管属"肢体痹",若累及内脏属"内脏痹"。 相似文献
4.
5.
6.
7.
朱秀惠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8):4-5
本文从肺间质纤维化临床表现、病理基础,认为瘀血痹阻肺络是其病理基础,毒邪闭阻,肺络不通,肺失宣降,络息成积,形成肺间质纤维化病变。本病病机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肺脾肾;标实责之痰、瘀、热(毒),晚期可累及于心,五脏阴阳并损,并提出分期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无“骨质疏松症”病名,但《黄帝内经》有“骨痹”、“骨痿”等类似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气至,名骨痹。”指出了肾虚外感,寒邪舍骨,发为酸痛者即为骨痹。《素问·痿论》云:“肾主身之骨髓……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相似文献
9.
10.
朱立友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9):153-154
络病理论自《内经》始发其端,惜后人发掘甚少。明清以来的近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研究者众多并把诸多原则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辨治心血管病方面中积累了丰富经验。鉴于络病理论在心血管病领域的重大实践意义,特撰本文与同道共探其妙。 相似文献
11.
12.
从临床研究的必要性、脉络学说的内涵与外延、脉络学说的临床价值意义、脉络学说指导络病临床研究的意义等方面探讨脉络学说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价值,突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在防治重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14.
中医络病学在近30年间进行了大量的文献和临床研究,取得较大的发展。"络脉—血管系统病"概念的提出引发了对中医络脉络病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病关系的深入研究,大致形成共识,中医络脉类似于西医血管,西医心血管病可以利用中医络病病机加以分析、辨证及治疗。现就络病学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针灸治疗偏头痛以经络辨证为核心,在十二经脉中根据经脉循行部位的不同将头痛分为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太阳头痛、厥阴头痛等,经络辨证选穴依据主要有本经配穴、同名经配穴、表里经配穴、辨证配穴以及根据病变部位上下左右配穴,而偏头痛的发病部位有明显经脉循行的特点。从经脉论,偏头痛属少阳头痛,与足少阳胆经及手少阳三焦经关系更为密切,循经取穴是治疗偏头痛的核心。从络病论,偏头痛符合脑络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病变特点,治疗上宜通络止痛、气血同治,以尽快促进脑络功能恢复,防治脑络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瘀血阻络。运用中医络病学说辨证论治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20.
运动性疲劳"劳则气耗","久则血伤而入络";病初在气,久病入络是络病学重要学术观点和发病观。运动性疲劳初病在气,主要为运动功能障碍和湿浊代谢邪毒物质瘀滞。治宜利湿化浊祛邪以宣通气机;运动性疲劳久病入络,主要为阳气耗损,脾肾损伤,运动原始动力不足,治宜温补脾肾阳气以宣通经络。无论内服还是外治都紧扣经络、气机、病邪等关系施治,获得抗运动性疲劳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