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血脂康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兵 《辽宁中医杂志》2006,33(5):558-558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住院患者100例,随机分2组。治疗组50例,口服0·6g血脂康(北大维信),每日2次,对照组50例服用阿司匹林100mg,每日1次,疗程4个月。于治疗前后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大小治疗后明显减小(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脂康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可作为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洛汤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予口服拜阿斯匹林100mg,每晚1次;辛伐他汀片20mg,每晚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通络汤,每日1剂,治疗期为6个月。于服药前及服药6个月后检测血脂,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色检查测定粥样斑块面积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TM),观察并比较治疗前后血脂、斑块消除情况及ITM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血脂均明显降低(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斑块面积明显减少,ITM变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通络汤具有调脂作用,且疗效确切,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太权  范华昌 《中成药》2006,28(6):832-834
目的:观察雷氏丹参片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雷氏丹参片组(35例),血脂康组(31例),对照组(30例),雷氏丹参片组给予雷氏丹参片4片/次,每日3次口服,血脂康组给予血脂康胶囊2粒/次,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饮食控制。分别于入院时,治疗后3个月、6个月动态监测3组患者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3组患者血脂和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3组均完成了6个月的随诊观察。3组间血脂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颈动脉斑块积分在研究6个月时雷氏丹参片组积分下降,对照组积分增加(P<0.05),血脂康组斑块积分无明显变化。丹参片组、对照组颈动脉斑块积分(随诊6个月后)与初诊结果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血脂康组与初诊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雷氏丹参片组、血脂康组均未发现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雷氏丹参片具有较好的降脂作用同时还能延缓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在使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可长期安全的用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将7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片(拜阿司匹灵)0.11次/晚、阿托伐他汀钙片(立普妥)20mg1次/晚,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服银杏叶分散片,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后利用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监测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1),且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银杏叶分散片联合阿司匹林片、立普妥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片、立普妥片.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豨莶通栓胶囊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缺血性脑中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6例.对照组每次口服拜阿司匹林片100 mg,每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豨莶通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两组均治疗6周后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和中医证候疗效. 结果 对照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总有效率、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75.0%、73.2%;治疗组分别为92.8%、94.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稀莶通栓胶囊联合联合阿司匹林片治疗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将应用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的240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病历资料完整者作为治疗组,予以养阴清热活血方药,每日1剂,水煎服,8周为1疗程;与对照组86例口服肠溶阿司匹林100mg每日3次口服;辛伐他汀5~20mg,每日1次口服;血脂康胶囊(北京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10950029)2粒,每日2次口服。治疗6个月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监测两组患者颈动脉内径(CAD)、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TC、TG、HDL-C、LDL-C、脂联素等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结果:治疗组比对照组颈动脉内径增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等指标显著降低;血清脂联素水平明及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养阴清热活血法治疗及预防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使颈动脉内径增宽;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蛋白胆固醇、血清脂联素等指标显著降低;显著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症状体征等,具有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脂康及阿托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研究组血脂康0.6,每日2次,阿司匹林100mg/晚,对照组阿托伐他汀钙20mg(立普妥),阿司匹林100mg/晚,分别于入院时,治疗6个月、12个月动态监测2组患者血脂水平,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结果①血脂康组和阿托伐他汀钙组6个月、12个月血清TC、TG、LDL-C均比治疗前有明显降低(P〈0.01),HDL-C治疗12个月后有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2组治疗6个月、12个月颈动脉斑块Crous积分较治疗前减低(P〈0.05),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脂康降脂疗效确切,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程度,具有稳定斑块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药降脂通脉合剂对减少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功效.方法:将随机选取的符合条件的120例患者分为4组,治疗组Ⅰ给予中药降脂通脉合剂治疗6个月,治疗组Ⅱ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服用6个月,治疗组Ⅲ中药降脂通脉合剂加阿托伐他汀治疗,每日1次,服用6个月,对照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1 00 mg,每日1次,服用6个月.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应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减少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抽血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结果:治疗后的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明显,降低血脂,尤其在溶解颈动脉硬化斑块方面效果明显,且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无明显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Ⅰ治疗效果良好,可降低血脂,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且无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Ⅱ可明显降低血脂,对照组各项临床指标改善不明显,与治疗组Ⅰ及治疗组Ⅲ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中药降脂通脉合剂能显著降低血脂,减少和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改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提示中药降脂通脉合剂能降低血脂,减少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蒲参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11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7例,对照组49例。治疗组口服蒲参胶囊、肠溶阿司匹林片,对照组口服辛伐他汀片、肠溶阿司匹林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血脂有明显的改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个数、面积亦有明显减少,IMT有明显下降;炎症指标CRP、Fib也明显下降;6个月内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或P〈0.05)。结论:蒲参胶囊可以明显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血脂代谢,并下调各项炎症相关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气化痰活血方治疗中风先兆证的疗效。方法中风先兆证患者60例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阿司匹林片100mg,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益气化痰活血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2组疗程均为6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益气化痰活血方与阿司匹林片联用后,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阿司匹林片组的80%(P〈0.05)。结论益气化痰活血方配合阿司匹林口服能有效控制中风先兆。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脑梗死患者的血脂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治疗作用。方法:选择17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8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脑心通口服1.6g,3次/日,2组疗程均为12个月。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行血脂测定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形态、内径、内膜至中膜的厚度(IMT)、斑块等指标,测评其临床疗效。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12个月后血浆TC、TG、LDL-C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治疗后治疗组TC、LDL-C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在治疗12个月后颈动脉的低回声及混合回声粥样硬化斑块的积分较对照组的斑块积分显著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明显改善脑梗死患者血脂,阻止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甚至逆转、缩小斑块,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符合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法地兰(枸橼酸氯米芬片,50mg),50mg/次,1次/d,月经第5d开始服用,连用5d。并结合心理疏导必要时可用二甲双胍、益玛欣等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药调经助孕汤,1剂/d,分早晚温服,3月1个疗程。结果:①两组愈显率比较,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卵巢体积均明显变小(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卵巢排卵率较前增多(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LH/FSH比较均明显好转(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多囊卵巢综合症不孕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补肾中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4例,对照组61例,对照组口服舒降之和肠溶阿司匹林,治疗组口服补肾汤,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颈动脉管腔直径、平均斑块面积以及颈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SPV)、舒张期末血流速度(EDV)明显降低(P<0.01),血流量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颈动脉平均斑块数量、平均斑块面积以及SPV、EDV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补肾中药可调节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提高颈动脉血流量,抑制颈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酮对血瘀证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血瘀证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治疗)和治疗组30例(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丹参酮注射液),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大小及血清hs-CRP的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治疗组IMT、hs-CRP均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缩小的趋势。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参酮可显著降低血瘀证患者IMT及血浆hs-CRP的水平,并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表明丹参酮具有抗炎、稳定斑块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中药治疗免疫性不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12月郑州市中医院门诊的男性不育症患者中,混合抗球蛋白反应试验阳性者150例,按统计学随机数字表法(2∶1)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对照组50例。治疗组采用肠溶阿司匹林(每次25 mg,每天3次,口服)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强的松片,每天10 mg,口服。两组均以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组100例,痊愈42例,显效21例,有效26例,无效11例,有效率89.00%;对照组50例,痊愈16例,显效8例,有效4例,无效22例,有效率5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4,P〈0.05)。结论:肠溶阿司匹林联合中药治疗免疫性不育症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运用隔"温经化瘀散"灸脐与口服中药生化颗粒治疗产后恶露不尽的疗效差异。方法:将192例患者随机分为隔"温经化瘀散"灸脐即治疗组;口服中药生化颗粒即对照组,每组96例。治疗组采取隔"温经化瘀散"(乳香、没药、五灵脂、当归、川芎、炮姜、益母草、黄芪等)灸脐,1h/次,1次/d,7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口服中药西安兆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生化颗粒,1包(6g)/次,3次/d,7d后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83%(92/96),优于对照组87.5%(84/96,P<0.01)。B超复查宫内残留物消失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26/28),优于对照组72.41%(21/29,P<0.01)。结论:隔"温经化瘀散"灸脐疗效优于口服中药生化颗粒,同时观察发现该项研究治疗舒适便捷,无任何痛苦和毒副作用,有效避免了产妇长期服药所带来的不便和可能对婴儿造成不良反应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确诊的颈性眩晕患者10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和治疗组(n=50);治疗组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对照组服用西比灵5mg,1次/d,同时给于颈部牵引治疗,疗程2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临床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补肾解郁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益肾补虚、疏肝解郁类中药组方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的疗效。方法:采用补肾解郁方(黄芪、西洋参、白术、天麻、枸杞子、熟地、淫羊藿、白芍、酸枣仁、茯苓、知母、香附、柴胡、郁金等)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240例,并与氟西汀对照,用药疗程均为12周。在治疗3、6、12周时,对两组的汉密顿(HAMD)减分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经过3周治疗,补肾解郁组有效率低于氟西汀组(P〈0.05)。6周末,两组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无效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12周末,补肾解郁组痊愈率、显效率、HAMD减分值和疗效指数(EI)显著高于氟西汀组(P〈0.05)。不良反应明显低于氟西汀组(P〈0.05)。结论:补肾解郁法治疗肾虚肝郁型抑郁症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对早期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医对症支持治疗和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中药补阳还五汤。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29%、78.12%;组问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和CS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第14d和第21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第21d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第21d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第180dBI指数≥85分者分别为20例(71.43%)、18例(56.25%);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补阳还五汤对早期危重症脑卒中患者康复具有良好疗效,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成药康复新液预防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及康复新液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和雷贝拉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经治疗,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与对照组的92.0%相接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康复新液预防阿司匹林所致胃黏膜损伤的临床疗效与质子泵抑制剂相似,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