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与标准心肺复苏(CPR)技术相比,间隙腹部按压辅助心肺复苏(IACCPR)被公认为较为理想的心肺复苏手段〔1〕。我们据此自行设计研制出一种胸外心脏按压、腹腔按压及肺通气呈三位一体的便携式心肺复苏器,经临床应用初步观察血压、股动脉搏动、瞳孔、心电图等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一些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表明,某些传统的心肺复苏观点与事实并不符合,因而相应的一些传统治疗措施也值得商榷。本文就近年来心肺复苏及除颤的新进展作一扼要的介绍。 1.胸外按压的机理并不完全是按压心脏。既往认为,胸外按压的治疗机理在于挤压处于胸骨与脊椎之间的心脏,从而驱使血流前向流动,以供应脑与心脏。一些学者发现,对一部分心脏骤停患者行胸外按压时,其所有的心腔内压力是相等的,左室内径并无明显改变,二尖瓣也未发生关闭。而另有一些肺气肿患者,其X线胸片所见心脏与胸壁之间有相当的距离,但复苏也可以成功。对于这些患者,是何种因素引起压力梯差以促使血液流动呢?约翰霍布金斯大学的学者们提出“胸泵”的学说,即在胸外按压时胸腔内压力普遍提高,从而驱使血液流动。动物实验表明,胸外按压时心腔、胸腔及胸腔  相似文献   

3.
在标准的新生儿心肺复苏(CPR)时,有两种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配合方式:一种是二者交替进行,即每次做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ntermittent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ICC-CPR);另一种是二者同时各自进行,即人工呼吸时心脏按压不停止,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continuous chest compression 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CC-CPR).  相似文献   

4.
心肺脑的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惠 《现代护理》2002,8(7):553-555
心肺脑复苏 (CPCR)是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采用急救措施 ,以恢复和维持病人有效的自主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 ,进而达到防止突然意外死亡、脑损害并恢复智能的目的。自 80年代以来CPCR以早期基本生命支持 (BLS)、进一步生命支持 (ALS)和持续生命支持 (PLS)三期紧密联系 ,相互制约地将复苏全程进行已被广泛应用 ,而与其相适应的CPCR护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就CPCR及护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1.1 胸外心脏按压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 (CPR)指南 ,首先…  相似文献   

5.
现代心肺复苏概念的辨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勿庸置疑 ,对心脏、呼吸骤停采取及时、有效的复苏措施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故规范、普及心肺复苏指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 ,心肺复苏指南应体现出准确的概念和简捷有效的方法。一、复苏指南中循证医学的应用1.新指南删除了CPR前检查脉搏作为诊断手段 ,正确评估脉搏存在十分关键 ,如果检查脉搏时犯了假阴性错误 (Ⅱ类错误 ) ,会导致心脏骤停误诊 ,而未立即行CPR ,致使 10 %左右的心脏骤停病人失去获救的宝贵机会。据调查 ,35 %的专业人员会出现这种错误 ,删除了CPR前检查脉搏的内容非常必要。胸外按压频率由 80~ 10 0次 /m…  相似文献   

6.
心肺复苏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中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方法 利用心肺复苏模型对195名医务人员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与按压有效性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随着胸外心脏按压持续时间的延长,出现按压偏轻的人数和次数逐步升高.到第5个循环时,有52.25%的操作者至少出现1次以上按压偏轻.第1-5循环中,偏轻的按压分别占4.63%、11.49%、14.34%、22.20%和25.31%.结论 为了保证CPR质量,医务人员在进行CPR时,应每4-5个循环更换按压者.  相似文献   

7.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2组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气分析,血酸、氧自由基、细胞因子检测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相比,气动胸腹反向加压心肺复苏装置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平均增加35.8%,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血乳酸水平降低,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水平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的水平明显降低、心、肺、肺等重要脏器损伤减轻。结论: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提供稳定,有效的心脏血流主,提高组织供氧及氧利用,减轻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组织间缺血性炎症反应,从而综合地起到更为有效的重要脏器(心、肺、脑)保护作用,复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8.
护理急救法     
88040013心肺复苏的近况/杨钧国尹护理学杂志一1 988,3(1)。一31、32 心肺复苏一般包括:1、建立气道。2、恢复呼吸:强调应在建立有效循环后,才能给予必要的呼吸兴奋剂。3、建立有效循环。近年证明:体外心脏按压时,在胸外动静脉之间形成压力差,推动血液从动脉流向静脉,而心脏只是被动地通过血流,故现改为人工胸外按压。方法: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段(不是剑突部位),缓和而持续的压迫,使胸骨下陷3、5 cm,频率为60次/min左右,按压和松驰时间均匀相等。在胸外按压同时,用增加腹压加扎腹带或加压呼吸的方法,可增加心脏排血。在行加压人工呼吸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时胸外心脏按压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  6例心搏骤停患者均为2 0 0 0~ 2 0 0 1年心内科患者 ,男性 5例 ,女性 1例。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时用变频多平面食道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观察心脏改变。结果 所有 6例病人 ,在胸外按压阶段 ,二尖瓣关闭 ,主动脉瓣开放。主动脉瓣峰值血流速度为 (5 9 0± 13 0 )cm/s。在放松阶段 ,二尖瓣开放 ,主动脉瓣关闭 ,二尖瓣峰值血流速度平均为(6 0 0± 2 0 0 )cm/s。在按压末左室内径明显减小为 (32 1± 7 1)mm ,放松末增大为 (42 1± 12 9)mm (P<0 0 5 )。按压末左室容积为 (39 0± 8 9)ml,放松末 (6 8 8± 2 1 7)ml (P <0 0 5 )。按压频率为 10 0次 /min ,心排血量为 (2 8± 0 8)L/min。按压时有创血压为 6 0~ 80 / 10~ 30mmHg,指端血氧饱和度可达 98%~99 %。结论 在实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过程中 ,食道超声可清楚地显示二尖瓣关闭、主动脉瓣开放 ,左室容积减小 ,产生前向血流 ,支持心泵机制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的进展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心肺复苏的进展朱志军(综述)杨兴易(审校)作者单位:200003上海市解放军急救医学中心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急救科现代复苏术起源于50年代末,1960年Kouwen-hoven等〔1〕提出胸外心脏按压术,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极大地引起了各国同行...  相似文献   

11.
自动心肺复苏机是一种全自动的、同步胸外心脏按压、间歇正压通气的仪器。自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进一步强调有效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关键以来[1],已有许多研究比较自动心肺复苏胸外按压仪在临床的优势,如早期就有报道自动心肺复苏机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对心搏呼吸骤停(CPA)老年患者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依据CPR时采用胸外心脏按压方式的不同将150例院内发生的CPA老年患者分为两组,76例采用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的为机械组,74例采用多人次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的为人工组,两组使用气管插管、电除颤、药物复苏等抢救措施相同,比较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循环(ROSC)所需时间及比例。结果机械组患者ROSC所需时间优于人工组[(17.5±5.2)min比(26.8±7.3)min,P0.05],机械组ROSC例数高于人工组(42例比28例,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持续机械胸外心脏按压模式在缩短CPA老年患者ROSC时间、提高ROSC比例及CPR有效率方面均优于人工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3.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近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现将我科使用该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近10余年来,复苏的概念已由心肺复苏发展成心肺脑复苏,并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取得了一些新进展,复苏方法日臻完善,复苏成功率也在不断提高。下面就心肺复苏中的几个问题简要综述如下:一、胸外心脏按压的新机制、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行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方法 67例院内发生心脏骤停的患者随机分为CCC-CPR组(即实验组n=35)和ICC-CPR组(即对照组n=32).两组均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指南要求进行抢救,实验组采用人工呼吸时不停止胸外心脏按压,做连续胸外心脏按压;对照组按照2:30的比率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每次做人工呼吸时,胸外心脏按压必须暂停,做间歇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ICC-CPR).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5.5% vs 61.4%,P<0.05);24 h生存率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28.6% vs 15.6%,P<0.01).结论 CCC-CPR可明显地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 h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1961年,于美国匹兹堡会议,脑复苏首次被加入到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体系中,CPR就演变为目前的心肺脑复苏(CPCR)。心搏骤停(cardiacarrest,CA)患者CPR后脑损害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1]:1)CA引起的早期短暂性脑组织完全缺血(无血流状态);2)CPR过程中的不完全缺血(低血流或/和微血流状态);3)自主循环恢复时的复苏后综合症(postresuscitationsyndrome)。后者主要包括:①灌流衰竭;②再氧合损伤;③脑外器官衰竭;④血液成分紊乱。为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设计出一种装置,使医务人员在心肺复苏时能够明确胸外按压的有效深度,以减少按压不足或按压过度,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方法 采用自主研制的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结合心肺复苏模拟人系统,随机挑选具有心肺复苏经验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实验,同时设立对照组,对两组胸外按压有效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实验组胸外按压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胸外按压深度控制器能够提高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时胸外按压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模型人分析医护人员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技术指标的达标情况,探讨提高胸外按压质量的对策。方法利用Laerdal高级复苏模型及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某三级甲等医院219名临床医护人员对模拟人实施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包括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同时记录疲劳时间。结果医护人员进行模拟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的疲劳时间为57.46S,明显低于《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的标准(P〈O.01);平均按压频率正确率(即按压频率〉100次/min占的比例)为95.63%,平均定位准确率为83.35%,按压深度正确率(≥5cm)为14.54%,胸壁回弹率为78.51%。结论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技术培训应重视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等重点环节,并提醒胸外心脏按压者自觉疲劳时应及时换人。  相似文献   

20.
胸外心脏按压是心博骤停时用人工维持患者血液循环的主要急救方法,临床有着统一的操作标准,即心肺复苏术(标准CPR).近年出现的心脏泵则是在胸外心脏按压时,不但主动按压,而且也主动提拉胸部减压,即主动加压减压心肺复苏术(ACD-CPR).2004年6月-2007年6月,本院急救中心在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前急救中应用ACD-CPR进行复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