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吾师王明福先生,是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党委书记,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明福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老中医王明福先生1971年开始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1999年9月被评为主任医师,多年来潜心临床研究中风、消渴等疾病,在中西医结合诊治中风、消渴等疾病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先后发表了《老年中风治验》、《辨治中风中脏腑高热的认识和体会》、《脑脉通口服液治疗中风病风痰阻络证66例临床观察》、《消渴并发中风的辨治体会》、镇肝熄风汤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37例疗效观察》等多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
黄为群  周洲 《河北中医》2008,30(2):156-157
<中医内科学>"消渴"中阐述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其病理特点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病变脏腑以肾为主,并与肺、胃关系密切.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我们认为,<中医内科学>中关于消渴的论述难以满足现代糖尿病的中医诊疗需要,现将消渴临床辨证论治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目前临床多以肺胃肾论治,但有许多患者按此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对糖尿病的发病机理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笔者依据《灵枢.五变》所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并结合临床,认为五脏病变皆可致消渴,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Ⅱ型糖尿病患者日趋增多。糖尿病中医诊断为"消渴"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人必数食甘美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中医历来视消渴为大病,病的本质是虚症,表象是热证。故往往采用清热、益气、养阴、温阳等治则,以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目的。近年来临床所见II型糖尿病病程迁延,疾病越久则气阴两虚越为多见。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1月拟益气养阴汤治疗II型糖尿病80例,取得较为满意疗效。现将临床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于志强,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曾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科部部长,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载,勤于临床,学研俱丰,善于总结经验,擅长运用中医药理论治疗心系疾病及中医内科疑难杂症,临床疗效显著。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之范畴,根据本病三多症状的孰轻孰重分为上、中、下三消。传统的观点认为其发病机理为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主张  相似文献   

6.
消渴首见于《黄帝内经》,其中对消渴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施治多有论述,为后世辨治消渴病及其变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马万千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对消渴病的诊疗思路和遣方用药皆有独特见解。马师认为消渴病由先天禀赋异常,复因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感受外邪诱发,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典型表现,其主要病机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瘀血贯穿消渴发病始终。治疗上应以滋阴清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故临床应用自拟消渴方加减辨治。此外,马师临证还注重饮食调控、体育锻炼及情志调节来辅佐药物治疗,效如桴鼓。文章对马万千主任医师临床运用自拟消渴方加减的临床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以期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疑难病症,临床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特点,往往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伤。笔者运用加味消渴散治疗糖尿病84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谦 《江苏中医药》2011,43(6):12-13
糖尿病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引发机体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是一组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标志 ,近年来患病率不断上升 ,其中患病人群中 90 %以上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 NIDDM)。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的范畴 ,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朱秀峰主任医师在诊治中医内科杂病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见解 ,笔者在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工作期间有幸得其指点 ,兹将其诊治糖尿病的经验浅述如下。1 抓主证不必拘泥于三消分治历来中医学界是根据糖尿病的“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进行分型论治 ,即烦渴多饮为上消 ,多食易饥为中消 ,尿频量多为下消。朱老认…  相似文献   

10.
消渴病后期多累及五脏六腑表里内外多个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刘胜利主任医师从脏腑、从变证论治消渴(糖尿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米烈汉主任医师治疗糖尿病临床经验。方法:跟师学习,总结辨证思路和临床特长。结论:米烈汉主任医师认为治疗糖尿病主张从肾论治消渴病病因病机,从肾论治消渴本病和并病的临证经验。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属于祖国医学消渴痹证范畴,由于当前该病的西医病理机制尚不清楚,医治缺乏针对性,疗效欠佳。导师吴荣主任医师认为该病的基本病机是糖尿病病程日久,气阴两虚,病久入络,导致阴阳两虚、痰瘀阻络所致,临床在黄芪桂枝五物汤联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内服的同时运用药液足浴,内外同治,取得良好效果。从吴荣主任医师治疗消渴痹证的方药理论结合临床病例进行说明,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在中医称为"消渴",但经临床证明,传统概念上的消渴概念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中医消渴的特征.例如无法通过患者是否口渴、多饮、多尿来区别所患的是糖尿病还是尿崩症,也可说明了消渴不完全等于糖尿病.若糖尿病病人出现口渴、多尿等症状时,可以按照中医上的消渴病症诊治,但如果是糖尿病初期或者没有症状时,对如何进行治疗众说纷纭,因此制定一个对糖尿病能进行准确诊断的操作规程是十分必要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并结合有关专家的论断,针对如何对糖尿病进行中医上的诊断及治疗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从湿、毒、瘀谈糖尿病辨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颖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16-17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是临床上的一种多发病,除典型"三多一少"症状外,严重时可发生多种并发症。长期以来,历代医家将其基本病机锁定为阴虚燥热,本虚标实之证。通过学习古代先贤及近现代医家治疗消渴的理论和经验,笔者认为"湿"、"毒"、"瘀"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湿邪为病痰湿内聚或湿热内蕴;毒邪内蕴,耗热伤阴;瘀血阻络,气不得通,血不得行。鉴于"湿"、"毒"、"瘀"对糖尿病的影响,故清利湿热、托里散毒、活血化瘀亦是防治糖尿病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范畴。消渴之名,首见于《内经》,后世把本病分为上、中、下三消,认为主要由肺、脾、肾三脏机能失调所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突破了传统的三消辨证分型方法,但肾虚为本、阴虚燥热的观点仍主导着临床。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曹德岐 《江苏中医药》2010,42(11):56-57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临床特征,与现代医学的糖尿病基本相合。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常以上、中、下三消辨证论治。近代名医张锡纯曰:"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其证皆起中焦。"消渴的发生与脾脏关系密切。笔者临证时从脾论治部分糖尿病,颇有效验,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NA)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而多汗又是DNA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1])。顾自悦主任医师是北京市级名老中医,从事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40年,理论知识深厚渊博,临床经验丰富,笔者应用顾老经验方治疗消渴并汗证,收效显著,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中医内科住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泌汗异常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44~70岁,平均年龄58.56±5.15岁;糖尿  相似文献   

18.
张琪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光  王亚丽  张琪 《陕西中医》2004,25(12):1116-1118
张琪教授临床擅长内科疑难病的诊治 ,尤以肾病见长 ,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独具特色 ,疗效显著。现将张琪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经验及学术思想总结整理于下。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 ,是由糖尿病失治、误治或治不得法发展而来 ,属本虚标实证 ,病机复杂多变。临床脾肾两虚 ,五脏受损 ,三焦阻隔 ,湿浊瘀血交阻 ,变证丛生。抓住病机 ,未病先防 ,即病防变 ,是张琪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指导思想。1 糖尿病肾病发病多脾肾两虚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 ,糖尿病肾病发病缘于消渴。而消渴的发病又是脏腑功能衰减的产物。“五脏皆柔弱者 ,…  相似文献   

19.
吾师王明福先生系北京市密云县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王明福基层老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内科临床40余年,熟读四部经典,潜心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著作,在中医诊治口干、糖尿病、中风、冠心病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临床运用玄参精当,效专力宏,有其独到的见解,疗效确切。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从瘀论治糖尿病30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筱云  吴晋英 《光明中医》2009,24(11):2108-2109
目的: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属于祖国医学的"消渴"范畴。认为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故传统治疗多从三消辨证立论,但疗效不稳定。笔者在辨证基础上结合消渴致病特点,佐以活血化瘀,取得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