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顾蘅 《河南中医》2004,24(8):77-77
中药的服药方法包括服药时间、次数、药量、冷服、热服等。祖国医学对服药时间十分重视,《神农本草经》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服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下面对常用的服药方法加以介绍。  相似文献   

2.
从十枣汤的服药时间谈择时服药的客观性及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历代文献均注重择时服药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而不是百病皆早晚分服。早在《内经》中就有择时服药法的记载,如“于春分之日,日未出时吐之”。御农本草经》亦指出:“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易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3.
汤剂服法是辨证施治重要步骤,对提高服药质量,提升临床疗效,具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因病定剂:依疾病势态发展确定服药剂数,病情轻缓,病势不急,每日一剂;病程较长,不能急攻或药物具有烈性和毒性,易损伤正气,宜两日一剂;病情急重或病势凶猛,须截断扭转,缓和病势,或药剂轻清,不宜久煎,病势又须即时控制,则用同一处方,每日二剂或三剂以截病势;病情复杂,正虚邪实,攻之伤正,补之碍邪,攻补同用,病又难除,可双处方交替使用,既攻邪势,又扶正气。因病定次:病情急、邪势重,需急挫邪势,缓解病情,或药力集中,扭转病势,或轻药不得重用,或峻药慎用,顿服或日一服;病情不急,病势不凶,需药力接续,常日服二、三次;儿科病,起病急,发展快,服药较难,不易达到和维持血药浓度及有效剂量,宜小量多次服;需药物充分接触患处,饮之不及,宜含咽之法。因病定量:平均等量,适用于病情变化小,病势不急;药量渐增,以防不良反应,中病即止;集中服量,急救时立即服用,以求即刻扭转病势;视体质服量,防攻伐太过,损伤正气;试病服量,以防过剂给药;探病服量,以便确定治疗方案,依病严控,以知为度,中病即止,渐增渐减,积累获效。因病定服:病有寒热上下,药有温热寒凉,根据疾病性质、部位,"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胸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相似文献   

4.
经方煎服法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载方剂的炮制、煎煮方法、服药方法及服药后调养护理方法的总称。《医学源流论》曰:“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病之愈与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其法,则非殊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服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而在夜”。  相似文献   

5.
服法是中药合理运用的重要一环 ,服法不当 ,反而为害。早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 ,对中药服法已有详述 ,其云“病在胸膈以上者 ,先食后服药 ;病在心腹以下者 ,先服药而后食 ;病在四肢血脉者 ,宜空腹而在旦 ;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再如《伤寒论》中桂枝汤宜温服一杯 ,约半小时再喝热稀粥一杯 ,以助药力。《金匮要略》大乌头煎服法 :取二升 ,强人服七合 (70 ml)、弱人服五合(50 ml) ,不差 ,明日更服 ,不可一日再服。《温病条辨》银翘散服法 :病重的白天服 3次 ,夜间服 1次 ,病不解者 ,原方再服。又如鸡鸣散要在清晨 4时服用等。笔者在学…  相似文献   

6.
用药     
《中医药通报》2009,8(1):42-42
医道起于神农之着《本草》,以一药治一病,但一病有数症(统名为病,如疟、痢之类;分名为症,如疟而呕吐、头疼,痢而寒热、胀痛之类)。后之圣人取药之对症者,合几味而成方,故治病必先有药而后有方。方成之后,再审其配合之法,与古何方相似,则云以某方加减。并非医者先有一六味、八味、理中等汤横于胸中,而硬派人服之也。至其辨症用药之法,如有人风、寒、痰、食合而成病,必审其风居几分?寒居几分?痰、食居几分?而药则随其邪之多寡以为增减,或一方不能兼治,则先治其最急者,所以无一味虚设之药,无一分不斟酌之分两也。况医之为道,全在自考,如服我之药而病情不减,或反增重,  相似文献   

7.
医中百误歌     
病家误,早失计,初时抱恙不介意,人日虚兮病日增,纵有良工也费气。病家误,不直说,讳疾试医工与拙,所伤所作只君知,纵有名家猜不出。病家误,性躁急,病有回机药须吃,药既相宜病自除,朝夕更医也不必。病家误,在服药,服药之中有窍妙,或冷或热要分明,食后食前皆有道。病家误,最善怒,气逆冲胸仍不悟,岂知肝木克脾元,愿君养性须回护。病家误,好多言,多言伤气最难痊,劝君默口存神坐,好将真气养真元。  相似文献   

8.
服药有六弊     
世俗服药之弊有六,不可不知。有食已而即药者,有药已而即恣饮茶汤者;有药食杂进而恬不知忌者;有才服此医之药,而旋以彼医之药继之者;有明受此医之药,而阴则服彼医之药,不肯明言以欺人者;更有苦于服药,所投汤丸,潜倾暗废,中外侍人,又互为之隐,无可稽穷者。病或偶减,因无论已;设或病增,咎将安责?  相似文献   

9.
谈“小大不利治其标”山西省中医药研究院(030012)朱进忠关键词治则,标本论治初读《素问·标本病传论》:“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塞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塞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热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先病而后泄者...  相似文献   

10.
丹溪心法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戒;未病而先治,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尝谓备土以防水也,苟不以闭塞其涓涓之流则滔天之势不能遏;备水以防火也,若不以扑灭其荧荧之光则燎原之焰不能止.  相似文献   

11.
我院采用羊胆丸治疗肺结核,已在临床上普遍应用,据初步观察,效果良好。兹将羊胆丸的配制、服用方法及四例治疗效果介绍如下:羊胆丸系用羊胆汁、川贝、白芨、百部、甘草合制而成。制法是先将川贝等四味药研成细末,再加羊胆汁制成丸。适用于肺结核患者、咳痰、咯血(咯血严重者须配合其他止血剂同时并用)、潮热、盗汗、便闭、食慾减退、虚弱等症。服法:每日吞服一钱半至三钱(服药时间以饭后1-2小时为宜)。可以常期服用。根据临床观察,服用两星期后,症状逐渐改善,食慾增加。体  相似文献   

12.
中药汤剂服用之法是否恰当,对临床疗效也有一定影响。如徐灵胎说:“病人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笔者就以下几方面谈淡汤剂的服法与同道商榷。 1 服药时间 元代的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指出:“药气与食气不欲相逢,食气消则服药,药气消则进食,所谓食前食后盖有义在其中也。”根据这一  相似文献   

13.
<正> 《内经》关于治疗法则的论述颇丰富,现摘其精要且与临床比较密切的原文,进行归类,并谈谈个人的运用体会。一、明辨标本1、治病求本:引文:“治病必求于本”。“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先寒而后生病者,治其本;先病而后生寒者,治其本;……先病而后泄者,治其本;先泄而后生他病者,治其本;必且调之,乃治其他病”。“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体会:本即本原、本质之意。临床上之辨证求因,针对病因进行施治,便是治本之法。例如,发热一证有因外感、内伤之不同,外感发热又有因风寒、风热、暑热和湿热等不同,必须针对其原因来处理。还有,在疾病过程中有主病、兼症之分,必须抓住主病进行治疗,这也是治本的原则。上述原文所说的“先病”、“先逆”、“先寒”、“先  相似文献   

14.
药用刍议     
药用刍议孙启明古医家中,论药之用者,首推金元李杲,他说:“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元时,李杲弟子王好左继承师说,并伸展其义,曰:“药有使气者,使味者,气味俱使者,先使气而后使味者,先使味而后使气者”。早在梁代,陶弘景对“味”之...  相似文献   

15.
杨成居 《陕西中医》2000,21(1):47-48
<正> 《素问·标本病传论》曰“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张介宾注:“诸病皆先治本,而惟中满者先治其标,盖以中满为病,其邪在胃,胃者藏府之本也,胃满则药食之气不能行,而藏腑皆失其所禀,故先治此者,亦所以治本也。”本人从事临床工作以来,本着“先病而后生中满者治其标”的治疗原则,对于临床上一些脾胃病的治疗用药,略有体会,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薛武更 《河南中医》2020,40(7):973-977
《伤寒论》中,汗法不仅适用于表证,亦适用于经误治后表不解兼有他证和表里同病须解表者。若汗出不彻尚未转属阳明,病仍在太阳者,亦可用汗法。《伤寒论》中还用汗法治疗水气病、风湿外侵、溢饮、消渴等内伤杂病。汗为人体津液所化,误用汗法,易耗气、伤津、伤血,故《伤寒论》非常重视汗法使用禁忌。汗法的禁忌证有:邪非在表、阴虚、阳虚、阴阳两虚、气血亏虚、太阳温病、少阳病、里热、里虚寒、三阴病等。若表里同病,里证不急或病证在表,先治其表;若里证重且急,或者里证为主证时,先治其里;若表里同病,病势均不急,可表里同治。得汗的尺度以周身微汗为佳,防止汗出不彻或汗出太过,故需要合理服药,并在服药后配合适当护理,以达到最佳得汗效果。服药后一要啜热稀粥或饮暖水;二要温覆;三是服药期间要有饮食禁忌。汗后饮水要适量,饮食不可过饱,需避风寒外邪,不可接触冷水,不可汗出过多,若不慎汗出过多,则以"温粉扑之"。  相似文献   

17.
陈志强  张意林 《河南中医》2022,(9):1301-1304
张仲景辨治瘀血病证时,常根据病性的寒、热、虚、实,选择合适的祛瘀药物;根据病证的轻、重、缓、急,采取适宜的剂型和服药方法。若瘀属虚寒,则选用温补药物;若瘀属虚热,则选用寒补药物;若瘀属实热,则选用寒凉药物;若瘀属实寒,则选用温热药物;若瘀属寒热错杂,则寒温并用;若瘀属虚实兼夹,则攻补兼施。在剂型与服药方法上,若病重势急,多用峻药取汤,服用方法多用顿服、更服;若病重势缓,多用峻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定时服;若病轻势急且病位趋下,多以缓药取汤,服用方法多为先食服;若病轻势缓,多用缓药作丸,服药方法多为日三服;若因瘀血而致腹中急痛者,多取散剂以酒和服。  相似文献   

18.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9.
蒙医认为正确用药对保证临床效果及安全有其重要意义。用药有多种方法,概括为投药法、加引法、禁忌等三大范围。投药法:(1)服药法:这是用药之最广泛的一种方法。根据古籍记载可归纳为以下10种。如早晨空腹服、食前服药、食中服药、食后服药、食间服药、食和药交替服用、不定时数次服用、饮食中放药服用、药与食相兼服用、晚服药等。(2)罨敷法或浸渍法:罨敷法是将药物与水、醋、鸡蛋清、酒等液体搅拌后敷于人体表面的某一部位如肿瘤、疮伤、穴位等或将药物水煎后使药汤淋于这些部位即称为浸渍法。(3)涂药法:适应证为皮肤烫伤等。…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治未病"的预防医学观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难经》“治未病”思想是张仲景预防医学观的理论基础《内经》有三处明确提出“治未病”一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刺热》曰:“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成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内经》中除上述三段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