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补肾固本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冠心病(CHD)是严重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在中医学中虽没有冠心病之病名,但其发作时的症状、病因病机与“胸痹”等证相类似。笔者从心肾相交、精血互生的角度论述补肾固本在冠心病治疗中的作用。 1 中医学对心肾关系的认识 1.1 水火相济 《中藏经》曰“火来坎户,水到离扃,阴阳相应,方乃和平。”心居上焦属阳主火,肾处下焦属阴主水,正常情况下,肾中之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中之火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同时,肾水中有真阳上升而生心中之火,心火之中有真阴下降而生肾中之水。朱丹溪认为“人之有生,心为之火居上,肾为…  相似文献   

2.
肝肾同治六法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肾两脏同属下焦,有经络相互贯通,具“乙癸同源”及其他多种生理病理联系。《灵枢·经脉篇》载:“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言肾之经脉直接与肝相贯通。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异名同类,皆属阴精范畴,所以《病机沙篆》有“血之源头在乎肾”的论述。肝为乙木,肾属癸水,根据五行生克关系,肾水可以滋生肝木,谓之母子相生。另外,人身火分君相,君火为心所主;相火为肾肝所司,正如钱乙所认为“肝有相火”。刘河间提出:“肾为相火”,而朱丹溪则明确提出:“肝肾之阴,悉具相火”。肝肾在维系人体正常生殖机能中,具重要作用。肾主藏精主生殖,肝藏血具调节血液的机能而司血海,二者共同起繁殖后代的  相似文献   

3.
耳穴临床应用点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耳朵就像一个倒置的胎儿 ,包含了人体从头到脚几百个穴位的反应点 ,目前 ,耳穴治疗以其简便经济、行之有效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耳与脏腑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医学论著中早有记载 ,如《证治准绳》曰 :“五脏所主病证蕴于内 ,必形色见于外”。“肾为耳窍之主 ,心为耳窍之容”。《厘正按摩要术》进一步将耳朵分为心、肝、脾、肺、肾五部 ,其云 :“耳珠属肾 ,耳轮属脾 ,耳上轮属心 ,耳皮肉属肺 ,耳背玉楼属肝”。由此可见耳与内脏息息相关 ,而五脏六腑又各自对应一条经脉 ,那么耳与十二经脉的联系是必然。《灵枢·经脉》篇具体记载了耳部经脉分布的…  相似文献   

4.
一贯煎是治疗肝肾阴虚的代表方,其治疗机理涉及到肝与肾的生理与病理。林佩琴谓:“夫肝主藏血,血燥则肝急,凡肝阴不足,必得肾水以滋之,血液以濡之。”叶天士说:“肝为刚脏,非柔润不能调和也。”柔肝之法与滋补肾阴之法,往往是难以截然划分的,这体现了肝肾在阴血方面密切的生理、病理联系。兹就临床应用一贯煎所治之典型病例三则,介绍如次。  相似文献   

5.
"肝与大肠相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英杰 《中医研究》2007,20(11):3-8
《五脏穿凿论》,未知何人所著,始载于明朝著名医家李梴《医学入门·脏腑》。其论曰:“心与胆相通,肝与大肠相通,脾与小肠相通,肺与膀胱相通,肾与三焦相通,肾与命门相通。此合一之妙也。”观其论命名“穿凿”,意即附会,但又明确提出而成论,且后文言“此合一之妙也”,或有深义。其中“肝与大肠相通”一句,李梴注:“肝病宜疏通大肠,大肠病宜平肝经为主。”而并未对其机理作出分析。李梴之后,亦未见有阐述“肝与大肠相通”的专论。笔者以下尝试从基础生理到临床治疗各方面分析探讨“肝与大肠相通”的机理所在。1肝与大肠生理上的联系1.1肝与大肠…  相似文献   

6.
魂魄刍议     
祖国医学认为精神活动由心主宰,分属五脏,所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故有“五神藏”之称。即以“神”“魄”“魂”“意”“志”等不同的精神活动与五脏生理病理联系起来,体现了祖国医学“形神合一”的唯物观。《灵枢·本神》曰:“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本文仅就魂魄生理病理及诊断学价值作初步探讨,以求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7.
论三焦     
历代医学家对三焦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使后之学者疑难丛生无所遵循,故有论清之必要。三焦,包括上、中、下三部分,是六腑之一。《难经·三十八难》云:“脏唯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然,所以腑有六者,谓三焦也,有原气之别焉。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手少阳,此外腑也。”张世贤注曰:“其腑不同各腑之在内。”《灵枢·经脉篇》云:“三焦手少阳之脉……散络心包,循属三焦。”又心包络“手厥阴之脉,……出属心包络,历络三焦”。这说明三焦与心包络,一脏  相似文献   

8.
“肝肾同源”是五脏关系的理论之一。在功能上,肾主藏精,肝主藏血;在运气学说里,肝属东方乙木,肾属北方癸水。所以,又称“肝肾同源”为“精血同源”或“乙癸同源”。“肝肾同源”理论的提出,主要是强调肝与肾之间关系的密切性。在生理上,肝肾同居下焦。肝血肾精同化于水谷精微之一源。肝肾之阴可以相互滋养,肝血肾精在生理活动中可以互相转化,即肾精可以化生肝血,肝血可以化养肾精。如《张氏医通》所云:“气不耗,归精于肾  相似文献   

9.
“虚而相并”,是内经以阴阳五行为说理工具,灵活地阐发脏腑经络间病理机制的重要理论之一,值得认真探讨。原话出自《素·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对于这段经文,历来注家注解不尽相同,大体上有两种解释法。一种以杨上善为代表,以“并”作偏胜解,认为肾脏有病,可乘他脏之虚,偏并五脏而致病,如曰:“精谓命门所藏精也……命门通名为肾,肝之母也,母实并子,故为忧也。心为火也,精为水也,水克于火,遂坏为喜。肺为金也,水子  相似文献   

10.
试析“肝气滞则心气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医杂著》中徐用诚先生云:“凡心脏得病,必先调其肝肾二脏。肾者心之魂,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现代许多医家据此从肝论治冠心病心绞痛(胸痹),收效甚验。但对其学术思想往往未作深入探讨,仅限于师其方、仿其药而已。王行宽教授熟谙此医训,倡导治疗心病毋忘疏肝解郁之法,其见解较为独特,临症应用亦见疗效得以提高。1 心肝两脏生理上生化维系相辅相成1.1 肝藏血心行之 肝属木,心属火,木生火,故二者为母子脏腑,生化有序,息息相关。王冰曰:“肝藏血,心行之”。肝藏血,以血为本。《素问·六节脏象论》:“肝者,罢极之本,以生血气…  相似文献   

11.
五味的归经最早见之于《素问·五藏生成篇》谓:“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至真要大论》谓:“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宣明五气篇》明确指出:“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自《素问》提出了五味的归经后,历代医家沿用至今,载于中医院校  相似文献   

12.
尿血一症,《内经》称之为“溺血”、“溲血”。古人所说尿血是指肉眼血尿,现在则包括镜检下血尿。《素问·气厥论》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少阴“涩则病积溲血“。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篇》认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可知尿血主要与下焦肾和膀胱的病变有关。除此之外,尚与心、肝、脾密切相系。心主血,与小肠相表里,唐容川《血证论》指出“心经遗热於小肠”,为尿血病因之一。肝主藏血,其经脉“过阴器”,肝经蕴湿郁热,肝失疏泄,藏血之职,可致尿血。脾统血,脾虚则  相似文献   

13.
脐,名神阙,又名气舍、维会,因位于脐窝正中,又称脐中。神阙穴属任脉经。任脉和督脉相表里,有总领诸经气血的作用,又为冲脉循行之地。冲、任、督三脉,同起而异行,一源而三歧,皆络带脉,带脉之所从出则贯肾系是当属肾,女子系胞。其实十二经脉,除带而外,均为上下循行,皆络于带脉。至于维脉与(足乔)脉,也和少阴肾有一定联系,故有“八脉隶于肝肾之说”。下焦肝肾虚损,必累奇经。妇女疾病的部位,都在带脉以下,当冲任二脉所过之处。故冲、任、督、带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兼顾治疗消渴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病,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有主张从肾论治者,有倡导肺、脾、肾三脏合治者,有重视调脾者,亦有从肝论治者,笔者仅就消渴病治疗中的有关心肾兼顾问题做一论述。 早在明代赵献可的《医贯》中就有:“下焦命门火不归元,游于胃则为中消”,“故治消之法,不分上中下,先治肾为急……降其心火,滋其肾水”。从中可见古人对消渴病中肾与心所发生的重要病理变化之间的认识,并由此提出了“心肾兼顾”之治疗法则。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心脉微小者为消瘅”等,  相似文献   

15.
咳嗽为临床上常见症状 ,其病机古今医家论之各异 ,不拘于肺。《素问·咳论》曰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 ,非独肺也”。由于肝肺生理病理上联系密切 ,古今医家特别重视从肝治咳。明·龚廷贤《万病回春》曰 :“从来咳嗽十八般 ,只因邪气入于肝”。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咳嗽门》中论肝咳有12例之多。秦伯未明确提出 :“治肺止咳 ,佐以调肝”。现将从肝治咳诸法浅述如下。1 肝肺生理相关  共司气机升降 :肝为风木之脏 ,位居下焦 ,阴中之阳脏 ,其气升发 ,为气之枢 ;肺为清虚之脏 ,位居上焦 ,阳中之阴脏 ,其气肃降 ,为气之主。肝气之升而不…  相似文献   

16.
癫与狂在临床症状上各有特点,癫病多属阴证,狂病多属阳证。在一定条件下癫与狂可以互相转化,或交替出现。二者都属精神失常疾患,故常癫狂并称。中医认为癫狂的病因病机以七情内伤,痰气上扰,气血凝滞,阴阳失调为主,“病在肝胆心脾胃经”。从肾论治癫狂者较少。余今认为癫狂也有病在心肝肾经,主要在肾者,当从肾论治。兹论述如次。肾为水火之脏。按中医五行理论,肾属水,肝属木,心属火,水生木,木生火;肾与肝和肝与心有“母子”关系。另外,心属火,肾属水,正常生理状况下,水火相济,心肾相交,阴阳平衡。如突受惊恐,惊恐伤肾…  相似文献   

17.
“肝为语”语出《素问·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其所论“五气所病”是:“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相似文献   

18.
水火不济辨     
内经五行之论与脏腑相合,则心属火肾为水,在生理状态下,心中之火下降至肾以温肾阳,可使肾水不寒,肾中之水若上至心,可涵养心阴,盖心阴充足,则心阳得以制约而不偏亢,心火与肾水相互协调、升降,彼此制约。由此保持着心阴与心阳、肾阴与肾阳、心火与肾水这三对矛盾的动态平衡。此即常言之心肾相交,又曰:水火相济。  相似文献   

19.
<正> 慢性肾炎属中医水肿范畴,古今医者多从肺、脾、肾三脏辨治,笔者认为肝在水肿的发病及治疗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 纵观古今文献,《灵枢·经脉》云:“肝足厥阴之脉……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呃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朱丹溪在《格致余论·阴不足阳有余论》中曰:“主闭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二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则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动则精自走,相火翕然而起,虽不交会,  相似文献   

20.
脾属土,肾属水,依五行生克制化规律应是“脾土”克”肾水”。但脾有燥湿之分,脾土属湿土(胃属燥土),湿土不能制水,因为水湿不能制水,相反更能助水。“命门”位于下焦,其气与肾相通,乃原气之本源和维系之所。命火旺,人体生长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