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研究NGF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清洁级雄性2月龄SD大鼠60只,随机分成正常组、糖尿病组和NGF组,每组20只,后两组制作糖尿病模型.NGF组给予NGF腹腔注射(1000 U·kg-1),每天1次,共注射10 d,正常组和糖尿病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3组分别在注药后4周末和8周末随机选取10只大鼠处死,取视网膜组织,做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制备视网膜石蜡切片,采用TUNEL法进行凋亡细胞原位标记,行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计数,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电镜下正常组视网膜结构正常;糖尿病组膜盘局部模糊,线粒体肿胀,嵴消失,染色质边集;NGF组神经细胞无明显改变,仅见视杆细胞膜盘局部模糊不清,内核层和外核层染色质轻度密集,改变较糖尿病组轻.视网膜凋亡指数4周、8周时正常组分别为(3.30±1.52)%和(3.40±1.10)%,糖尿病组分别为(21.53±5.34)%和(31.40±10.15)%,NGF组分别为(12.36±5.26)%和(15.47±6.73)%,不同时间点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结论 NGF能有效降低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凋亡,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SD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12只和糖尿病组24只,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链脲佐菌素60mg.kg-1左下腹腔一次性注射诱导,模型成功后随机分为玻璃体腔生理盐水注射组(B组)12只和鼠神经生长因子注射组(C组)12只,B组玻璃体腔注射生理盐水每次4μL,每周1次;C组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每次4μL(0.5g.L-1),每周1次。A组、B组和C组分别在4周和8周时随机选取3只(6眼)处死摘除眼球做石蜡切片观察视网膜光镜结构及3只(6眼)做电镜标本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结果各组大鼠血糖值:4周时A组(6.42±0.43)mmol.L-1、B组(30.07±3.62)mmol.L-1、C组(29.34±4.56)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周时A组(5.78±0.47)mmol.L-1、B组(29.81±5.58)mmol.L-1、C组(31.26±4.03)mmol.L-1,A组与B、C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光镜观察结果:A组视网膜各层结构清晰,排列整齐;B组4周时,视网膜结构改变不明显,8周时视网膜变薄,内外颗粒层变薄疏松,排列紊乱,神经节细胞减少;C组4周、8周时无明显改变。视网膜电镜观察结果:B组4周时视细胞外节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扩大,8周时视细胞膜盘间隙进一步扩大,排列紊乱,局部断裂,线粒体肿胀,并可见空泡变;C组较B组结构规则,4周时未见明显改变,8周时外节膜盘部分模糊,排列尚规则,间隙轻度扩大。结论玻璃体腔注射鼠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结构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病程为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神经及血管网膜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以及滋肾健脾化瘀片对其的影响。方法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导升明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并设正常对照组,每日灌药1次,3个月后取后极部视网膜行消化酶铺片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糖尿病大鼠在3个月时视网膜血管出现管径粗细不均、排列紊乱、扭结和血管襻、未见微血管瘤,血-视网膜外屏障改变。神经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结构模糊,排列紊乱,肿胀变性,甚至溶解破坏。内节含有大量空泡样变的线粒体。内核层细胞内线粒体空泡样变增多。节细胞层核膜不连续、断裂,细胞核皱缩。中药组相对导升明组基底膜增厚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紧密连接小带连接紧密,色素上皮的顶部微绒毛排列整齐;视细胞外节膜盘、内节线粒体、内核层及神经节细胞层都显示变性线粒体比例下降。结论病程3个月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已出现病理改变,滋肾健脾化瘀片对糖尿病大鼠的视网膜血管及神经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并能减轻血-视网膜外屏障的病理损害。  相似文献   

4.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黄辰晔  杨柳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9):1654-1658
目的: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损害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纳入2010-06/09间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就诊的各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神经损害患者24例47眼,其中男13例25眼,女11例22眼,平均年龄60.38±11.95岁。肌肉注射神经生长因子30μg qd,连续注射3wk。记录治疗前后的矫正后logMAR视力、非接触眼压,眼前节及眼底情况,行动态视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P-VEP)结果、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结果以评价治疗效果。通过对比治疗前后血常规、空腹血糖、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结果并记录用药期间不良事件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用药前logMAR视力均值为0.32±0.31,用药后logMAR视力减小到均值为0.28±0.35,P=0.31;用药后视力较用药前有改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用药前视野平均缺损(MD)值为-13.11±7.57dB,用药后视野平均缺损(MD)值减少为-11.82±7.14,但差别无统计学差异。在电生理的各项指标中,用药后暗适应FERG(视杆细胞反应)a波比用药前潜伏期减少,振幅增加,但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VEP检测中P100潜伏期及振幅在用药前后未见明显改善。用药不良反应主要为注射部位的疼痛、硬结,发生率为59%,未见明显肝肾损害。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于DR神经损害有一定改善作用,但尚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病程 2 4wk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非酶糖化仰制剂 -氨基胍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制备 STZ-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 ,随机分为氨基胍 (AG)组、糖尿病 (DM)组各 6只。设正常对照组 6只。 2 4wk时处死 ,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DM组视网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核异染色质聚集、靠边 ;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变性 ,胞浆消失 ;基底膜增厚 ;毛细血管壁断裂。 AG组上述损害明显轻于 DM组。结论 非酶糖化抑制剂对 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微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6.
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细胞超微结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简称糖网病)早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及视细胞(视感受器)的病变发展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1个月(DM1)组、3个月(DM3)组和6个月(DM6)组。按55mg/kg体重一次性向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大鼠糖尿病。取大鼠视网膜制备成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进行计算机图像分析。结果:病程1个月时,周细胞和内皮细胞核异染色质聚集靠边,视杆细胞膜盘模糊不清,膜盘间隙略有扩大。病程3个月时,周细胞和内皮细胞异染色质聚集严重,毛细血管扩张,基底膜增厚,膜盘间隙明显扩大,并发生局灶性断裂、溶解。视杆细胞膜固缩、异染色质浓集。视杆内节线粒体肿胀、甚至发生空泡变性。病程6个月时,以上改变更加严重,但毛细血管由扩张转为狭窄、变形、甚至闭塞。结论:糖网病早期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出现病变的同时,亦出现视感受器超微结构的改变。该两种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病程3个月、6个月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成素-1(angiogenin,Ang-1)对超微结构改变的影响.方法 应用STZ制备SD大鼠糖尿病模型.将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3个月组(DM3组)、糖尿病6个月组(DM6组),Ang-1治疗3个月组(ANG3组)、Ang-1治疗6个月组(ANG6组)及正常对照3个月组(CON3组)、正常对照6个月组(CON6组).尾静脉一次性注射STZ(55 mg·kg-1)诱发大鼠糖尿病.ANG组大鼠每只眼球每15 d球后注射Ang-1溶液0.05 mL(0.2 μg Ang-1).每组大鼠各5只,分别饲养到3个月、6个月时处死,取大鼠视网膜进行电镜观察.结果 (1)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CON组内皮细胞和周细胞内异染色质分布均匀,细胞器、细胞核形态正常,基底膜结构清楚,连续完整.DM组内皮细胞水肿,线粒体肿胀、变性,核染色质浓缩、边集,分布于核膜下;基底膜明显增厚.ANG3组血管壁、内皮细胞核及周细胞核形态正常;ANG6组血管壁完整无断裂,基底膜增厚不明显.(2)组间视网膜毛细血管基底膜厚度均数比较:ANG3(228.0±16.2)nm与DM3(245.5±11.9)n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G6(251.5±19.3)nm与DM6组(310.6±28.0)nm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ng-1对STZ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超微结构的损害有明显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8.
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病理学研究(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敏  王延华 《眼科研究》1991,9(2):108-110,I007,I008
报告了对四氧嘧啶(50mg/kg体重)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电镜观察结果,高血糖(400~600mg/dl)持续6个月,结果显示毛细血管周细胞退行性改变、基底膜电子密度不均和结节增厚、感光细胞外节以及色素上皮细胞微绒毛结构紊乱。认为毛细血管周细胞和基底膜病变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初改变,色素上皮功能减退可能是感光细胞外节结构紊乱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s,N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突触可塑性中的作用.方法 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治疗组,每组8只.后两组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治疗组给予腹腔注射鼠NGF(800 U·kg-1),每天1次.对照组、糖尿病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12周后,检测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视网膜突触素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视网膜突触素、Caspase-3的表达.结果 3组间MDA含量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46,P<0.01);糖尿病组MDA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降低(P<0.01).3组间SOD活性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76,P<0.01);糖尿病组SOD活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升高(P<0.01).3组间突触素免疫荧光强度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5.42,P<0.01),糖尿病组较对照组荧光强度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荧光强度明显升高(P<0.01).3组间突触素相对表达量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27,P<0.01).糖尿病组较对照组突触素表达明显减少(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增多(P<0.01).Caspase-3蛋白相对表达量3组间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7.13,P<0.01).糖尿病组Caspase-3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1),治疗组较糖尿病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 NGF通过降低糖尿病视网膜氧化应激,抑制了细胞凋亡,恢复了视网膜突触数量.提示NGF可能通过氧化应激途径参与了糖尿病视网膜突触可塑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神经感觉层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眼压条件对大鼠视网膜神经感觉层(neurosensory retina)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利用自制的加压装置使大鼠眼内压升高,维持眼底缺血状态2h,再分别于恢复血液再灌注0,8,24,48h;7d处死大鼠,取出视网膜组织,电镜观察。结果:电镜下观察再灌注8h视网膜外核层、内核层细胞死亡表现出凋亡和坏死两种特征,神经纤维层水肿明显,细胞线粒体出现空泡样结构,24h有视网膜节细胞凋亡数量最多,48h减少,7d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密度减小,视网膜萎缩变薄。结论:急性高眼压条件下视网膜各层细胞易损性不同,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各层超微结构变化不一致,凋亡不仅是视网膜节细胞的死亡形式也是其它层细胞的死亡形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ouse nerve growth factor,M-NGF)治疗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DON)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患者67例115眼,根据是否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分为两组,每组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M-NGF治疗组,均给予常规治疗,M-NGF治疗组加用M-NGF,疗程3wk。治疗后随访2mo,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后视力、视野恢复情况,并观察M-NGF治疗的安全性。

结果:在不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1.4%和94.7%,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 在需要激光视网膜光凝组,常规治疗和M-NGF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0%和93.3%,后者总有效率高于前者(P<0.05); 在激光组和非激光组,治疗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除个别患者注射部位出现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外,未见其它不良反应。

结论:M-NGF治疗DON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视网膜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作用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神经生长因子对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生长、生存及成熟神经系统的维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但也有相反的报道 ,NGF可通过神经营养素低亲和型受体 p75 NTR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我们综述了NGF这两方面的内容 ,着重介绍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视网膜的分布和作用以及p75 NTR介导细胞凋亡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活体测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凯  王光璐  张风  孟淑敏  卢宁  马彦 《眼科研究》2000,18(4):350-353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技术对正常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定。方法对30只经眼科检查确认的正常眼按同一方法进行黄斑区图像采集,并使用随机软件对其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测量。将所得数据按距中心点距离和方位进行分类统计计算和检验。结果显著性检验证明测量所得 1320个数据具有良好的可信性,且结果与以往类似报道相符。结论OCT能够对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进行精确的量化测定,正常值测定的结果有助于对眼底疾病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邢玉微  杨洋  柴雪姣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2):2060-2062
目的: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对大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影响及复方血栓通可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n=12)和造模组(n=24),造模组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造模成功后随即分为糖尿病组(B组,n=12)、复方血栓通干预组\〖C组,1g/(kg·d),n=12\〗,于实验第6、12wk分别在各组处死6只大鼠,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CTGF mRNA水平。

结果:与A组相比,B组、C组大鼠视网膜CTGF mRNA于第6、12wk表达均增加(均P<0.05),C组视网膜组织CTGF mRNA表达于第6、12wk均较B组明显下调(P<0.05); 电镜显示B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胞质内线粒体肿胀,吞饮小泡增多,毛细血管基底膜电子密度不均匀,有结节样增厚现象,C组视网膜病变较B组减轻。

结论:CTGF可能参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复方血栓通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TGF mRNA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娟  游志鹏 《眼科研究》2010,28(12):1139-1143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MI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及姜黄素早期干预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对30只清洁级SD大鼠行腹腔注射质量分数1%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动物模型,选取其中的20只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各10只,另取10只正常匹配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姜黄素治疗组自STZ注射后3d起给予含羧甲基纤维素的姜黄素200mg/(kg.d)灌胃,共8周,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组给予等量的羧甲基纤维素灌胃。动物处死后收集各组大鼠眼球,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视网膜组织的病理变化;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组织中MIF的表达;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各实验组大鼠视网膜中MIF的表达及定位;透射电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血糖水平明显低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和姜黄素治疗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姜黄素治疗组大鼠体重明显大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变薄,但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接近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糖尿病组视网膜组织中含有大量MIF阳性细胞,姜黄素治疗组视网膜中MIF表达明显少于糖尿病组(P〈0.01)。ELISA法检测结果显示,糖尿病组MIF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姜黄素治疗组MIF的表达较糖尿病组明显下降(P〈0.01)。透射电镜下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光感受器内外节水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周细胞染色体边集;姜黄素治疗组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轻微。结论 DR与视网膜的炎性改变有关,视网膜组织中MIF的高表达参与早期DR的发生发展。姜黄素可下调MIF的表达,其早期干预可延缓DR的发病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