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棕色脂肪剔除对高脂饲料诱导的肥胖小鼠体脂肪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4-5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22只,随机分为肩胛下棕色脂肪剔除组和手术对照两组,每组11只,术后均喂饲高脂饲料16周.观察两组小鼠体质量、体脂肪、Lee氏指数、饲料消耗量、食物功效比及血脂的差异.结果 研究结束时,棕色脂肪剔除组小鼠的体质量、体脂肪量、Lee氏指数及血甘油三酯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棕色脂肪剔除组食物功效比显著低于手术对照组(P<0.05),两组小鼠饲料消耗量及能量摄入量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棕色脂肪剔除情况下,高脂饲料喂养的小鼠体内脂肪蓄积增加、肥胖度增加、血甘油三酯浓度增加,提示小鼠棕色脂肪对防止肥胖的发生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外周血细胞的分离及其在免疫偶合物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离外周血细胞的方法及该方法在免疫偶合物制备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Ficoll/Hypaque分离液经密度梯度离心得到单个核细胞、红细胞及混有红细胞的粒细胞;用0.83%氯化铵溶解混杂的红细胞得到粒细胞;利用单核细胞粘附玻璃的特性除去淋巴细胞中的单核细胞;用AET-E玫瑰花试验分离T淋巴细胞及B淋巴细胞。将分到的各血细胞与单克隆抗体及免疫偶合物反应,活细胞免疫荧光法测定。结果:分到的各种血细胞2h活性达96%以上,细胞得量较高。所测定的单抗特异性高,活性保持良好。结论:该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经济方便的方法,可用于免疫偶合物的制备研究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单采血小板去白细胞滤器(apheresis platelet leukoreduction system chambers, LRSCs)和全血去白细胞滤器(whole blood leukoreduction filters, LRFs)所收集的白细胞替代常规人全血白细胞进行实验的相关生物学功能和表型。方法:分别采用直接法和反冲洗获得LRSCs和LRFs白细胞,经人的淋巴细胞分离液进行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用CD3激发型抗体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 IL-2)体外扩增培养10 d,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并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 FCM)进行表型分析,对比两种滤器分离出的白细胞生物学差异。结果:(1)PBMCs镜下观察:LRSCs中细胞较纯,个体大小较均一;LRFs包含部分形态较小的血小板和形态较大的粒细胞。两者细胞活力无差异。(2)LRSCs所分离的PBMCs细胞亚群以淋巴细胞为主,单核细胞次之,含极少量的粒细胞;而LRFs淋巴细胞与粒细胞比例接近,单核细胞较少。初始状态淋巴细胞群体中各细胞亚群表型相似。(3)LRSCs-PBMCs细胞,经CD3与IL-2体外刺激后,细胞活化集落大且较均一,而LRFs-PBMCs细胞集落多但分布较散。(4)体外培养第6天、第10天两组滤器间淋巴细胞各亚群表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种滤器血PBMCs细胞凋亡率类似,且均为早期凋亡细胞比例高于晚期凋亡细胞。(6)经体外扩增培养10 d,发现两种滤器血PBMCs细胞增殖速率相当,细胞活力等同。结论:两种滤器所得的白细胞均可用于相关的基础实验研究,且LRFs含有较多的粒细胞,这也为粒细胞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便利,解决了临床用血与实验用血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制备一种用于对人前列腺癌PC3细胞进行体外检测的粒细胞靶向介导的磁性-荧光纳米探针.方法 制备以Fe3O4为核、表面包被siO2和异硫氰酸罗丹明的具有磁性且携带红色荧光的纳米材料,将其与正常人外周血粒细胞按不同比例混合,分别孵育不同时间以检测纳米材料对粒细胞的毒性.选择最佳比例将纳米材料和粒细胞体外结合,得到粒细胞靶向介导的磁性-荧光纳米探针;将PC3细胞与正常人全血细胞分别以不同比例混合,加入上述探针,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探针的靶向情况.结果 在实验所用的浓度和作用时间范围内,制备的纳米探针对粒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影响.镜下可见纳米探针在PC3细胞周围富集,形成“花瓣样”结构,而全血细胞周围无探针富集.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磁性-荧光纳米探针不会对粒细胞本身产生明显毒性,利用粒细胞对肿瘤细胞的生物靶向作用可使纳米探针有效地靶向检测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兔甲状腺毒症时血粒细胞分布的变化,了解甲状腺毒症时粒细胞减少与边缘池粒细胞聚集是否有关.方法 45只健康家兔分为肾上腺素组、标记组及对照组,每组15只.肾上腺素组及标记组饲喂左甲状腺素钠(L-T4)300 μg·kg-1·d-1,共14 d,用L-T4前后测心电图、静脉血游离T3(FT3)、游离T4(FT4)、白细胞及粒细胞数,肾上腺素组第14天皮下注射肾上腺素0.07mg/kg,20 min后再次纪录粒细胞数变化.标记组及对照组第14天静脉注射131Ⅰ标记抗粒细胞单克隆抗体后6 h分别测定心、肝、脾、肌肉组织放射性计数(CPM)与血CPM比值.结果 肾上腺素组及标记组14 d后心率明显加快;FT3、FT4上升[用L-T4前FT3(5.58±1.05)pmol/L、FT4(9.20±1.50)pmol/L,用L-T4 14 d后FT3(9.79±1.94)pmol/L、FT4(11.29±2.09)pmol/L];静脉血白细胞及粒细胞计数显著减少用L-T4前白细胞(10.75±1.91)×109/L、粒细胞数(5.26±1.19)×109/L,用L-T4 d后白细胞(7.37±2.90)×109/L、粒细胞数(2.91±1.48)×109/L,肾上腺素组注射肾上腺素后粒细胞动员进入了循环血流,13/15兔粒细胞数上升;其中7只上升到注射肾上腺素前的2~4.8倍.标记组心、肝、脾、肌肉各组织与血CPM/g比值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家兔实验性甲状腺毒症时循环粒细胞减少、分布异常,存在边缘池粒细胞聚集现象.  相似文献   

6.
吸附型血液净化技术的新进展-白细胞去除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去除体外循环血液中的白细胞,来达到抑制炎症,调节免疫为目的的吸附型血液净化技术称之谓白细胞去除疗法(leukocytapheresis,LCAP)。经过了20余年的发展,在日本和欧洲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难治性自家免疫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和炎症性肠病。当血液流经特制的过滤器时,患者体内激活的白细胞和部分血小板被过滤器选择性捕捉,除去了激活白细胞的血液回输到体内,不再释放过多的细胞因子。LCAP克服了离心法分离白细胞的缺点,与皮质类固醇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相比,LCAP是一种副作用比较少的治疗方法,其长期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还有待于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供者单个核细胞、CD3+T细胞、CD15+粒细胞植入情况。方法:采集22例清髓性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不同时间的骨髓标本,应用免疫磁珠进行CD3+T细胞、CD15+粒细胞分选,常规提取DNA,PCR扩增后,进行毛细管电泳,确定基因位点及峰面积,计算供者嵌合率。结果:22例患者均在中位时间+12d(+9d~+15d)造血恢复。骨髓单个核细胞在+7d时供者嵌合率为70%,+14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0%,+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均超过95%以上。CD15+粒细胞在+7d时嵌合率为40%,在+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95%。CD3+T细胞在+7d、+14d、+21d和+28d供者嵌合率分别为65%、80%、84%和90.9%。移植后早期完全嵌合组急性GVHD发生率高于混合嵌合组。结论:在+28d3群细胞均可达到供者完全嵌合状态。定量检测对判断早期植入、预测复发,指导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52例消化道肿瘤患者(21例结肠癌,21例胃癌,10例食管癌)外周血淋巴细胞、粒细胞的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并与48例健康人进行了比较。肿瘤患者粒细胞总SOD、MnSOD、CuZn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淋巴细胞总SOD活性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淋巴细胞SOD活性以及MnSOD含量远大于粒细胞。提示肿瘤患者淋巴细胞和粒细胞SOD活性增高可能与免疫功能有关,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快速检测血液中沙门菌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粒细胞、血浆及接种2h后的血培养液。结果:34例血培养阳性标本中粒细胞及2h后的血培养液DNA均为阳性(有457bp的特异产物),而血浆标本DNA阳性仅为24例;在16例血培养阴性而临床疑似患者粒细胞中DNA为阳性,培养2h后的血培养液有8例为阳性,血浆均为阴性,2周后肥达试验均为阳性;40例发热待查患者三者均为阴性。结论:同时检测粒细胞和接种2h后的血培养液中沙门菌DNA是一种简便、快速、灵敏和特异的诊断沙门菌的新技术,可提供早期、快速的实验室诊断。  相似文献   

10.
The peripheral blood cells from Standard bred horses were subjected to procedures which will separate equine peripheral blood cells with good precision and efficiency into red cell, leukocyte, and platelet fractions. The separated cells have normal morphology and the differential count of the separated granulocytes and lymphocytes is unchanged from that of the original sample.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具有肿瘤杀伤活性(CKA)粒细胞的筛选方法,并对其体外抑瘤效应进行初步研究。方法(1)收集健康志愿者外周抗凝全血21份,分离粒细胞,与人肺癌A549细胞共培养,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增殖活性筛选出CKA粒细胞。(2)将筛选得到的CKA粒细胞作用于不同种类的肿瘤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肿瘤细胞活性,双染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发生情况。(3)分别采用直接接触、Transwell共培养、条件培养液等共培养细胞方式,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对CKA粒细胞抑制肿瘤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1)有6株粒细胞克隆对A549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将其中作用最显著的克隆3标记为CKA粒细胞。(2)CKA粒细胞不仅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人肝癌细胞HepG2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生长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且能促进这3种细胞的凋亡。(3)3种处理方式的抑制效率比较:直接接触>Transwell>条件培养。结论CKA粒细胞对某些类型的肿瘤细胞活性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KA粒细胞对肿瘤的杀伤作用可能与其与肿瘤的接触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2.
复康片对卡马西平抑制骨髓造血功能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复康片对卡马西平抑制大鼠骨髓的预防作用.方法给大鼠服用卡马西平90 d,预防组分别给予复康片低剂量与高剂量,用超清晰度骨髓细胞分析系统及光镜观察大鼠髓骨髓粒细胞系各期比值、有核细胞增生度,骨髓病理组织学,并观察比较不同剂量对大鼠骨髓抑制的作用.结果复康片低剂量组大鼠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明显恢复(P<0.05),高剂量组增生程度明显活跃(P<0.01);高低剂量组成熟粒细胞(主要是分叶核粒细胞)比例均明显降低(P<0.05);高剂量组还可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比值,骨髓粒细胞系各期比值趋于正常(P<0.05).结论复康片可预防或拮抗卡马西平对大鼠骨髓造血功能的抑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长期应用小剂量氨茶碱(Aminophyllin,AP)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动物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1)应用前瞻、随机分组、对照及自身对照的方法,将1252例稳定期COPD患者(Ⅱ~Ⅲ级)分为治疗组(常规治疗+茶碱缓释片0.4g/d)和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开始后每间隔15d复查1次血常规,对治疗前后的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2)25只实验用羊采用自身对照法,在应用AP 3mg/(kg.d)后,对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自身前后比较。结果 (1)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稳定期COPD患者的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P〉0.05);(2)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动物的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P〈0.05);(3)长期应用小剂量AP对动物的骨髓、外周血粒细胞增生无影响(P〈0.05)。结论长期应用小剂量AP可使骨髓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活跃以提高机体抗炎及调节免疫能力,而对骨髓血红系统及外周血粒细胞增殖无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粒系分化异常的主要特点,并体外验证以转化生长因子(TGF-β1)为代表的肿瘤相关因子与 造血干细胞(HSC)粒系分化和乳腺癌血象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52例乳腺癌患者与47例正常人的外周血粒系血象的 特点。通过小鼠脾脏HSC体外集落形成实验、流式细胞仪技术,分析TGF-β1对集落形成情况和Gr-1+CD11b+粒系细胞比例的 影响,以验证肿瘤关键因子TGF-β1在HSC粒系分化中的作用及与肿瘤血象异常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 粒细胞计数、粒细胞总数、粒细胞占白细胞比例、中性粒-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升高(P<0.05),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分类显著降 低(P<0.05)。集落形成实验表明荷瘤小鼠脾细胞的粒细胞-单核细胞集落生成单位、红细胞爆裂型集落生成单位、单核-巨噬细 胞集落生成单位显著多于正常小鼠(P<0.05)。加入TGF-β1后荷瘤小鼠脾脏HSC的粒系分化能力受促进。结论乳腺癌患者 存在明显的粒系分化异常,可能与癌组织分泌的TGF-β1等各类生长因子诱导HSC分化失衡有关。TGF-β1对脾脏HSC克隆、 粒系分化的调节存在矛盾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5.
改进洗涤红细胞工艺技术及临床应用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推广改进洗涤红细胞的临床应用。方法:将血液成份按不同比重离心分层(共6层),减少洗涤次数,减少离心力(Xg),缩短离心时间,分出血浆,弃掉血小板,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剩留红细胞用盐水配成70%的红细胞悬液。结果:保护改进洗涤红细胞膜不受损伤,维持红细胞的形态、弹性及功能,质控项目符合要求,临床应用效果好、安全,尤其O型红细胞可称万能血。输血不良反应率降到最低限度,与未改进的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全血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方法正确,结果满意,制品优质优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无创快速半定量检测猪血细胞表面α- Gal表达的方法。方法 取版纳微型猪近交系(BMI)及四川白猪(SWP)新鲜血,肝素抗凝,180 0 r/ m in离心,取白细胞富集层,利用激光共聚焦(confocal)及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猪血细胞与FITC- BSIB4的结合。结果 以人B型血细胞为阴性对照,小鼠骨髓瘤SP2 / 0细胞为阳性对照,两种中国猪种各血细胞α- Gal表达均为阳性,BMI粒细胞表面α- Gal约为9.16×10 5个位点/细胞,单个核细胞1.37×10 5个位点/细胞;SWP粒细胞1.16×10 6 个位点/细胞,单个核细胞2 .4 5×10 5个位点/细胞。两种中国猪种同一种类细胞α- Gal无明显差异(P>0 .0 5 ) ,同一猪种不同个体相同细胞α- Gal表达不尽相同;同一个体不同血细胞α- Gal表达强度为:血小板>粒细胞>单个核细胞>红细胞。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无创快速半定量检测猪细胞表面α- Gal的方法可用于现场猪种的大规模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外周血B细胞上糖肌醇磷脂(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GPI)连接蛋白之一CD59的表达能否作为诊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aroxysmalnocturnalhemoglobinuria,PNH)的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双色免疫荧光分析法,结合B细胞特异性抗体CD20,分析92例外周血标本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上CD59的表达,并通过临床指标评价方法,分析该指标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健康人B细胞上CD59均为完全阳性表达,表达率的参考范围为(96.3±1.2)%;PNH患者B细胞上CD59的表达率降低,均出现阴性或部分阳性病态细胞,病态细胞表达率为10.5%~92.3%;92.9%(26/28)非PNH贫血患者B细胞上CD59的表达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该方法精密度的变异系数(coefficientvariation,CV)值小于4.4%,标本染色后无固定剂情况下可稳定保存24h,与常规检测CD59的方法(即中性粒细胞上CD59检测法)比较,PNH阳性和阴性检出符合率均高达100%。结论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B细胞上CD59的表达具有简单、准确、重复性好的特点,可以成为诊断PNH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和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标志的影响。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对40份K3 EDTA抗凝外周血分别用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与FACS溶血素处理后,检测其对血液红细胞的溶解效果及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CD14+、CD45+表达率的影响。结果: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和FACS溶血素,均能使红细胞彻底溶解,且不破坏白细胞,在流式细胞仪获取的前向散射光(FSC)和侧向散射光(SSC)散点图中,可见清晰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其CD14+表达率分别为(1.01±0.24)%和(1.00±0.23)%、(92.80±1.98)%和(92.81±1.94)%、(91.16±3.68)%和(91.22±3.76)%;CD45+表达率分别为(98.94±0.71)%和(98.90±0.72)%、(95.15±2.73)%和(95.11±2.76)%、(99.39±0.48)%和(99.41±0.47)%,使用两种溶血素检测得到的白细胞表面标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制流式细胞仪专用溶血素具有很好的红细胞溶解效果,但不破坏白细胞,且对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群表面抗原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中药配合化疗对白血病的治疗价值,根据白血病化疗后多为虚实夹杂,既有热毒痰瘀又有气阴虚弱的见证,分别设复方中药清毒饮(由七叶一枝花、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莪术、胡黄连、大青叶、法半夏、竹茹、田七、生地、大黄、仙鹤草等组成)和养正片(由人参、黄芪、补骨脂、熟地、黄精、赤灵芝、女贞子、旱莲草、鸡内金、田七、虎杖、茜草根等组成),观察两方对环磷酰胺所致的造血抑制小鼠粒系造血的影响。观察指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有核细胞计数及粒单系造血祖细胞培养。结果:两方均能提高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有核细胞数,养正片还能提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及粒单系造血祖细胞数。表明两方辅助化疗治疗白血病取效的机理可能分别是通过减轻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改善粒系造血功能两个方面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0.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s of neutrophilic expansion induced by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CSF), granulocyte kinetics was studied by means of an autoradiographic method in G-CSF treated mice. Daily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s of recombinant human G-CSF (rhG-CSF; 2.5 micrograms/day for 5 days) markedly increased the white blood cell count, especially granulocytes in circulating blood. Whole body bone marrow cellularity, quantitated using the radiodilution principle described by Donohue and Finch, increased from 30.0 x 10(7) cells/body (15.2 x 10(9) cells/kg) to 83.5 x 10(7) (41.8 x 10(9)) after the administration of rhG-CSF for 3 days. Generation time of myeloblasts, mitotic pool transit time, and post-mitotic pool transit time, assessed by autoradiography with 3H-thymidine,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ned in rhG-CSF treated mic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mice. Daily neutrophil production rates, calculated from these parameters, were 15. 61 x 10(7) cells/day in rhG-CSF mice and 1.93 x 10(7) in the controls. rhG-CSF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survival time of granulocytes in the circulation, assessed by T1/2 of 3H-thymidine labeled granulocytes. Thus, neutrophilia induced by rhG-CSF is partly due to shortening of the generation time, mitotic pool transit time and post-mitotic pool transit time of myeloid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