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近年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作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已在临床上应用[1~6],由于脑瘫患儿的术前情况较为复杂,且有些术前情况直接影响术后的功能恢复,我们回顾了1993年8月~1997年7月接受过SPR手术216例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206例,男126例,女8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32岁,平均9岁。全部患者均为痉挛型脑瘫,躯干正常,无脊柱侧弯及髋脱位,智力接近正常,均可配合术前后功能训练。根据不同症状,采用不同平面,不同神经后…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 本组25例,选择性颈脊神经后根切断10例,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15例,术后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平均随访16个月,每例患者均作功能评定及疗效分析。结果 按Ashworch肌张力五级分类标准,25例患者肢体痉挛均获得明显改善,肌张力下降1~2级。疗效评定:明显改善9例,改善15例,无改善1例,改善率为96%。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理想方法之一,但必须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术后配合严格的康复训练,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4.
术中电刺激法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下称SPR)治疗痉挛性脑瘫是1978年Fasano等首先采用的,在解除痉挛和改善功能等方面为脑瘫的外科治疗开拓了一个新途径。我院自1999年6月至2000年4月,采用电剌激观察机体活动,进行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治疗脑瘫患儿后遗的肢体痉挛,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19例中,男14例,女5例,年龄3.4~17岁,平均7.8岁;其中小于3~7岁11例,占57.9%;均为痉挛型脑瘫患者,其中双下肢痉挛型13例,四肢痉挛型6例;按Ashworth5级分法,肌张力在3~5级(平均3.8级),均高于正常,膝、跟… 相似文献
5.
80年代,Peacock等[1,2]在美国开展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并用于治疗脑瘫,90年代我国也相继在临床上应用该术式[3,4],均取得了满意疗效。我们应用SPR治疗11例痉挛性脑瘫患儿,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本组11例,男8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痉挛性脑瘫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单纯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观察组使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脑电功率、粗大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及关节活动度。结果:(1)治疗后,两组患者0波值及θ/β比值均低于治疗前,G波值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0波值及θ/β比值低于对照组,G波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66项评分值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GMFM一66项评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腓肠肌肌张力及足背屈角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联合生物反馈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痉挛性脑瘫患儿的脑功能,增强粗大运动功能,同时降低患儿肌张力,增加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治疗小儿痉挛性脑瘫的结果临床研究。方法:我院1999年6月以来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58例小儿痉挛性脑瘫患。结果:术后一年对48例随访,按Ashworth5级肌力标准判断,术前平均患肢肌张力为3.8级,术后平均1.5级,平均下降2.3级。其中,痉挛肢体基本解除12例占25.7%,痉挛肢体明显缓解20例占41.6%,痉挛肢体有所缓解16例占33.3%。随访中5例伴有轻度肢体乏力,余未见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采用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小儿脑瘫,起到明显解除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协调肢体平衡功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并用Ⅰ期下肢软组织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对172例痉挛性脑瘫并有下肢挛缩畸形的患儿,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对下肢软组织挛缩畸形行Ⅰ期矫形手术,并在术后进行积极的康复训练。结果该疗法缩短了脑瘫患儿的治疗疗程,加速了功能恢复的速度。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并用Ⅰ期下肢软组织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并有挛缩畸形者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的疗效。方法 对163例小儿脑瘫患者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随访两年以上.观察痉挛解除情况.肢体功能状态。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肌张力由术前平均3.2级降至术后平均1.1级,有效率达93%以上。许多伴随症状术后消失。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小儿脑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痉挛型脑性瘫痪患儿FSPR手术联合矫形术疗效的临床观察.方法 本次随机抽取32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均采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functionality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FSPR)辅以足部矫形术(FSPR组,n=32),并随机抽取既往2年28例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的传统方法的患者作为对照(对照组,n=28),疗效参照马若飞标准评定.结果 经90d治疗,FSPR组半年总有效率为93.7%,对照组半年总有效率为71.4%,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 腰骶部FSPR联合足部矫形对脑瘫足的疗效持久,较其他传统方法为优. 相似文献
12.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是近十年来对痉挛性脑瘫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式.该手术创伤大,操作精细,刺激较强,麻醉既要满足手术要求,又要避免电刺激脊神经后根引起的不良反应,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于1999年4月~2000年7月施行SPR32例,现将麻醉处理和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共32例,男19例,女13例.年龄3~16岁29例,16岁以上3例,平均8.8±2.51岁.体重50kg以下29例,50kg以上3例,平均25.5±13.22kg.ASAⅠ~Ⅱ级,轻度智力障碍8例,伴有上肢痉挛12例,手术时间190.6±55.75min,脊神经后根电刺激平均时间60±13.4min.29例为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3例为颈神经后根切断术.有癫痫病史1例,哮喘病史1例. 相似文献
14.
董宁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5):359-360
目的 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9例痉挛性脑瘫患儿行SPR术.结果 39例患者术后肢体痉挛程度降低Ⅱ级15例,降低Ⅰ级24例;肌张力降低Ⅱ级20例,降低Ⅰ级19例.随访:痉挛缓解率为94%,步态功能改善率93%.结论 SPR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满意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瘫是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病变,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出现下腿肌张力增高、踮足、剪刀步等症状。我院自1998年以来对150例脑瘫患者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矫治畸形,效果理想。现将护理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付敏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8):1014-1015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伤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其中痉挛性占60%以上,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005年5月~2006年9月,我科采用选择性腰段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ior Rhizotomy,SPY)治疗儿 相似文献
18.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 ,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综合征 ,痉挛性瘫痪是脑瘫中最常见的一种 ,以往的治疗包括中医针刺 ,软组织松解 ,神经肌支切断、关节融合等 ,由于不能有效解除痉挛 ,疗效十分有限。 1978年Fasano[1 ] 首先报道采用电刺激法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electiveposteriorrhi zotomy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国内徐林等[2 ] 1991年首次报道改进手术及电刺激方法 ,以后该技术在我国得到广泛开展 ,具体手术方法不断改进 ,目前已成为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主流。现将SP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SRP治疗挛性脑瘫的疗效、适应症、并发症。方法 1999年4月-2000年7月期间,在显微镜下利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30例痉挛性脑瘫患者,随访并比较术前、术后肌力、肌张力及肢体功能的变化。结果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后27例: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20例中,术后14例已可独立行走,4例的行走能力和步态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2例功能改善不明显。术前能够跛行行走的7例,术后步幅增大,步态明显改善。颈神经后根切断术后3例;上肢的痉挛解除,关节功能改善,爪形手消失。本组没有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家属满意为93.3%。结论 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效果确切,无严重的并发症,远期疗效尚需继续观察。手术患者应为肌力在Ⅲ-Ⅴ级,肌张力在Ⅱ-Ⅳ级范围内,而且能够配合术后的功能训练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