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分别植入右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和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管(通常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实现双心室起搏,可降低合并心室内/间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改善其症状和生存质量[1-3]。本文观察植入CRT患者的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导管12个月随访参数变化,并与右心室心尖部心内膜起搏电极导管进行比较。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入选2010-12-2013-04在贵州省人民医院心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在优化的室间间期下,与右心室心内膜导线共同实现双心室起搏,逐步改善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降低心衰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但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受冠状静脉解剖的影响,导线相关并发症相对较多,影响了CRT疗效。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可以避免血管条件的限制,实现更佳的再同步、减少导线相关并发症,因而成为现阶段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双心室起搏恢复心室电-机械同步性,是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室失同步的有效手段。目前常规经冠状窦将左心室起搏电极置于冠状静脉属支(侧支或后支等),进行左心室心外膜起搏。本文报告1例经房间隔穿刺植入左心室心内膜起搏电极完成CRT的病例,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1病例资料患者男,59岁,因"反复胸闷3年余,加重1个月余"入院。既往吸烟30余年(10支/d),已戒烟2年。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于经冠状窦途径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探讨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2例患者因冠状窦畸形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电极参数及CRT疗效。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CRT左心室心内膜导线,随访期间电极参数稳定,未见明显不良事件,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结论:针对经冠状窦途径植入CRT左心室心外膜导线失败的患者,采用经室间隔穿刺的方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导线获得成功,但因例数少,该方法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合并心室内阻滞的中重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重要治疗方式,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心力衰竭相关住院次数,降低死亡率.目前标准的CRT是把左心室导线植入到心脏静脉分支中,从心外膜起搏左心室,因受心脏静脉解剖限制,有左心室起搏部位不理想、进入心脏静脉不成功、左心室导线脱位、起搏阈值高、膈神经刺激等问题,显著影响CRT疗效.外科小切口开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是目前常常选择的备选治疗方案,但外科手术创伤大,还有麻醉风险.近年提出一种新的左心室导线植入策略:经穿刺房间隔途径植入左心室导线心内膜起搏.本文就经房间隔穿刺左心室心内膜起搏CRT的优势和缺陷进行分析和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治疗心力衰竭(心衰)的一大进展,是对心衰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CRT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1].CRT不同于普通起搏器植入的主要手术要点为左心室电极放置,临床上主要选择经静脉途径,通过冠状静脉窦,将特殊电极送到靶静脉.冠状静脉内植入电极有一定的难度和技巧,同时,CRT系统的安置是在心脏状态不太好的情况下实施的,这又增加了手术的风险性.现结合我院2008年11月一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讨论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50年来,随着新装置的增多和患者寿命的延长,电极导线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如感染、脱位和断裂,拔除导线是一项高风险的操作[1-2].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临床获益的同时,约30%患者对CRT不反应,原因之一是左心室电极导线位置不佳[3-4],并有一定的失败率和并发症[5].研究表明左心室心内膜起搏较心外膜起搏能减少电传导延迟,因此有更多获益[ 6].基于上述原因,无导线心脏起搏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8.
<正>临床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双心室起搏可有效改善伴心室内与心室间的电机械失同步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症状和生活质量,降低其病死率和再住院率[1-3]。自20世纪末Daubert等[4]首次尝试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永久起搏电极成功起搏左室以来,该方法已成为CRT左室起搏电极的常规植入术式。由于CS的解剖特点,目前常规经左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入路植入左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绍兴第二医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行右心房加CRT的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18例患者植入右心房、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行房室顺序CRT;3例心房颤动患者植入右心室和冠状静脉左心室分支电极导线。所有患者均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剂量(62.45±18.25)mg。术后4周、12周跟踪随访患者,观察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的变化、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二尖瓣反流。结果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导线感知和起搏参数均符合起搏要求,随访中亦未发现导线移位和功能障碍。起搏后QRS间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6±18)ms vs.(156±23)ms,P<0.05]。术后随访4周心功能分级提高到Ⅱ~Ⅲ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为(62.5±17.6)mm,射血分数40%±13%,二尖瓣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486±189)m;12周时随访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5±12.4)mm,射血分数46%±17%,二尖瓣轻中度反流,6 min步行距离(565±139)m。结论CRT联合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可以缓解老年扩张型心肌病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减轻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0.
正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治疗方法之一。然而,部分满足CRT指征的心力衰竭患者因左心室高起搏阈值、膈神经刺激及左室导线不稳定,使经冠状静脉植人CRT手术失败。部分患者即使手术成功,也存在术后低反应或无反应,影响患者疗效。左室四极导线具有多达10种起搏向量组合,适用于难以进行普通CRT手术的患者,并能提高CRT  相似文献   

11.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用于治疗失同步的心力衰竭已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其能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有利于左心室逆重构,改善远期预后。CRT起搏器的植入有别于常规起搏器,其成功的关键在于寻找冠状静脉窦,传统方法是先将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术中十极电生理标测电极寻找冠状静脉窦,笔者采用Amplatz left1导管代替冠状窦电极寻找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  相似文献   

12.
正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已被证实明显改善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生存率[1],目前,左室电极常规通过冠状静脉窦(CS)放置在其侧分支或侧后分支。然而,由于冠状静脉解剖位置多变、阈值过高、膈神经刺激以及易脱位等因素的影响,经CS植入左室电极仍存10%~20%的失败率[2]。另外,在成功经CS植入左室电极的患者中,约30%存在CRT无应答,主要原因可能是经CS途径无法将左室电极放置于左室激动最晚部位[3]。随着CRT适应症的不断扩大和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三维标测指导下经房间隔动静脉轨道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技术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对2例因冠状静脉畸形或无良好的心外膜靶血管,而无法行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在三维心内膜标测指导下找出左心室最晚激动点,采用房间隔穿刺方法,建立左锁骨下静脉-左心室-股动脉轨道,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结果:2例患者术后1月临床症状均逐渐改善,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Ⅳ级改善至Ⅱ级;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由术前的112 m、145 m提高至术后的860 m、530 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由术前的26%、20%提高至术后的35%、28%;二尖瓣反流束最大面积由术前的10.6 cm~2、6.4 cm~2降至术后7.4 cm2、5.5 cm~2。优化程控起搏器后,QRS波宽度分别由术前的150 ms、174 ms,降至116 ms、110 ms。结论:三维心内膜标测指导下经房间隔动静脉轨道法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技术可行,且可以减少电极植入的盲目性,提高术后应答。  相似文献   

14.
117例双心室再同步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经被证明可有效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进行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 ,CRT)的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导线。植入左心室导线技术难度大 ,操作复杂 ,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 ,本文分析了 117例双心室起搏器植入术并发症。方法 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117例 ,其中男性 86例 ,女性 31例 ,平均年龄 (5 3 0 0±8 2 5 )岁。患者在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后 ,经冠状静脉窦插入导线至心脏静脉 (主要为心脏后静脉和侧后静脉 )进行左心室起搏。然后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电极导线。结果  117例患者中 111例成功植入双心室起搏系统 ,成功率为 95 %。主要植入术的相关并发症包括 :冠状静脉窦夹层 4例(3 4 % % ) ,膈肌刺激需要重新植入 2例 (1 7% ) ;电极导线脱位 2例 (1 7% ) ,结论 双心室再同步治疗 (cardiacresynchronizationtherapywithbiventricularpacing)起搏器植入术有一定的术中并发症和一定的风险 ,术前应掌握好适应证并作好充分的准备 ,术中必须规范操作 ,严密观察 ,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方法心力衰竭拟行CRT植入患者178例,观察术中经冠状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PCI技术应用情况、靶静脉选择及参数测定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①CRT植入成功率97.75%(174/178),4例手术失败;经冠状静脉左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98.28%(171/174),3例行开胸心外膜电极植入。②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左室后静脉2例,心侧静脉89例,侧后静脉54例,心中静脉侧分支23例,心大静脉3例。③86例次使用了PCI技术(50.29%),其中10例(5.85%)应用鞘中鞘技术指引导丝到达靶静脉,双导丝技术38例(22.22%),导丝锚定技术15例(8.77%),逆向导丝技术12例(7.02%),球囊导管扩张冠状静脉中段11例(6.43%)。④术中左室起搏阈值(0.96±0.49)V,阻抗(677.06±215.93)Ω,R波振幅(16±3)mV,术后半年内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稳定。结论运用PCI技术可协助经冠状窦左室起搏电极的植入,并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小切口心外膜左心室电极置入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法 6例心力衰竭患者拟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冠状窦途径失败后采用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同时经静脉置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术后随访1年,评价心功能和左心室电极参数.结果 经小切口心外膜途径,所有患者均成功将左心室电极置入到理想部位.无术中并发症,无住院期间死亡,无膈肌刺激征.术中,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2±0.5)V;术后12个月,左心室起搏阈值为(1.1±0.4)V.12个月随访时,6 min步行[(327±77)m比(267±68)m,P=0.001]明显增加,纽约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增加[(26.1±6.0)%比(38.2±4.7)%,P:0.004],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减少[(72.2±6.8)mnl比(84.1±7.2)mm,P=0.001].结论 小切口心外膜置入左心室电极安全、有效,可以作为经冠状窦途径置人失败患者的替代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行轨道法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CRT除颤器(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因无法行冠状静脉窦植入CRT/CRT-D左室心外膜电极的心衰患者6例,通过穿刺房间隔先后建立股静脉-房间隔-股动脉轨道和股动脉-房间隔-锁骨下静脉轨道,完成左室心内膜电极植入术,并比较手术前后心脏超声、心电图及心功能指标。结果 6例患者均成功通过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术后1周随访QRS时限较前明显缩窄[(140.83±10.52)ms vs(166.83±13.60)ms,P<0.05],射血分数较前明显增加[(0.37±0.05)vs(0.27±0.04),P<0.05],心功能NYHA分级较前升高1~2级,患者心慌、胸闷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1例发生左室电极穿孔,床边心脏超声示心包少量积液,予以左室电极重置后好转,其余无明显并发症。结论轨道法植入CRT/CRT-D左室心内膜电极安全、有效,是部分无法通过冠状窦植入心外膜电极的重要辅助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190ms,平均为(166.0±19.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组(LV组,n=6),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逆行冠状静脉窦血管造影了解冠状静脉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左心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心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心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患者LVEF由术前的24.6%提高到31.2%(P<0.001);LV组LVEF由术前的23.9%提高到32.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两组分别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的(149±51)ml/m2和(153±53)ml/m2下降至(116±38)ml/m2和(121±41)ml/m2(P<0.001),下降幅度均达15%以上;表示心室运动同步性的超声指标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SPWMD)两组分别由CRT前的(195±94)ms(BiV组)和(197±89)ms(LV组)下降至(17±60)ms及(16±56)ms(P<0.001).6 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CRT前的(403±53)m(BiV组)和(401±59)m(LV组)提高至(441±62)m和(442±67)m. 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与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应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双心室同步起搏已被充分证明可有效地改善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1,2 ] 。进行双心室同步起搏的一个技术关键是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导线。目前可行并广泛应用的方法是经冠状静脉窦途径将电极导线插入心脏静脉起搏左心室 ,由于进入冠状静脉窦的心脏静脉较细、弯曲度大以及变异较多 ,直接用目前临床应用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插管难度大 ,X线照射时间长 ,且成功率受到影响。近来 ,一种新设计的带侧孔的 ,可用PTCA导引钢丝指引下插入的冠状静脉窦电极导线开始在临床应用。资料和方法2 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阻滞患者 …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illator,CRT-D)植入后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行CRT-D植入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55.4±7.3)岁,病史1~5年,纽约心脏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Ⅱ、Ⅲ、Ⅳ级分别为1例、3例、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UCG)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35%,均有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心电图为窦性心律伴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5例患者均植入带有Adaptive CRT功能的CRT-D,4例采用左心室四极电极,1例左心室双极电极,植入冠状窦后静脉或侧后静脉,术后开启Adaptive CRT功能。结果 5例患者均表现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模式,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相比,QRS波缩短[(124.4±9.7)ms vs.(164.2±15.9)ms,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降低[(60.0±11.1)mm vs.(70.0±5.3)mm,P0.05],LVEF增加(41.6%±7.5%vs. 27.0%±6.2%,P0.05),二尖瓣反流均为轻度,NT-脑钠肽前体(NT-proBNP)浓度降低[(624±321)pg/mL vs.(1 415±711)pg/mL,P0.05],NYHA心功能分级提高(术后均为Ⅱ级)(Ⅱ级比例:100%vs. 20%,P0.05),总心室起搏为97.8%±0.4%,单左心室起搏为81.8%±18.9%,其中3例大于95%,另两例分别为65.6%,47%。结论适应性单左心室起搏融合自身右心室激动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可能是一种更为生理的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