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胆囊切除术后胁痛仍反复发作,伴烦躁、失眠,久治不愈。盛师认为此为胆腑失利,少阳气逆,胆病及心。针灸以心胆同治。治胆取胆之募穴日月"扬刺"及少阳经穴支沟、阳陵泉;治心取心及心包经原穴神门、大陵,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王诗惠  龙杞  刘清国 《世界中医药》2014,9(8):1076-1078
目的:测量胆心综合征与冠心病患者穴位压痛阈值,观察这两种相似疾病在穴位上的不同体现,寻求两者间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希望对临床鉴别诊断两病有所帮助。方法:测量胆心综合征患者组30例,冠心病患者组30例和健康志愿者30例10个相关穴位的压痛阈值。结果:与健康组比较,胆心综合征组与胆相关穴位压痛阈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心相关穴位其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与心相关穴位压痛阈值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胆相关穴位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心综合征组与冠心病组比较,与心相关穴位压痛阈值,胆心综合征组高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胆相关穴位压痛阈值,胆心综合征组低于冠心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证明了两病在穴位压痛阈值上存在差异,胆心综合征患者与胆相关穴组出现痛觉敏感,冠心病患者与心相关穴组出现痛觉敏感,此规律可用于辅助临床鉴别诊断胆心综合征与冠心病。  相似文献   

3.
杨川洲  彭艳文  董宇 《陕西中医》2021,(9):1276-1278
归纳总结云南已故名中医詹文涛教授临床诊治胆心综合征经验和学术思想。通过查阅大量詹文涛教授治疗胆心综合征的相关文献,以及临床跟诊学习时的病案,进行归纳整理,总结詹文涛教授对胆心综合征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临床诊疗经验和用药思路。詹教授认为,胆心综合征可归为中医“胸痹”“怔忡”“惊悸”等范畴,病位以肝、胆为主,并与心、脾、胃相关,具有虚实夹杂,本虚标实的特点,辨证多从气滞、痰浊、血瘀入手; 治疗上强调疏肝健脾理气、活血止痛、振奋心阳,生活和心理治之预之,为临床治疗本病开拓了思路。  相似文献   

4.
胆心综合征是指伴随胆道疾病(包括急、慢性胆囊炎,肝内胆管、胆道或胆囊结石等)而产生器质性心脏病的征象,其严重程度与胆道疾病病情呈正相关。胆心综合征的患者无心脏的器质性病变,胆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复正常。由于胆管、胆囊疾病很常见,所以胆心综合征并不少见,但临床上确诊率并不高。为了减少误诊今将我科多年收治的胆心综合征误诊为冠心病心绞痛的18例患者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病毒性心肌炎从心肾论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心与肾生理相关,病理相传,关系甚为密切。结合现代免疫学,认为病毒性心肌炎与心肾关系密切,心肾并治,标本兼顾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文中详述了心肾并治法在病毒性心肌炎辨治中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6.
失眠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失眠的病位在脑,与心、肝(胆)、肾、脾(胃)密切相关。失眠病机为邪气扰心或心虚失养,阴阳失调,导致神不归心。实证:肝郁化火,治宜清肝泻火,镇心安神,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火扰心,治宜清化痰热,和中安神,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胃气失和,治宜消食导滞,和胃安神,方用保和丸加减;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炽盛,治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用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虚证: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通经活络,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心火炽盛证,治宜清心泻火,安神定志,方用导赤散合交泰丸加减。  相似文献   

7.
从脏腑相关论胃脘痛的治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念为指导,以藏象学说为依据,讨论了胃腑与其它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指出在辨治胃脘痛时.尤其要注意到肝、胆、心、脾、肾及大肠的病机变化。  相似文献   

8.
论文摘编     
徐正福等在《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年第2期上撰文介绍辨证辨病治疗胆心综合征23例临床分析。经确诊的23例胆心综合征患者,按中医辨证论治分3型治疗,但重点均在于治胆病。1.气郁化火、湿热内盛型,治以疏肝运脾、清热利湿。选用柴胡九节菖蒲各9g 青皮陈皮生军熟军各6g越鞠丸(包煎) 茵陈茯苓赤芍生熟苡仁各12g丹参15g 碧玉散(包煎)30g,5~10剂,每日一剂。2.阳虚气弱,痰湿痹阻型,治以  相似文献   

9.
总结熊大经教授辨治耳鸣耳聋的经验。将熊教授从肝胆结合心肾二脏辨治耳鸣耳聋的理论基础归纳为4个方面:肝主疏泄,调节全身气机;耳与阳经关系密切,少阳主半表半里;十一脏取决于胆;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并对熊教授的临床用药经验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0.
更年期综合征侧重治心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夏融 《江苏中医》1996,17(2):41-43
更年期综合征侧重治心,有其理论和实践依据。文中对侧重治心的理论作了探析;认为临证还需细辨虚实,如心神失养之气、血、阴、阳损伤与邪气犯心之痰、火瘀等蒙闭心窍;并介绍了重治心的相关治则,如离坎相济、子母同治及调理心脾等。附验案二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湿热体质理论的诞生、湿热证的辨证论治,“湿热”一词以成为当前社会的高频词汇。笔者就湿热证(湿热体质)的症状、体征,发病因素,生活调摄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并在诸多医家前贤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提出自己创立的湿热证之“稀释引流法”,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2.
心肺相关理论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肺癌是目前中国发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中晚期肺癌患者多有气阴两虚型之象,加味复脉汤是以补气养阴为法而立的方剂。因此文章拟从心肺相关理论讨论加味复脉汤应用于中晚期气阴两虚型肺癌的可行性,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病理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理论结合实际很强的一门医学学科.为提高医学生的医学素质,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以案例导入为基础的教学法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对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176条是伤寒论中争议较大的条文之一.后世关于此条众说纷纭,傅元谋教授独辟蹊径揭示出176条"表"实为阳明,"里"实为太阴,很好的解释了此条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伦理学的立场探讨五行理论由单一相克向相生相克并存的演进过程。方法:应用隐喻映射理论从家庭、人性、政治权利的角度探讨其相关伦理规范是如何隐射到人体并进而形成中医五行学说。结果:伦理规范在向五行隐射的过程中使中医五行理论不断完善,相生相克与同一系统中得以显现。结论:中医理论合理性的一个强有力的辩护者是伦理学中善的道德价值,中医发展至今的生命力所在正是基于对善的不断追求。从伦理视域研究中医五行可以发掘中医理论的人文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为五行理论的理解提供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16.
针灸美容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针灸美容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扼要论述,内容包括针灸美容的发展概况、理论基础、作用、特点、原则以及针灸美容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肺与大肠的中医基础和生理研究两方面为“肺与大肠相互为用”的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举一临床实例说明肺病治肠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苗裕  杨进 《中医药学报》2010,38(4):50-52
论述温病名方三甲散的出处、主治病证"主客交"的含义,探讨其理论渊源以及清代温病学家对该方演变发展的过程。详述该方的现代临床各科的应用状况及其理论依据,以期为该方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启发后人挖掘中医的潜力和优势,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19.
每个脏腑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方剂可以仿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和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组方配伍。脏腑理论是研究方剂配伍和指导临证组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探讨五行理论在肿瘤防治中的运用价值。对肿瘤的发生、发展、凋亡过程中的调节因素按照五行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引入五行理论,有助于用传统理论解释现代对肿瘤的一些研究进展,有助于促进中医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