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对肥胖大鼠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刘志诚  孙凤岷 《针刺研究》1999,24(4):307-310
本文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制造肥胖模型。应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小肠粘膜、肝组织形态,以及针刺后发生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显示,肥胖大鼠脂肪组织、小肠粘膜、肝组织均出现了形态学的异常。褐色脂肪细胞体积增大、充盈,脂滴增大,胞质内线粒体减少,细胞间隙变窄,毛细血管减少。针刺治疗后,上述形态学的异常均出现逆转,这种变化是针刺通过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达到减肥效应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刺对NIDDM大鼠作用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针刺对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NIDDM)大鼠胰岛素B细胞形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生化、放免等技术观察针刺对NIDDM大鼠空腹血糖 (FBS)、空腹胰岛素 (FINS)、C -肽 (C -P)、胰岛素敏感性指数 (IAI)的变化 ,同时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针刺对NIDDM大鼠胰岛B细胞形态学的改变。结果 :NIDDM大鼠B细胞体积增大 ,内分泌颗粒增多 ,苍白颗粒减少 ,芯颗粒与分泌颗粒的面积之比也明显增多 ,可见胰岛外分泌细胞可化生B细胞。针刺治疗后NIDDM大鼠FBS ,FINS ,C -P均显著下降 ,而IAI显著回升。与此同时 ,上述形态学的异常均出现逆转。结论 :上述变化是针刺治疗NIDDM良好效应的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用形态学的方法观察了针刺对大鼠若干器官时间形态学的影响。并用ACTH_(1-17)和针刺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为:大鼠的肾上腺皮质维生素 C 含量、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内高尔基复合体、肝糖原、肝双核细胞及睾丸的生精过程等均有近似昼夜节律。针刺后,肝糖原、肾上腺皮质维生素 C 含量及肝双核细胞的近似昼夜节律均消失,而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及生精过程仍有近似昼夜节律存在。ACTH 组与针刺组比较,除肾上腺皮质维生素 C 含量的节律均消失外,其余指标的结果相异,说明针刺与ACTH_(1-17)的作用机理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去势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骨组织形态学的变化以探讨针灸对骨质疏松症的干预机制。方法:将40只Wister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假手术组,模型组,针刺组,艾灸组。造模后,针刺组和艾灸组每日进行相应处理。各组大鼠在造模3个月后进行骨组织形态学实验。结果:去势大鼠针刺及艾灸治疗后,骨小梁面积和活性成骨细胞表面均有增高,活性破骨表面下降,单标记表面、双标记表面、标记间距离、类骨质表面、矿化骨表面、矿化沉积率、纠正矿化沉积率均显著下降。类骨质宽度无明显改变,矿化延迟时间有显著延长。结论:针刺及艾灸对去势后大鼠的骨组织形态学指标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形态学及血清雌二醇(E2)的影响。方法:围绝经期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针刺组、药物组,并与青年大鼠对照,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大鼠卵巢组织形态学变化,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清E2含量。结果:与围绝经期大鼠比较,针刺治疗后,血清E2含量增高;卵巢卵泡数量增多,闭锁卵泡减少;凋亡颗粒细胞减少,颗粒细胞内线粒体丰富,内质网丰富,胞质内有脂滴。结论:针刺可部分改善卵巢形态及分泌雌激素的功能。针刺可能通过延缓围绝经期大鼠卵巢衰退,抑制颗粒细胞凋亡,减少卵泡闭锁达到使E2含量增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刺手法中针刺产生的力学问题是阐明针刺手法的本质以及临床疗效观察的重要信息,对于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和细胞骨架等在形态学、组织化学、生物化学等方面均有一定的影响。该文根据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对揭示针灸疗效的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临床报道,针刺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塞有一定的疗效,患者症状缓解,心电图改善,左心功能趋于好转。本文用光、电镜观察针刺对缺血性心肌损伤影响的形态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感光细胞凋亡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的影响,明确针刺对感光细胞凋亡的干预作用。方法:N-甲基-N-亚硝基脲以50mg/kg腹腔注射于8周龄SD大鼠,造成感光细胞凋亡动物模型,将大鼠分为4组:针刺组,正常组,阴性对照组,维生素A治疗组。针刺组每日选取新明,睛明,承泣,球后,肝俞,肾俞针刺治疗,各穴位平补平泻,留针30min,连续治疗14天;维生素A组每日给予维生素A治疗;正常组,阴性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理。各组14天后用HE染色观察形态学改变,用TUNEL检测凋亡结果。结果:治疗后针刺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平均光密度增加,提示感光细胞发生凋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阴性对照组及维A对照组比较,平均光密度显著降低,提示感光细胞凋亡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显著抑制感光细胞凋亡大鼠视网膜形态学的损害,提示针刺是治疗感光细胞凋亡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和方法 观察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 ( SCI)后的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  SCI大鼠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明显下降 ;随着损伤后时间的延长 ,大鼠的运动功能和斜面临界角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 ,但以针刺组恢复较为明显 ;组织形态学观察发现 ,针刺组的坏死面积明显减小 ,残存的神经组织较损伤对照组多。结论 针刺能明显地提高 SCI大鼠的运动功能 ,明显改善大鼠 SCI后的病理损害 ,促进受损脊髓神经元的修复 ,从而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实验性脊髓损伤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脊髓急性损伤后的超微结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方法以大鼠为受试对象,制备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应用督脉电针治疗,动态观察了针刺对不同时相点光、电镜组织形态学变化的影响。结果对照组术后7天脊髓组织呈进行性变性过程,28天后大部分神经元细胞结构恢复正常。针刺组的各时相点均较对照组的病变损害轻。结论针刺能明显地减轻和延缓伤后早期病理损害,并能明显地促进受损脊髓神经的修复。  相似文献   

11.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疗法从古至今一直用于临床治疗脑梗死,其确切疗效已得到普遍认可与证实。近年来。研究人员分别通过临床研究与动物实验研究来揭示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针刺对脑梗死后形态学的改变、对神经元损伤级联反应的影响、对血液成分改变的影响、抑制脑梗死后细胞凋亡等。但是对针刺治疗脑梗死机制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针刺取穴的随意性、针刺方法运用的盲目性、研究方法应用不当、研究指标的单一等,亟待于今后的研究中逐步解决。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实验性骨折愈合的影响:血液流变学及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祁晓华  聂明 《中国针灸》1998,18(12):745-748
手术造成健康雄性家兔左侧桡骨中段 3mm骨缺损 ,术后随机分针刺组和对照组 ,以血液流变学及组织形态学为指标 ,分期观察针刺对骨折愈合的作用。结果显示 :针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能改善血液流变性质 ,其中第 1周最为明显。组织学提示 :针刺组血肿机化快 ,成骨细胞增生多、激活早 ,骨痂形成速度快 ,骨折愈合的各个阶段均比对照组提前 1周左右 ,说明针刺具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着眼于针灸治疗可增强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机制的活力及机体防御机制。通过2年针刺小鼠的实验,探讨了小鼠超微形态学的变化,证明了针刺的有效性。对照组死亡率为33%,而针组为25%。此次实验,显示了针刺对小鼠各脏器衰老的推迟、机体防御机制的增强及机体内环境稳定维持机制激活等的影响。 (李振东摘)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脑梗塞模型大鼠脑传导纤维及尼氏体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病理特染技术和组化方法,观察了针刺对脑梗塞鼠脑组织传导纤维及脑细胞内尼氏体的形态学影响。结果表明:针刺对于脑传导纤维的形态有保护作用,能缓解尼氏体的大量脱失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5.
皮肤交感物质分布线的发现及其与中医经络实质的关系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刘里远  张慧  潘娟 《中国针灸》2003,23(1):11-19
目的;为了深入研究非血管性经络的实质-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或皮肤交感物质富集线。方法:^125I-酪氨酸为示踪剂,用宏观放射自显影的方法。结果:显示出大鼠皮肤中存在纵贯全身的系列交感物质分布线。连续清晰,左右对称,在头部和肢体末端形成环路。在沿物质分布线经过的背上部切断皮肤,可以显著阻断针刺“足三里”产生的针刺效应,表明这些交感物质分布线就是针刺信号的传递线。结论:皮肤交感神经敏感线的假说得到了形态学的证明。或者说经络的形态学基础已经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在现存医籍中,<针灸甲乙经>最早记载了禁针穴,禁针穴的提出是有形态学依据的,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针灸甲乙经>记载的绝大多数禁针穴,其周围有重要脏器、血管、神经,若针刺损伤它们会致意外事故的发生.由于禁针穴与局部解剖结构关系密切,故针灸工作者只要熟悉禁针穴局部解剖结构,正确掌握针刺深度、方向和角度,绝大多数禁针穴是可针刺的.  相似文献   

17.
取热刺法对大鼠实验性前列腺炎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取热刺法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消痔灵注射液注射法复制大鼠前列腺炎模型,光镜、电镜下观察各组大鼠组织形态学变化情况.结果:针刺引可明显改善实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组织学改变.结论:针刺对前列腺炎病变组织有明显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风池穴的解剖结构与安全针刺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李卫东  杜正 《中国针灸》1997,17(8):505-506
风池穴是临床治疗脑部疾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穴位。但由于它所处的位置,在针刺时如操作不慎,易造成医疗事故。据此,我们通过对该穴进行尸体层次解剖和断面解剖,为临床针刺该穴的适宜深度、方向提供形态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针刺效应及针刺镇痛作用的形态学基础,以便给经穴内脏相关学说提供形态学依据,国内外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关于针灸穴位形态学的研究,现将有关文献所载,归并为四个方面综述如下: 一、关于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的实质研究:对于穴位的局部解剖结构的实质,目前尚无一致结论。有的学者提出经穴可能是皮肤的“植物神经集中区”,认为全身700多个穴位是按照已确定好的空间分布来投射的,这种分布符合于特定的皮肤自主性神经集中区的表面映象,针刺这些穴位便产生特异反应。更有人认为穴位就是自主神经积聚的中心。但有的学者则认为穴位部位的特殊性在于其表皮较薄,而其真皮的胶原纤维较少并有螺旋形血管网,在血管网的周围则有无髓鞘的胆硷能类的神经纤维网  相似文献   

20.
针刺是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方式,但其作用机制尚未能阐明。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损伤涉及多种机制参与和相互作用,细胞焦亡是一种伴随炎症反应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其形态学特征、发生及调控机制不同于其他细胞死亡方式。该文通过回顾近年针刺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相关研究,总结针刺对细胞焦亡及相关标志物的干预作用,同时探讨其中不足的地方,以期为针刺治疗脑缺血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