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技术StentBoost显影及判定支架后扩张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同时行血管内超声(IVUS)和StentBoost检查的心内科住院患者1 7例,其中无钙化患者3例,浅表钙化患者11例,深层钙化患者3例。其中14例因支架膨胀不均匀给予后扩张,分别对支架后扩张前后冠状动脉定量分析(QCA)、IVUS和StentBoost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扩张前支架内最小直径IVUS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9856,P0.01)优于QCA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9754,P0.01),也优于QCA与IVUS的相关性(r=0.9611,P0.01);后扩张后支架内最小直径QCA与StentBoost的相关性(r=0.8774,P0.01)最好。QCA、IVUS和StentBoost三者的相关性在深层钙化患者明显优于浅表钙化患者。结论支架后扩张前IVUS和StentBoost数据的相关性较好,而后扩张后两者相关性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架影像增强显影技术(StentBoost,SB)增强冠状动脉(冠脉)支架显影以及对球囊后扩张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09-03至2010-07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在SB指导下给予球囊后扩张的184例患者资料,平均年龄(64.5±10.9)岁(42~83岁),对其后扩张前后SB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其中52例(28.26%)患者给予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并分别对冠脉狭窄程度定量分析(QCA)、IVUS和SB检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后扩张后较后扩张前支架内最小直径[(2.72±0.35)mm vs.(2.42±0.39)mm]、支架内最大直径[(3.26±0.37)mm vs.(3.09±0.38)mm]及支架内平均直径[(2.99±0.36)mm vs.(2.76±0.43)mm]均明显增大,支架偏心指数(0.17±0.04 vs.0.22±0.06)明显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支架内最小直径IVUS与SB的相关性r=0.979,P<0.0001;冠脉狭窄程度定量分析与SB的相关性r=0.973,P<0.0001;QCA与IVUS的相关性r=0.964,P<0.0001。结论:SB与IVUS具有良好的相关性,且在评价支架置入效果以及指导高压球囊后扩张方面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比血管内超声(IVUS)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对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靶病变和参考血管定量测量结果,评价QCA的准确性,以指导临床的干预治疗.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52例,男35例,女27例,年龄(62.3±7.1)岁.接受QCA和IVUS检查.以IVUS测量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结果作为因变量,以QCA定量测量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得到相关系数,建立回归方程.并对比近、远端参考血管直径两类方法测量值.结果 QCA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测量结果同IVUS最小面积处斑块负荷结果的回归方程(斜率:0.8286,P=0.001)显示二种方法的测量结果有明确的同步变化趋势和相关性(r=0.691,P<0.001).但QCA测量结果(57.9%±15.5%)较ivus(53.5%±12.9%)高估了病变的严重程度(差值为4.6%±1.2%).本组患者为血管负性重构,重构指数(RI)为0.87±0.23.相对于近、远端参考血管的管腔直径测量误差[(0.24±0.06)mm和(0.07±0.01)mm]而言,QCA对近、远端参考血管的血管直径的测量误差[(0.81±0.24)mm和(0.64±0.17)mm]更为明显.结论由于糖尿病患者广泛的血管重构(尤其是负性重构),使QCA易高估罪犯血管严重程度.同时,QCA因无法准确显示斑块负荷,而导致造影显示为"正常"血管段,从而低估近远端参考血管直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及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技术评价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并指导支架置入,检测血管对置入支架后即刻和中远期的反应.方法 选择2008年2-7月间的27例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OCT及IVUS检查,共检查了30支血管,其中8处为药物支架植入术后血管,并对19处病变进行了支架置入.结果 除外支架置入的8例(置入6个月~4年)外,其余22例病变行OCT及IVUS检查,发现稳定性斑块5例,不稳定斑块17例,其中OCT检出内膜小撕裂4例(IVUS未检出,P>0.05),冠状动脉撕裂伴夹层病变5例(IVUS检出1例,P>0.05),血栓形成5例(IVUS检出1例,P>0.05),偏心斑块伴薄纤维帽12例(IVUS检出2例,P<0.01).8例曾经进行支架治疗的患者,造影、OCT和IVUS发现2例再狭窄;OCT显示支架内膜覆盖良好,IVUS小能精确看到内膜;OCT检测出1例患者有支架后瘤样扩张.对17例不稳定性斑块及2例支架再狭窄病例行支架置入术,术后支架膨胀不良发生率26.0%,OCT及IVUS检出率相同;支架贴壁不良发生率63.2%,IVUS榆出率低于OCT(10.5%比63.2%,P<0.01);支架近远端撕裂10.5%,IVUS均不能检出;内膜脱垂发生率52.6%,IVUS检出率低于OCT(10.5%比52.6%,P<0.05).结论 OCT与IVUS相比,在不稳定性斑块检测准确度方面明显优于IVUS,更能精确指导冠状动脉支架置人.IVUS在操作简便性及反映斑块负荷方面要优于OCT.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入选在北京安贞医院经冠脉造影发现原位冠状动脉狭窄(20%~70%)的连续病例,使用IVUS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标准化的斑块体积(标准化的TAV),斑块体积狭窄率(PAV),斑块负荷(PB)和定量冠脉造影(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百分比等,采用多重线性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负荷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共入选130例患者(男性107例,女性23例),单因素分析提示,男性(r=0.619,P=0.001)、糖尿病(r=0.547,P=0.001)、陈旧性心肌梗死(r=0.413,P=0.001),TC(r=0.181,P=0.040)和HDL-C(r=0.589,P=0.001)与PAV明显相关,但是LDL-C、吸烟史、高血压等与PAV无相关性;男性、糖尿病与标准化TAV相关性强,吸烟史也与标准化TAV具有相关性;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糖尿病、男性和hs-CRP与冠脉的病变长度具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中,糖尿病和男性均与斑块负荷严重程度的指标(PAV和标准化TAV)具有较强的正相关,HDL-C与PAV呈负相关;糖尿病、男性和年龄(男性≥45岁或女性≥55岁)与病变长度具有相关性。男性、糖尿病和HDL-C是病变最重处斑块负荷强有力的预测因子。HDL-C与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率呈负相关,收缩压与QCA所测的面积狭窄率成正相关。结论男性和糖尿病是斑块负荷严重程度(PB、PAV和标准化TAV)独立的危险因素,HDL-C是斑块负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超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传统冠状动脉定量分析方法(QCA)与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方法:共入选经过冠状动脉造影(至少4体位造影)证实病变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患者150例。将入选者分为: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组90例(QCA),血管内超声组60例(IVUS)。通过QCA和血管内超声定量分析方法分析2组最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直径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等参数指标;将相关数据建立直线回归分析方程,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线性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2组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差异,观察2组术后住院期间、30d、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血管内超声组分别采用QCA和IVUS分析,参考血管直径2者具有正相关性分别为(3.28±0.19)mmvs.(3.17±0.21)mm,R=0.627。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2.04±0.18)mmvs.(2.0±0.17)mm,R=0.782。比较2组之间的参数:QCA组通过计算得出直径狭窄率,与IVUS管腔面积狭窄率之间无相关性(R20.05,P=0.222),IVUS最小管腔面积(4.7±0.67)mm2。通过COX回归模型显示2组在免于心血管事件方面的差异,可见QCA组发生心血管事件率具有较高的趋势。结论: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的方法能够检测出更严重狭窄的发生率,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判定结果往往低估真正的病变情况。对于临界病变的患者,采用IVUS进行测量分析,具有减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支架增强显影( SB)技术在冠脉支架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4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两组均采用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并在其指导下进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对照组支架植入后采用QCA自动分析系统测量支架直径的相关参数(包括支架直径的最小值、最大值、均值)并计算支架偏心指数。同时进行支架可视性和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评分。观察组在支架植入后行SB,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观察组26例支架植入后行血管内超声( IVUS)检查,测量上述指标并进行上述评分。结果对照组支架植入后支架可视性得分低于观察组, P<0.05。对照组发现30处、观察组发现48处有球囊内扩张必要性而行支架球囊内扩张术。两组QCA、SB、IVUS测得植入支架最小直径、最大直径、直径均值和支架偏心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QCA与SB、QCA与IVUS、SB与IVUS测得支架最小直径均有良好的相关性,r分别为0.772、0.775、0.782,P均<0.05。结论 SB可明显提高支架的可视性,有效指导支架的球囊内扩张,在测量支架直径方面甚至可以替代冠脉内超声。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血流储备分数(FFR)评估冠状动脉CT(CTA)、血管内超声(IVUS)、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QCA)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中、重度病变中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门诊行冠脉CTA筛查40例患者(共52处病变,狭窄为50%~99%)纳入到本项研究,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完成FFR、IVUS、QCA的检测,记录50个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MLD),直径狭窄百分比(%DS),最小管腔面积(MLA)和面积狭窄百分比(%AS)及压力衰减情况。利用线性分析,ROC曲线和Kappa检验进行分析,以FFR为标准评估CTA、IVUS、QCA在中重度病变中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MLD和%DS方面,CTA跟FFR的相关性最强;但对于MLA和%AS,IVUS与FFR的相关性最强,特别在%AS中表现明显。ROC曲线和Kappa检验得出:在MLD和%DS方面,QCA和IVUS、CTA相比准确性最高[ROC AUC:MLD(0.778、0.753、0.728),%DS(0.791、0.725、0.672)],CTA与IVUS、QCA所测得MLD准确度相似;在MLA、%AS中IVUS得准确性最高(ROC AUC:0.74、0.865),其次为CTA(ROC AUC:0.664、0.763)。IVUS在%AS测得的最佳切点46%,CTA测得的最佳切点68%,对比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度至重度病变中,QCA、CTA和IVUS检测与FFR相关,其中CTA的相关性高。IVUS在MLA和%AS中的相关性和诊断精准度最高。CTA在MLD和%DS中有和QCA及IVUS相似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对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介入治疗的指导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月冠状动脉中-重度钙化病变患者219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其中95例患者术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指导,124例患者在单纯冠状动脉造影(CAG)指导下完成介入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基线特征、靶血管部位、病变类型、置入支架数目、长度、直径;冠状动脉旋磨和切割球囊应用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术后30 d临床终点事件,包括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支架内血栓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访12个月时,IVUS组MACE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8.4%vs.17.7%,P0.05),IVUS组靶血管重建发生率显著低于CAG组(3.2%vs.10.5%,P0.05)。IVUS组与CAG组在支架内血栓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vs.3.2%)。结论:IVUS指导中-重度冠状动脉钙化病变术后即刻和短期临床效果并不优于CAG,但应用IVUS指导能够显著降低术后1年靶血管重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与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方法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在40%~70%的临界病变患者60例,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QCA组和IVUS组,分别应用QCA和IVUS测量两组病变血管的参考管腔直径、最小管腔直径、直径狭窄率、管腔面积狭窄率及最小管腔面积并进行比较。比较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随访1月、6月和12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再发心绞痛、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冠状动脉成形术、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 IVUS组冠状动脉的管腔直径狭窄率[(57.80%±8.18%)比(51.73%±7.91%)]及面积狭窄率[(67.01%±10.41%)比(57.07%±10.71%)]均高于QCA组(P<0.05),而最小管腔面积[(3.90±0.79) mm2比(4.14±0.60) mm2]则低于QCA组(P<0.05)。住院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但自随访第1月开始至12月随访结束,IVUS组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QCA组(7.7%比26.7%,P<0.05)。结论 IVUS检查与QCA相比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检测出的狭窄率更显著,并能更有效地发现“不稳定性”病变并指导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支架的植入,减低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