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57例。结果57例均获随访,时间5~24(8.6±2.7)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21例,良29例,可7例,优良率87.7%。结论外固定支架结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能达到骨折端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并发症少、术后即刻恢复部分日常生活和工作,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比较钢板和外固定架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6月至2008年6月,获得随访的AO/ASIF分型为A3型及B2型以上的各类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4例,分别采用T形钢板固定治疗30例、外固定架固定治疗34例.放射学治疗结果按Batra和Gupta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功能恢复以腕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程度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方果 钢板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4周.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2例,70分以上2例,80分以上26例;优良率为86.7%.其中5例(5/30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3例(3/30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外固定架组的骨折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7.1周.按Batra和Gupta评分70分以下3例,70分以上3例,80分以上28例;优良率为82.4%.其中5例(5/34例)患者有腕关节轻度疼痛,6例(6/34例)有至少一个方向的活动范围达不到腕关节活动范围评分的最低功能要求.方论 采用钢板及外固定架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结果,具体可根据患者的功能需求、年龄及经济状况灵活选择固定方式.  相似文献   

3.
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2010年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29例.结果 29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临床愈合.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评定:优9例,良17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9.7%.结论 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骨缺损处支撑植骨,能使骨折端达到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 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5.
可调式外固定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桡骨远端骨折十分常见,约占全身骨折的17%[1]。稳定性骨折多采用手法复位加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但对于不稳定性骨折,此法多不能达到满意效果,常出现畸形、握力减弱、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自2008年2月2012年6月采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按AO/ASIF分型为C3型桡骨远端骨折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232012年6月采用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联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按AO/ASIF分型为C3型桡骨远端骨折36例,其中男24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岁(23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86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858 d,平均37 d。[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1258 d,平均37 d。[结果]术后随访平均18个月(1224个月),24例骨折均获愈合。术后掌倾角0°24个月),24例骨折均获愈合。术后掌倾角0°30°(平均8.8°);尺偏角15°30°(平均8.8°);尺偏角15°28°(平均19.3°);桡骨短缩028°(平均19.3°);桡骨短缩04 mm(平均2.1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术后腕关节屈曲40°4 mm(平均2.1 mm);关节面台阶均<2 mm。术后腕关节屈曲40°60°(平均45.6°);背伸35°60°(平均45.6°);背伸35°50°(平均42.3°);前臂旋前30°50°(平均42.3°);前臂旋前30°65°(平均48.8°);旋后20°65°(平均48.8°);旋后20°60°(平均41.2°)。根据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标准:优10例、良17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75%。除6例术后出现正中神经牵拉损伤和2例发生创伤性骨关节炎外,无畸形愈合;无其他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无腱鞘炎和肌腱断裂;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单臂跨腕关节外固定架结合切开复位掌侧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C3型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病人主观满意率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
手术与石膏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斌  王健  毛峰 《中国骨伤》2013,26(1):41-46
目的: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采取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非随机分组方法,将自2008年3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分别纳入手术治疗组和保守治疗组,其中手术治疗组男16例,女32例,年龄22~76岁,平均50.26岁;保守治疗组男10例,女27例,年龄42~79岁,平均51.12岁。两组患者创伤类型多为跌倒损伤,占92.94%(79/85),均为闭合性损伤,左侧41例,右侧44例。骨折按照AO分型:C1型12例,C2型32例,C3型38例,B3型3例。手术治疗组患者采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固定治疗,保守治疗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末次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腕关节主动活动范围、疼痛、主观评价、Gartland和Werley评分、Batra放射学评分、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手术治疗组有43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8.03个月(4~15个月);保守治疗组有30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6.54个月(2~9个月)。两组患者在腕关节主动背伸旋后活动范围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212,P<0.05;t=2.392,P<0.05);两组患者在腕关节尺侧疼痛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1,P<0.05);两组患者在主观评价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5);两组患者在Gartland和Werley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6,P<0.05);两组患者在Batra放射学评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8,P<0.05),两组患者在X线测量有桡骨远端短缩≥5mm的比例上、桡骨高度(短缩)程度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7.57,P<0.05;t=2.016,P<0.05);两组患者在骨折畸形愈合率、尺骨撞击综合征发病率、尺骨茎突骨折不愈合率等并发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校正χ2=10.05,P<0.05;χ2=8.39,P<0.05;χ2=5.51,P<0.05)。结论:对于有手术适应证的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在治疗结局的各项观察指标上要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是常见的损伤,多见于老年人,女性发生率多于男性,尤其是绝经期后的骨质疏松女性。年轻成人中更为常见的是高能量损伤,往往导致严重的关节内粉碎骨折和移位,属于不稳定骨折,部分骨质疏松性低能量骨折亦可能出现大量粉碎骨块,手法整复闭合复位,夹板或石膏固定往往难以维持复位,后常发生短缩畸形。晚期易导致腕关节畸形、慢性疼痛、活动障碍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9.
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44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患者,应用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骨折按AO/ASIF分型属A3型11例、C1型7例、C2型12例、C3型14例,均为闭合性损伤。结果术后随访1~2年,平均1.3年。44例腕部骨折均获得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7.3周,骨折对位良好,腕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或大部分恢复,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综合评定:优15例,良25例,可4例。结论微创内固定加外固定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并发症少,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支架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的临床疗效, 探讨内固定方法选择的策略。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治疗的100例背侧Barton骨折患者, 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男30例, 女20例;平均(33.8±3.6)岁;B型30例, C型20例;采用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男32例, 女18例;平均(32.9±3.4)岁;B型29例, C型21例;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高度, 并采用Mehara功能评价标准进行疗效评估。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关节活动、功能评分情况。结果:研究组掌倾角(11.9±2.7)°, 尺偏角(20.8±2.9)°, 桡骨高度(10.9±1.8) mm;对照组掌倾角(9.1±1.6)°, 尺偏角(17.1±2.9)°, 桡骨高度(8.1±1.5) mm;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研究组临床治愈时间(12.0±2.3)周, 少于对照组(18.0±4.1)周;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根据Mehara评价标准, 研究组优20例, 良25例, 可3例, 差2例;对照组优16例, 良14例, 可10例, 差10例, 研究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T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配合术后功能锻炼治疗背侧Barton骨折符合生物力学要求, 具有固定稳定牢靠、愈合快、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功能恢复良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治疗方式。方法:2007年6月至2009年12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264例,其中42例术中发现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20例采取克氏针固定下尺桡关节或旋后位石膏外固定治疗(固定组),22例未行固定(非固定组)。术后对握力和腕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观察;采用Sarmiento改良的Gaaland-WeAey评分系统(GW评分)对腕部功能进行评估,并测试下尺桡关节稳定性。结果:41例患者均获得1年以上随访,所有患者桡骨远端骨折均在术后3个月内获得愈合,下尺桡关节均对合良好,没有出现明显半脱位或脱位。两组患者的握力、腕关节活动范围及GW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例发生远期下尺桡关节不稳。结论:对桡骨远端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定采用锁定钢板固定系统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同时,固定与不固定下尺桡关节临床效果无差异,因此对于合并下尺桡关节不稳的桡骨远端骨折,若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满意的解剖复位,不推荐l期固定下尺桡关节。  相似文献   

12.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3岁。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9例,C3型17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27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加外固定架5例,尺骨固定加外固定架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h~21d,平均6.6d(2例陈旧性骨折除外)。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1例、可2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钟春燕  寿越彭  张龙春 《中国骨伤》2010,23(12):955-956
<正>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约占急诊骨折的20%~25%[1]。一直以来保守疗法是此类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手法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固定,且在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2-4],但对不稳定骨折常不能维持复位,出现桡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内固定加植骨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粉碎骨折的疗效。方法1999年9月-2005年4月,应用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克氏针内固定加植骨术治疗桡骨远端严重关节内粉碎骨折15例。结果术后15例X线片显示:关节面分离和错位<1.0mm 9例,<2.0mm 6例;掌倾角为0°~10°,尺倾角20°~30°,15例均无骨短缩。骨折均全部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6~10周。13例获得8~18个月随访,2例失访,按Dienst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6例,良8例,可1例。结论组合式外固定器结合内固定加植骨是治疗桡骨远端严重关节内粉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袁术鹏  张兴平  孙研  魏戌 《中国骨伤》2021,34(5):429-437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钢板内固定(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ORIF)与外固定架(external fix-ator,EF)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万方数据(Wanfang Data...  相似文献   

16.
陈昌红  周荣魁 《中国骨伤》2013,26(2):131-133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手术入路内固定方法对背侧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病例47例。男21例,女26例;年龄39~73岁。所有患者分为2组: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A组)32例,锁定钢板27例,普通"T"形钢板5例,其中4例联合应用背侧克氏针内固定;采用背侧钢板内固定(B组)15例,其中锁定钢板7例,普通"T"形钢板8例。术后从腕关节功能、X线评分及并发症等方面对掌侧和背侧钢板2种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掌侧和背侧钢板固定术后1周与术前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明显改善;2组术后1周与术后半年比较,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茎突高度均无明显丢失。术后A组正中神经牵拉伤1例,切口感染1例,肌腱粘连2例;B组切口红肿感染1例,肌腱粘连1例,拇长伸肌腱刺激3例;掌侧钢板内固定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背侧钢板内固定。腕关节功能评价:A组优17例,良11例,可3例,差1例;B组优8例,良4例,可2例,差1例;掌侧钢板内固定与背侧钢板内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背侧移位的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掌侧入路掌侧钢板内固定同样可以达到良好的复位效果,而肌腱损害等并发症较背侧钢板固定更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