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老年女性桡骨远端骨折与其骨密度(BMD)的相关性及骨折后不同抗骨质疏松治疗方案的临床效果,为老年患者桡骨远端骨折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自2004年1月到2006年1月,共收集老年妇女桡骨远端骨折117例,平均年龄67.5岁,随机分成两组,A组在进行常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同时应用钙剂+阿法迪三;B组在进行常规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同时应用钙剂+阿法迪三+降钙素,药物治疗疗程1年.106名未骨折的老年妇女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随访,应用DEXA分别对健侧桡骨远端、腰椎和髋部的BMD进行检测;摄X线片以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及全身其他部位再次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所有发生桡骨远端骨折的老年妇女中83%的患者腰椎和髋部的BMD低,89%的患者健侧桡骨远端的BMD低,能诊断骨质疏松者为59%,均较对照组降低,差别有显著性(P<0.05);而A、B组之间BMD无显著性差异.在骨折后一年,A组患者腰椎、髋部和健侧桡骨远端的BMD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而B组患者腰椎、髋部和对侧桡骨远端的BMD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两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性(P<0.05);A、B组骨折临床愈合时间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首次骨折2年内 A组患者其他部位再次发生与骨质疏松相关的骨折6例,再骨折率10.2%;B组患者再骨折2例,再骨折率3.5%.结论 老年妇女桡骨远端骨折的发生与腰椎、髋部的BMD 的降低明显相关,特别是健侧桡骨远端的BMD;在进行骨折治疗中,在应用钙剂加阿法迪三基础治疗的同时应用降钙素可能更好地降低再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谯波  蒋电明 《中国骨伤》2021,34(2):97-100
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60~65岁的老年人,是常见的骨质疏松性骨折,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桡骨远端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治疗方式仍以闭合复位、石膏或夹板等外固定为主,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的功能恢复。而老年患者采用非手术治疗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节外骨折仍然是桡骨远端骨折最常见的类型[1],这类骨折容易获得满意复位。部分骨折复位不满意或再移位的患者,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掌侧解剖锁定钢板是目前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最常用的内固定方式,掌侧钢板的发展是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治疗开展逐渐增多的重要原因,但手术治疗效果是否明显提高,还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文献证实。本期刊出了几篇关于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文章[2-4],在桡骨远端非手术治疗、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面进行了相关报道,笔者针对近年来桡骨远端骨折诊治中一些争议的问题作如下述评。  相似文献   

3.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68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行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将复位前后的指标(掌倾角、尺偏角及桡骨远端和尺骨远端距离)进行比较及对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所有患者随访5~11个月,平均7.6个月;平均愈合时间6.6周.腕部功能按 Dienst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良率76.5%,可14.3%,差9.2%.结论 手法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靠、疗效肯定的特点,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桡骨远端骨折是一种多发骨折,占全身骨折的6.7%~11.1%,好发于中老年人,老年女性患者居多,常由低能量损伤导致[1]。我院自2007年8月至2010年7月应用掌侧入路斜T形钛板内固定治疗45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治疗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8年7月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100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通过外固定支架进行治疗,观察组通过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更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桡骨远端T型锁定接骨板的方法对老年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进行治疗,不会增加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并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应用LCP掌侧入路治疗52例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4(15 ±9)个月.骨折均愈合,时间4~8(6±2)个月.桡骨远端关节面掌倾角为0°~12°,尺偏角为10° ~28°.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长0.70 ~1.20 cm.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评估标准进行评分:优27例,良18例,可7例,优良率达86.5%.结论 掌侧LCP内固定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固定可靠,退钉率低,可早期恢复腕关节功能,是恢复并维持桡骨远端高度和关节面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7.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腕关节面3 cm内的松质骨骨折,是临床骨折中常见的类型,占全身骨折病例的20%,占急诊骨折的17%,常见于因跌倒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及因高能量创伤后的年轻患者[1].由于约50%以上的桡骨远端骨折为粉碎性骨折并涉及关节面,从而影响腕关节活动,如果治疗不及时及治疗方式不当,不仅短期会导致腕关节疼痛,长...  相似文献   

8.
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和腕不稳定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对腕不稳定发生的作用。方法 在160例正常腕关节测量并确定腕不稳定标准基础上,比较236例桡骨远端骨折中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52例)、桡骨明显缩短(50例)、桡骨远端关节面背倾(43例)和伴尺骨茎突骨折(65例)与无以上因素的一般骨折(63例)不稳定发生率及类型,分析以上骨折相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不稳定发生的关系。结果 伴有尺骨茎突骨折例腕不稳定发生率为47.7%,腕关节背倾例中发生率为30.2%,桡骨明显缩短例中发生率为22%,关节面不平整例中发生率为17.3%,一般骨折例中发生率为7.8%。腕不稳定例的桡骨缩短、关节面背倾和尺骨茎突骨折移位程度与无不稳定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面不完整、桡骨明显缩短、关节面背倾和伴尺骨茎突骨折对腕不稳定例发生及程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是桡骨远端骨折中最为多见的损伤,桡骨的短缩成角畸形愈合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背嵌插较大及伴有骨质疏松的粉碎较严重的老年患者,虽然传统的手法复位结合小夹板固定可达到良好的早期对位,但后期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桡骨短缩及掌侧成角畸形。2007年7月—2011  相似文献   

10.
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和腕不稳定关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桡骨远端骨折类型对腕不稳定发生的作用。方法:在160例正常腕关节测量并确定腕不稳定标准基础上,比较236例桡骨远端骨折中桡骨远端关节面不平整(52例)、桡骨明显缩短(50例)、桡骨远端关节面背倾(43例)和伴尺骨茎突骨折(65例)与无以上因素的一般骨折(63例)不稳定发生率及类型,分析以上骨折相关因素的严重程度和不稳定发生的关系。结果:伴有尺骨茎突骨折例腕不稳定发生率为47.7%,腕关节背倾例中发生率为30.2%,桡骨明显缩短例中发生经为22%, 关节面不平整例中发生率为17.3%,一般骨折例中发生率为7.8%。腕不稳定例的桡骨缩短、关节面背倾和尺骨茎突骨折移位程度与无不稳定的比较有显差异。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关节面不完整、桡骨明显缩短、关节面背倾和伴尺骨茎突骨折对腕不稳定例发生及程度有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骨科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也是常见的膝关节损伤之一,多由急速减速损伤机制致膝关节猛烈过伸所致。该损伤常合并半月板及关节软骨等关节内其他结构的损伤。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可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3岁11个月,摔倒致左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1d入院。患儿于1d前玩耍时摔倒,左膝关节着地,即感左膝关节疼痛,不能屈伸活动,未予特殊处理。患儿疼痛症状未见缓解,并出现左膝关节肿胀,遂来我院就诊。入院查体:左膝关节呈屈曲30°位,肿胀明显,压痛阳性,以胫骨结节处明显,浮髌试验阴性,主动屈、伸活动明显受限,被动活动范围10°-80°,其他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3.
膝顶法治疗桡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郝俊宪  郭新宇 《中国骨伤》2011,24(11):962-962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最常见的骨折,资料显示约占全身骨折的1/6。尽管近年来手术方法日新月异,但手法复位无论治疗数量还是质量仍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传统手法进行了改进,命名为膝顶法,取得了满意疗效。总结108例患者疗效,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宋小虎  徐荣明  马维虎 《中国骨伤》2013,26(10):871-872
患者,男,58岁,因“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20d,发现内固定松动1d”入院。患者于2011年9月20日因车祸伤致C5、C6椎体骨折伴四肢麻木无力3d收住入院,诊断为C5、C6骨折伴不全瘫,后行C5、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患者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好转出院。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我国严重的卫生健康问题,目前大约有1.7亿慢性HBV感染者,约占世界慢性HBV感染者的一半。HBV基因组结构为部分环状双链DNA,全长约3.2kb,其核心启动子对于HBV的复制和形态构成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肺移植是公认的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及α1-抗胰蛋白酶缺乏引起的肺气肿等终末期肺疾病的唯一有效方法。根据国际心肺移植协会的统计,截至2009年底,全球共完成肺移植32652例,受者术后1,3,5,10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63%,52%,29%[1]。肺移植延长了受者的生存时间,同时也提高了受者的生活质量[2]。然而大多数研究仅关注生理指标,对心理指标的研究报道较少,目前国内也尚无预防和治疗肺移植受者术后心理问题的干预标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胸科ICU对肺移植成人受者在ICU监护治疗期间进行集束化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心理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病例1患者男,39岁,患2型糖尿病3年。头皮感染并溃疡形成半年余,见右颞顶部约8cm×8cm大小类圆形红肿,中央部见-2cm×2cm皮肤缺损溃疡,敏感抗菌药物治疗未愈,形成头皮缺损,常规换药未愈,行负压封闭引流术(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治疗20余天后,皮缘肉芽生长,缺损缩小,皮肤红肿减轻。  相似文献   

18.
在小鼠肝移植模型中移植肝在术后出现自发耐受,但单纯的肝细胞移植则会发生强烈的急性排斥反应。目前我们已经证实肝星状细胞具有不可替代的免疫抑制活性,将肝星状细胞与胰岛细胞联合移植可以在无免疫抑制支持的情况下长期存活。但是,临床应用中需要提取患者的肝星状细胞,这显然限制了该方法的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第17届国际肝移植学会(InternationalLiverTransplantationSociety,ILTS)年会于2011年6月22—25日在西班牙瓦伦西亚会议中心举行。来自73个国家逾1400位学者参与本次学术盛会。本次会议入选口头交流论文171篇,壁报交流论文591篇。  相似文献   

20.
肾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后大量生成的活性氧及其引起的脂质过氧化过程在IR损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前期研究已经证实乙醇预处理可以减轻心脏和脑IR损伤,其机制与乙醛脱氢酶(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