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男性不育,尤其特发无精和严重少精者与Y染色体微缺失的关系及缺失类型。方法:运用PCR技术对294例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21例存在Y染色体微缺失,其中16例为AZF(c+d)联合位点缺失(临床表现13例为严重少弱精、3例为无精症),1例为AZF(b+c+d)联合位点缺失(临床表现为无精症),1例为AZFb位点SY143,SY127,SY124,SY134,SY128,SY133联合缺失(临床表现为无精症)。1例为AZFbSY133缺失,2例为AZFbSY127缺失(临床表现均为少弱精症)。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多表现为多个位点的联合缺失,可造成生精障碍或阻滞,表现为严重少精或无精症。 相似文献
2.
全世界大约有15%的夫妇不育,其中男性不育约占50%。Y染色体长臂上的AZF缺失是导致男性不育的重要因素。AZF进一步分为AZFa、AZFb和AZFc3个区域,不同区域的微缺失引起不同程度的精子发生障碍。因此Y染色体微缺失的检测对男性不育的诊治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多重定性PCR法、实时荧光PCR法、基因芯片法和荧光原位杂交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的多重PCR体系。方法:参照欧洲男科协会和欧洲分子遗传实验室质控网推荐的6个特异性序列标签(STS),并在此基础上增加9个STS,依据Y染色体上15个STS设计引物,以性别决定基因(SRY)为内参建立多重PCR体系;对无精症组、严重少精症组、精液正常组及其它组(精液参数至少一项低于参考值)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结果:建立的15个STS多重PCR体系检测到无精子症组缺失率为5.9%,严重少精子症组缺失率为17.2%,精液正常组及其它组中未发现缺失。多重PCR检测的特异性为100%,未发现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结论:多重PCR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具有操作简单、快捷,结果可靠、重复性好,在辅助生殖临床检测上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PCR-PAGE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基因水平检测导致男性不育的Y染色体微缺失。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及PAGE分离技术对男性不育患者的Y染色体AZF区域进行检测。结果:51例男性不育患者中有5例AZF区域存在缺失,缺失率为9.8%。结论:PCR-PAGE分子生物学检测Y染色体微缺失技术有效、简便,适用于男性不育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150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基因微缺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Y染色体无精子因子(AZF)微缺失检测在男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对150例男性不育患者AZF基因的3个STS位点进行分析。结果:150例中22例(14.67%)AZF基因位点发生微缺失,其中AZFc位点缺失最多,其次为AZFb,AZFa最低。结论:AZF基因微缺失与精子缺陷发生密切相关,对男性不育患者进行Y染色体AZF区域微缺失检测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徐巧霖 《国外医学(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分册)》2008,27(6):358-360
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其含有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定位于AZF区,AZF的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明确的微缺失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数量,其中包括AZFa,AZFb,AZFc和AZFd这4个区域及其候选基因。并且可能会引起胚胎早期流产和以辅助生殖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综述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Y染色体是人类最小的染色体,其含有与男性不育密切相关的基因,定位于AZF区,AZF的微缺失是引起男性不育的第二大原因,目前明确的微缺失已积累了相当多的数量,其中包括AZFa,AZFb,AZFc和AZFd这4个区域及其候选基因.并且可能会引起胚胎早期流产和以辅助生殖的方式遗传给下一代引起不育.综述目前Y染色体微缺失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男性无精症或少精症患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方法1338例男性不育患者按照精液常规检查结果分为无精症组、严重少精症组、少精症组,选取同期320例健康男性为正常对照组,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进行AZF区微缺失分析。结果无精症组和严重少精症组的Y染色体微缺失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入组的研究对象中,AZFc位点缺失在男性不育中占比最高,为4.9%。在118例Y染色体微缺失患者中,共有25例染色体核型异常,其中以47,XXY核型占比最高,为8.5%。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是男性少精症或无精症等的首选临床检测项目,对男性不育的诊断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Y染色体微缺失与男性不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WHO统计,育龄夫妇中约有10%~15%不孕不育,其中男性少精、弱精、无精子等不育因素约占40%~50%。引起男性不育的原因很多,如遗传因素、内分泌因素、环境因素,但尚有一部分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原因还不明 相似文献
10.
特发性无精子症及严重少精子症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在广东中山地区建立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将其应用于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的病因学诊断及遗传咨询。方法 利用Y染色体特异序列标签位点,以多重PCR法检测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及精液正常者的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结果 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组35例,共检出Y染色体微缺失4例,缺失频率为11%。其中,无精子因子C区缺失3例,无精子因子B区缺失1例。精液正常者组20例未发现Y染色体微缺失。结论 Y染色体微缺失是造成男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的病因之一,对临床上特发性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患者应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 相似文献
11.
M. Nakashima E. Koh M. Namiki A. Yoshida 《Systems biology in reproductive medicine》2013,59(5):351-358
The multiplex STS-PCR method was used to detect microdeletions in the long arm of the Y chromosome (Yq) of cytogenetically normal men. One hundred infertile men with azoospermia or oligozoospermia were screened with the multiplex PCR method using 58 STSs, which are specific to Yq for detecting microdeletions on this chromosom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microdeletions on Yq and phenotypes of spermatogenetic disturbance were also examined. Ten patients (10%) had microdeletions on Yq. Seven of the 60 azoospermic patients (11.7%), and 3 of the 40 oligozoospermic patients (7.5%) had microdeletions on Yq. None of the patients showed microdeletions in the AZFa region, but 2 had deletions in the AZFb region, another 2 in the AZFc region, including DAZ, and 1 had deletions in both the AZFb and in the AZFc, including RBM and DAZ. Single microdeletions were found in 4 patients, all of them in the AZFc around DAZ, and 1 patient had 2 microdeletions in the AZFb. The improved multiplex STS-PCR method efficiently detected microdeletions in 10% of azoospermic or severe oligozoospermic men who were cytogenetically normal. All of these microdeletions were presented in the AZFb and/or AZFc regions. This suggests that these regions contain candidate genes for spermatogenesis. 相似文献
12.
目的使用系统评价方法横向整合分析男性不育患者中Y染色体微缺失情况,初步探索男性不育的原因,并使用GRADE分级评分系统对证据进行纵向整合分级,为临床早期明确男性不育病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PubMed、EMBASE、CBM、CNKI、VIP;并手工检索相关杂志以及专题会议等。采用系统评价方法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横向整合分析,并按照GRADE证据整合原理对总体质量进行纵向的评价,在利弊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证据质量分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篇文献,观察人数共计3069例,研究类型包括横断面研究5篇及队列研究2篇。系统整合评价结果显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AZF缺失率高于正常男性(横断面研究结果RD=0.09,95%CI:0.08~0.10)、(队列研究RD=10.96,95%CI:1.51~79.41),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各研究中尤其为AZFc缺失最常见。最后将此证据采用GRADE纵向整合方法进行分析,本研究证据质量为中等证据。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缺失率高于正常男性,且是男性不育症的重要遗传因素。因此,Y染色体微缺失检测是避免临床盲目治疗、减少遗传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纳入的原始研究证据质量不高,本研究整体证据质量为中等。故需要大样本量、高质量证据的随机对照试验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检测男性不育患者Y染色体微缺失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对门诊122例男性不育患者行Y染色体AZFa、AZFb、AZFc和AZFd区15个序列标签位点(STS)[包括由欧洲男科学会(EAA)推荐的6个STS位点]基因进行微缺失检测,并同时进行基础性激素和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122例男性不育患者中AZF基因微缺失患者共检出12例,总缺失率为9.8%(12/122),其中无精子症组、严重少弱精子症组和少精子症组患者的缺失率分别是11.1%(5/45)、10.9%(6/55)、4.5%(1/22);1例为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为45,XY,-13-14+t(13;14 )(q11;q11),未检测到AZF微缺失。无精子症组和严重少弱精子症组患者Y染色体AZF微缺失率明显高于少精子症组(χ2=7.810,P=0.005;χ2=7.700,P=0.006)。3组间基础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ZF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引起原发性无精子症、严重少弱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男性不育患者在接受辅助生殖技术前进行AZF微缺失检测,可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治疗带来的心理痛苦和经济压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男性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与Y染色体无精子症因子(AZF)微缺失的关系。方法:应用多重PCR技术对原发无精子症(24例)和少精子症(19例)患者基因组DNA进行Y染色体连锁的6个序列标签位点缺失分析。结果:43例患者中检出有Y染色体微缺失4例,缺失率为9.3%,其中无精子症3例,少精子症1例。结论:Y染色体微缺失是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原发无精子症和少精子症患者进行Y染色体微缺失的常规筛查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117例大小Y染色体临床意义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小Y染色体核型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G显带技术分析。结果117例大Y染色体患者中生精异常17例(包括少精、无精)、外生殖器发育不良11例、其妻习惯性流产36例、胎停育35例、有其它不良孕产史18例(包括出生缺陷、死胎、早产等);57例小Y染色体患者中生精异常14例、外生殖器发育不良8例,其妻子习惯性流产15例、胎停育9例、有其它不良孕产史11例。结论Y染色体的变异均会不同程度地导致临床效应。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男性Y染色体变异对男性生育力影响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Y染色体异常对男性生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对因不育而就诊的4 238例男性患者进行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共检出Y染色体异常核型550例,占全部被检者12.98%,其中大Y 染色体异常497例;小Y染色体21例;倒位染色体13例;缺失Y染色体12例;47,XYY 4例;45,XO/ 46,XY嵌合体3例;48,XXYY 1例;环状Y染色体1例;Y染色体的平衡易位46,X,t(Y;17)(q12; q25)1例、46,X,t(Y;3)(q11;p11)1例、46,X,t(Y;14)(q12;q22)1例和1例46,X,t(Y;15) (p11;q13)。结论:Y染色体数目与形态结构的异常对男性生育能力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CDY(chromodomain protein,Y-linked)基因位于Y染色体AZF区段,是Y染色体微缺失所导致的生精障碍的候选基因之一。CDY基因起源于常染色体CDYLs(CDY-like)基因mRNA的反转录转座。在进化过程中,CDYLs基因家族通过增加新的外显子从而获得蛋白功能的多样性。CDYLs/CDY蛋白包含2个重要的结构域:氨基端的chromo结构域可结合甲基化的组蛋白,主要参与基因沉默的过程;羧基端的crotonase结构域可能参与组蛋白乙酰化的催化,可能在精子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综述CDYLs/CDY基因的进化、功能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男性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HH)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男科就诊的IHH导致的41例男性不育患者中,13例为kallmann综合征,7例有隐睾病史。41例患者中,35例接受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联合人绝经促性腺素(HMG)治疗,给予hCG、HMG治疗3~24个月;6例拒绝接受此研究方案。结果:治疗后,35例患者均感觉体力改善,性欲增强,同时第二性征得到不同程度的发育。27例患者疗程超过6个月,且双侧睾丸总体积、卵泡刺激素和睾酮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1±2.9)mL vs. (9.1±3.9)mL,(1.2±0.8)IU/L vs. (2.0±0.8)IU/L,(1.1±0.8)nmol/L vs. (12.5±2.7)nmol/L,均P<0.05]。35例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分别有4,7,5例在治疗第3,6,9个月出现精子,共16例,其中11例患者的配偶在治疗过程中自然妊娠。 结论:男性IHH的临床特征为睾丸功能低下, hCG联合HMG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恢复部分生育能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