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袁晖  孙格非 《广东医学》1998,19(2):89-91
目的:探讨大鼠肝硬化形成中和门奇断流术后门脉压力(简称PVP)、外周血和门脉血中甘胆酸(简称CGA)的变化。方法:用四氯化碳诱发大鼠肝硬化,然后行门奇断流术,在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和门奇断流术后,测PVP、外周血和门脉血中CGA。结果:肝硬化早期PVP增高,外周血CGA增高,门脉血CGA降低。随肝硬化加重,PVP和外周血CGA逐渐增高,门脉血CGA逐渐降低。断流术后肝硬化鼠外周血CGA增高,PVP和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健血宝(天然螺旋藻粉制剂)对急性肝损伤和肝硬化有无保护作用,用皮下注射CCl4方法在SD大鼠上分别制备急性肝损伤和肝硬化模型,急性肝损伤大鼠事先饲喂1个月健血宝,肝硬化大鼠在模型制备期同时饲喂健血宝,剂量均为268mg/kg·d。结果表明,健血宝可部分预防急性肝损伤所致丙氨酸转氨酶的升高,也可明显改善CCl4致肝硬化大鼠的病态血浆氨基酸谱,降低其血清层粘连蛋白含量,且可避免肝组织的纤维化改变  相似文献   

3.
一氧化氮在肝硬化腹水大鼠钠潴留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血管活性物质一氧化氮(NO)在肝硬化钠潴留中的作用,采用放射性免疫法一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胆汁性肝硬化腹水组(CIR)和肝硬化腹水给药组(CIR-NAME)及假手术组(SO)大鼠血浆和肾组织匀浆中NO依赖性cGMP含量,用电极法测定上述三组大鼠24h尿钠排泄量。结果显示:肝硬化腹水大鼠血浆和肾组织匀浆中cGMP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24h尿钠排泄量则显著低于假手术组。而持续给予小剂量〔(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与层粘素过度表达的研究高峰,等。中国科学(B辑),1994;24(6):11用CCl4诱发大鼠肝纤维化,检测不同期大鼠血清和肝组织匀浆中层粘素(Laminin,LN)的含量,用免疫组化法观察LN在肝脏内的沉积。结果表明,血清LN水平在反映肝组织...  相似文献   

5.
大鼠实验性门脉高压循环动力状态及一氧化氮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NO)在肝硬化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门脉高压性胃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60%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制造肝硬化门脉高压大鼠模型;应用^57Co核素标记微球检测肝硬化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应用还原的型铺酶Ⅱ-黄递梅(NADPH-d)组化染色观察肝硬化大鼠胃壁一氧化氮合酶(NOS)分布,应用荧光法测定血清NO含量。结果 肝硬化大鼠均伴门脉高高,且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肝硬化大鼠胃粘膜NOS呈阳性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简称促红素)或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对肝硬化大鼠高动力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制造肝硬化大鼠模型,用L-NAME(0.5mgkg-1d-1)胃管内注入或促红素(100U/kg)皮下注射治疗2周;用57Co标记微球技术,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用荧光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肝硬化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促红素和L-NAME治疗组高动力循环状态明显改善,血清NO含量均显著低于肝硬化未治疗组。结论小剂量L-NAME可逆转肝硬化大鼠的高动力循环状态;促红素致Hb增高,进而加速NO灭活,对肝硬化高动力循环可能具有潜在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肝内型门静脉高压症大鼠内脏高动力循环状态王承泰,等。中华消化杂志1995;15(4):209应用同位素标记的微球测定血流量和门-体分流的技术,检测CCl4肝硬化大鼠所致内脏和全身血液动力学变化。全部肝硬变大鼠都出现门静脉高压症(门静脉压力1.657±...  相似文献   

8.
肝硬变大鼠肝内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荧光组织化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阎玉矿  杨镇 《当代医师》1996,1(1):26-27
以CCl4法复制大鼠肝硬变门脉高压模型,应用改良乙醛酸法诱发儿茶酚胺荧光显示肝内肾上腺素能神经。部分切片作甲酚紫还原荧光的技术对照实验。结果表明大鼠肝内NA能神经的分布有如下特征:(1)周绕肝微(小)血管构成交感神经能基丛。(2)小时内的NA能神经稀少,呈攻在性分布,偶见形成小叶内网,缠绕着单个肝细胞,或穿插在肝细胞之间,与肝细胞呈现紧密接触。(3)肝硬化大鼠肝内也存在此种NA能神经,但在病变区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肝硬化心肌病的发生机制,应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胆管结扎(BDL)诱导的胆汁性肝硬化大鼠和假手术大鼠血浆及心脏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O)依赖性环-磷酸鸟苷(cGMP)深度,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上述2组大鼠心脏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进行比较性研究。结果显示:肝硬化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匀浆中cGMP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1);肝硬化和假手术大鼠心脏eNOS均呈阳性表达,2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iNOS在肝硬化大鼠心脏呈强阳性表达,在假手术组则为阴性。提示肝硬化大鼠血浆和心脏组织中NO含量显著增加,而增加的NO主要由iNOS诱导产生,并由此推断一氧化氮途径可能在肝硬化心肌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脾脏在大鼠肝硬化形成过程中免疫调控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汪谦  夏穗生 《中华医学杂志》1995,75(10):594-598
为了解脾脏促进肝硬化形成的机理,作者用CCl4诱导大鼠肝硬化模型,实验动物切脾或注促吞噬肽(Tuftsin),同时分离肝实质、枯否(Kupffer)和贮脂(Ito)细胞,加CCl4和脾条件液或Tuftsin混合培养;并由动物模型肝组织块提取RNA,同5种cDNA探针作分子杂交,从整体、细胞和分子三个不同水平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在肝硬化模型,与切脾组相比,有脾组动物血中白细胞介素1(IL1)、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升高(P<0.05)。体外Ito细胞培养发现,加入脾条件液或Tuftsin比单独加CCl4的细胞分泌较多的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I型胶原(P<0.05)。狭缝杂交结果表明,从有脾组动物提取的RNA与TNFα、IL1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和CollagenI探针杂交比切脾组呈现更高密度的放射自显影图像。作者认为,脾脏促进肝硬化形成的免疫调控是一复杂的过程,促进TGFβ基因的表达可能是引起肝脏纤维过度增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及其意义,测定了30例肝硬化患者(ChildA级10例,B级11例,C级9例)及1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CGRP含量。结果表明,肝硬化患者血中CGRP较正常组显著增高(P<001)。提示CGRP的过量增高可能是肝硬化血流动力学紊乱等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或一氧化氮合酶(NOS)抑制剂N-硝基-L-精酸甲酯(L_NAME)对肝硬化大鼠高循环状态的影响。方法 制造肝硬化大鼠模型,用L-NAME胃管内注入或促红素(100U/kg)皮下注射治疗2周;用^57Co标记微球技术,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指标;用荧光比色法测血清一氧化氮(NO)含量。结果 肝硬化大鼠全部出现高动力循环状态,血清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促红素和L-NAME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四氯化碳诱导所致的肝硬化大鼠肝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首先行大鼠MSCs的分离、纯化及扩增。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肝硬化组,肝硬化组采用60%的四氯化碳(CCl4)皮下注射8周,然后肝硬化组再随机分成MSCs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及8周肝硬化组。MSCs移植组经门静脉注射MSCs入大鼠肝内,4周后处死所有大鼠,行肝功能检测、肝脏免疫组化检查和HE染色的病理检测。结果MSCs经门静脉移植肝硬化大鼠后,其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及谷丙转氨酶(ALT)含量明显下降及血清白蛋白(ALB)和胆固醇(CHO)含量明显升高。病理检查结果示MSCs移植组肝内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明显减轻,尽管假小叶仍然存在,但小叶周围和小叶内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小叶中还出现了较多形态正常的肝细胞。结论MSCs可能在肝硬化大鼠体内分化成为具有肝样细胞的功能,并改善了肝硬化大鼠的部分肝功能及肝脏的部分病理结构,为今后临床行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观察肝硬化大鼠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对血管紧张素Ⅱ(AT-Ⅱ)是否存在受体后Gq蛋白信号转导的异常。方法 采用总胆管结扎制血大鼠肝硬化模型,分离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后进行细胞培养,并予免疫组化鉴定。分别采用细胞感应微生理探测系统、三磷酸肌醇(IP3)分析法、Western印迹法检测血管平滑肌细胞AT-Ⅱ受体介导的细胞外液酸化速率(ECAR)、IP3生成、P42/44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在绿甘安干预下,大鼠肝硬化形成时的肝脏功能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是否有缓解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绿甘安组20只采用绿甘安尾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四氯化碳(CC14),饮用乙醇;肝硬化组20只皮下注射CCI4,饮用乙醇;对照组10只正常饮水摄食。10周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肝脏功能,并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结果3组大鼠肝脏功能有差异(P〈0.05),在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B)指标上,绿甘安组介于肝硬化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P〈0.05)。在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中,绿甘安组大鼠存在肝细胞变性、坏死、纤维组织增生,但是假小叶形成不明显;肝硬化组大鼠纤维增生明显,并形成大小不一的假小叶。结论绿甘安对大鼠肝硬化形成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了1990─1992年本院住院的188例肝硬化及慢性肝炎的血清透明质酸,其中肝硬化(HLC)组68例,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化组42例,慢活肝(CAH)组40例,慢迁肝(CPH)组38例,正常健康人9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提示HLC组、慢活肝伴早期肝硬化组、CAH组分别为604±421.31、385±201.78、201±39.86μg/L,与正常健康组比较差异显著(P<0.001、P<0.001、P<0.01),而CP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同步检测HYP、ADA、GST、白蛋白、A/G发现其对早期肝硬化诊断阳性率不如HA,故认为HA对诊断早期肝硬化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7.
肝硬化大鼠肝切除术后肝重量与功能恢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肝重量恢复与肝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以CCl4制备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并行70%肝切除术,以胃泌素,香菇多糖及生理盐水治理。  相似文献   

18.
巯甲丙脯酸治疗肝硬化腹水120例疗效观察程立岩,李树廷(滨州地区人民医院,256610)关键词肝硬化;巯甲丙脯酸;腹水;治疗我院于1992年8月~1994年8月收治肝硬化腹水120例,采用随机分组方法进行疏甲丙脯酸(CPT)治疗观察,证明CPT疗效显...  相似文献   

19.
观察牛碘酸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及胶原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左室肥厚的机制。方法:建立二肾一夹(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应用放免法测定AngⅡ(MAC),羟脯氨酸法测定大鼠心肌胶原含量(MCC)。显微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结构改变,测微计测量心肌纤维直径(MFD),并对MCC及MFD与MAC进行线性相关性。结果:2K1C肾性高血压大鼠MCC及MFD与MAC含量较假手术(Sham组)显  相似文献   

20.
乙丙型肝炎病毒单纯和重叠感染的临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3例病毒性肝炎分为乙型肝炎(HB)、丙型肝炎(HC)、乙丙型肝炎(HBC)3组进行临床对比分析,以探讨双重病毒感染对病情的影响。结果HBC组肝硬化比率和血清透明质酸(HA)异常率显著高于HB(P均<0.05)和HC(P<0.01和P<0.05);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血清胆红素(SB)异常率与HC相仿(P>0.05),较HB为低(P均<0.01)。HB与HC相比,HB肝硬化比例和SB异常率显著高于HC(P均<0.01)。3组重型肝炎构成比、病死率无显著差异,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比例HC显著高于HB和HBC。结论:HBV单纯感染较HCV单纯感染病情重。两者双重感染不一定加重肝细胞损害程度,但致使肝硬化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