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出口梗阻性便秘是指粪便通过直肠或肛管时受阻导致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临床上以排便困难,大便干燥或不干,排便不尽感为主症。按其病理特点结合排粪造影结果将出口梗阻性便秘分为两大类:盆底松弛综合症和盆底失弛缓综合症。盆底松弛综合症(称弛缓型便秘)是局部组织结构松弛:盆底失弛缓综合症(称失弛缓型便秘)是肛管紧缩,耻骨直肠肌肥厚。结合临床其他症状,按中医理论辨证,弛缓型便秘总为虚证,多为气虚阳虚或阴血亏少:失弛缓型便秘多为实证,多为气秘或热秘。按此分类中医治疗,通过临床观察,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以盆底失弛缓综合征、盆底松弛、耻骨直肠肌肥厚及直肠前突引起的便秘为例,介绍陆金根教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经验。其临证不提倡常规使用大黄、芦荟、番泻叶等刺激类通下药物,认为治疗此类便秘应在明确具体疾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主张以益气、开秘、通络为大法。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FOOC)答疗效和途径。方法:对181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在术前已明确具体病因,行微创手术、硬化剂注射及使用肛管扩张器、口服六味安消胶囊等中西医结合手术治疗。结果:治愈179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结论:对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在术前行肛门直肠测压、排粪造影和胃肠通过时间测定,可以明确该型便秘的具体原因。将该型便秘分为两类:一是盆底松弛性(包括直肠内套叠或直肠粘膜脱垂、直肠前突、会阴下降综合征),二是盆底痉挛性(包括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症、盆底痉挛综合征)。中西医结合手术方式固定,疗效确切,创伤小,远期效果明显,其与单纯西医手术对照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征,并探讨盆腔紧固术及穴位埋线对本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对64例诊断为盆底松弛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了分析,并行标准化盆腔紧固术加穴位埋线,术后平均随访19个月。结果患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为排便困难、排便不全、会阴坠胀、排便时会阴下凸、子宫后倾及直肠松弛。肛肠动力学检测有静息压、收缩压下降,收缩时间缩短,直肠感觉功能减退。排粪造影示盆腔多种松弛性变变同时存在。术中可见结肠、直肠、子宫的固定松弛及腹膜腔位置降低。术后57例症状完全消失;7例明显改善。结论盆底松弛综合征的病理生理特征是以盆腔脏器为主的多部位、多系统、多脏器松弛性改变。盆腔紧固手术及穴位埋线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出口梗阻性便秘又名直肠排空障碍性便秘,是一种慢性功能性便秘,因肛门直肠的出口部位存在梗阻性因素,继而导致排便时间延长、排便困难、肛门直肠下坠、排便不尽、排便阻塞感等症候[1]。若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则会导致患者形成顽固性便秘,继而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长期受原发疾病的恶性刺激,在机体大脑皮层创建了永久兴奋灶,进一步增加疾病治疗难度。因患者本身存在一定的生理不适,又发生出口梗阻性便秘,疾病迁延不愈,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加重身心负担[2]。临床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的方法较多,西药、手术、生物反馈疗法以及中医疗法等[3]。  相似文献   

6.
直肠黏膜内脱垂以及直肠黏膜松弛其主要临床表现:排便困难,排不尽感,便后肛门下坠感持续等.主要原因是直肠远端因在盆底附着松弛,加之用力排便引起的腹内压增高使直肠远端黏膜挤入到肛管,使大便不能顺利排出.临床医学把此类便秘归为出口梗阻型便秘.传统医学认为是脾肾阳虚,阳虚不举,中气下陷所致,属冷秘范畴.近年来我们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用温阳补气升提润肠法治疗此类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盆底失弛缓综合征(pelvic floor dyssynergia,PFD)是盆底肌反射性或随意性异常引起的一组症候群[1],其临床特征表现为患者静息时盆底肌呈持续收缩状态,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肛直肠角不增大,反而缩小,因而导致排便困难[2].目前认为,该疾病为一组综合症候群,除了便秘症状外,还可能合并肠易激综合征、排尿困难、肛门直肠痛、帕金森氏病等多种疾病.现将近年来祖国医学及现代医学对盆底失弛缓型便秘的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韩宝  贾海翔  周振东 《中医杂志》2003,44(Z1):175-176
直肠前突综合征是女性排便障碍的主要疾病.经病史、指诊、排粪造影即可作出诊断.据我们多年临床观察直肠前突患者86%以上伴有直肠粘膜松弛或粘膜内脱垂,我们将此现象称为直肠前突综合征.1996~2002年4月我们采用中药消痔灵注射固定法治疗直肠前突综合征88例,1年后进行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维持肛门直肠功能完整的主要组织结构有:(1)肛门内括约肌:(2)联合纵肌;(3)耻骨直肠肌和肛门外括约肌群;(4)齿线上下区域的肛管皮肤和直肠粘膜;(5)直肠瓣、盆底及会阴神经。上述组织结构在支撑盆底、固定肛管、肛门舒缩节制功能方面具综合统一作用。在肠肠疾病手术治疗过程中,恰当处理这些组织结构,对减少乃至避免并发症、后遗症、提高疗效,力求术后肛门功能完整方面至亲重要。笔者参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往治3000余病例的临床体会与经验,试论在5种肛肠手术治疗中如何正确处理肛门括约肌和保护肛管直肠七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中髎、下髎对出口梗阻型便秘两类亚型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其中盆底失弛缓型61例,盆底松弛型26例。采用0.30 mm×75 mm针灸针针刺中髎、下髎,垂直于骶后孔进针60~75 mm,并接电针(疏密波,频率为2 Hz/15 Hz)。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治疗前后便秘临床症状评分、生存质量自评量表(PAC-QOL)评分情况。结果:两类亚型治疗后便秘临床症状总评分,便质、排便频率、排便花费时间、排便费力程度、排便不尽感、肛门坠胀感、腹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松弛型腹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1),失弛缓型腹痛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类亚型排便时间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失弛缓型大于松弛型(P0.05),肛门坠胀感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松弛型大于失弛缓型(P0.05)。两类亚型治疗后PAC-QO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1),两类亚型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电针方案对两类亚型出口梗阻型便秘均有效,在改善排便时间方面,失弛缓型优于松弛型,在改善肛门坠胀感方面,松弛型优于失弛缓型。  相似文献   

11.
会阴下降综合征(Descending Perineum Syndrome,DPS)是一种常见盆底疾病,是由于长期过度用力排便和便秘所引起的排便障碍性疾病,多见于妇女。通过文献回顾性的研究并结合近9年临床资料的观察,系统论述了会阴下降综合征发病情况;该病在专家门诊中往往以排便障碍就诊,专家对会阴下降综合征的确诊率高;并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指出外治法多适于病史较短,病情较轻者;对于病情较重者可采用手术治疗。同时强调了合理饮食和规律排便习惯对恢复机体功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正>"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性肥厚,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便障碍性疾病"[1],是顽固性便秘的原因之一。"目前单纯耻骨直肠肌切断或切除疗法,远期疗效都不理想"[2],据我们的观察,多半是因为忽略了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多合并内括约肌(肥厚)失弛缓的病因,因为长期的便秘使内括约肌受到的刺激减弱,长期处于痉挛状态而逐渐增生肥厚。因此,我们在做耻骨直肠肌手术时,对合并内括约肌失弛缓的患  相似文献   

13.
1临床资料 自2003年1月-2007年7月采用手术配合中药治疗出口梗阻性便秘120例,远期疗效满意。本组男42例,女78例;发病年龄最大81岁,最小19岁,平均42.35岁;病程2~30年,平均7.6年。入选病例均行排粪造影、钡灌肠大肠造影、肛门直肠压力测定,部分病例行结肠慢传输试验及肛肠肌电图检查。单纯出口梗阻型108例(直肠前突12例,直肠黏膜内套叠40例,耻骨直肠肌综合征6例,盆底痉挛综合征3例,肛门直肠狭窄2例),直肠前突、直肠黏膜内套叠及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同时存在者42例,出口梗阻伴结肠慢传输12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静态结合排粪造影在出口梗阻型便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8例出口梗阻型便秘患者行动静态结合排粪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8例中直肠内套叠22例占32%,直肠黏膜脱垂12例占18%,直肠前突14例占21%,直肠外脱垂1例,盆底痉挛综合征3例,耻骨直肠肌肥厚4例,先天性巨结肠1例,骶直分离2例,未找出便秘病因9例。结论动静态结合排粪造影对出口梗阻型便秘的诊断具有钡灌肠及内窥镜检查难以比拟的独特作用,将成为出口梗阻型便秘的首选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出口梗阻性便秘的辩证论治──附90例临床观察南京市中医院(210001)王业皇,钱世华,张苏闽,王晓宏[关键词]出口梗阻性便秘患者在排便时,由于直肠及肛管的异常改变而引起的排便困难,通常称为出口梗阻性便秘。如直肠前突、直肠粘膜脱垂、盆底肌痉挛综合征等...  相似文献   

16.
耻骨直肠肌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之一,是一种以耻骨直肠肌痉挛或肥大,致使盆底出口处梗阻为特征的排粪障碍性疾病。组织学改变为耻骨直肠肌肌纤维肥大。近来本病有逐年增多趋势,保守治疗无效者需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其手术方式种类较多,笔者采用后方横切口切除部分耻骨直肠肌及掩埋断端治疗本病1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中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出口梗阻型便秘(OOC)是指粪便通过直肠和肛管时受阻导致排便困难的一种疾病.临床以排粪造影的结果,将该疾病分为盆底松驰综合征(弛缓型便秘)和盆底痉挛综合征(痉挛型便秘)两大类.2005年3月~2006年6月,笔者在导师指导下采用中药治疗本病,收到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ARR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盆底松弛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出口梗阻型便秘盆底松弛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采用经肛双吻合器直肠部分切除术(STARR)加补中益气汤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STARR治疗,观察比较2组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方式、肛门坠胀、排便感等症状治疗前后的改善,并评定2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4.0%、98.0%,对照组分别为46.0%、84.0%,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排便频率、排便时间、排便方式、肛门坠胀、排便感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均无吻合口狭窄、肛门失禁、伤口大出血、伤口感染、直肠阴道瘘等并发症出现。手术时间20~45min,平均30min;术中出血量均10m L;住院天数10~14d,平均12d;患者满意度治疗组为70.0%(35/50),对照组90.0%(4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TARR术是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的理想术式,配合补中益气汤加减,整体调节,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指由于盆底神经支配和反射异常,导致排便时盆底横纹肌群松弛不能协调同步,粪便不能正常排出为基本特征的一系列症候群,属于出口梗阻型便秘.临证观察此病多与骶神经功能障碍相关,而骶神经属于中医督脉的范畴.辨证上,采用奇经八脉辨证法,从督脉进行辨证,直取其病;病机上,以督脉亏虚为本,湿热、痰浊、气滞、血瘀为标;治...  相似文献   

20.
<正>直肠黏膜内脱垂(internal rectal prolapse,IRP)是指直肠黏膜层或全层套叠入远端直肠腔或肛管内而未脱出肛门的一种功能性疾病,是排便障碍性便秘的原因之一~([1])。以大便排出困难、肛门下坠感、肛门阻塞坠胀感、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增多为主要症状,指诊时觉黏膜松弛有绕指感,肛门镜检查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甚至套叠,排便努挣时可见直肠黏膜脱垂套叠堵塞于肛管,但并未脱出肛门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