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腺瘤样瘤是好发于生殖系统的一种特殊的良性肿瘤,近年报道逐渐增多.在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可发生于子宫、输卵管及卵巢等部位.由于本病临床表现及术前检查无特异性,且常伴有生殖系统其他疾病,术前诊断困难,术后病理检查也易发生误诊或漏诊.本文回顾分析14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其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和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附睾原发性恶性间皮瘤呈上皮样组织学改变(上皮样型间皮瘤),在纤维性间质背景中,含有片状、灶状或巢状上皮细胞团,局部有腺样结构形成。淀粉酶消化的PAS染色瘤细胞呈(-),网织纤维染色显示上皮性肿瘤特点,局部呈双向分化;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calretinin( ),EMA强( ),vimenfin弱( ),CEA(-)。结论 原发于附睾的恶性间皮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预后差,临床易误诊。其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应注意与附睾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及腺癌和梭形细胞肿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女性生殖系统腺瘤样瘤的组织发生、临床病理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8例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8例腺瘤样瘤占同期女性生殖系统手术标本的0.85%,其中子宫12例、输卵管5例、卵巢1例。子宫腺瘤样瘤多位于浆膜下或近浆膜的肌壁间,7例伴发子宫肌瘤或腺肌症。输卵管及卵巢腺瘤样瘤位于浆膜下向表面突出。肿瘤直径0.5~4.5cm。临床表现无特异,病理上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纤维组织增生。腺腔内黏液样物AB阳性,PAS阴性;免疫组化:CK(AE1/AE3)、Vimentin、Calretinin、HBME1阳性,CD34、CEA、ER、PR阴性。随访无复发或恶变。结论:腺瘤样瘤是来源于间皮的良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均易误诊或漏诊,对标本的全面取材及免疫组织化学的正确使用有助于提高本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附睾肿瘤比较少见 ,因其早期症状轻微 ,极易误诊为附睾结核或慢性附睾炎。我院自 1980 - 0 1~ 2 0 0 1- 12共遇 5例 ,均误诊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年龄 30~ 75岁 ,平均 4 7.5岁。左侧 3例 ,右侧 2例 ,肿瘤位于尾部 3例 ,头部 1例 ,头体部 1例 ,肿瘤直径 1.0~ 2 .5cm,术前诊断附睾结核 4例 ,慢性附睾炎 1例。 5例均行附睾切除术 ,术后病理分型 5例为良性 ,其中腺瘤样瘤 3例 ,平滑肌瘤1例 ,脂肪瘤 1例。2 讨论本组原发性附睾瘤误诊为附睾结核、慢性附睾炎。2 .1 目前原发性附睾肿瘤发病率很低 ,占男性生殖系统肿瘤2 .5 %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0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0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49%,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近浆膜下肌壁及子宫角;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增生。免疫表型:AEl/AE3、vimentin和calretinin(+),EMA、CEA和CD31(-)。结论:子宫腺瘤样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瘤样瘤1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涛  王莉  王刚  范嫏娣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2):92-94,i0003
目的 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发生、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表达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5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 15例子宫腺瘤样瘤占同期子宫切除标本的1.81%,肿瘤多位于子宫浆膜下及近浆膜的子宫肌壁间,内膜下少见;2例呈弥漫性生长,13例呈结节状,结节直径0.5~5cm不等,临床表现无特征性。镜下见肿瘤由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腺样及腔隙样结构组成,伴有间质平滑肌增生,分为丛状型、腺管型、脉管型及囊肿型。8例腔隙内黏液样物阿尔辛蓝染色(+),PAS染色(-)。免疫表型:AE1/AE3、vimentin和calretinin(+),CEA、ER、PR和CD31(-)。结论 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及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检查可作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其生物学行为为良性,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21例子宫腺瘤样瘤病理分析及超声检查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分析、超声检查特点以及与平滑肌瘤等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1例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及超声学检查。结果:子宫腺瘤样瘤多位于子宫肌壁间、浆膜下,直径介于0.5—6cm,肿瘤切面形成细小腔隙或腺样结构,内衬扁平或立方上皮;免疫组化染色:AE1/AE3、Vimentin及Calretinin、MC均阳性,EMA有11例表达(52.38%),S-100有17例表达(80.95%),CD34、SMA、ER、PR及NF均阴性;超声表现呈低回声或等回声非均质结节,类似于平滑肌瘤或肌腺病。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常与子宫平滑肌瘤及子宫肌腺病并发,超声学检查不易确诊,免疫组化支持其为问皮来源良性肿瘤,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附睾肿瘤——附42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原发性附睾肿瘤的临床特点、病理类型及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4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附睾肿瘤患者临床资料。42例附睾肿瘤中良性肿瘤37例(88.1%),其中附睾腺瘤样瘤21例,平滑肌瘤9例,纤维假瘤2例,其余5例分别为乳头状囊腺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纤维瘤、纤维脂肪瘤和硬化性m管瘤。恶性肿瘤5例(11.9%),为附睾腺癌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横纹肌肉瘤和平滑肌瘤肉瘤变各1例。良性肿瘤作单纯肿瘤或患侧附睾切除,恶性肿瘤(除平滑肌瘤肉瘤变患者外)行根治眭附睾睾丸切除术,术后辅助放和/或化疗。结果良性肿瘤27例获随访,预后良好,术后无复发。恶性肿瘤5例均获随访,预后差,2例腺癌患者均于术后12个月死亡,横纹肌肉瘤患者术后20个月时广泛转移,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和平滑肌瘤肉瘤变患者健在。结论附睾肿瘤大部分为良性,手术切除效果好。恶性肿瘤少见,但预后较差,综合治疗可能会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肾上腺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报道1例51岁男性肾上腺腺瘤样瘤,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肾上腺腺瘤样瘤临床及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组织学形态特点及免疫表型与生殖道腺瘤样瘤一致,主要由不规则腔隙样、微囊状、腺样结构构成,内衬间皮样细胞或上皮样细胞,免疫组化PCK、Vimentin、calretinin、MC、D2-40、WT-1阳性。治疗方案选择手术切除,未见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上腺腺瘤样瘤是一种罕见良性肿瘤,根据组织学形态和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附睾腺瘤样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8例经超声检查、手术、病理证实的附睾腺瘤样瘤患者,总结其高频彩色超声表现。结果附睾腺瘤样瘤以附睾尾部多见,表现为边界清晰规整的类圆形实性肿物,内部回声均匀,多数血流信号不丰富。结论高频彩色超声检查对附睾腺瘤样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DSA)表现与病理特点。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小肠胃肠道间质瘤血管造影资料,并与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做对照。结果:肿瘤发生于空肠6例,回肠5例,其中良性6例,潜在恶性2例,恶性3例。DSA造影表现11例肿瘤供血动脉增粗,2例可见静脉提前显影。良性肿瘤周围血管呈抱球状;恶性间质瘤:可见异常血管、呈乱发状,失去正常的血管分布规则,周围部分血管边缘模糊。病理及免疫组化: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100%,CD34(+)72.7%。结论:小肠间质瘤的血管造影征象具有一定的特征性,DSA定位较准确,对肿块诊断及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3.
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3例罕见的脾血管内皮细胞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免疫组化及治疗预后进行分析。结果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27~51岁,平均年龄35岁。患者因影像学检查示脾占位就诊。大体观察均为局限单个边界清楚肿物。镜下均可见大量血管内皮泡沫样细胞、血管增生及扩张。免疫组化:CD31和CD34(+),CD68局部(+),SMA(■),CK(-)。结论脾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具有细胞内血管腔的上皮样瘤细胞并呈血管内皮标记物阳性是该病病理诊断的两个重要特征。需同脾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4.
Adenomatoid tumors are regarded as uncommon neoplasms of the paratesticular tissues, probably of mesothelial origin, and the majority of cases reported have involved the epididymis. Ultrasonography is the method of choice for imaging scrotal pathology, but there are very few data on ultrasound findings in cases of adenomatoid tumors. We report our experience and ultrasound findings regarding 8 intrascrotal adenomatoid tumors–3 cases of a testicular tunica albuginea tumor and 5 cases of epididymal origin. Ultrasonography is recommended as the preoperative imaging method for excluding the possibility of a cystic lesion and for determining the location of the tumor. Local excision is regarded as the treatment of choice. The clinical course of all these tumors was benign, without recurrences. © 1993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鞍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鞍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文献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患者女性43岁.MIR提示鞍区占位,肿瘤向鞍上及海绵窦侵犯.镜下可见梭形细胞结构,局部细胞密度较高,可见红染无细胞区及退变,核分裂平均<2个/10HPF,细胞呈编织状排列.免疫组化:CD34、CD99、bc1-2和vimentin (+),S-100和EMA(-).结论 发生于鞍区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罕见.由于其发病部位特殊,需将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与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特点相结合进行诊断,并注意与垂体细胞瘤、神经鞘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胃肠道间质瘤(GIST)影像学表现和病理特点的认识水平。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胃肠道双对比造影(DC)15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9例,DSA检查2例。结果肿瘤位于胃10例,十二脂肠1例,空肠4例,回肠1例。良性5例,潜在恶性1例,恶性10例。良性直径多<5·0cm,边界清楚,DC主要表现黏膜皱襞受压推移改变,CT平扫密度均匀,增强均匀强化,恶性直径多>5·0cm,边缘分叶,DC黏膜皱襞有破坏,表面可见不规则溃疡,CT平扫密度不均匀,瘤体内有多发状和块状低密度区,增强不均匀强化。DSA发现2例小于3·0cm小肠间质瘤,显示血管丰富。病理,肿瘤多为梭形和上皮细胞,CD117( )100%,CD34( )87.5%。结论DC易于发现GIST腔内瘤体,CT定位准确,良恶性判断价值高,DSA显示小体积GIST能我强,GIST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心脏肿瘤3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艳霞  耿明  王文  曹永成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4):267-269,i0007
目的探讨原发性心脏肿瘤(PCT)的发病学特点、病理组织学类型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应用HE染色、组织化学法及免疫组化SP法对35例原发性心脏肿瘤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形态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分析,35例中良性肿瘤33例,均为心脏黏液瘤;恶性肿瘤2例,1例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为平滑肌肉瘤。结论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以青壮年多见,好发于心房;主要为良性肿瘤,以心脏黏液瘤最多见;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更为罕见,但类型较多,形态结构复杂,免疫组化标记能够明确肿瘤的组织来源;有效的心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对原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垂体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2例垂体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2例患者的头颅MRI提示鞍区占位.镜下可见短梭状双极梭形细胞成分,细胞密度较低,排列稀疏,呈纤维束状排列,细胞核圆形或伸长形,局部可见血管结构,未见核分裂.免疫组化:vimentin、S-100和GFAP均(+)、Ki-67增殖指数<1%,NEU-N和EMA均(-).结论 垂体细胞瘤起源于成人神经垂体或漏斗,较为罕见,由梭形细胞构成,生长缓慢,需与正常漏斗组织、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梭形嗜酸细胞瘤等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观察6例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症状、病理形态、免疫组化、治疗及预后,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本组男性4例,女性2例,年龄20~65岁,平均38岁。以间歇性腹痛、腰痛及阵发性高血压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功能者2例。肿瘤体积均较大,镜下肿瘤主要由主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免疫组化瘤细胞CgA和Syn弥漫强(+),支持细胞S-100(+)。4例随访12~14个月,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膜后副神经节瘤临床经过隐匿,确诊主要靠组织学检查和免疫组化结果,治疗以手术彻底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