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长期联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植入DES的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64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在PCI术后1个月至1年间发生了胸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随机分为15个月联合用药组(A组,n =32)和12个月联合用药组(B组,n=32)两个亚组.对照组(C组)在PCI术后1个月至1年之间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观察三组远期主要心血管事件及抗血小板药物副作用的发生率.结果 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A、B、C组各为11例(34.4%)、21例(65.7%)、3例(6%);再发心绞痛A、B、C组各为7例(21.8%)、15例(46.9%)、2例(4%),A组、B组与对照组(C组)比较,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再发生率增加(P<0.05);A组与B比较,A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心绞痛再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三组间出现抗血小板并发症A、B、C组各为6例(18.8%)、4例(12.5%)、4例(8.0%),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ES支架内高风险患者PCI术后15个月联合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出血并发症无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冠脉内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直接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方法 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56例,随机均分为两组:A组用ThrombusterⅡ血栓抽吸导管反复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注入替罗非班至梗死相关血管(IRA),后行支架植入;B组直接行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再灌注和临床预后.结果 A组术后2hST段回落(STR)70%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B组(76.9% vs.35.9%)(P<0.01),IRA远端血流分级高于B组(2.8±0.6 vs.2.1±0.4)(P<0.05),慢血流/无复流发生率低于B组(2.6%vs.12.8%)(P<0.01);A组术后30 d LVEF明显高于B组(0.56±0.12 vs.0.46±0.10)(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栓抽吸联合经冠脉内替罗非班能促进STEMI急诊PCI术后STR,改善TIMI血流和左心室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比较不同维持剂量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行PCI治疗后预防心血管事件效果研究.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进行PCI治疗的96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心梗患者45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51例.将其分为A组(75 mg组)48例和B组(150 mg组)48例,后将两组患者预防心血管事件的总有效率、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低于A组,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高剂量的氯吡格雷在冠心病患者PCI术后中的效果更好,不良反应无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老年冠心病患者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影响因素,并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老年冠心病患者162例,其中55例发生MACE为A组,107例未发生为B组,统计PCI术后院内MACE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临床资料,分析MACE风险影响因素.结果 16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的疗效。方法无保护左冠状动脉主干病例45例,26例行药物支架治疗(PCI组),19例行冠状动脉搭桥治疗(CABG)组,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PCI组平均住院(7.1±2.3)d,短于CABG组的(13.1±4.2)d(P<0.01)。住院期间PCI组心血管事件7例,CABG组4例;术后6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2例,CABG组8例;术后12个月PCI组心血管事件17例,CABG组11例。三个时间段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CABG比较,PCI治疗冠状动脉无保护左主干狭窄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不增加术后心血管事件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腰椎穿刺方向对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采用最常用的侧卧位,将符合条件需要腰椎穿刺的104例患者,按不同腰椎穿刺方法分成A组和B组,各52例.测定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压力,观察腰椎穿刺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A组穿刺成功率为78.8% (41/52),B组成功率为92.3%(48/52),组间腰椎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者术后头痛、腰痛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分别为7.3% (3/41)、9.8% (4/41):B组分别为8.3% (4/48)、12.5% (6/48),P>0.05].A组和B组穿刺成功者术后血压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2.4% (22/41)比52.1%(25/48),P>0.05].结论 正确的穿刺方法及穿刺方向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不增加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功能、血管内皮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01~2021-08本院及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87例。根据患者PCI动脉穿刺的路径,分为桡动脉途径42例(A组)和股动脉途径45例(B组)。比较两组的术中PCI情况、心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与B组的首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5.24%和97.78%(P>0.05)。术后7d、术后3个月时A组与B组的血清NT-proBNP、cTnT、CK-MB水平均低于术前,血浆ET-1水平均低于术前,NO水平以及FMD均高于术前(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76%,低于B组的22.22%(P<0.05)。结论:桡动脉或股动脉途径行PCI均能有效改善心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但桡动脉途径的并发症较少,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使用PPIs(质子泵抑制剂)对降低PCI术患者术后消化道反应的积极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3年7月间收治的46例择期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纳入研究。其中实验组于PCI术后应用雷贝拉唑。对比两组术后1年内血栓、IRS(再狭窄)、心血管事件及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研究46例患者PCI手术均成功。术中无死亡、心肌梗死、休克及冠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期间,两组支架内血栓、ISR、死亡及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实验组消化道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PPIs能够有效降低PCI术后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且不影响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观察有效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每组各100例,使用PICC途径的为A组,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的为B组.A组采用PICC技术置管的护理方法;B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置管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置管时间等情况.结果 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0例(90%),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23.8±6.6)min,B组一次性穿刺成功92例(92%),平均置管操作时间为(5.5±2.8)min.主要并发症如静脉炎、感染、导管阻塞、导管脱落等,A组6例(6%)出现并发症,B组13例(13%)出现并发症.A组留管时间为(12±1.5)天,B组留管时间为(5±1.0)天.结论 PICC在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置管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可有效减少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行经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前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变化与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成功施行PCI术的患者202例,术前4h内和术后12h内检测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根据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A组61例(中性粒细胞<4.71×109/L﹚,B组99例[中性粒细胞:(4.71~7.70)×109/L],C组42例(中性粒细胞>7.70×109/L﹚.所有患者随访24个月,记录在随访期间近期(30d)和远期(24个月)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CV).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CI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在近期及远期CV发生的关系,同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评价PCI术后不同的中性粒细胞水平的患者在近期和远期生存率的差异.结果 (1)C组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30d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B组术后中性粒细胞多于A组,中性粒细胞变化率及24个月CV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术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外,C组其余指标与B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升高,患者CV事件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A组与B组回归分析OR值(远期心血管发生情况)为1.9125,而A组与C组回归分析OR值为3.4680,提示风险上升.(3)A组远期生存率高于B、C组(P<0.05或P<0.01),且B组远期生存率亦高于C组(P<0.05).提示:随着术后中性粒细胞水平的上升,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呈现出下降趋势.结论 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患者PCI术后预后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tirofiban)在急诊PCI(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术前不同时期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2013年11月四川省都江堰市人民医院急诊行PCI术患者98例,其中PCI术前急诊即开始应用替罗非班者47例(术前组),PCI术中应用者51例(术中组),分析两组患者PCI术后24h心肌酶CK-MB和cTNI有无差别;两组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并发症有无差别。结果术前组PCI术后24h心肌酶显著低于术中组(t=3.09/2.66,P0.05);术前组患者术后主要心血管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x2=4.01,P0.0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前急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心肌酶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70岁E下冠心病(CAD)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及预后.方法 179例CAD患者分为A组(≥70岁,93例)和B组(<70岁,86例).择期行PCI;对比分析病史、左窜舒张未内径(LV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检测PCI前后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肌酐(SCr),观察冠状动脉造影(CAG)、PCI特点及术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与B纽比较,A组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缺血性脑卒中及慢性阻塞性肺病率明显增高,LVDD增大、LVEF降低,术后24 h CK-MB水平增高更显著,SCr水平术前及术后3 d增幅均更显著.病变血管数和复杂、分又、钙化、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植入支架数及术中并发症均明显增多,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及随访5~23个月,MACE发生率明显增高.COX回归分析表明,年龄每升高一个等级(25百分位数),MACE风险增加118.8%,LVEF每升高一个等级,MACE风险减少46.2%,合并糖尿病者远期MACE风险增加199.4%.结论 高龄CHD患者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冠脉病变复杂,PCI并发症多,易致肾功能不全,预后较差.高龄、2型糖尿病、LVEF是CAD患者PCI后MACE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3.
李华柱 《安徽医药》2018,22(2):356-358
目的 探讨美托洛尔干预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QRS-T转角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连续性纳入120例ACS患者,行急诊PCI手术开通罪犯血管,术后分为美托洛尔组60例和常规治疗组60例.另选取60名年龄相符,非冠心病(CHD)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术前和术后额面QRS-T夹角情况与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ACS患者PCI术前额面QRS-T夹角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3.565,P=0.01).在急诊PCI后第3天可见美托洛尔组ACS患者额面QRS-T夹角明显回落(75.5±11.6)°vs(52.1±17.4)°,P<0.05.美托洛尔治疗与ACS患者急诊PCI术后额面QRS-T夹角改变(r=0.755,P=0.002)成正相关,而与MACE发生率(r=-0.543,P=0.009)存在负相关.ACS患者急诊PCI术后使用早期加用美托洛尔治疗后可以使MACE发生风险降低25%(P=0.009)、△额面QRS-T夹角(每增加1°)使MACE风险降低9%(P=0.011),而Gensini评分(每增加1分)使MACE发生风险升高45%(P=0.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后早期应用美托洛尔治疗可以促进额面QRS-T夹角水平回落.额面QRS-T夹角回落幅度与MACE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白智峰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6):2413-2415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血脂和心脏缺血事件的影响.方法 将冠心病患者132例按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与C组,分别于PCI手术成功后给予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比较三组患者血脂水平变化及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三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B组与C组TC和LDL-C降低更为显著(P<0.05);C组心脏缺血事件及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少于A组和B组,但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剂量阿托伐他汀(40 mg)可有效降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脂水平,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s,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ATP)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6月-2010年9月,接受急诊PCI手术出现无复流的4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B组)24例和对照组(A组)22例。B组经导管注入ATP 200μg,A组注入维拉帕米200μg,必要时可以反复注射。观察注射药物后校正的TIMI血流帧幅数(CTFC)、术中血流动力学参数,记录术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种药物在多次给药后,均可以使90%的患者恢复TIMI 3级血流(A组:90.1%,B组:91.7%,P>0.05),A组、B组的CTFC值分别为26.5±14.6、258±10.3(P>0.05),但B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A组[(8.7±5.6)mmHg vs(13.4±10.6)mmHg,P<0.05],需要IABP支持的患者数量有减少的趋势。两组的并发症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导管向远端血管床注射三磷酸腺苷,可以即刻提高靶血管血流灌注和心肌组织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无复流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和临床预后。方法所有确诊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并于发作6h内行急诊PCI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急诊PCI术、氯吡格雷、阿司匹林,A组另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内使用,观察两组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心电图改变(ST段回落幅度)、术后30d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率情况。结果 A组PCI术后即刻靶血管TIMI血流分级明显高于B组,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A、B组出血事件及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ST段回落幅度较B组明显、30d内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ACS患者急诊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比单纯PCI术及常规药物治疗,能进一步改善心肌灌注,从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45例患者经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及介入治疗(PCI)的经验。分析存在的技术难点、相应解决办法及安全性评价。方法 45例患者经桡动脉行CAG(男性38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65±10)岁,常规使用5F泰尔茂公司多功能导管,7例更换6F指引导管成功进行PCI,其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66±7)岁。结果桡动脉穿刺不成功2例,桡动脉痉挛导致无法完成操作1例(5F造影导管),经桡动脉途径成功率为93.3%(42/45),其中1例改为经肱动脉途径成功施行PCI,2例改为经股动脉途径完成CAG和PCI操作。结论老年患者采用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的,可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减少患者的一些潜在并发症的发生,但较经股动脉径路操作稍复杂,需掌握相应的操作技巧及器械选用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血小板微粒(PMPs)的影响以及主要心血管事件的预防作用,并探讨不同剂量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2年2月至2014年5月我院心内科行PCI治疗的STEMI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A组,42例),半剂量替罗非班干预组(B组,44例)和全剂量替罗非班干预组(C组,40例)。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血小板微粒。比较三组ST段回落率、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分级、出血事件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C组ST段回落率分别为56.3%±10.3%、74.7%±11.4%和75.2%±11.6%,A组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IMI分级显示,A组患者PCI术后无再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前三组PMP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三组PMPs水平均出现显著减低(P<0.05和P<0.01),其中C组低于B组(P<0.05),B组显著低于A组(P<0.05)。A组、B组和C组出血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6.8%和15.0%,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A组和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2%、15.9%和15.0%,A组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抑制PMPs水平,提高ST段回落率,降低再流的发生率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但全剂量替罗非班显著增加患者的出血事件,建议临床治疗选用半剂量替罗非班进行PCI中抗血小板的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无保护冠状动脉左主干(ULMCA)病变的疗效.方法 对40例ULMCA病变患者采用PCI治疗,随访6~20个月,观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经PCI治疗即时成功率100.0%,术中无严重并发症.住院期间未发生严重心血管不良事件.术后随访6~20(7±2)个月,术后4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l例,CAG证实回旋支开口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再次PCI治愈;术后动员28例患者在6~12个月进行CAG复查,其中回旋支开口支架内再狭窄3例,左主干远端-前降支开口再狭窄1例,2例再狭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3例再次行PCI,无需要CABG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心血管不良事件总的发生率12.5% (5/40),再狭窄率10.0%(4/40).结论 对经过选择的ULMCA病变进行PCI是安全可行的,有良好的近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20.
张婉斌  梁惠  费兴梅  黄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2):1875-1876
目的:比较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并发症和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6例已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有较大范围心肌缺血,并需择期行PCI的患者,分为经皮桡动脉途径组(A组)19例和经皮股动脉途径组(B组)7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护理效果.结果:经皮桡动脉穿刺行PCI冠心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护理难度小特点.上述特点均优于经皮股动脉穿刺行PCI.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具有止血容易,外周血管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活动不受限和易于接受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