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左心房肥大主要是左心房内径的增大,长期来心电图对左心房肥大的诊断标准为:①P波时间增宽达0.12秒以上;②P波有切迹,切迹两峰之间的时间(简称P波切迹时间)在0.04秒以上;③V_1导联P波终末电势的绝对值(PTF-V_1,简称为PTF)在0.04毫米秒以上。本文将心电图P波的改变与超声心动图测得的左心房内径作对比分析,探讨P电轴,P波时间、P波切迹时间及PTF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在左心房肥大诊断中的价值。一、资料分组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宽度,切迹峰距,PV1负向波深度与宽度及P/PR指数对高血压左心房扩大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取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已有左心房扩大和无左心房扩大的高血压病患者各100例进行回顾性心电图分析,分别计算各项指数诊断左心房扩大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各项指标中有四项指标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最敏感的指标是PV1负向波增宽(>0.04s),敏感性84%;最具特异性指标是P波增宽有切迹,峰距>0.04s,特异性93%。结论心电图出现PV1负向波增宽、加深,P波增宽且有切迹等多项指标异常时,不失为诊断高血压左心房扩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异常Q波的鉴别诊断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医学诊疗技术迅猛发展 ,但心电图 (ECG)诊断心肌梗塞 (MI)的价值 ,仍然显示着无比的优越性。正常的心电图 ,Q波的宽度一般不超过 0 .0 4s,深度不超过同导联 R波的 1/ 4。常规如超出以上范围或者 Q波有切迹 ,称之为异常 Q波。1 某些导联允许出现异常 Q波1.1  、 、av F  相似文献   

4.
<正> 束支内文氏(Wencheback)现象分为直接显示型、不完全性隐匿型和完全隐匿型三种类型,是临床少见的一种心电图。本例直接显示型文氏现象伴手风琴样改变更属少见,故介绍如下。患者,男,52岁。於1989年6月22日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收入院。7月5日在床上翻身时,心电图出现了直接显示性束支内文氏现象伴手风琴样改变。心率76次/分,P—P和R—R间隔相等,P—R间期恒定在0.16秒,QRS波呈QS波形,伴有切迹或顿挫QS波由窄逐渐增宽,然后又逐渐变窄(0.04秒,0.06秒,0.08秒,0.06秒,0.005秒),QS波加深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诊断左心房扩大的各项指标的临床价值。方法 观察、测量 97例经超声心动图确诊有左房扩大患者和 10 6例无心血管疾病经证实无左房扩大的正常对照组的体表心电图的P波宽度 ,切迹峰距 ,PV1负向波深度与宽度 ,P/PR指数。将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各项指标中有四项指标病例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其中最敏感的指标是PV1负向波增宽 (>0 .0 4s) ,敏感性 83% ;最特异性指标是P波增宽有切迹 ,峰距 >0 .0 4s,特异性 93%。结论 心电图出现PV1负向波增宽、加深 ,P波增宽且有切迹等多项指标异常时 ,不失为判断左房扩大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心电图下壁导联Crochetage R波切迹在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名继发型ASD患者的心电图(ASD组),并以同期超声心动图正常无心脏疾患的11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对照,比较Crochetage R波切迹在两组心电图中的分布特点;分析ASD缺损大小与Crochetage R波切迹检出率的关系。结果 ASD组出现Crochetage R波切迹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3.6%vs 10.9%,P<0.01)。ASD患者缺损直径0~5、6~10、>10 mm分别有41、45、24例,出现Crochetage R波切迹分别有18、30、22例;随着缺损直径的增大,出现Crochetage R波切迹的几率也增高(P<0.01)。结论 心电图下壁导联Crochetage R波切迹似可作为检测ASD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 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及/或关闭不全左心房肥大时心电图呈“二尖瓣型P 波”。我院遇到5例呈肺型P 波,现总结如下:本组5例呈肺型P 波者,2例为单纯二尖瓣狭窄,3例合并关闭不全。其中2例心功Ⅰ~Ⅱ级,不伴有肺动脉高压征象者P 波高尖无切迹,电压>0.25mv,时限<0.1秒,呈典型肺型P 波。X 线摄影及M 型超声心动  相似文献   

8.
预激症候群是窦房结发放激动后沿着正常与异常的房室传至途径传至心室,因通过后者传导加快故使一部份心室肌预先激动,这种病症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正常人).如此症发生在有高血压、冠心病、猝脉硬化、心肌梗塞和各种类型传导阻滞往往可造成病人猝死.心电图可以诊断此病.其心电图特征QRS波前有切迹,常称“S”波(又称预激波)是QRS波提早激动的表现.P—R间期小于0.12秒,QRS波时限延长可达0.11—0.16秒,偶可达0.20秒.临床上一般可分两型(A、B型),常易误诊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室内传导阻滞,心室肥大,心肌梗塞,给心电图的分析诊断带来一些困难.资料来源:2例均为门诊病人,男女各1例.发病前有过劳累及情绪不稳定失眠中突然发生,并有胸闷心悸,四肢泛力,轻度气促等症状.  相似文献   

9.
患者 男,49岁,于2002年6月24日早晨,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头晕、自汗、呕吐等症,继而四肢冷厥,口唇粘膜苍白,神志呆顿急诊入院.体查:T36.5、R26次/分、P200次/分、收缩压60mmHg以下.急查心电图显示:心室率220次/分,以R波为主导联Ⅱ、Ⅲ、avF、V3、V5的T波均深倒,P波无法辨认,QRS波群增宽至0.14秒,但可发现Ⅰ、Ⅱ、V5向下的波群增宽,似有粗钝切迹,尤其V1 R波尖耸、降支有钝锉、波峰达0.17秒,avR的R/Q>1.心电图诊断: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右心扩大.3、冠状动脉相对灌流不足.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男性,50岁,临床诊断为肝硬化.心电图示:窦性心律的P—P间距为1.00S,有一次提前的P′—QRS—T波群,代偿间期不完全,而在各个长间期中的窦性T波的峰顶均可发现有异位P′重叠于其中,使T波出现切迹或顶部增宽,早搏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体检者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11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体检者1542例,对受试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的发生率的相关因素.结果:339例心电图QRS波终末切迹中,下胸壁243例,占总体的71.68%,其次为前...  相似文献   

12.
罗龙新  胡碧清 《中华医护杂志》2007,4(6):531-531,530
目的 对P波切迹进行临床观察。方法 记录心电图168例,高血压组90例,高血压组中随机选择40例,按P波时限分两组;高血压A组(P波时限〈0.11s)及高血压B组(P波时限≥0.11s),分析高血压A组、B组心脏临床异常事件检出率及对高血压A组、B组及正常人(其中78例为健康对照组)P波时限、峰间距、PTFVl均值检验。结果 健康人对照组P波切迹阳性率为18%,而高血压组为52%,高血压A组心脏临床异常事件检出率为16%,高血压B组为73%,p〈0.01,均值检验说明PTFVl对宽时限P波切迹有一定参考价值。结论宽时限P波切迹提示心脏临床异常事件发生可能,按P波时限可分为Ⅰ°、Ⅱ°及Ⅲ°P波切迹,除左房大外,尚有不完全性左房内传导阻滞可能。  相似文献   

13.
<正> 患者男性,70岁,工人。因头昏、心悸伴心前区刺痛,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心律失常,于1989年8月21日收住入院。心电图分析附图为入院后第二天测得。取I、V_1,及V_3(V_(3a、b)为连续记录)导联。见规律性窦性P波P-P间距0.84秒,P-R间期0.18秒,约合窦性心律71次/分。各导联QRS波时限增宽达0.13秒,I导联呈R型,R波切迹,V_1、V_3呈rS型,S波增宽,为完全性左囊支传导阻滞。另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波群,P′融于前一心动T波之上,QRS形态与窦性相似,联律间期基本相等,为房性早搏(以R′表示)。值得注意的是,每房早后均可见形态各异的逸搏心动(以R~-表示),且各R′-R~-  相似文献   

14.
观察 91例服乙胺碘呋酮 4周以上患者的心电图改变主要有心率减慢、P -R间期及QTc延长、T波切迹或双峰、T -U融合、U波增高、U >T ,且上述改变与服药总剂量、血药浓度、疗效及血甲状腺激素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P >0 .0 5 )。认为观察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指导用药。  相似文献   

15.
在窦性激动还未到达之前,自心室某一部位起搏点提前发生激动引起心室除极,称为室性期前收缩,亦称室性早搏。室性期前收缩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主要有:(1)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形态宽大畸形,粗钝或有切迹;(2)QRS波群时限显著延长(≥0.12秒);(3)一般T波方向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为继发性T波改变;(4)代偿间歇完全;(5)如只有一个兴奋灶引起的室性期前收缩联律间期固定,一般相差不超过0.08秒。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4 9岁 ,于 2 0 0 2年 6月 2 4日早晨 ,无明显诱因出现心悸、气促、胸闷、头晕、自汗、呕吐等症 ,继而四肢冷厥 ,口唇粘膜苍白 ,神志呆顿急诊入院。体查 :T36 .5、R2 6次 /分、P2 0 0次 /分、收缩压 6 0 mmHg以下。急查心电图显示 :心室率2 2 0次 /分 ,以R波为主导联Ⅱ、Ⅲ、avF、V3、V5的T波均深倒 ,P波无法辨认 ,QRS波群增宽至 0 .14秒 ,但可发现Ⅰ、Ⅱ、V5向下的波群增宽 ,似有粗钝切迹 ,尤其V1R波尖耸、降支有钝锉、波峰达0 .17秒 ,avR的R/Q >1。心电图诊断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2、右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分析以V1导联假性r′波合并avL导联QRS波群终末切迹为基础的鉴别诊断流程,并评价其对窄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且成功行射频消融治疗患者277例,观察其中165例患者(AVNRT组90例,AVRT组75例)窦性心律及术中诱发心动过速时的体表心电图,以鉴别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为依据制定诊断流程;对其余112例患者心电图进行盲法的前瞻性研究,评价其鉴别诊断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结果 两组V1导联假性r′波并avL导联终末切迹,下壁导联假性q波或假性s波或原有的s波消失,有可识p波且RP间期>70ms,avR导联ST段抬高,以及胸前导联ST段下移≥0.2mV等5个鉴别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以之制定的诊断流程鉴别AVNRT及AVRT的准确率分别为91.38% 和 88.89%。结论 以心电图V1导联假性r′波合并avL导联终末切迹为基础的鉴别诊断流程,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窄QRS波心动过速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 长期以来,人们把Ⅱ、Ⅲ、aVF导联上出现的≥0.2mv的高尖型P波称为“肺型P波”,将有切迹的或三相宽P叫做“二尖瓣型P波”,并认为前者为右房肥大,后者是左房肥大的特征性表现。1977年全国第二次肺心病专业会议将“肺型P波”列为肺心病心电图诊断的主要标准之一。但是,上述两种异常P波在临床上分布状态如何?有否交叉现象?报道甚少。现将我们检查的66例高尖型和33例双峰型P波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状态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结果一、一般资料本组1437例心电图包括两个大组: 第一组为健康人群:系我院1984年9月份  相似文献   

19.
例1:患者男性,27岁。临床诊断:风心病。心电图示P波顺序出现,P-P匀齐,P-R间期0.18秒,QRS波正常,频率85次/分的窦性心律。可见两种形态P波,一种P波呈双峰型,时间0.12秒,峰距0.05秒,为典型二尖瓣性P波,一种P波高尖,电压0.35my,时间0.10秒,为典型肺性P波。第9个P’波提前出现,P’波倒置,P’一R间期0.16秒,为房性过早搏动。早搏代偿间歇后出现一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I-c--R间期0.13秒的QRS波群,频率ed次/分,为房性逸搏。例2:患者女性,45岁。临床诊断:风心病,心衰。心电图示P波顺序出现,P--R…  相似文献   

20.
<正> 房性早搏在心电图上表现为提前出现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的异位P′波,其P′—R 间期≥0.12秒,QRS 波群形态多正常;其后代偿间期多不完全,诊断容易。但有时临床遇到提前出现的直立性P 波(P_(?)直立,P_(aVR)倒置),其P′—R 间期<0.12秒,不符合一般房早的特点,给诊断带来困难,现结合所遇1例加以粗浅讨论。患者男性,21岁,临床诊断:急性心肌炎。心电图表现见封3图1。图1为2月17日描记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P—R 间期=0.14秒。在各导联中均可见提前出现的与窦性P 波形态不同的异位P′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