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芸  王健敏  冯国芳 《浙江医学》2004,26(8):596-597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分段诊断性刮宫术(分段诊刮术)是确定子宫内膜癌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通过分段诊刮的组织学诊断结果可在术前协助判断是否存在一些高危因素.但目前对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初次治疗中的作用探讨较少,我们对1998年1月~2003年12月间在本院初次就诊接受子宫切除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内膜癌的332例患者进行分段诊刮组织学检查,以探讨分段诊刮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诊断和治疗前高危因素评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分段诊刮与核磁共振对手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1月九江市都昌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核磁共振成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分段诊刮进行诊断,两组患者手术后均做病理诊断,分析两种方法诊断的准备性。结果手术后确诊,通过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核磁共振成像对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明显优于分段诊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宫颈浸润手术前采用核磁共振检查作为首选,准确率高,对临床医生对疾病的诊断提高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9,(8):1045-1048
目的:探讨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子宫内膜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是否增加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病理检查确诊为子宫内膜癌患者168例的临床资料,分为宫腔镜分段诊刮组75例和单纯分段诊刮组93例,比较两组术前病理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判断宫颈受累的可靠性及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阳性率,并同时分析病灶面积、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等与腹腔冲洗液细胞学的关系。结果:宫腔镜组术前病理诊断的准确率为96%(72/75),单纯诊刮组为84.9%(79/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宫颈受累诊断的敏感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5%、97.3%、100%和92%;单纯诊刮组分别为56%、82.8%、73.7%和85.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腔镜组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为18.67%(14/75),单纯诊刮组为18.27%(17/9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与宫腔病灶面积有关(P<0.05),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及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结论:宫腔镜下分段诊刮可提高术前子宫内膜癌的病理诊断准确率,可准确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宫颈受累情况,并且不增加腹腔冲洗液阳性率。腹腔冲洗液阳性率与宫腔病灶面积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段诊刮术联合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对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巩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4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所有受检者均接受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及分段诊刮术检查,统计对比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分段诊刮术单独及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结果联合诊断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准确率较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分段诊刮术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分段诊刮术及宫腔镜直视下活检可提高子宫内膜癌术前病理分级诊断准确率,降低漏诊率,可为临床制定有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比较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与单纯分段诊刮术在诊断子宫内膜癌中的临床意义 ,将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分为 2组 :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组 (A组 ) 3 1例 ;单纯分段诊刮组 (B组 ) 3 9例。比较 2组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及开腹手术时腹水细胞学的检查结果。 2组患者的年龄、临床病理分期、病理分级及组织学类型差异无显著性。A组诊断宫颈受累的准确率为 96.77% (3 0 / 3 1 ) ,假阳性率为 3 .2 3 % (1 / 3 1 ) ;B组分别为 79.49%(3 1 / 3 9) ,1 5 .3 8% (6/ 3 9)。 2组准确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取腹水或腹腔冲洗液行细胞学检查。A组细胞学阳性率为 6.45 % (2 / 3 1 ) ,B组为 1 4.2 9% (3 / 2 1 ) ,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提示 :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可提高术前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性 ,从而避免不必要地扩大手术范围 ,而且不增加腹腔内播散的危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分段诊刮、磁共振成像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通过对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分段诊刮及MRI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从而探讨分段诊刮及MRI在子宫内膜癌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分段诊刮是早期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手段,可在术前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性质及分化程度,但不能判断是否有肌层的浸润、浸润的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而MRI对子宫内膜癌肌层浸润具有较高术前评估的价值,并且可以较为准确的在术前评估宫颈有无受累.MRI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评估价值.结论 分段诊刮可在术前了解子宫内膜癌的性质及分化程度.对于可疑子宫内膜癌或经诊刮后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患者,MRI能清晰地显示子宫内膜癌的病灶范围及子宫肌层浸润深度,对术前分期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率,分析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清丰县妇幼保健院的9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均经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43例接受单纯分段诊刮术,49例接受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比较单纯分段诊刮术、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的结果及准确率,并分析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的相关因素。结果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为子宫内膜癌47例,单纯分段诊刮术诊断为子宫内膜癌33例,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95.92%)较单纯分段诊刮术(76.74%)高(P<0.05)。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与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宫腔病灶面积≥50%患者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36.00%)较宫腔病灶面积<50%患者(11.94%)高(P<0.05)。结论宫腔镜辅助下分段诊刮术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率较高,且腹腔冲洗液细胞学阳性率与宫腔病灶面积有关,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8.
1989~1999年我们回顾性分析了在院治疗的子宫内膜癌170例中17例术前诊刮病理阴性的患者,旨在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杜非合剂半量静脉注入施行分段诊刮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有分段诊刮指征的妇女随机分为实验组(75例)和对照组(45例),实验组缓慢静脉注入杜非合剂半量,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观察比较两组镇痛效果、出血量和副反应。结果实验组镇痛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实验组出血量和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杜非合剂半量用于分段诊刮术的镇痛效果确切、操作简便、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分段诊刮术对绝经后子宫出血的诊断价值(附767例报告)刘新春薛加强(邳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221300)(附属医院妇产科)关键词绝经后子宫出血分段诊刮病理诊断恶性肿瘤分类号R737.33R713.4通过回顾性分析767例绝经后子宫出血患者分段诊刮和...  相似文献   

11.
1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子宫内膜增生诊断中的价值。 2方法 采用超声诊断仪对 35例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增生病人和 89例子宫内膜正常者进行了检测。 3结果 子宫内膜增生病人子宫内膜厚度为 (18.97±9.35 ) mm,对照组为 (5 .15± 2 .5 6 ) m 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t=7.45 4,P<0 .0 0 1)。超声诊断子宫内膜增生的灵敏度为 81% ,特异度为 10 0 % .4结论 超声检查对子宫内膜增生的筛查和评估病变性质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①目的 探讨弥漫型甲状腺癌的声像图特征。②方法 观察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弥漫型甲状腺癌的超声表现。③结果 声像图表现为:甲状腺大,轮廓尚清晰,病变呈弥漫分布,可累及甲状腺大部,病变内回声呈弥漫增强,伴多发砂粒状钙化,部分病变内见斑片状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示低回声区内血流较丰富,其余部分血流无明显增多。④结论 高频超声检查有助于弥漫型甲状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45岁以下子宫内膜场常被忽略,但在临床病例中并非少见。本文对收治的39例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发病率为14.13%.临床特征包括;平均年龄37.82岁,月经紊乱、不孕.病理特点:分化好,有时难于与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和不典型增生区别.本文强调分段诊断性刮宫是早期诊断45岁以下子宫内膜癌的有效方法,特别是对主诉月经不调或不孕合并子宫增大的肥胖妇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与芳香化酶(P450arom)在单纯与复杂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内膜及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两者表达的相关性和意义。方法 选取94例手术及刮宫组织标本,其中正常子宫内膜10例、单纯与复杂增生子宫内膜29例、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17例、子宫内膜癌38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COX-2与P450arom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2蛋白在单纯与复杂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83~14.928,P〈0.05);P450arom蛋白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3,P〈0.01);在单纯与复杂增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子宫内膜癌中,两者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及手术病理分期均无关(P〉0.05)。COX-2和P450arom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密切相关(r=0.598,P〈0.01)。结论 COX-2与P450arom蛋白在子宫内膜癌及癌前病变中呈高表达,且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两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与细胞周期G1→S调控点相关的P185 ,rasP2 1,P5 3,P16 ,P2 1,Rb ,nm2 3H1蛋白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②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 (LSAB)法检测上述蛋白在 2 1例正常子宫内膜、19例子宫内膜上皮内瘤样病变 (EIN)及 45例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③结果 P185 ,rasP2 1,P5 3蛋白表达率由正常内膜、EIN至内膜癌逐渐升高 ,P16 ,P2 1,Rb ,nm2 3H1结果相反。在子宫内膜癌中 ,P185与rasP2 1呈正相关 (r=0 .36 3,P <0 .0 5 ) ,与P5 3,P2 1呈负相关 (r=- 0 .44 8,- 0 .30 3,P <0 .0 5 ) ,rasP2 1,P5 3与P2 1均呈负相关 (r=- 0 .36 5 ,- 0 .32 2 ,P <0 .0 5 ) ,P16 ,P2 1与Rb呈正相关 (r=0 .36 1,0 .44 1,P <0 .0 5 )。P185单因素分析为一预后保护性因素 (χ2 =5 .86 ,P <0 .0 5 ) ;P5 3的表达与临床各参数均有关 ,与ER ,PR的表达呈负相关性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表明 ,P5 3异常表达均提示预后差 (χ2 =2 1.39,P <0 .0 5 )。④结论 与细胞周期G1→S调控相关的P185 ,rasP2 1,P5 3,P16 ,P2 1,Rb ,nm2 3H1蛋白异常表达均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 ,且其中部分基因相互关联 ;P5 3可作为独立预后因素 ,其阳性表达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前检测血清CA50及CA153水平在子宫内膜癌诊断和病情估计的作用。方法:29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外周血用免疫放射法检测血清CA50及CA153水平。结果:在子宫内膜癌患者中CA50及CA153阳性率分别为34.6%,31.0%,随内膜癌分期的提高,CA50及CA153的水平也明显升高,且中不同细胞分级及不同组织类型中也有差别。结论:肿瘤指标CA50及CA153对子宫内膜癌的诊断及病情  相似文献   

17.
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性分析40岁以下子宫内膜癌患者64例(1952~1984),并选择同期病理类型、临床期别和治疗方法相同的40岁以上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配对分析结果提示40岁以下患者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总数的6.6%。近年来年轻患者的实际发病数有增加,年轻患者多数以往有月经失调、原发不孕等病史。患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月经紊乱或多或少(95.3%)。远期随访结果提示两组5、10、15、20、25年生存率基本相同(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子宫内膜癌的预后与年龄无关,而是与临床期别和肌层浸润等有关。  相似文献   

18.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卵巢肿瘤的诊断价值。②方法 对67例疑诊为卵巢肿瘤的病人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血流动力学分析,测其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PSV)和阻力指数(RI),并与手术及病理结果对照。③结果 67例卵巢肿瘤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良性49例,恶性18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为良性41例,恶性15例,超声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7%和83.3%。④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卵巢肿瘤的良恶性判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高频彩超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①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高频彩超表现。③结果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见于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瘤、化脓性淋巴结炎及淋巴结结核。其中13例为颈部淋巴结囊性转移瘤,其特征性超声表现为颈部淋巴结囊性肿大,伴囊壁实性结节;较大囊壁结节内常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部分囊壁结节可见微钙化。7例为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主要超声表现为上颈部淋巴结呈单发、圆形囊性肿大;囊壁略厚,且较均匀;囊液呈细密点状回声。5例为颈部淋巴结干酪脓肿型结核,其主要超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中下颈部淋巴结呈多发、椭圆形囊性肿大,部分可融合成团;内壁毛糙,囊液内散在分布点状高回声。④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