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组)并与同期30例患者(对照组)行上肢静脉溶栓患者比较,两组均使用相同剂量的尿激酶.结果 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缩小程度治疗组为分别(4.1±2.2)cm、(3.8±2.0)cm,明显较对照组要大(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差异有显著性(P<0.05).彩超显示治疗组完全通畅率为59.4%(19/32),对照组为30.0%(9/3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价廉,适于基层医院推广、操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3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用经足背静脉加压溶栓(治疗组)并与同期30例患者(对照组)行上肢静脉溶栓患者比较,两组均使用相同剂量的尿激酶.结果 溶栓前后大、小腿周径缩小程度治疗组为分别(4.1±2.2)cm、(3.8±2.0)cm,明显较对照组要大(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差异有显著性(P<0.05).彩超显示治疗组完全通畅事为59.4%(19/32),对照组为30.0%(9/30),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安全、有效、价廉,适于基层医院推广、操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膝关节下5 cm和踝关节上5 cm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将5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于下腔静脉置入滤器并肝素抗凝。治疗组患肢足背静脉40万U尿激酶30 min泵入配合患肢轮流结扎溶栓;对照组40万U尿激酶6 h静滴溶栓。通过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愈效率96.55%,出血发生率3.45%;对照组愈效率86.21%,出血发生率10.34%。两组比较,愈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肢轮流结扎配合经足背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疗效优于全身尿激酶静滴溶栓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滤器保护下经下肢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对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首先在下腔静脉置入滤器,然后经健侧股静脉鞘管置入导管到患侧肢深静脉血栓中,经导管持续泵入尿激酶,同时血栓通冻干粉针450mg每日1次患肢足背静脉静滴共10天,其他常规治疗同对照组.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16ml经患肢足背静脉每日静滴1次共10 天,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5000IU皮下注射,12小时1次及其他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32例,治愈20例(62.5%),总有效率100%.对照组36例,治愈10例(27.8%),总有效率69.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在滤器保护下经深静脉局部直接溶栓联合血栓通冻干粉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1):25-28,34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经知情同意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低分子量肝素结合华法林进行单纯抗凝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置入腔静脉过滤器,并采用经腘静脉介入导管,给予尿激酶进行导管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下肢患侧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实验组静脉通畅评分优于对照组[(5.02±1.22)分vs(8.07±1.12)分],深静脉通畅程度显著改善(P0.05)。实验组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44.19%vs 27.91%,90.70%vs 67.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介入性溶栓治疗能获得优于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冯波 《当代医学》2016,(15):19-20
目的 探讨双向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分别行常规治疗和双向置管溶栓术,观测2组患者肢体消肿率、静脉通畅率、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肢体消肿率(86.02±10.72)%、静脉通畅率(61.25±19.66)%高于对照组(74.42±10.40)%、(48.20±15.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1.48%高于对照组4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中,双向置管溶栓术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肿胀、通畅静脉,效果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李冈栉  刘洁 《海南医学》2013,24(20):2998-3000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的应用价值,以期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混合型或中央型,将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置管溶栓组与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置管溶栓组在超声引导下行患侧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对照组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均为尿激酶,观察治疗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溶栓组疼痛消失时间、肿胀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及尿激酶使用总量疗效短于(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置管溶栓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为65.00%,置管溶栓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溶栓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溶并发症发生率为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随访,置管溶栓组深静脉通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管溶栓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能在短期内血栓所致的堵塞症状,有利于缩短病程,近期及中期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外周静脉溶栓治疗,但置管溶栓术治疗增加了深静脉瓣膜功能受损概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将7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于0.5h注入,同时用止血带加压结扎患肢大腿处,疗程7~21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余治疗组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0%,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郭素花  白世礼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4):2530-2530
目的:研究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护理的注意事项。方法:将8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尿激酶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经患肢远端足背静脉于0.5h注入,同时用止血带加压结扎患肢大腿处,疗程7d~21d。对照组采用尿激酶经常规静脉输入,其余治疗组同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率达91%,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局部加压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26例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a、B两组。经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患者为a组,一共60例,右下肢16例,左下肢43例,双下肢1例;经患者足背静脉抗凝溶栓治疗的患者为B组,一共66例,右下肢16例,左下肢48例,双下肢2例。通过监测患者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的发生率、溶栓效率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a组的症状性肺栓塞、出血的发生率、溶栓效率优于B组(P0.05)。治疗后平均随访(18±12)个月。结论经腘静脉置管抗凝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疗效显著,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屈文华  谢春明 《当代医学》2010,16(11):128-130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介入治疗,其中12例经患肢大隐静脉,32例经患肢足背静脉微泵加压推注尿激酶顺行溶栓,44例行介入置管溶栓术,13例置管溶栓后患者行球囊扩张术,共有5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健患肢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和静脉通畅率为评价指标,治疗随访1年。结果88例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体有效率93.2%,溶栓前、后的健患侧大腿周径及小腿周径差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通畅率52.1%±15.9%,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年,静脉通畅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张金菊  杜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24):2684-268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方法:将6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以溶栓消肿汤、β-七叶皂甙钠静脉滴注、尿激酶溶栓治疗;西医治疗组(对照组)单用尿激酶、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44 %,对照组总有效率65.22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1 a随访,治疗组复发6例(占15.38 %),对照组复发8例(占34.78 %),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不仅总有效率提高,复发率也降低,是临床治疗本病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 对比置管溶栓法与传统全身静脉输液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安徽省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自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120例,按照自主选择的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为同意置管溶栓的患者,共62例;对照组为同意全身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共58例.2组患者住院期间,定时测量其双下肢髌骨下缘下10 cm处的小腿周径及髌骨上缘15 cm处的大腿周径.对2组患者的周径缩小时间、周径缩小值、患肢静脉充盈时间以及血栓溶解率进行对比.结果 经临床2周的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周径缩小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其周径缩小值缩小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其血栓溶解率在不同级别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患肢静脉充盈时间明显短于观察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置管溶栓法治疗临床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远期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全身静脉输液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骨科创伤性患者7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并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药物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消融进行介入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平均溶栓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29%,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7.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为(4.7±1.1)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溶栓时间为(8.5±1.8)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超声消融介入治疗可以显著提高骨科创伤性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效果,缩短平均溶栓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联合DSA引导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 整群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给予传统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后,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肢静脉通畅评分及静脉通畅率、并发症、尿激海用量以及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经脉通畅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静脉通畅评分(3.67±1.35)分、静脉通畅率(72.03±7.65)%、尿激酶用量(253.64±56.94)万U、住院天数(12.39±4.56)d及并发症发生率[(出血(6.00%)、发热(4.00%)]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颈静脉放置临时滤器联合DSA引导健侧股静脉穿刺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给药少、起效快、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间歇式充气加压仪(IPC)预防肠癌根治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80例肠癌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住院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上述护理措施基础上给予歇式充气加压仪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平均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术后7天左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9.±3.42)cm/s、(25.27±3.18)cm/s,观察组平均血流速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术后7天对照组与观察组的右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为(19.59±2.86)cm/s,(25.28±2.32)cm/s,观察组的平均血流速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间歇式充气加压仪预防截石位体位下行肠癌根治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CDT和ST两种方案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对比哪种治疗方案能有效的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方法将8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CDT组和ST组,分别给予经导管接触性溶栓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计算CDT组和ST组治疗前、后大、小腿周胫差,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Villalta评分,统计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例数,计算两组患者PTS的发生率。结果 CDT组治疗前、后患者大、小腿周径差大于S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Villalta评分(3.26±0.78)低于ST组(5.57±0.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T组PTS征的发生率30%低于ST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导管接触性溶栓较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更能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导管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66例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导管溶栓组(A组)32例,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组(B组)34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栓消除率、溶栓时间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A组血栓消除率(64.38±18.24)%,明显高于B组(37.28±20.36)%(P<0.01),A组溶栓治疗时间(96.38±13.45)h,明显短于B组(143.65±13.37)h(P<0.01)。随访3~18个月,A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31.25%(10/32),低于B组52.94%(18/34)(P<0.05)。溶栓72、120 h后2组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患肢和健侧周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血栓清除率明显优于经足背静脉溶栓,在短期内即可达到一定的有效率,同时可以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唐新华  张开华 《重庆医学》2013,42(9):1050-1052
目的探讨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1年3月该院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足背间断组经足背浅静脉间断溶栓,足背持续组经足背浅静脉持续溶栓,插管溶栓组经小隐静脉置管持续溶栓。分别给予尿激酶60×104 IU/d溶栓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大小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大腿周径差、静脉通畅评分、尿激酶用量、治疗时间、患肢消肿率、患肢静脉通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患肢消肿快、静脉通畅率高、静脉通畅评分低、尿激酶用量少、治疗时间短、大小腿周径差小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