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家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各种方法诱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动物模型缺乏统一的标准。目的:建立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兔模型。方法:采用专用击打装置,用位于28cm高度的击打物击打家兔后下肢左侧大腿根部;建立兔髋部骨折模型,另一侧兔后下肢不击打设为对照侧。4周后选取下肢髂静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以及凝血功能的检查血栓形成情况。结果与结论:家兔经打击后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血栓长度(124±37)mm。对照侧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率81.8%,死亡率为9.1%。结果证实,实验成功建立的兔髋部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模型,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急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505例下肢骨折术患者,于术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比较患侧与健侧下肢深静脉内径,检测深静脉内血栓的回声强度和回声分布,以及血栓处及其相邻深静脉腔内的彩色血流信号与频谱多普勒情况,分析骨折部位与血栓数量的关系。结果下肢骨折术患者患侧下肢血栓处静脉内径明显扩张,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下肢深静脉内出现无回声与低回声;血栓分布最多的是腓静脉(16.35%)、胫后静脉(19.23%)及其他小腿肌间静脉(41.99%)。膝部骨折患者形成血栓百分比较股骨干及股骨颈骨折、胫腓骨骨折、足踝部骨折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并比较下肢骨折术患者患侧下肢与健侧下肢深静脉,可及早发现下肢深静脉的急性血栓,为临床及早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脉冲多普勒技术检查了4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对血栓形成的部位、大小、程度以及各期的声像图特点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左下肢31例,右下肢12例,双下肢5例,完全性阻塞76个部位,不完全性阻塞22个部位。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不失为一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超声引导下犬下肢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寻找一种更简便、准确的犬下肢深静脉血栓模型构建方法。方法 选择24条雄性比格犬,以犬右下肢股静脉为实验侧,左下肢股静脉为对照侧。二维超声测量静脉管腔直径,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穿刺股静脉,经动脉鞘送相应粗细的毛刷入犬右下肢股静脉,旋转并拉扯毛刷3.5~4.5cm破坏静脉内膜。术后12h,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超声探头对实验侧股静脉加压,管腔不能被压瘪;彩色多普勒超声示静脉管腔内无回心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超声亦探测不到血流速度,血栓形成。对照侧股静脉血流通畅,探头加压后静脉管腔被压瘪,静脉内无血栓形成。24条犬中22条(91.7%)右下肢股静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长度为(4.0±0.3)cm。结论 超声引导下通过毛刷破坏静脉内膜可成功构建犬下肢深静脉血栓动物模型,操作简便、准确、创伤小、血栓形成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上肢骨折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流行病学特征,提升上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策略,减少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179例上肢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肢体静脉,了解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并根据血栓形成情况,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无血栓形成两组,观察骨折部位、性别、年龄、合并症及凝血功能。结果 179例上肢骨折患者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有5例发生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消失;1例发生颈内静脉血栓,经抗凝治疗后好转。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5%(6/173)。深静脉血栓形成组(6例患者)与无血栓形成组(173例患者)的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好发骨折部位为肩关节周围和肱骨干。结论上肢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也能形成深静脉血栓,多见于肩关节周围骨折,虽然发生率低,但是若未及时诊断干预,演变成为肺栓塞,则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引发医患纠纷,术前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采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诊断的5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分析彩色超声多普勒显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大小、形成部位以及血栓形成后对血管腔梗阻的程度。结果 52例患者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42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8例,双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其中完全性梗阻38例,不完全梗阻14例。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13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进行治疗前后观察对比,观察下肢静脉的血管内径、内膜厚度、光滑度、血管压缩性、管腔内回声、静脉瓣功能、侧支循环、血流速度等指标。结果:134例中107例临床治愈,27例病情好转,超声检查显示管壁回缩正常,内膜光滑,血管压缩性恢复良好,侧支循环建立,静脉瓣功能不全有所改善。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治疗诊断及评估有着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65例下肢静脉同期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X线静脉造影,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准确性。结果与X线静脉造影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灵敏度85%、特异度100%、准确度95.3%;在小腿肌间静脉血栓的诊断上优于静脉造影(P<0.05);伴有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的静脉容易发生深静脉血栓(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人工关节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效果和误诊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间收治的100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将其随机打乱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对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患侧和健侧各静脉血管的内径差异,不同骨折部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两组患者检查结果的误诊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患侧各静脉血管内径均大于健侧,髌骨骨折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皆远高于其他部位骨折患者,观察组患者误诊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数据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效果和误诊率都要优于单独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收集近期来我院就诊的骨科病例82例,均可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对其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血管造影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超声检查后,检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例69例,占84.1%(69/82);其检测灵敏度为96.4%(69/73),特异度为88.9%(8/9),检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类型与造影组无显著差异(P〉0.05)。下肢骨折合并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以实时二维超声和探头适当加压观察,彩色血流显示和多谱勒检测,观察血栓形成的部位、范围、管腔宽度及栓塞程度。结果二维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右下肢血栓10例,左下肢血栓20例,双下肢血栓1例,漏诊1例,左下肢患病高于右下肢,左:右≈2:1,准确率97%。结论彩色多谱勒超声对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准确、无创伤、特异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观察小腿肌间静脉扩张与肌间静脉血栓关系中的价值。方法1500例疑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其下肢肌间静脉有无扩张和栓塞。结果1500例患者3000条下肢血管中肌间静脉扩张482条(16.1%),扩张病例中发生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者103条(21.4%);无肌间静脉扩张2518条(83.9%),发生单纯小腿肌间静脉血栓28条(1.1%)。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发生于单侧肢体者109例(109条),明显多于双侧肢体者(11例,22条),其中左侧(76条)多于右侧(55条)。结论小腿肌间静脉扩张与肌间静脉血栓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手术后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对5例下肢手术后发生有症状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彩色多普勒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下肢手术后小腿出现疼痛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早出现并具有很高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手术后肢体加压包扎是促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因素。结论:下肢手术后出现小腿后侧疼痛时应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彩色多普勒检查可明确诊断。对高危患者围手术期应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循证护理多渠道寻找证据,进行严格评价,结合妇科的临床经验和实际,制定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案,对320例妇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结果:除1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及时治疗后好转外,其余患者术后1个月均无血栓形成表现.结论:将循证护理应用于预防妇科恶性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降低其发生率,是一种科学、有效、可行的护理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Unifuse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0年4月—2012年4月经多普勒超声确诊的82例下肢DVT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分成两组:下腔静脉滤器(IVCF)置入+外周静脉溶栓组41例;IVCF置入+导管直接溶栓(CDT)组41例。以临床疗效、患肢消肿率及溶栓率作为疗效评价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IVCF置入+CDT组与IVCF+外周静脉溶栓组比较,临床总有效率(100%vs87.8%)、肢体消肿率[大腿:(86.12±5.85)%vs(78.10±9.70)%;小腿:(89.40±10.02)%vs(75.40±11.32)%]、溶栓率[(70.67±12.19)%vs(59.72±15.21)%]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CF+CDT治疗下肢DVT,较IVCF+外周静脉溶栓疗效明显提高,且安全可靠,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4月在本院行化疗的淋巴瘤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发生下肢静脉血栓28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淋巴瘤化疗致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显示,患者疾病分期、高血压、糖尿病和4个疗程无缓解是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结论影响淋巴瘤化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多且复杂,积极调查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对提高淋巴瘤化疗患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在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的一种临床常见疾病.传统的静脉造影术和多普勒超声是以往临床常用的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检查方法.近年来,随着MSCT的临床普及,CT静脉血管成像已成为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本文就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和评估方面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后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的特点。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10年2月~2013年7月骨科及妇产科检查并经手术或x线静脉造影证实的29例DVT患者做二维超声(2DUS)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结果:29例患者35条下肢DVT中,DVT以生于手术侧肢体的共17例,发生远端血栓(只局限于小腿远端)6例,近端血栓(仅累及静脉以上)10例,全静脉血栓(远近端均累及)13例。结论:CDFI能充分了解血管内外的解剖学改变,可早期、无创地诊断静脉血栓,动态观察血栓变化,对指导临床治疗用药,及时观察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血管超声在诊断关节置换围手术期下肢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2023年6月行初次单侧髋、膝关节置换的868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医院体检的868例健康受检者作为对照组。研究组手术患者均接受抗凝药物、小腿静脉气压泵、加强踝泵和早期下地,以及减少围手术期脱水等多模式血栓预防措施。研究组术前、术后第3~5天和对照组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双侧下肢静脉血管情况。分析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检出准确率,并对比两组人群的血管超声所示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的静脉直径差异。结果  研究组中152例术后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总发生率为17.5%,均为无症状性DVT。其中发生于手术同侧的DVT为138例,双侧14例,周边型110例,中心型22例,混合型20例。对照组中,26例检出周边型下肢血栓。研究组DVT患者和对照组受试者的下肢静脉直径对比显示,研究组股浅静脉、内侧腓肠静脉、胫后静脉直径均长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采取血管超声检查可准确诊断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静脉血栓,且可显示出不同的影像学特点,有利于判断疾病状况,为早期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