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背景:CT三维重建的运用对于复杂的解剖结构如头颈、脊柱、骨盆、四肢的精确评价有确切的作用。目的:观察三维CT重建成像在诊断和治疗创伤性寰枢椎失稳的作用。方法:选择解放军沈阳军区总医院骨科收治的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21例,三维CT重建检查,以明确诊断及损伤类型,并依据损伤类型,进行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三维CT重建成像可清楚观察寰枢椎失稳惰况,并依据进行内固定,所有病例未出现脊髓、椎动脉及神经根损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均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平均9个月。寰枢椎获得骨折愈合和骨性融合,寰枢椎不稳现象均获得有效纠正。提示三维CT重建成像对诊断寰枢椎失稳有较大帮助,并有助于制定恰当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Apofix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护理方法,对1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Apofix内固定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经6~18个月随访,本组均获得稳定骨性融合,术后颈部疼痛不适全部缓解,9例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表明通过颈后路Apofix系统进行内固定可重建寰枢椎稳定性,实施周密的围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降低脊髓损伤程度,维持已复位脊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后路植骨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治疗寰枢椎失稳3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椎板钩加压内固定治疗寰枢失稳的效果。方法 :对 3例寰枢椎失稳者 (包括齿状突骨折 2例 ,寰枢椎脱位 1例 )行后路自体髂骨植骨、椎板钩 (Apofix)内固定术。结果 :随访 6~ 18个月 ,均获得骨性愈合。结论 :对寰枢失稳可采用寰枢椎后路融合椎板钩内固定术治疗。椎板钩内固定术无需椎板下穿越钢丝 ,避免了钢丝断裂及松脱 ,是一种易操作且效果可靠的内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4.
三维CT重建成像在寰枢椎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三维CT重建对寰枢椎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 18例寰枢椎病变的三维CT重建图像 ,并与常规CT比较。结果  18例寰枢椎病变中 ,骨折 8例 ,旋转性脱位 7例 ,其中 2例伴齿状突发育不良 ,先天性畸形 5例。结论 三维CT重建对诊断多发和复杂骨折有较大帮助 ,与常规CT结合使用 ,可明显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三维CT重建能发现轻微旋转脱位及伴发的齿状突畸形 ,是诊断寰枢椎旋转性脱位的最佳方法 ;三维CT重建诊断寰枢椎先天性畸形具有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Apofix内固定术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护理方法,对13例寰枢椎不稳患者采用Apofix内固定治疗,并给予精心护理,经6~18个月随访,本组均获得稳定骨性融合,术后颈部疼痛不适全部缓解,9例神经功能获不同程度改善。表明通过颈后路Apofix系统进行内固定可重建寰枢椎稳定性,实施周密的围术期护理,能提高手术效果,降低脊髓损伤程度,维持已复位脊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应用方法及疗效。方法:自2007-07-2010-12,我院收治的29例寰枢椎椎损伤患者进行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上颈椎稳定性。结果:29例患者手术复位满意,无椎动脉破裂或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全部患者椎间隙高度及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内固定牢固,无螺钉松动或钉棒断裂现象,术后6~12个月均可见骨性融合。伴有颈髓损伤的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采用椎弓根钉内固定系统治疗寰枢椎损伤可使寰枢椎得到坚强的固定,同时保留枕颈部的活动度,是寰枢椎损伤的复位和固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总结26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患者采用一种新的寰枢椎后路内固定术——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术及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的临床资料.男20例,女6例,年龄10—72岁,平均32岁。病因有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椎复合骨折等。结果:26例患者经3个月-2年(平均6个月)随访,均获得骨性愈合,取得满意疗效。结论:双侧寰椎椎板挂钩及寰枢椎关节间隙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具有安全、术后即刻稳定、植骨融合率高等特点,为创伤性寰枢椎不稳后路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8.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9.
背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在三维CT重建参照下比传统方法能提高置钉的准确率,减少置入并发症。目的:探讨以寰枢椎三维CT重建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外伤性寰枢椎不稳的方法,明确其手术指导意义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0例因外伤导致寰枢椎不稳需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内固定置入前行三维CT重建。结果与结论:与螺钉置入前设计钉道内倾度、设计钉道测得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比较,经C1、C2椎弓根螺钉实际钉道内倾角及进钉点与中线的距离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30例患者观察到的C1后弓及C2椎弓表面解剖特征与置入前CT容积再现的影像一致。说明根据三维CT重建图像为参照进行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徒手置入,节省时间,并减少术中接收X线辐射,个性化置钉,精确、安全性高、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运用“管道疏通法”(dredging pipe method,DPM)行上颈椎椎弓根钉板内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对17例创伤性寰枢椎不稳患者施行DPM上颈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术,并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条植骨。结果随访3~18个月,平均6.5个月,近期疗效满意。X线、CT复查示螺钉位置良好,无松动、断钉,均获植骨融合。结论(1)术前要有足够的影像学测量以设计个体化手术方案。(2)DPM上颈椎椎弓根钉板固定治疗创伤性寰枢椎不稳临床效果良好,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高,是上颈椎后路重建行之有效的内固定术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回顾性分析64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寰枢椎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23例寰枢椎损伤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及后处理重建(包括MPR,MIP,VR),平扫层厚5.0 mm,重建层厚0.5 mm.结果 23例患者中,寰椎骨折5例,枢椎骨折18例,其中合并寰枢关节脱位5例.64排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骨折的部位及分型,寰齿间隙的改变.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寰枢推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血管成像对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术前均做6排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分析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椎动脉相互关系。结果:寰枢椎脱位11例(前脱位),寰枕融合12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颈椎融合6例,扁平颅底2例,寰椎前后弓未闭合3例.外伤后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2例,外伤后枢椎假关节形成,齿状凸与寰椎前弓相融合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l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Arnold-chiari畸形9例。结论: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能够正确诊断并能发现少见的畸形.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进行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过程中,由于儿童的骨骼局部解剖结构复杂及椎弓根结构常存在变异,且置钉时极易损伤椎动脉或脊髓,导致严重后果。目的:基于CT扫描图像建立精确的小儿枢椎齿状突病理性骨折数字化模型,评估其在临床诊断及内固定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例2岁枢椎齿状突病变患儿的CT扫描结果导入三维建模Simpleware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用逆向工程与快速成型原理制作个体化的骨骼模型实物并经树脂后处理,利用该模型指导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成功建立了小儿寰枢椎及齿状突的三维立体模型,可直接观察病变部位,精确测量置钉入点、角度及其他数据,对内固定方案设计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寰枢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影像学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评价影像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摄片52例、常规CT检查69例、MRI检查7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患者寰枢关节的影像资料。观察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临床价值及特点。结果:X线检查52例,肯定脱位诊断13例、可疑脱位诊断17例、无脱位诊断22例。常规CT检查69例,肯定脱位诊断32例、可疑脱位诊断23例、无脱位诊断14例。MRI检查7例,肯定脱位诊断1例、可疑脱位诊断3例、无脱位诊断4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肯定脱位诊断72例、可疑脱位诊断0例、无脱位诊断17例,其肯定脱位诊断率为80.9%,旋转性脱位诊断率为72.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主要方法,具有确定诊断的临床价值。其中CT三维成像显示脱位征象最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15.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尤其在解剖结构复杂、重叠较多的骨关节骨折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能够显著提高诊断率,减少漏诊率,为临床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目的:探讨了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的应用原理及不同部位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99-01/2011-09关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科领域应用的文章。选择文章内容与骨折及螺旋CT重建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57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0篇文章进行探讨。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后三维或多平面重建技术在骨折创伤检查中显示出重要的价值,它能很直观地显示骨折关节的损伤情况,有助于骨折正确分型,为骨科医师进行合适的治疗方案选择提供依据。随着多排螺旋CT的快速发展,三维CT重建技术更快捷、简单、实用,图像更加清晰,目前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计算机辅助外科手术系统,与三维图像重建的有机结合可使临床医生能够更好的进行手术计划制定评估预后或治疗后随访,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及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利用术前CT多平面重建(MPR)图像上钉道设计与术中确定枢椎峡部中心,指导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徒手置钉的价值。方法选取成人头颈尸体标本9具,及寰枢关节不稳患者5例,螺旋CT扫描,取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的理想钉道(经枢椎峡部中心点)所在平面重建并设计个体化钉道,确定安全的置钉范围。参考术前钉道设计与术中确定枢椎峡部中心,徒手行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术后对实际钉道CT多平面重建,分析徒手实际置钉情况。结果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固定共28侧,术中徒手操作顺利,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手术实际钉道均在术前设计钉道的安全范围内。5例患者寰枢椎间术后较术前存在相对位移变化。结论根据螺旋CTMPR图像设计的个体化后路寰枢经关节螺钉内固定钉道,结合术中枢椎峡部中心显露,可指导临床安全地徒手置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