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营养支持的内涵包括3个部分,即补充、支持和治疗.何时及如何给予患者营养支持均与 改善患者结局有关.美国以1967年全美外科医师大会上Dudrick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静脉营养在美国临床实用为43年;我国以1978年全国外科大会上蒋朱明等报道静脉营养为起点,为32年;虽然在国内外医疗单位也把肠外、肠内营养作为标准医疗技术之一,但是对于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客观临床研究证据仍然不够.Kondrup等建立的营养风险筛查为合理营养支持改善结局的研究开辟了一个平台.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根据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价营养支持(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对有营养风险患者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显示,营养支持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与无营养支持组相比明显降低,主要由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有营养风险或已经有营养不良的患者给予适当的营养物质的支持,有可能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希望今后有更多更大样本的队列和随机对照研究,提供更可靠的营养支持可能改善结局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表明,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可降低有明显营养不良(不足)患者的非感染性并发症,对营养不足的患者应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并缩短住院时间,对营养状况基本正常患者的结局则无明显改善。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营养风险筛查专题组在对128个关于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随机对照研究报告分析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营养支持对有营养风险的胃肠病患者的临床结局影响,并初步收集成本-效果有关信息,对成本-效果比进行初步探讨。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采用定点连续抽样,随访记录研究对象整个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感染性并发症发病和治疗情况、住院天数等方面信息,并收集研究对象住院期间营养支持的直接费用、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费用。用多因素统计分析方法评估营养支持对感染性并发症的影响。将“无感染性并发症患者比例”作为效果指标,对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内和肠外联合营养及无营养支持的4个队列进行成本-效果比的初步探讨。 结果 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接受营养支持群体与未接受营养支持群体相比感染性并发症发病率显著降低(6.8%比19.6%,χ2=9.0, P=0.003), 但住院总费用增高(P=0.0001)。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肠外营养-肠内营养联合应用以及未使用营养支持队列,经多因素调整后的成本分别是5635、1212、5220和1339元,而“无感染性并发症患者比例” 分别是92.3%、96.4%、91.9%和80.4%。肠外营养、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肠内营养支持与无营养支持队列相比,增量成本效果比分别为36 101、-794及33 748元。结论 对有营养风险的胃肠病患者接受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结局。由于本研究收集成本-效果比有关数据的范围不够,无法通过“广义估计方程”对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进行调整,其结果不符合卫生经济学的全面要求,不能直接引用。本初步结果尚需收集更多成本-效果比方面数据的临床研究来校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随着营养支持在临床的推广,住院患者营养不良(不足)发生率已出现显著降低。1976年,Bisrin等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70%。2002年,Sheila等报道,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营养不足发生率仅为9%。研究显示,营养不足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全肠外营养可以减少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存在营养风险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联合肠内与肠外营养模式对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采用不同年份的队列对比研究方法,按回顾性研究计划得到两个群体.2009至2010年按入院次序,收集到的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30例为研究群体,均接受结直肠癌手术,住院后第1天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3d完全口服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肠道准备,不用任何泻药和灌肠;术后进行肠外联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群体为2007至2008年30例同类患者,术前不进行任何营养评价,常规肠道准备(控制饮食、口服泻药和灌肠),术后均单纯接受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群体术后营养指标的变化和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两群体术后分别接受相近能量的、不同途径的营养支持,在体重变化和血浆前白蛋白水平的变化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结局指标方面,研究群体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的发生率(13.3%)、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10.0%)和术后住院时间[(12.3±6.5)d]显著低于对照群体[分别为33%、30%、(15.0±7.2)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P=0.042,P=0.045).结论 对于结直肠癌手术患者,入院时应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有营养风险者,术前口服肠内营养支持清洁肠道,术后联合营养支持有益于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入院时的营养风险及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营养支持与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 NRS 2002),选取2009年9月至2010年4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普通外科的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患者2周内的营养支持状况,统计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结果 共有3000例住院患者入选,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8.5%,胃肿瘤患者营养风险最高,为48.3%.存在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分别为44.1%和14.3%.肠外营养和肠内营养比值为1.2:1.有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均高于无营养风险的患者[24.1%比14.2%,(11.1±4.8)d比(9.6±3.7)d,(12 891.5 ±4831.2)元比(9982.7±3996.4)元,P均=0.0000).在有营养风险的胃肿瘤、结直肠肿瘤和肝胆胰肿瘤患者中,应用营养支持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明显低于未用营养支持的患者(P均<0.05).结论普通外科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其中胃肿瘤患者营养风险较高.营养风险与外科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有关.对有营养风险的胃肿瘤、结直肠肿瘤和肝胆胰肿瘤患者,给予营养支持可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随着营养支持在临床的推广,住院患者营养不足发生率已出现显著降低.1976年,Bisrin等[1]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70%.2002年,Sheila等[2]报道,外科腹部手术患者术前营养不足发生率仅为9%.研究显示,营养不足患者在围手术期接受全肠外营养可以减少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对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进行营养支持,可以改善多数患者的临床结局,如降低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3-6].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用于老年重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收治的60例老年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营养支持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每组各30例。肠内营养组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佳维体,肠外营养组通过中心静脉输注全营养混合液。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前后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及并发症(呕吐、腹泻、肺炎、导管感染、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发生率。结果营养支持前,两组患者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支持后,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肠内营养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肠外营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3.33%,低于肠外营养组的3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对于老年重症患者营养支持中效果明显,不仅可以提高机体营养状态,而且有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全科医学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发生率及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应用欧洲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标准,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15年10月至2015年12月全科医学科共526例患者进行统一调查,统计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及营养支持情况,并收集患者的体重指数、性别、年龄、住院天数、白蛋白、前白蛋白等数据。结果526例的患者中内科患者362例,外科患者164例,内科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有165例,发生率为45.58%,存在营养不良的有69例,发生率为19.06%,外科患者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有23例,发生率为14.02%,存在营养不良的有13例,发生率为7.9%,内科患者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均高于外科患者,且存在营养风险组及与不存在营养风险组两者在患者年龄、住院天数、白蛋白等指标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NRS2002是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的一个有效工具,全科医学科患者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患者,临床上营养支持不足与不合理使用并存,应加强对临床医生开展合理使用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的理论培训,使其重视营养风险筛查,并遵循相关指南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营养支持以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1所中等医院的普通外科、胸外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呼吸内科6个科室的住院患者和1所县级医院的内、外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实际应用营养支持率,为住院患者合理应用营养支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评分方法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估以及营养支持应用现状调查。结果中等医院6个科室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5%,其中呼吸内科营养风险发生率最高,为31%,其次为神经内科29%,以后依次为’肾内科27%、胸外科23%、消化内科22%、普通外科18%,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24%进行了营养支持,无营养风险患者中9%进行了营养支持。小医院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8%,其中内科29%、外科7%,有营养风险患者使用营养支持占24%,无营养风险患者中4%进行了营养支持。结论石家庄市中小医院住院患者存在一定数量的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不足),肠外和肠内营养存在不合理性,今后在中小医院进一步推广基于循证医学的肠外肠内营养指南和应用规范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6个专科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良(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应用状况。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收集新疆地区5所三级甲等医院中6个专科的住院患者,符合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BMI)〈18.5kg/m2(或白蛋白〈30g/L)为营养不足。在患者人院次日早晨进行NRS2002筛查,并调查2周内(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调查4036例,其中3913例完成NRS2002筛查,营养不良(不足)与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8.4%和34.2%,实际营养支持率为10.2%,其中肠外营养为8.5%,肠内营养为1.7%,肠外营养:肠内营养为5.1:1。结论通过对新疆地区三级甲等医院的调查发现,NRS方法简单、快捷、方便,能够发现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为进行合理营养支持提供依据,应向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贵州省中小医院住院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超重和肥胖发生率及营养支持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选择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贵州省4家中小医院普通外科、胸外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于患者入院次日早晨实施,并调查患者2周内(或至出院时)的营养支持状况,分析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的关系。NRS2002i〉3分为有营养风险,体重指数〈18.5kg/m。并结合患者临床情况判定为营养不足。结果共1668例患者人选并全部完成NRS2002筛查,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12.2%和30.2%,504例有营养风险的患者中54例(11.7%)接受营养支持,所有营养支持均为肠外营养。结论NRS2002适用于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营养支持在贵州省中小医院应用不足,应用方式单一,需进一步规范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营养支持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宁波某三甲医院外科病房的全部入院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及I~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发生率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应用定点连续采样的方法,对2012年1至12月胃肠外科、普通外科两个病房能够做营养风险筛查2002的全部住院患者,均收集基础资料录入电子数据收集系统(EDC)。其中277例I~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按计划调查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全程记录住院期间是否接受肠外肠内营养支持,调查输入热量、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入量和天数,录入EDC,经核查后进行合适的统计分析。结果连续采样的3513例住院患者,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17.28%,符合预定诊断的调查对象277例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5.49%。从营养风险筛查2002中营养缺失部分评分的多指标计算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13.36%,按单指标计算(体重指数〈18.5kg/㎡,一般情况差)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为9.03%,多指标与单指标来源的营养不足发生率差距为4.33%。有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93.65%;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为61.59%;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比例为2.67:1,部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支持极不规范。结论本院I~Ⅲ期胃结直肠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应用不规范,临床医师需继续学习中华医学会“肠内与肠外营养临床诊疗指南”。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impact of nutritional support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 defined by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MethodsIn thi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hospitalized patients from three departments in Johns Hopkins Hospital in Baltimore and two teaching hospitals in Beijing were recruited from March 2007 to May 2008.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application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and enteral nutrition, surgery, complications, and length of stay.ResultsThere were 1831 patients recruited, with 45.2% of them at nutritional risk. Of the “at-risk” patients,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nutritional-support group than in the no-support group (20.3% versus 28.1%, P = 0.009), mainly because of the lower rate of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10.5% versus 18.9%, P < 0.001). Subgroup analysis showed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the enteral nutrition group (P < 0.001) but not in the parenteral nutrition group (P = 0.29) when compared with the no-support group.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nutritional risk, the complication rate was not different between the nutritional-support group and the no-support group (P = 0.10).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nutritional support was a protective factor for complications in at-risk patients when adjusted for confounders (odds ratio 0.54, P < 0.001). No difference in length of stay was found.ConclusionThe findings suggested that nutritional support was beneficial to the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 according to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by a lower complic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天津三级甲等医院部分科室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方法适用率、营养风险发生率以及接受营养支持的情况,为合理应用肠外肠内营养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对天津南开医院及天津胸科医院6个科室住院患者采用连续定点抽样调查,应用NRS2002方法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调查营养支持情况。结果共完成1200例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NRS2002方法在1200例住院患者的营养筛查适用率为93.0%,总的营养不足和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9.8%和42.8%。有营养风险者接受营养支持为241例(46.4%),无营养风险者接受营养支持为244(35.9%)。结论NRS2002方法对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有较高的适用率。住院患者存在一定的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足,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各科室医生对于营养风险、营养不足了解和关注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临床可能存在着营养支持某些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优化营养支持手段对老年肝癌切除患者改善临床结局的意义。方法对我院2007至2009年(研究组52例)接受肝癌切除手术老年患者采用优化营养支持的手段,包括住院后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评分≥3分给予营养支持、术前1~3d肠内营养(EN)口服补充、术后肠外营养(PN)联合EN支持等,并与2005至2007年(对照组30例)同类手术后单纯接受PN的老年患者比较,观察术后营养指标变化、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费用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第7天体重、蛋白水平变化相似(P〉0.05);研究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患者接受肝癌切除手术,应先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围手术期优化营养支持手段能够改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We tested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tool among hospitalized medical patients in Beijing and Baltimore and determined the prevalence of nutritional risk,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nutritional risk changes from admission to discharge or over a 2-wk period. METHODS: A comparative design was used to compare data collected at Beijing and Baltimore teaching hospitals from April 2006 to April 2007. A total of 500 consecutive medical patients, 300 from Beijing and 200 from Baltimore, who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on admission and provided informed consent were enrolled. RESULTS: Among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94.0% in Beijing and 99.5% in Baltimore were able to complete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Prevalences of nutritional risk were 39.0% and 51.0%, respectively (P < 0.05). For the patients at nutritional risk, only 17.9% in Beijing and 14.7% in Baltimore used parenteral nutrition or enteral nutrition (P = 0.518). For non-risk patients, 3.3% in Beijing used nutritional support, whereas no patient in Baltimore used this support (P = 0.095). Prevalences of nutritional risk changed from 39.0% to 38.5% (P = 0.892) during hospitalization in Beijing and from 51.0% to 41.4% in Baltimore (P = 0.055). CONCLUSION: The Nutritional Risk Screening 2002 was feasible in the Beijing and Baltimore teaching hospitals. The prevalence of nutritional risk observed in Baltimore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Beijing.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application rate of nutritional support and changes in nutritional risk during hospitalization between these two hospit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