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危人群大肠肿瘤普查方案的效/价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和目的:“两步法”大肠肿瘤普查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较高,“一步法”的依从性又较差。该研究比较这两种方法在高危人群普查中的效/价比及其适用范围。 方法:A组:419名50岁以上人群参加盲法普查,同步进行肠镜和粪便筛检试验(OB、MA和SC)B组:2500名50岁以上人群先行粪便隐血(Hemoccult Sensa)检查,阳性者进行肠镜检查。 结果:A组检出腺瘤43例。“一步法”的腺瘤检出率10.34%,各种“两步法”方案的腺瘤检出率仅为0.24%~1.20%。“一步法”每检出1例腺瘤花费482.72元,各“两步法”方案为616~2506元;B组检出腺瘤18例,早期大肠癌1例,肿瘤检出率0.94%,每例花费627.53元。 结论:高危人群的大肠肿瘤普查方法中以“一步法”的效/价最佳。“两步法”各方案中OB、MA互补可望有较好应用前景,适用于一般人群普查。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发病概况与新的早期诊断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肠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在我国为第4~6位,近年更有上升趋势.10年前,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的普查资料显示,大肠癌患病率为24.31/105,少数大城市高达30/105,已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发病水平[1].根据欧美和日本等国数十年来消化道癌谱的变化规律,以及我国各地区近20余年癌症发病率的动态变化,可以预见大肠癌有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最高发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多种原因,目前就诊病人中2/3已为中晚期癌,因而多年来大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于50%左右.为此,尽快提高大肠癌早诊率和改善大肠癌病人预后是当前大肠癌防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河北省唐山地区人群A_2B亚型分布情况及分子机制,探讨输血前开展A_2B亚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1月~2018年3月住院、门诊、急诊及体检的AB型标本,采用抗-A_1试剂筛选A_2B亚型。采用PCR技术扩增A_2B标本ABO基因第6~7外显子并进行Sanger法双向测序分析。结果 535例AB型样本检出12例A_2B表型标本(2.24%)。基因测序显示2例标本基因型为ABO*A2.01/ABO*B.01,6例为ABO*A2.05/ABO*B.01,1例为ABO*BA.02/ABO*O.01.02,3例为ABO*A1.02/ABO*B.01。人群ABO*A2.05等位基因频率为0.56%,ABO*A2.01为0.19%。结论河北省唐山地区人群存在一定比例A_2B亚型,其分子机制存在异质性;输血前开展A_2B亚型检测能提升输血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血友病(hemophilia)分为血友病A(hemophilia A, HA)和血友病B(hemophilia B, HB)两型.我国大陆血友病的发病率缺乏详细的统计资料.据邵宗鸿的综合报道,我国血友病的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平均5~10/105),为2.27~2.84/105,其中血友病A为1.95~2.40/105,血友病B为0.32~0.44/105.据我国11所大型医院截止1999年底统计,血友病共计4 655例,其中血友病A3999例(占86%),血友病B656例(占14%).另据我国台湾省截止2000年3月统计,血友病A 362例(占86%),血友病B59例(占14%).本文就我国血友病基因诊断的研究现状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城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情况,并通过实践对优化大肠癌筛查方案进行验证和评估。方法对年龄40~74岁北京云岗户籍人群采用问卷调查和免疫法粪便潜血试验(FOBT)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筛,初筛阳性者应用全结肠镜检查进行精筛。结果 2010~2011年北京市云岗社区10533人接受大肠癌筛查,经问卷调查,确定属高危人群者1949人,阳性率为18.50%:又经粪便潜血FOBT检测,阳性者447人,FOBT阳性率为6.18%,通过对两项初筛结果综合分析,最终确定属高危人群者为2258人,高危阳性率为21.44%。高危人群中有859人接受电子结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受检率为38.04%。检出大肠病变(大肠癌、息肉)290例。其中大肠癌患者12例,男8例,女4例,年龄47~74岁,其中早期癌1例,中晚期癌11例。大肠进展期腺瘤59例,普通腺瘤76例,非腺瘤性息肉143例。大肠癌的检出率为113.9/105。结论城市社区居民大肠癌的发病率较高,优化大肠癌筛查方案适合在城市社区中广泛开展,使大肠癌得以早诊、早治。  相似文献   

6.
滕春媛  李梅  陈世耀 《中国内镜杂志》2007,13(3):307-308,310
目的了解无症状大肠疾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回顾性总结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0~2004年行结肠镜检查的226例无症状体检者的检查结果。结果在226例无症状体检者中,共检出大肠癌10例,占4.4%,大肠息肉31例,占13.7%,慢性大肠炎14例,占6.2%。受检者人数逐年增多,以2004年最多,为151例,占66.8%;其中40~0岁年龄妇人数最多,为141例,占62.4%。结论中老年人是大肠癌的高危人群,结肠镜普查可提高早期大肠癌及大肠息肉的检出。  相似文献   

7.
青壮年人群早期复极综合征发生率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早期复极综合征的发生率与性剐、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7月对19795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674例,发生率为3.4%;其中男659例,发生率为4.0%(21~30岁4.5%,31~40岁4.2%,41—50岁2.8%);女15例,发生率为0.5%(21.30岁0.5%,31~40岁0.5%,41~50岁0.3%)。轻度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2.4%,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1%。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复极综合征(ERS)发生率与性别、年龄及机体有氧活动量的关系。方法:2006-03/2007-07对12 760例职工采用整群抽样原则进行早期复极综合征的普查工作。结果:共检出早期复极综合征456例,总发生率为3.57%,其中男性发生率4.19%,女性发生率0.47%。轻度体力活动人群发生率为2.13%,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强度人群发生率为4.62%。结论:早期复极综合征多发于男性青壮年,而且更易发生在有氧活动量较高的人群中,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大肠癌在确诊时已发现肝转移高达 2 0 %~ 40 % [1 ] ,目前影像学检查 ,如 B超、CT、MRI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肝转移癌的检出率约为 5 0 %~ 90 % [2 ] ,但对直径小于 1.0 cm的微小肝转移癌很难发现和诊断。本文旨在探讨大肠癌发生肝转移时 ,检测胆汁癌胚抗原 (CEA)水平对临床预测和诊断大肠癌发生肝转移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5~ 1998年 ,我们用酶标法测定血清及十二指肠胆汁癌胚抗原 90例。将其分为 A、B、C三组。A组为对照组 ,为非肿瘤患者 ,35例 ,平均年龄 5 6 (2 8~ 76 )岁 ;B组为大肠癌患者 ,35例 ;C组为大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大肠癌早期筛查项目,使大肠癌能够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高大肠癌生存率,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并为全市大肠癌筛查积累经验.方法 根据卫生部专家组制定的《中国癌症筛查及早诊早治指南》,采用病史问卷调查,大便隐血试验(FOBT)进行初筛,在此基础上对初筛出来的高危人群用电子肠镜作进一步检查.结果 2011年分别对西滨镇、紫帽镇及内坑镇进行了筛查,40~ 74岁应检对象为10116人,实际接受筛查了2631人,顺应率为26%,初筛出高危人群257例,占筛查人数的9.8%,进行肠镜检查86例,顺应率为33%(86/257).检出大肠病变22例,检出率8.6%(22/257).经病理切片证实,腺瘤20例,腺癌2例.接受治疗22例,占应治疗数的100%.结论 开展大肠癌早期筛查,对降低大肠癌死亡率和发病率,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延长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郑建敏  倪培华 《检验医学》2003,18(5):261-264
目的了解套式基因扩增(nested PCR)技术在检测HBV P基因区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YMDD)变异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用套式基因扩增技术对3组共8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YMDD变异检测,检测结果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判断.第1组40例未经拉米夫定治疗,HBV DNA>5×105拷贝/ml;第2组24例经拉米夫定治疗6~18个月,HBV DNA≤5×105拷贝/ml;第3组21例经拉米夫定治疗6~18个月,HBV DNA>5×105拷贝/ml.结果第1组检出YVDD 2例、YVDD+YIDD 1例,检出率为7.5%;第2组检出YVDD、YIDD各1例,检出率为8.3%;第3组检出YVDD 4例、YIDD 2例、YVDD+YIDD 3例,检出率为42.9%.结论套式基因扩增技术检测YMDD变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适合变异株快速检测,尤其适合检测处于弱势的YMDD变异株.  相似文献   

12.
在大肠癌高发地区浙江省加善县对30岁以上自然人群用多步序贯方案进行大肠癌筛检,以计算机数学模型危险度评价及反向间接血凝法粪便潜血试验为初筛手段,筛出高危人群4299人,对其中3359人作了60cm纤维肠镜检查。全部镜检均采用单人操作法,无并发症发生。受检者中检出大肠癌16例,其中早期癌7例。同期检出各类息肉病变377例。该文分析认为结肠癌80%以上位于脾曲以下部位,60cm纤维肠镜因其长度适中,操作简便迅速,安全可靠,易于掌握使用,受检者能良好耐受,结合初筛方法,浓集高危人群进行60cm纤维肠镜检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肠癌组合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全胃切除术式在胃底贲门部癌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1998年5月至2007年5月兰州大学附属白银医院普外科手术的118例胃底贲门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A组)65例,近端胃切除术(B组)53例.对2组患者浸润程度、淋巴结清扫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B组淋巴结清扫个数分别为(19.4±3.9)个和(15.2±2.6)个(P<0.05),淋巴结转移率为40.8%(514/1261)、54.8%(441/806),A组No.5、No.6淋巴结转移率为15.4%(10/65)、12.3%(8/65).A、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7%(5/65)、13.2%(7/53).A、B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63.1%、46.2%、30.8%和66.0%、36.9%、18.5%.A组3、5年生存率高于B组(P均<0.05).结论全胃切除术更利于胃周淋巴结的清扫,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提高Ⅰ、Ⅱ、Ⅲ期患者3、5年生存率.  相似文献   

14.
王志宏 《临床医学》2020,40(5):40-41
目的 探讨治疗早期食管癌采取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6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450例早期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每组225例。A组给予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B组给予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 2%,23/225)低于B组(17. 8%,40/2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334,P 0. 05)。结论 治疗早期食管癌患者采取选择性淋巴结清扫术临床疗效好,可减少住院时间及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李玲  李萍  崔金晖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8):588-591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6~8周腹直肌分离(DRA)的影响。方法 收集1354例单胎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次数和方式对产妇分组随访,初产妇775例[顺产组(A1组)546例,剖宫产组(B1组)229例],第2次分娩产妇579例[第2次顺产组(A2组) 357例,第2次剖宫产组(B2组)222例]。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均采用高频超声探头测量3个位点(脐上3 cm、脐部及脐下3 cm),计算腹直肌间距,比较2种分娩方式对产妇产后DRA的影响。结果 所有产妇在产后6~8周发生的DRA以脐部分离为主,其次为脐上3 cm和脐下3 cm。在初产妇或第2次分娩产妇中,剖宫产组产后DRA的发生率均高于顺产组(B1组92.1%vs. A1组77.6%,B2组95.5%vs. A2组90.8%,P均<0.05),且在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比较中B1组均大于A1组、B2组均大于A2组(P均<0.001)。B2组3个位点的腹直肌间距均大于B1组(P均<0.001)。结论 剖宫产增加DRA的发生率;剖宫产增大产后早期腹直肌间距。  相似文献   

16.
纵隔引流管在防治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纵隔引流管在防治术后食管胸内吻合口瘘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8年180例食管癌及贲门癌患者(A组)手术中使用纵隔引流管对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同期选择我院2004年至2006年154例手术患者(B组)作对照比较.结果 A组180例患者术后共发生食管胸内吻合口瘘3例,发生率为1.67%(3/180);B组7例,发生率4.55%(7/154),2组食管胸内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807,P>0.05).A组确诊吻合口瘘的平均时间为术后(6.7±0.6)d,明显早于B组(10.0±2.1)d(t=2.62,P<0.05);A组平均发热持续时间(5.3±1.5)h,明显短于B组(43.0±20.9)h(t=4.39,P<0.01).预后比较,A组3例患者全部行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术后平均住院日(23.7±5.9)d,少于B组(45.3±5.0)d(t=4.86,P<0.01).B组7例患者2例保守治疗,皆死亡;5例行二次手术,其中3例成功,2例失败.该组病死率为2.60%(4/154),明显高于A组(0,Fisher概率法,P<0.05).结论 纵隔引流管的有无与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发生与否无关,术中留置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在于能早期发现吻合口瘘,并有效地控制纵隔感染,避免二次开胸手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儿早期血糖情况。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7月本院883例母婴同室儿出生后30 min内采集足跟血检测血糖。将资料按顺产儿、剖宫产儿分为A、B组,A、B组中按母亲非GDM、母亲GDM分为A1、A2、B1、B2组。比较顺产儿与剖宫产儿、母亲非GDM与母亲GDM新生儿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结果 A1、A2、B1、B2组血糖值分别为(4.63±1.04)mmol/L、(4.77±1.19)mmol/L、(3.81±0.73)mmol/L、(4.04±0.78)mmol/L,低血糖发生率分别为0.58%、1.35%、2.81%、2.38%,高血糖发生率分别为2.90%、4.05%、0.40%、0%。顺产儿与剖宫产儿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非GDM与母亲GDM新生儿血糖值、低血糖发生率、高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异常30例,其中6例有血糖异常高危因素,24例无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结论剖宫产儿发生低血糖的风险较高,应加强血糖监测;无血糖异常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同样存在早期血糖异常的风险,有必要对所有新生儿进行早期血糖筛查;母亲合并GDM对新生儿早期血糖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的有效方案.【方法】43例大肠癌术后患者分别采用L-OHP+5-FU/CF方案(A组)治疗20例、DDP+5-FU/CF方案(B组)治疗23例,比较两组疗效及毒副作用。【结果】A、B两组的1、2年生存率和1、2、3年复发/转移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均P〉0.05);两组骨髓毒性发生率分别为55.0%、69.6%(P〉0.05),A组的外用神经炎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的恶心呕吐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草酸铂联合5-FU/CF作为大肠癌术后辅助化疗效果较佳,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析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采取病理组织取材和制片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本院宫颈癌普查提示SH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A组与B组,A组行病理组织常规取材与制片措施;B组行阴道镜结合病理组织宫颈黏膜层下定向包埋制片措施。经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诊断的符合率。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术后病理诊断总计检出19例CINⅡ患者,25例CINⅢ患者以及4例微小浸润癌,检出率为96%(48/50),A组诊断符合率为35.4%(17/48),与B组的93.8%对比差异明显,P<0.05,构成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对早期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进行诊断时采取阴道镜活检与宫颈组织黏膜层由下定向包埋制片措施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不同干预疗程对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所致消化性溃疡并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将我院门诊及住院确诊因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致上消化道出血的118例患者分为3组:A组服用PPI 2~3个月后停服,B组应用PPI>12个月并拟继续应用,C组同时应用PPI及胃黏膜保护剂,疗程同B组.比较3组患者1年内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的高低.结果:A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33.0%(10/30),B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8.0%(4/53),C组患者1年内再出血发生率约为6.0%(2/35),B组及C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1),而B组患者与C组患者再出血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PI干预疗程(<3个月)不能减少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发生率.长期干预治疗(疗程>1年)可明显减少非甾体类抗炎药所致上消化道出血及再出血的发生率.是否合用胃黏膜保护剂对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