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输血在较大的外科手术中是不可少的。但是,最近发现癌肿患者在围手术期(手术前后一个月)输血易引起癌肿复发,这一现象引起人们重视。Burrows对122例结肠直肠癌根治术患者作回顾性调查,分析了各种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表明,围手术期输血患者,癌肿复发率明显高于未输血组。输血组5年生存率为50.9%,未输血组为83.9%。Agarwal等分析了206例结肠癌患者手术后复发率,结果表明,输血组复发率为48%,未输血组为10%(P  相似文献   

2.
前言:自1962年Allen氏首先注意到113例输血后肝炎病例中大部分为乙型肝炎后,防止输血后肝炎问题被引起重视。由于肝炎病毒分离尚未成功,故各种简接检测方法被广泛研究,60年代初Blumberg氏用琼脂弥散法发现HB_(Ag)后,则为防止输血后肝炎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输入HB_(Ag)( )血后可致输血后肝炎业已肯定。但各种报告  相似文献   

3.
自1900年Landsleiner发现ABO血型以来,输血已成为外科领域极为普遍的治疗方法。在纠正严重贫血、补充创伤或手术失血所致的低血容量等方面起到了不容置疑的积极作用。然而输血可传播爱滋病、梅毒、肝炎和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并发症。近几年来许多学者对各种癌瘤患者的研究和动物实验提示,围手术期输血能促进癌瘤的复发和转移。一、临床研究状况 (一) 大肠癌 1982年Burrow和Tartter首先报告手术治疗122例大肠原发性腺癌患者的无病期生存率(dis-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氨甲环酸(TA)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术后引流量、输血量、安全性及并发症的影响,进一步探索TA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临床安全性及效果.方法 116例患者随机分为T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8例,手术包括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体外循环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及瓣膜置换术.比较患者术前、术中基线资料,收集4个时间段的术后引流量,记录围术期输血量和输血率,围手术期相关事件及各种原因造成的病死率.结果 两组术后O~8h内、术后9~16h内、术后17~24h的总引流量、浓缩红细胞、血浆平均输注量及输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或0101);两组间围术期一般情况和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0d内未观察到死亡病例.结论 心外手术CPB下应用TA可明显减少术后出血量,减少异体输血量和异体输血率;同时并未增加术后早期病死率及重大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唐明凤 《华夏医学》2013,26(3):657-660
随着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急危重大手术不断增加,需血量骤然增加。自体输血是将患者自己的血液或血液成分采集后在必要时再回输给自己,是一种较为安全的输血方法,已受到临床高度重视。自体输血包括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D)、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blood salvage,IOBS)和稀释式自体输血(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acute normovolemic hemodi-lution,ANH)[1]。  相似文献   

6.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通过骨髓移植和输血进入人体的淋巴细胞,未被宿主排斥而生息繁殖,并攻击宿主机体组织的疾病。很早就已知道在骨髓移植和对重症免疫缺欠患者输血时,由于不能排斥组织不相容性移植物,往往发生GVHD。有的心脏手术患者,因出现GVHD而死亡,这种病症曾被命名“术后红皮病”,80年代后期才弄清术后红皮病是由于手术时输血引起的GVHD。因输血后的GVHD预后极差,所以试用了各种预防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已确立的唯一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肿瘤手术患者大量输血之后部分血液检验指标变化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8年9月的60例接受大量输血的肿瘤手术患者进行研究,经过大量输血后对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大量输血后,血小板计数(PL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含量与输血前比较明显减少,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与输血前相比时间明显延长,差异显著(P0.05);血清Na+与Cl~-差异不明显(P 0.05),血清K~+、Ca~(2+)、Mg~(2+)的浓度与输血前相比明显下降,组间差距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量输血后血清总蛋白(TP)较输血前明显减少,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有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但血清总胆红素(TBIL)无显著差异(P 0.05);大量输血后尿酸(UA)、尿素氮(BUN)、肌酐(Cr)等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大量输血对肿瘤手术患者非常重要,临床医师要及时检测并观察大量输血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凝血四项、血清电解质、肝功能和肾功能等血液检验指标,帮助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围手术期输血对原性肝细胞癌(HCC)患者外周血中免疫抑制酸性蛋白(IAP)的动态变化,分析围手术期输血对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HCC肿瘤手术切除患者46例,分为围手术期未输血组(Ⅰ组)和围手术期输血组(Ⅱ组).测定患者手术前1d、术后1、4、7 d外周血中IAP.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手术后IAP水平,Ⅰ组升高幅度低于Ⅱ组.Ⅰ组1、3、5年生存率高于Ⅱ组.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可使HCC患者免疫功能紊乱,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心血管外科成人手术无输血(异体血)的临床经验,旨在进一步拓宽无输血手术范围,缓解血源紧张的压力,避免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方法术前调整凝血功能至适合手术的状态、术中合理配置体外循环管道系统、合理的手术技术及有效的术后止血、血液回收及回输技术的使用等综合措施来保护血液。结果 648例患者中有516例完成无输血手术,总体无输血率达79.6%,无输血组术后血红蛋白(111.3±15)g/L,平均红细胞比容(0.32±0.04),术后引流量(255.9±64.6)ml,气管插管时间(7.89±3.02)h,ICU停留时间(30.56±23.54)h,总住院时间(11.17±3.37)d。结论采取综合的节血措施后,无输血手术在心脏外科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两次PDCA循环法在改进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法对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缺陷率进行持续改进,对骨科手术不合理用血及输血病历缺陷、自体输血率低等原因进行分析,从输血指征、现有政策及监管途径三方面对临床医师、麻醉医师、输血科工作人员及相关制度和流程,制定相应改进措施和持续改进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并启动第二轮PDCA循环,使改进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结果 1) 2015年至2018年,骨科总手术量(1433例比1332例)及高出血风险手术量(70. 62%比43. 62%)逐年升高;改进后所有患者平均异体红细胞输注量(0. 48 U)及血浆输注量(0. 08 U)均低于改进前(0. 57 U、0. 45 U);改进后异体血输血总费用下调;改进后平均住院日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改进前。2)骨科手术用血红细胞合理率由改进前64%提高至94. 53%,血浆合理率由改进前71%提高至91. 67%,病历完整率由改进前42. 2%提高至72. 09%,骨科自体输血率由改进前2. 95%提高至23. 47%。结论持续PDCA循环能更有效提高骨科手术用血合理率及输血病历完整性,相对单次PDCA循环具有更大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正围术期血液保护是在围术期采用多种方法和技术来保护和保存血液,减少出血、少输血、不输血和自体输血,减少同种异体输血。近年来,心脏外科快速发展,血源短缺成为常态化。通过各种血液保护措施,减少围术期输血,已经证明[1]不仅可以明显减少输血相关并发症,而且降低术后死亡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预后。心脏外科手术特别是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容易因凝血因子消耗和稀释、  相似文献   

12.
张继军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3):262-263
目的评价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围手术期经内镜胆道内支架放置术(endoscopicretrogradebiliarydrainage,ERB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对比分析32例围手术期ERBD患者与34例未减黄直接手术的患者术中术后输血需求及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围手术期ERBD组术中术后输血者6例(6/32),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需输血的22例(22/34)比较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ERBD组输血量3.2±1.3单位,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输血量6.1±1.4单位比较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ERBD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8/32与未减黄直接手术对照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24/34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围手术期ERBD不但可以减黄而且避免了胆汁的体外丢失,符合生理,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心脏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对30例进行ECC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ECC前采集自体血贮存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和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和Hct均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及对患者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阜外医院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332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相关实验室指标、各种血液成分用量及患者转归数据.根据红细胞用量分为大量输血组(红细胞用量≥20 U)与非大量输血组(红细胞用量<20 U),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32例患者中大量输血组18例.年龄(P=0.013)、手术时间(P<0.001)、术后6h胸液量(P=0.006)和再次开胸止血术(P<0.001)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组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115.5(40.8,202.0)h比22.0(15.0,43.5)h]、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停留时间[11.5(5.5,21.0)d比5.0(3.0,6.0)d]和住院时间[22.0(19.8,27.3)d比15.0(12.0,19.0)d]均延长,术后贫血[87.0(84.0,109.0)g/L比102.0(91.0,111.0)g/L]、低氧血症(22.2%比5.1%)、感染(27.8%比8.3%)、肾功能不全(33.3%比2.5%)和住院病死率(33.3%比3.5%)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术中止血困难致手术时间延长、术后早期出血过多和再次开胸止血是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围术期大量输血的危险因素.大量输血与患者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46例肿瘤手术中自体输血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手术中自体输血与异体输血对患者的影响.方法 76例身体状况好、需要手术输血的肿瘤患者,自体输血患者46例,其中预存式输血(PABD)40例,稀释性自体输血(AHD)6例.异体输血患者30例.观察输血前后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变化以及输血反应.结果 自体输血前后,患者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异体输血组相比,自体输血组手术中出血量减少、输血后血红蛋白含量高、输血后发热及皮疹较少.结论 身体状况良好的肿瘤患者手术时,自体输血有明显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欧阳春  陈姗  徐倩 《医学综述》2016,(4):816-818
目的探讨围术期自体输血血液采集方法的改良。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湖北省中山医院手术用血患者13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和预存式自体输血组,每组65例,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开始手术时采用自体血液回收仪回收血液,预存式自体输血组在围术期自体输血组的基础上,令患者在择期手术前1个月开始采血,每3~5日1次,每次300~500 m L。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异体输血量、输液量,术后止痛剂用量、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补体C3水平。结果围术期自体输血组异体输血量显著高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组[(391±43)m L比(92±21)m L,P<0.05]。与术前相比,预存式自体输血组术后血清TNF-α水平[术前(1.19±0.25)mg/L,术后1 d(1.33±0.19)mg/L,术后7 d(1.52±0.21)mg/L]、补体C3水平[术前(116±22)mg/L,术后1 d(120±18)mg/L,术后7 d(119±17)mg/L]表现出上升趋势(P<0.05)。但围术期自体输血组手术前后的血清TNF-α水平[术前(1.19±0.22)mg/L,术后1 d(1.21±0.19)mg/L,术后7 d(1.18±0.18)mg/L]、补体C3水平[术前(115±19)mg/L,术后1 d(132±15)mg/L,术后7 d(175±18)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术期自体输血组术后TNF-α水平、补体C3水平均显著低于预存式自体输血组(P<0.05)。结论改良自体输血能得到更多自体血液,能大量减少术中异体输血,提高术后TNFα和补体C3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中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科因前置胎盘而行剖宫产手术的120例产妇纳入本观察,按照是否接受回收式自体输血分为观察组(回收式自体输血)60例和对照组(异体血输注)60例,比较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24h内输血总量、术后相关指标水平、输血后24h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及术后24h内输血总量以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水平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产妇输血后24h内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在剖宫产术后出血产妇中应用效果明确,安全性良好,可根据实际情况向产妇推荐。  相似文献   

18.
崔焕波 《中外医疗》2016,(12):20-21
目的:观察手术患者大量输血后不同时间血清电解质浓度动态变化。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1月来该院进行手术的患者55例,55例患者均进行大量输血,观察患者大量输血前、大量输血后1 h、3 d、7 d血清电解质浓度动态变化。结果输血1 h后,患者的血K+、血Cl-、血Ca2+值分别为(4.21±0.84)mmol/L、(107.64±5.02)mmol/L、(1.84±0.21)mmol/L与输血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 d后血K+、血Cl-、血Ca2+值分别为(3.69±0.48) mmol/L、(104.18±4.71)mmol/L、(2.01±0.051)mmol/L与输血1 h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患者大量输血后1~3 d内血K+、血Cl-、血Ca2+值均有明显变化,临床医生应在患者输血1~3 d内加强对血清电解质浓度动态化观察,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体外循环转机前采集自体血贮存以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在脊柱外科手术中的作用及优点。方法:将2001年1月至2003年3月期间,我科158名进行脊柱手术并接受输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71例)和对照组(87例)。实验组采用术中自体血回收,对照组使用异体输血。比较两组病例的异体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值、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平均输入异体血179±40.2ml,对照组患者平均输人异体血795±69.9ml,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两组间术后血红蛋白值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中仅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中无任何并发症发生。结论:行脊柱融合、内固定等大中型手术时出血量较大,采用术中自体血回输技术可以明显减少异体输血量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异体输血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