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应用电磁场理论确定引导磁场下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的运动规律及理论模型。该数学模型及计算机模拟结果成功地解释了铁磁性药物颗粒在引导磁场的作用下随磁场的变化关系,且铁磁性药物颗粒在外引导磁场的作用下能够在靶部位定位分布。理论结果与文献中已发表的实验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旋转磁场引导下顺磁纳米铁核素靶向治疗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使用MATHCAD软件对旋转磁场引导的顺磁纳米铁核素粒子靶向治疗系统进行理论研究。这个研究是采用一种新的磁性药物-适应于肿瘤治疗的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当PNINs被注入血管时,旋转磁场有磁性地引导顺磁纳米铁核素粒子通过循环系统.然后被保留在靶位置。文章探讨建立表征铁磁性药物颗粒在引导磁场中所受磁场力数学模型的方法。首先,由电磁场理论导出的磁场力的一般数学表达式;然后,基于引导磁场磁路的对称性给出其磁场力简化数学模型;最后给出静态磁场和旋转磁场条什下的铁磁性药物颗粒所受磁场力的数学模型。这些数学模型的建立为定性和定量分析铁磁性药物颗粒在引导磁场磁路中的靶向治疗的作用机理奠定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在靶位置有磁性地靶向聚集顺磁纳米铁核素粒子是可行的和非常有希望的;通过旋转磁场磁导向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的新方法也是可行的。这个研究显示基于旋转磁场的作用下,PNINs粒子作为一种新的和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具有许多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放射源顺磁纳米铁核素(PNINs)肿瘤内照射治疗时,源的分布状态对疗效产生的影响。方法:对放射源PNINs在被外磁场靶向在肿瘤区域以均匀状态分布和直接瘤内注射以点源状态分布在肿瘤中心处时,两种不同分布状态的剂量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采取瘤内注射的方法使得PNINs以点源的形式作用在肿瘤中心的方式其最大作用距离为0.53 cm,其有效杀伤距离还会小于0.53 cm;若肿瘤若肿瘤半径大于0.53 cm则应该考虑采取用外磁场靶向的方法使得PNINs以平均分布于肿瘤整个区域的方式来获得较好的疗效。结论:其比较结果为PNINs的临床运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考察纳米铁核素(59Fe)的照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对杀死肿瘤细胞的影响,为低剂量率的β粒子放射性核素靶向疗法提供指导。方法:采用的三个肿瘤细胞系为:SKBR-3乳腺癌、U-118MG神经胶质瘤和A-431宫颈癌;实验模型为:在每一个样品中取103个肿瘤细胞,用低剂量率的β粒子照射;初始剂量率为:0.1 Gy/h~0.8 Gy/h;持续照射时间为:1天、3天或者7天。结果:分别用0.2 Gy/h~0.3 Gy/h和0.4 Gy/h~0.6 Gy/h的剂量率连续照射肿瘤细胞7天和3天,能够将所有肿瘤细胞样品中的细胞杀死。细胞的总辐射剂量为30 Gy~40 Gy。而用0.8 Gy/h的剂量率照射24小时后,仅SKBR-3细胞被杀死,其它肿瘤细胞系的所有细胞都能自动修复。结论:在低剂量率的β粒子放射性核素靶向疗法中,该实验结果为照射剂量率和照射时间的确定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介绍毛细管内磁性微粒(Fe2O3)的磁场定位实验,对磁性颗粒在毛细血管内的受力进行分析,得到了磁靶向药物的磁场定位条件。分析了药物载体直径及所包覆药物层厚度对定位所需最小磁场梯度的影响,以通电螺线管磁场为例探讨了病变部位离体表不同深度时定位治疗的方法,结果可供磁性载体设计和磁靶向药物定位治疗参考。 相似文献
6.
顺磁纳米铁核素的研制及性能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本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可定位治疗肿瘤的药物—顺磁放射性纳米铁核素。方法 :采用羰基法制备纳米铁 ,然后通过脉冲中子反应堆辐照纳米铁获得顺磁纳米铁核素。结果 :放射性核素———纳米铁的平均粒径<10 0nm ,具有超顺磁性、放射性活度和较好的磁导向功能 ,可有效定位于靶区。结论 :该研究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方法和材料 ,即顺磁纳米铁核素定位治疗肿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脑磁图(MEG)合成孔径磁场测量(SAM)时频分析法研究正常健康受试者运动磁场的变化情况.方法:17例健康受试者给予纯音刺激,受试者听到声音后右手食指触压按键感应器.以声音触发为基点进行平均,选择触发点后的波形进行分析.结果:所有17例受试者定位大脑皮层中央前回,与运动皮层解剖位置一致,在听到触发后的400~550 ms之间有比较明显的密集激活,占总激活数的74%(34/46).结论:MEG的SAM时-频分析法能够确切地描述皮层神经兴奋活动在时频域的能量变换情况. 相似文献
8.
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传统手段之一,但其具有组织非特异性,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同时也会对正常细胞产生毒副作用.磁靶向药物递送系统可通过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稳定的磁性纳米颗粒载体将抗癌药物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靶向运输和浓聚在肿瘤组织.该技术不仅提高了药物运输的效率和药物的抗癌活性,还能降低药物用量和减轻毒副作用.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和所应用的外磁场的性质是影响磁性纳米颗粒靶向肿瘤组织的重要影响因素.载药磁性纳米颗粒的靶向递送是否有效,主要依赖靶向目标位置处所应用的磁场和磁场强度是否足够吸引束缚载药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组织中停留以及释放.对静磁场在引导磁性纳米颗粒靶向肿瘤组织研究的新进展进行综述,为静磁场在靶向肿瘤治疗方面提供一定的科研基础支持. 相似文献
9.
<正>基于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纳米材料目前已成为表面工程学研究的理想材料。纳米粒子作为肿瘤治疗中的靶向给药载体可以提高药物的靶向作用。因此,对纳米粒子的修饰,将促进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超顺磁性粒子(superparamagnetic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SPION)为载体的微粒靶向递送系统已成为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1]。SPION由于其磁性核心的特性,可以通过外部磁铁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2(rhIL-2)瘤内注射和阿霉素白蛋白磁微球(ADM-MAM)联合外磁场联合治疗H22荷瘤小鼠的协同作用,并探讨其抗肿瘤作用机制。方法:以荷瘤小鼠的瘤重为指标,观察药物的抗肿瘤活性。以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测NK细胞的杀伤活性。以MTT比色法测淋巴细胞的转化率。以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的凋亡及p53、Fas和FasL的表达。用RT—PCR法测定IL—2及IL—12的表达。探讨抗肿瘤机制。结果:ADM—MAM靶向治疗与rhIL—2联用,可显著减小荷瘤小鼠的瘤重;提高NK细胞的杀伤活性和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减小肿瘤细胞的增殖指数,上调肿瘤细胞p53、Fas和FasL的表达,以及增加脾脏淋巴细胞上IL—2及IL—12的表达。结论:ADM—MAM联合外磁场,具有显著增强抑瘤的作用。rhIL—2能增强ADM—MAM靶向治疗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协同作用主要是通过促进T细胞增殖,刺激NK细胞增长等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可用于神经损伤治疗的肌电反馈磁场治疗仪器。方法:采用自动控制理论和电磁场理论将肌电传感器采集磁场作用后的人体肌电信号作为反馈信号,利用单片机进行磁场强度以及波形的自动调整。结果:对所研制的肌电反馈式磁场治疗仪进行测试,可产生磁感应强度0~50mT、频率1—100Hz的正弦、方波和三角波;已经用于刺激动物神经的实验研究,得到了许多有意义的研究结果。结论:肌电反馈磁场治疗仪的研制将提供患者个体差异的自适应治疗,确保了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仿真和实验研究颅骨对磁感应断层成像(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Comsol软件建立3层球形仿真颅脑模型,仿真计算颅骨电导率对MIT信号检测的影响。使用螺线管线圈、后置电路及数据接收仪器搭建单通道磁感应信号测量实验系统,利用琼脂和NaCl溶液制作与真实颅脑电导率分布相近的脑出血分层模型,模型外径为158 mm;最后采用有颅骨和无颅骨两种模型,测量无病变及不同病变位置情况下MIT信号的相位变化,模型中心与检测线圈相距85 mm。实验结果显示,在无病变和病变分别位于X-Y平面上坐标为(-40,0)、(0,0)和(40,0)的位置时,有、无颅骨数据的幅值比例分别为0.57、0.59、0.42、0.61,其中,坐标点(-40,0)代表Y轴左侧距离激励线圈45 mm的位置,坐标点(40,0)代表Y轴右侧距离接收线圈45 mm的位置。当病变存在时,有、无颅骨数据的变化趋势均为:病变位于坐标点(-40,0)时最大,病变位于坐标点(40,0)时次之,病变位于坐标点(0,0)时最小。实验结果表明,颅骨对MIT信号的数据大小有衰减作用,但不影响数据的变化趋势,提示在实际应用中结合高精度检测设备,可实现颅内病变的无创、无接触图像监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