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34例正常内膜对照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CRP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的血尿酸及CRP的浓度显著高于内中膜增厚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血尿酸及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陈龙  刘玉海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0):1163-1165
目的:探讨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的患者203例,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或斑块形成者为实验组153例,正常者为对照组(D组,50例)。实验组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的类型及形态,分为单纯内中膜增厚组(A组,51例)、稳定性斑块组(B组,49例)、不稳定性斑块组(C组,53例),全部病例均进行血清C反应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检测。结果: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血清CRP和LDH-C水平均增高,但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RP和LDH-C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组、内中膜增厚组、稳定斑块组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反应蛋白(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颈动脉不稳定斑块患者血清中CRP和LDH-C水平明显升高,对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和评估预后、二级预防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10例年龄在28~80岁的被观察者进行了颅外段颈动脉检测,其中脑卒中患者210例,健康对照组200例.结果 脑卒中组颈动脉内中膜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作为观察脑卒中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预防和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红  刘博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0):1256-125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198例高血压患者及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及斑块进行观察。结果:高血压组较对照组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做为观察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P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5±5.69)mg/L vs(3.36±2.07)mg/L,P<0.01]。②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者[(6.37±5.15)mg/Lvs(3.36±2.07)mg/L,P<0.01];③斑块指数(PI)2级、3级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斑块指数0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在高血压导致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糖尿病及高血压引起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性内中膜增厚的超声图像特征。方法 选取经临床确诊的糖尿病患者(DM组)31例、单纯高血压患者(EH组)35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DM合并EH组)37例、对照组35例,分为检查组和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内径宽度、内中膜厚度、颈动脉血管分叉处内中膜厚度(BIMT)及斑块大小进行检测。结果 DM组、EH组、DM合并EH组血流参数均较对照组斑块检出率增多,内中膜(IMT、BIMT)增厚,血流速度(PSV)减慢,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均可加速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超在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颈动脉内中膜(IMT)增厚的价值。方法:通过彩超对32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的测量及25例肾功能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应用ALOKE SSA—4000彩色超声诊断仪观察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并计算斑块积分(Crouse)积分。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5)。结论:彩超检查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探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来院就诊的1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②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高于颈总动脉内中膜正常者(P〈0.05);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P〈0.01)。结论 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10例年龄在40~75岁的被观察者进行颅外段颈动脉检测,其中高血压组210例,健康对照组200例.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内中膜(IMT)较对照组颈动脉IMT增厚,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做为观察高血压患者全身动脉硬化的窗口,对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疾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水平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性质、血脂水平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120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8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记录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部位、数目和颈动脉内径,同时检测2组患者的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三酰甘油(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及斑块的性质与脑梗死发生密切相关,部分脂质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脑血管储备能力的关系.方法 进入本研究的共有6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人.用超声检测颈总动脉的IMT,并用经颅彩色双功超声(TCCD)检查静息状态下及屏气25s后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Mmca).通过计算高碳酸血症后Vmca对静息状态下的增加率(△Vmca)来评价脑血管反应性.把糖尿病患者按内中膜厚度分为两组,其中内中膜增厚组31例(IMT≥1.0mm,A组),内中膜厚度正常组36例(IMT<1.0mm,B组),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C组).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内中膜增厚组的△Vmca显著低于内中膜正常组(P<0.05),及对照组(P<0.01),内中膜正常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脑血管反应性明显减低,颈动脉IMT可反映脑血管储备能力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3.
韦柠琳 《华夏医学》2009,22(3):385-38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方法:11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脑梗死无糖尿病组(74例)及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组(42例),并以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观察对象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CDFI)及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管壁有无斑块及斑块的性质,记录颅内动脉血流参数.结果:糖尿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分别与非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大脑中动脉血流情况3组间也存在差异(P<0.05).结论:糖尿病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影响颅内血流情况,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多普勒联合检测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判断预后、指导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鞠巍  时艺珊 《现代医学》2012,40(6):688-690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老年T2DM患者66例,根据IMT分为3组:单纯糖尿病(DM)组18例,IMT增厚组23例,大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组25例,另设老年健康对照组20例。测定血清MMP-9水平。结果:单纯DM组血清MMP-9水平为(576.43±257.93)μg.L-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7.70±243.71)μg.L-1(P<0.05);IMT增厚组和AS斑块组血清MMP-9水平分别为(694.58±315.26)、(882.74±286.44)μg.L-1,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单纯DM组(均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升高与老年T2DM患者颈AS的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型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将161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为81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患者为80例非脑血管病患者。两组患者均接受彩超检查,观察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的斑块种类和中膜厚度。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的硬斑、软斑和混合斑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颅外段颈内动脉(ICA)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血管内膜增厚度增加和斑块的发生明显,其变化能反应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检测130例,脑梗死组65例,对照组65例.结果在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管腔直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均以球部为最高,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40例伴随不同程度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检测及血清CRP测定,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0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者28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12例;同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的血清CRP平均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t=6.232,P<0.05)。而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者中,有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膜(IMT)增厚患者(t=4.362,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CRP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CRP水平有助于动态评价病情变化和判断临床预后,可作为高血压患者预后不佳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贺炳满 《吉林医学》2013,34(11):2036-2037
目的:探讨彩超颈动脉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0例作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正常健康人120例作为对照组,都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脑梗死组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IMT厚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未见斑块形成和内中膜增厚,脑梗死组120例患者中60例(50.0%,88个)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其中硬斑46个,软斑及混合斑42个。结论:彩超颈动脉在脑梗死中的应用对总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形成的检测有很好的临床价值,对脑梗死的预防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89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最大流速,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中2种以上疾病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为颈动脉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炎性反应标志物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糖尿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之间的关系,加深对糖尿病导致外周血管病变的认识。方法对入选的150例糖尿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斑块形成,以判定是否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并进行血清hsCRP定量检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清hsCRP异常比例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P<0.01),颈总动脉内中膜增厚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正常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比较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2);②吸烟与非吸烟患者血清hsCRP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伴有高血压者血清hsCRP异常率与无高血压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按颈动脉IMT厚度将受试者分为正常和异常2组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023,P=0.00)、hsCRP(OR=1.012,P=0.00)、LDL-C(OR=2.553,P=0.00)、HDL-C(OR=0.146,P=0.00)、高血压(OR=3.465,P=0.00)和吸烟史(OR=2.276,P=0.00)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结论血清hsCRP含量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伴有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异常率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患者,高血压对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可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