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血清脂质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 2型糖尿病患者 4 1例。正常对照 33例。检测血小板数 (PLT)、平均血小板体积 (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DW )、大血小板比率 (P LCR)、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载脂蛋白A1,B(apoA1,apoB)、脂蛋白 (a) [(Lp(a) ]水平 ,观察血小板参数、血清脂质与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及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 结果 老年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老年糖尿病不同血管并发症组间比较以及不同血糖浓度组间比较 ,血小板 4项参数测定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 (P >0 .0 5 ) ;血清TG ,Lp(a)测定值老年糖尿病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5 ) ,P <0 .0 1) ;老年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LDL C明显高于微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血小板 4项参数对老年糖尿病并发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可能无明显价值 ,血清LDL C ,TG ,Lp(a)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血糖升高患者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现象。方法 6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急性期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空腹血糖升高组(血糖升高组)32例,糖化血红蛋白正常空腹血糖正常组(对照组)32例;治疗1月后,测定其口服糖耐量试验时空腹和服糖后30,60,120和180min时血糖、血胰岛素水平,计算其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结果 血糖升高组和对照组空腹血糖,服糖后120,180min时的血糖无变化(P>0.05);服糖后30,60min时的血糖升高组较对照组高(P<0.05);血糖升高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高(P<0.05),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比对照组低(P<0.05);服糖后血胰岛素水平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敏感性指数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脑卒中急性期血糖升高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糖升高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铜的水平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以 31例冠心病合并 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糖尿病组 ) ,以同期不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 36例为对照组 (非糖尿病组 ) ,另选择健康对照组 30例 ,测定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铜浓度、体重指数和血脂。结果 糖尿病组血Hcy、Cu ,分别为 (18.8± 3.5 ) μmol L、(2 1.1± 3.8) μmol L ,高于健康对照组 ,分别为(10 .7± 2 .3)、(16 .8± 2 .7) μmol L(P <0 .0 1)和非糖尿病组 ,分别为 (15 .6± 1.9)、(14 .8± 2 .2 ) μmol L(P <0 .0 5 ) ;非糖尿病组Hcy高于健康对照组 (P <0 .0 1) ,而Cu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血Hcy与Cu呈正相关 (P <0 .0 1)。结论 高Hcy致糖尿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与Cu的协同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脂蛋白(α)水平及其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索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血清脂蛋白(α)[LP(α)]水平与病情或合并症间关系及水平变化与血糖、血脂间的相关性.方法:ELISA法测定52例NIDDM和30例健康人血Lp(α)水平;酶法检测血脂FPG水平.结果:NIDDM无或有合并症组Lp(α)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无合并症组Lp(α)增高率67%;有合并症组升高率94.4%.NIDDM血Lp(α)与TC、TG、LDL无相关关系;与FPG呈正相关.结论:NIDDM病人血LP(α)增高;糖代谢紊乱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为LP(α)变化,并可能是合并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平滑肌细胞及Bcl 2和Bax蛋白表达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HR)颈动脉血管间质胶原重构及逆转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周龄雄性SHR各 12只分别为厄贝沙坦组 (30mg·kg- 1·d- 1 )和非厄贝沙坦组 ,另选同龄雄性Wistar大鼠 12只为正常对照组 ;颈总动脉切片采用HE染色、苦味酸一天狼星红 (PSR)染色、免疫组化法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IP缺口末端标记法分别检测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胶原面积百分比、Bcl 2和Bax蛋白表达和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凋亡率(APOI)。结果 非厄贝沙坦组颈动脉壁厚 腔径比值较正常对照组高 2 5 0 .11%± 15 .6 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下降了 4 3.2 4 %± 8.6 2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胶原面积百分比较正常对照组SBP高 2 0 1.6 7%± 16 .73% (P <0 .0 1) ,厄贝沙坦组治疗 2 0周后 ,较非厄贝沙坦组仅仅下降了 17.70 %± 6 .4 5 % (P <0 .0 1)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率APOI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经药物治疗后下降 ;非厄贝沙坦组的VSMCBcl 2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MCBcl 2阳性率较非厄贝沙坦组明显减少 ;非厄贝沙坦组和正常对照组的VSMCBax蛋白表达阳性率无明显差别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 ,VS  相似文献   

6.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并发脑梗死 (CI)时梗死面积大小、多灶性梗死、复发性梗死与血糖的关系。方法 :将脑梗死 2 12例分为糖尿病并CI组和非糖尿病CI组 (对照组 ) ,对照分析两组病人梗死面积、多灶性梗死、复发性梗死与血糖水平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并CI组大面积梗死、多灶性梗死、复发性梗死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结论 :糖尿病并发CI时 ,易发生大面积梗死、多灶性梗死和复发性梗死 ,且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糖尿病肾损害与血清镁离子 (Mg2 + )浓度变化的关系。方法 随机取 10 1例 2型糖尿病患者 ,根据尿微量白蛋白 (m Alb)和尿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排泄量分为四组 :( 1)无肾损害组 ;( 2 )肾小球损害组 ;( 3 )肾小管损害组 ;( 4 )肾小球、肾小管混合损害组。以 8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 ,检测血清Mg2 + 水平 ,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糖尿病患者组血清Mg2 + 为 ( 0 92± 0 13 )mmol/L ,正常对照组血清Mg2 + 为 ( 0 87± 0 0 6)mmol/L ,两组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3 2 47,P <0 0 1)。肾损害的 3个组血清Mg2 + 均高于无肾损害组 ,但统计学差异不明显 (P >0 0 5 )。血清Mg2 + 与空腹血糖 (GLU)、m Alb、NAG无明显相关关系 (r分别为 -0 0 7,-0 0 15 ,0 0 0 2 ,P均 >0 0 5 )。结论 糖尿病患者血清Mg2 + 浓度有增高现象 ,可能与糖尿病肾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可溶性CD4 0L(sCD4 0L)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别入选正常对照组2 2例?、稳定心绞痛(SA) 2 0例、不稳定心绞痛(UA) 2 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 15例,其中7例(UA组3例,AMI组4例)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 ,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对sCD4 0L水平进行检测,同时观察冠脉造影和PCI组与药物治疗组(UA组2例,AMI组4例)sCD4 0L的水平变化。结果 (1)UA组及AMI组血清sCD4 0L水平明显较对照组高(P <0 .0 1) ;(2 )UA与SA组相比亦有明显差异(P <0 .0 5 ) ,AMI明显较SA组高(P <0 .0 1) ;(3)SA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 <0 .0 1) ;(4)AMI患者血清sCD4 0L水平与UA组有显著差异(P <0 .0 1) ;(5 )冠脉造影提示sCD4 0L水平与冠脉斑块不稳定有一定关系(P <0 .0 5 ) ;(6 )PCI后5天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PCI前(P <0 .0 1) ;(7)药物治疗组血清sCD4 0L明显低于药物治疗前(P <0 .0 1) ;(8)PCI组较药物治疗组指标下降更明显(P <0 .0 1)。结论 血清可溶性sCD4 0L的升高在ACS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是反应斑块不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血尿酸(UA)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对275例糖尿病住院病人,分为糖尿病肾病组(n=72)和糖尿病肾功能正常组(n=203),检测血清UA、三酰甘油(TG)和胆固醇(TC),分析UA水平变化与肾功能及血糖(GLU)和血脂的关系,同时以8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糖尿病肾功能正常组血UA水平(234.6±69.4)μmol/L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294.4±60.3)μmol/L,(t=6.739,P<0.001);糖尿病肾病组UA水平(367.1±121.4)μmol/L则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t=4.714,P<0.001)。203例糖尿病肾功能正常组中UA降低者44例(21.7%),UA升高者1例(0.5%);72例糖尿病肾病组UA降低者1例(1.4%),UA升高者16例(22.2%),两组间UA异常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102例糖尿病伴有TG升高者UA水平为(299.7±96.4)μmol/L,173例糖尿病TG正常者UA水平为(251.6±104.2)μmol/L,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754,P<0.001)。相关分析显示,糖尿病患者UA与GLU呈明显负相关(r=-0.3111,P<0.01),与TG呈明显正相关(r=0.2691,P<0.01),与TC无明显相关性(r=0.1067,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有低UA血症和高UA血症两种表现型,糖尿病早期肾功能正常时,血UA水平降低,当糖尿病并发肾病时,血UA水平明显升高。检测血清UA对帮助判断糖尿病病情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电切 (PKRP)术中 5 %葡萄糖与 0 .9%生理盐水作为灌洗液对病人血糖、电解质的影响。方法 :5 8例ASAⅠ~Ⅱ级 ,术前无糖尿病 ,肝、肾功能无异常患者。 5 %葡萄糖组 (组Ⅰ ) 2 9例 ;0 .9%生理盐水组 (组Ⅱ ) 2 9例。手术均采用英国佳乐等离子体双极电切系统。结果 :组Ⅰ手术 30、6 0min及术后 6 0min血糖均较术前明显增高 (P <0 .0 1) ,且手术 6 0min较 30min亦明显升高 (P <0 .0 5 )。手术 6 0min及术后 6 0min血钠明显低于基础值 (P <0 .0 1)。血氯无显著性差异。术后 6 0min血钾明显低于基础值 (P <0 .0 5 )。组Ⅱ术中及术后血糖 ,血钾、钠、氯变化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体双极电切术 ,灌洗液选用 0 .9%生理盐水是安全可行的 ,较 5 %葡萄糖注射液更有利于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组织代谢。  相似文献   

11.
肖磊  刘晓敏  姚丽  高雅辉  艾星 《武警医学》2020,31(10):885-887
 目的 分析扫描式葡萄糖监测系统(FGM)对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6-1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泌尿外科住院手术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空腹血糖≥8 mmmol/L或餐后2 h 血糖≥12 mmmol/L。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接受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组依据FGM实时葡萄糖值及图谱每日多次调整胰岛素量,对照组每日多次指血糖监测(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MMBG)。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和术后第1、2、3天达标率。结果 观察组有1例、对照组有2例未完成观察。观察组日人均调整血糖次数(2.20±0.77)次,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80±0.45)次。两组术后第1、2天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术后血糖达标时间[(4.72±2.39)d、(2.59±1.18)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6.21±2.46)d、(3.57±1.23)d],术后第1、2日观察组血糖控制明显好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第2、3天血糖达标率(48.3%、79.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7.9%、4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GM对围术期应用4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强化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MMBG,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空腹血糖治疗对初发2型糖尿病(T2DM)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8-01~2010-01收治的T2DM患者54例按空腹血糖浓度分为1组28例(FPG〈10.0mmol/L)、2组12例(10.0mmol/L≤FPG〈13.0mmol/L),3组14例(FPG≥13.0mmol/L)。结果:FINS、2h-INS均为1组〉2组〉3组。其中FINS除1组与2组差异有显著性外(P〈0.01),其余各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2h-INS3组组差异显著(P〈0.01)。HBCI在T2DM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空腹血糖浓度低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不同空腹血糖浓度的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随空腹血糖升高而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3.
张元  胡一冰  王学勇  杜江  林强 《武警医学》2008,19(9):818-820
 目的 观察吉祥草总皂苷对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模型大鼠肝糖原、肌糖原的影响,探讨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STZ(链脲佐菌素)30mg/kg 并灌胃高脂乳剂10 ml/kg 的饮食办法建立动物模型.动物分为模型组、吉祥草总皂苷皮下注射治疗组、阳性药物组和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吉祥草总皂苷皮下注射治疗组大鼠治疗2周,检测各不同处理组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肝糖原、肌糖原的水平.结果 吉祥草总皂苷皮下注射治疗组大鼠的血糖值亦显著降低(P<0.01),肝糖原、肌糖原与糖尿病组模型大鼠相比明显增加(P<0.01).结论 吉祥草总皂苷皮下注射治疗组可以增加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模型大鼠肝糖原、肌糖原储存量,从而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模型大鼠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慢性胆囊炎患者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慢性胆囊炎组(n=30):为初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经B超检查均有胆囊结石。无糖尿病、心脑血管病、肾脏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的人员作为正常对照组(11:30)。上述两组在晨间测定血糖、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血脂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结果慢性胆囊炎组餐后2小时血糖(2h—P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VLDL—C)、高切变率(150S^-1)下全血粘度及血浆粘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胆囊炎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红细胞变形指数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胆囊炎患者Tch、LDL—C水平与高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521,0.512,P〈O.01);与红细胞变形指数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13,~0.520.P〈0.01);血TG、VLDL与血浆粘度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481,0.472,P〈0.01)。结论慢性胆囊炎患者存在血糖、血脂及血液流变学异常;血胆固醇水平增高影响红细胞变形性;血TG水平增高影响血浆粘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血脂及其妊娠期变化与子痫前期(PE)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9月在航空总医院进行系统产检并分娩的33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年龄、孕早期体质量指数(BMI)、孕早期和晚期(28周以后)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孕期体质量增长、妊娠期糖尿病、PE等资料。采用R-3.2.3-win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PE发病与孕早期BMI(P<0.05)、LDL-C(P=0.006)、TG(P=0.002)、LDL-C增加(P<0.05)、孕晚期TG(P<0.05)及其增加(P=0.004)有关。经逻辑回归分析,只有孕早期BMI(P<0.05)和孕晚期TG(P=0.02)与PE发病相关。结论子痫前期与孕早期超重或肥胖以及孕晚期TG较高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与单纯高血压患者血糖、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差异。方法:将原发性高血压(EH,n=70)、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n=35)、健康对照者(n=20)分为3组。分别检测其血糖、血压、血清Hey、血清hs-CRP。结果:hs-CRP和Hcy检测结果显示,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高血压组〉对照组,且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患者Hs-crp水平与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呈正相关。结论:血清Hcy和hs-CRP对高血压并发症的诊断以及病情发展的分析和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移居高原习服者血清胆红素浓度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移居高原习服者血清胆红素演变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140名官兵按移居时间分为组1(0.5~1年,n=50)、组2(2~4年,n=30)、组3(5~10年,n=30)和组4(>10年,n=30).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 与组1和组2比较,组3和组4 T-Bil显著下降(P<0.01);与组1比较,组3和组4 TC增高(P<0.05);与组1比较,组4 AST增高(P<0.05);D-Bil、TG和HDL-c在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il减低及TC和AST增高,可能与移居高原习服者罹患冠心病风险增加有关,T-Bil改变与D-Bil无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高血糖和果糖胺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35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和38例无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葡萄糖和果糖胺浓度。结果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及无糖尿病的冠心病组的血糖水平分别为(9.58±1.30)mmol/L、(5.16±0.60)mmol/L,都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78±0.55)mmol/L,P〈0.05。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果糖胺(280±62)μmol/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果糖胺(180±35)μmol/L,P〈0.05,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患者的果糖胺水平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无糖尿病冠心病组果糖胺水平(180±68)μmol/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检测血糖与果糖胺对冠心病患者血糖增高的原因有鉴别价值。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与并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关系。方法: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含量将T2DM患者分成血糖控制良好组(HbA1C≤6.5%,n=62)和血糖控制不佳组(HbA1C〉6.5%,n=41),分别对其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常规血脂项目进行检测。结果:血糖控制不佳组,其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P(a)、hs-CRP、Hcy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或P〈0.05),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低于血糖控制良好组(P〈0.01)。结论:T2DM患者HbA1C水平越高,血糖控制越差,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越高,因此,控制好血糖对预防或延缓T2DM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艾霖  王天然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12):1298-1299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蛋白脂酶(LPL)、血脂代谢和脂蛋白的改变,探讨LPL与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的相关性。方法测定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及80例健康体检者LPL活性及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水平,比较两组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组血糖、HbAlc、甘油三酯(T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和LPL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型糖尿病患者组LPL与TG呈负相关(P〈0.01),与HDL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HbAlc呈负相关(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LPL活性降低,导致TG分解代谢降低而出现高TG血症,其HbAlc水平升高而HDL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