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0与2005不同心肺复苏指南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心跳骤停是临床上最危险情况之一,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跳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法,心肺复苏术是最为重要的、基本的、抢救生命的理论和技术,作为一项看似成熟却含有许多未知的、争论的领域,随着不断的研究,对它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2.
目的 明确亚低温疗法对复苏后家兔心功能不全的影响.方法 通过体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20只健康家兔随机分为常温复苏组(A 组,n=10)与亚低温复苏组(B组,n=10).常温复苏组在常温状态下行标准心肺复苏,整个实验过程中家兔体温维持在正常体温38.3℃~39.2℃;亚低温复苏组在常温下行标准心肺复苏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快速诱导亚低温,亚低温诱导采用从家兔耳缘静脉以1.0 ml/(kg·min)速度泵入4.0℃生理盐水,同时配合体表降温方法,约10~15 min 后降至目标温度32℃~34℃.动态观察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dp/dt max)以及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浓度变化.结果 ①与致颤前相比,两组LVEDP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均有不同程度升高,±dp/dt max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均P<0.01),但B组LVEDP升高幅度及±dp/dt max下降幅度均小于A组(均P <0.05);②与致颤前比较,两组血清H-FABP值在复苏后各时间点明显上升(均P <0.01),但B组H-FABP值升高幅度明显小于A组(均P<0.05).结论 亚低温治疗能够减轻复苏后心肌损伤,改善家兔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具有复苏后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急诊科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探讨提高急诊抢救效率的方法。方法分析2004年~2006年间142例心肺复苏病例。2004年、2005年病例按2000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2006年病例按2005AHA心肺复苏指南抢救。病例被分为成功组(42例)和失败组(100例)。用t检验、Х^2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复苏过程中35项因素对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失败组外伤病例比例高,2种或以上疾病史少,有先兆病例比例低,冬春季节发病比例低,非递增法用肾上腺素比例低,用肾上腺素总量大,胺碘酮及纳络酮的使用率低。这些因素在两组组间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上腺素总量是复苏失败的独立危险因子;用纳络酮是复苏失败的独立保护因子。结论掌握先兆、小剂量应用肾上腺素、胺碘酮、纳络酮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年循证医学证据推动着心肺脑复苏理念和方式的科学发展.国内外对心脏骤停(CA)实施的心肺脑复苏术(CPCR)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2010.AHA.CPR和ECC指南),提出了CA首先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尽早电击除颤是研究的主要进展,并将之前的清理气道、人工呼吸放在次要位置.临床实践证明,在基础生命支持早期的10 min,人工呼吸环节可省略.当患者CA发生时:①即刻启动急救系统;②尽早CPR;③快速电击除颤;④有效的高级生命支持;⑤综合心肺脑监护、治疗(急救五环生存链).心搏骤停10min内采取的主要是CPR技术,10min后应该实施综合的CPCR技术.本文对CPCR研究中的前沿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5.
猝死指看来貌似健康或病情已稳定的情况下[1,2],在很短时间内患者发生意料不到的、非创伤性或中毒所致的突然死亡.猝死可随时随地发生,大多数猝死者发生在院外,且多在症状发生后2 h内死亡[3].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 h内[4,5],有关猝死时间, 各家规定不一,世界卫生组织定为发病后6 h内死亡者为猝死[6-8].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栓治疗是目前救治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最重要的临床方法之一,大量相关研究证实,早期对AMI患者行溶栓治疗能够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然而,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是否可行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能否使患者受益,目前尚没有肯定性结论。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仍将有创或较长时间心肺复苏术(cardiorespiratory resuscitation,CPR)列为溶栓禁忌,但近年来国内外逐渐出现AMI患者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临床报告。因此,对于AMI并发心脏骤停行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术等复苏治疗病情得以恢复患者,溶栓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影响溶栓疗效相关因素等问题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心肺复苏后家兔血流动力学和心肌细胞凋亡的改变,探讨重组人促红素(rhEPO)对复苏后心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休外致颤法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18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手术对照组(A组):仅麻醉、手术、气管插管,但不致颤;肾上腺素组(B组):复苏时使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30μg/kg);肾上腺素+rhEPO组(C组):在B组基础上,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给予rhEPO(5000IU/kg)。动态记录室颤前,ROSC即刻、15min、30min、60min和120min的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实验后处死家兔,观察各组心肌凋亡及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同时观察心肌趟微结构。结果①与A组比较,B、C两组复苏成功后LVEDP明显增高(P〈0.05或P〈0.01),复苏后60min,两组LVEDP呈下降趋势,C组虽较B组明碌,但直到120min时差异有显著性(P=0.003);②与A组比较,B、C曲组复苏成功后peak±dp/dt均呈下降趋势(P〈0.05或P〈0.01),但复苏后60min,C组出现回升,且持续副120min时,差异显著(P=0.009);③电镜观察显示B、C两组均见心肌细胞肿胀,线粒体及肌丝等超微结构损伤,尤以B组显著。结论rhEPO可改善复苏后心功能障碍,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AIF表达,抑制细胞捌亡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明确选择性α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米伐西醇对心肺复苏(CPR)后血流动力学和B型利钠肽(BNP)及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寻求防治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方法 18只清洁级家兔随机均分为三组,A组:生理盐水空白对照组;B组:米伐西醇组(50 μg/kg);C组:肾上腺素组(30 μg/kg).建立家兔心肺复苏模型,胸外按压1 min后经右房导管分别注入上述药物.按压5min后行电除颤.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左室内压变化至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40min.分别于基础,ROSC后30、60、120、180、240min时间点检测血BNP、cTnT含量.结果 ①复苏后,B组左室舒张末压(LVEDP)显著低于A组(P〈0.05)、C组(P〈0.01),左室内压上升和下降最大速率(peak±dp/dt),各时间段值明显高于A组(P〈0.05)、C组(P 〈0.01);②复苏后,B组BNP、cTnT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5)、C组(P〈0.01).结论 米伐西醇可改善室颤复苏后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BNP、cTnT的浓度,对复苏后心脏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据最新统计,我国仅心脏猝死每年已高达103万人,而抢救成功率却长期低于1%,全国的心肺复苏急救普及培训率也仅为1%。基于此,本文从我国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启动的时代背景、中国复苏除颤科研受到全球高度关注、中国CPR与国际共创共进3个方面展开论述,分析了CPR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开展的重要意义,我国CPR的现状,指出了2024年全面启动CPR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无锡市院外急救心肺复苏效果急救人员影响因素的分析,探讨提高院外急救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期间无锡市急救中心接诊心搏骤停患者并进行心肺复苏的急救医生进行分析,对不同学历、职称、工作年资、急救技能、现场组织抢救能力医生的心肺复苏病例进行比较。结果本科以上(含本科)组与本科以下学历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级职称以上组与中级职称以下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年资急救医生组与低年资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急救医生组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救医生的学历、职称对心肺复苏效果无影响;高年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低年资急救医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一般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急救医生;现场组织抢救能力较强的急救医生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现场组织抢救能力一般急救医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对心肺的毒性作用及标准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均分为四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3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制作兔布比卡因心肺中毒模型)C组(5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和D组(7mg/kg布比卡因快速静脉注入).观察呼吸、循环变化,在心,搏骤停2分钟时开始标准心肺复苏观,察复苏效果,记录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并进行24小时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结果 B组(3mg/kg)仅见心率变慢,短时间内恢复;C组见呼吸抑制和心脏节律改变,3~6min不处理则继发心脏骤停;D组心跳呼吸迅速停止.心搏骤停2min经心肺复苏后,C组的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为(1.50±0.41)min,显著短于D组([14.50±5.86)min,P〈0.01],C组自主呼吸恢复(ROSB)时间为(5.43±1.68)min,显著短于D组([29.38±5.53)min,P〈0.01].24h后神经缺陷功能评分两组均为1分.结论 布比卡因心肺毒性作用呈明显剂量相关性,其所致的心搏骤停兔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呼吸骤停进行心肺复苏时应用价值。方法将192例急诊心脏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原发病、性别、年龄和就诊时间等相配的两组,Thumper组(n=91)运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进行机械心肺复苏,对照组(n=101)采用徒手标准心肺复苏。2组使用复苏药物及电除颤等抢救措施应用基本相同。结果Thumper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为25.27%,与徒手组(26.73%)无差异(P〉0.05)。Thumper组的30min内ROSC成功率为15.38%,与徒手组(24.75%)亦无显著差异义(P〉0.05);但Thumper组超过30rain的ROSC成功率为9.89%,显著高于徒手组(1.98%,P〈0.05);Thumper组复苏所需时间为(53.23±40.75)min,显著长于徒手组[(33.05±28.77)min,P〈0.0110结论Thumper心肺复苏机的效果优于人工胸外按压,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两种复苏方法对心跳骤停免复苏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对心跳骤停复苏效果的影响,探讨开腹手术中发生心跳骤停时应采取的更为有效选择的复苏方法。方法健康的32只新西兰白兔,于呼气末窒息8min制成心搏骤停模型,分别实施常规心肺复苏和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比较2组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6h后将兔处死,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对比2组的不同,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较常规心脏按压组自主循环恢复时间短,自主循环恢复率高(P〈0.05)。细胞凋亡指数检测结果:膈肌下抬挤心脏组心肌组织细胞凋亡为(12.7±3.4)%,显著低于常规心脏按压组少[(22.5±5.2)%P〈0.05]。结论开腹手术发生心跳骤停时,膈肌下抬挤心脏复苏法较常规胸外按复苏压法更为有效。其原因可能与该方法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心肺复技术、自动体外除颤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分析了心肺复苏与心脏除颤基本概念和主要理念,提出建立和发展我国心肺复苏医学较完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智能反馈装置对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和远期技能保持的影响。方法研究共纳入142名研究对象,完成2015 AHA指南的单人成人心肺复苏指南的培训。培训完成后所有参与者随机分为反馈组和对照组。分组完成后在BLS导师指导下再进行CPR练习,对照组导师主要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反馈组导师除指导参与者提高CPR质量外,还要向参与者讲解反馈装置的使用,直至熟练操作。在完成操作练习后和1个月后组织所有参与者进行无反馈CPR考核。心肺复苏培训质量是通过心肺复苏的正确率平均按压深度、频率、胸廓回弹,按压指数和有效通气来定量。结果142名研究对象均完成此实验。反馈组的CPR培训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个月后反馈组CPR质量较培训即刻后无显著下降,而对照组则有显著下降。结论智能反馈装置有助于提升心肺复苏培训质量和心肺复苏技能的保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保安人员心肺复苏(CPR)知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保安人员CPR培训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方便采样法,对上海市2家三甲医院、1个机场、16个商务楼,10个大卖场和14个社区的保安人员共600例进行调查,采用自行编制保安人员心肺复苏调查问卷,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法分析影响保安人员CPR知识的影响因素.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保护接受心肺复苏患者的重要脏器中的作用。方法131例CP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n=41),在开始心肺复苏同时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8次);B组(n=46),心搏恢复后立即开始应用乌司他丁(20万单位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静脉注射,1次/12h,共9次);C组(n=44),在心肺复苏时和以后均不用乌司他丁。观察各组的存活率,住院时间,全身炎症综合征(SIRS)发生率。存活≥24h的患者于24h抽取外周血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CK),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和肌酐(Cr)。3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检查血液内的上述因子水平。结果3组患者外周血IL-6、TNF—α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A组患者IL-6、TNF-α的水平,以及CK、AST、AIJrr、和Cr值均明显低于B,C组(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显著低于C组(均P〈0.05)。A组的SIRS发生率为33%,显著低于B和C组(47%和68%,均P〈0.05),A组的住院时间为(10.60±6.67)d,显著短于B和C组f(15.62±9.47)d和(2t.33±9.77)d,均P〈0.05),A组患者的24h后死亡率为12%,显著低于B和C组(28%和47%,均P〈0.05);B组的上述指标亦均显著低于C组(均P〈0.05)。24h内死亡率在3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乌司他丁能有效地抑制CPR时机体炎症反应并保护患者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尤其是在心肺复苏时同时应用乌司他丁时。  相似文献   

18.
132 例急诊心肺复苏患者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复兴医院急诊科5年中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病因及影响心肺复苏(CPR)成败的相关因素,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院内心肺复苏的水平。方法对2001年4月至2006年4月在本院急诊科进行抢救、记录完整的132例院内CPR患者(男91例、女41例,平均年龄64.59岁)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中复苏成功39例(成功率29.55%)。CPR的成功与年龄、既往病史、复苏开始时间和早期电除颤有明显关系。结论心血管疾病、意外伤害是急诊科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原因,年龄是复苏成功的重要因素,合并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是心跳呼吸停止的高危因素,CPR开始时间和早期除颤是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对部分公众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部分社会公众在心肺复苏(CPR)技能培训前后相关知识的普及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0个单位的407人进行3h CPR技能的培训,用问卷调查培训前后有关知识的水平。被调查者男286人、女121人,年龄(31.0±5.0)(20~52)岁,高中学历占4%,大专占40%,本科以上占56%,职业构成:公安干警占13%,小学教师占43%,非医学科研人员占45%。结果培训前被调查人群中15.6%缺乏CPR知识;40.7%主要从电视、报刊获取信息,仅7.2%直接从科普书籍或专业人士处获取信息。许多人甚至自身没有学习的必要。被调查人员在培训前后对急救知识的六个关键问题知晓率均显著提高至80%以上(均P〈0.01)。结论社会公众对CPR的知晓率不高,培训后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