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的基本保证。控制平衡需要有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调节系统、前 相似文献
2.
运动想象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恢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探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运动想象对偏瘫患者步态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病情稳定且病程〉6个月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两阶段交叉实验研究。在实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其中A组在第Ⅰ阶段、B组在第Ⅱ阶段于常规康复训练前进行步行的"运动想象";洗脱期两组均不进行"运动想象"。分别在每一阶段实验前后评测10m最快步行速度(MWS)、跨步长(SL)、两侧步长差以及FMA(下肢部分)。结果: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应用运动想象阶段与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阶段相比,10mMWS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患侧与健侧的步长差各阶段无明显差异(P〉0.05);FMA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中结合应用运动想象可以改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的步态,提高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4.
0引言在国外以促进技术为主的运动疗法早已成为脑卒中康复治疗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且有专职的治疗师负责操作。而在我国这项工作仍是脑卒中康复治疗中的薄弱环节。护理人员往往要承担脑卒中患者运动训练的工作,如何在康复护理工作中有效运用运动疗法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仍将是今后几年国内护理界需要研究的问题。1材料和方法1.1材料48例均为2000-11/2001-06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经CT或MRI确诊为首次发病并符合我国现行脑血管病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4例。康复组男1…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触碰试验的运动学和生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采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Qualisys结合表面肌电,记录上肢和手BrunnstromⅤ期、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1级的北京博爱医院4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偏瘫组)和40例健康成年人优势侧上肢(对照组)执行目标触碰任务时,肩、肘、腕关节和前臂的三维运动角度及相关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偏瘫组结果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偏瘫组肩关节内旋、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尺偏角度绝对值较对照组增大(|t|> 2.321, P <0.05),而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较对照组显著减小(|t|> 6.426, P <0.001)。偏瘫组上肢各关节角度与FMA-UE评分间无相关性(P> 0.05)。偏瘫组上斜方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胸大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指伸肌RMS小于对...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身体节段法进行平衡功能测试,探讨其在平衡功能测试中的可行性。方法共选取10名身心健康志愿者参加本实验,采用三维运动分析系统采集数据,按照身体节段法的要求,在身体表面放置定标点,要求患者采用单足支撑姿势,分别进行睁眼和闭眼状态下各30s的测试,每个状态重复测试2次,然后计算出重心平均摆动幅度(MSA)和平均摆动路径(SP)。采用相关性分析比较两次测试的信度,并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睁、闭眼状态下重心MSA和SP间的差异。结果受试者在睁眼、闭眼状态下重心MSA两次评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P〈0.01)和-0.018(P〉0.05),重心SP在2次测试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6(P〈0.01)和0.654(P〈0.05)。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受试者重心MSA在水平、前后及垂直(即X,Y,Z轴)方向上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心SP在睁眼、闭眼时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身体节段法测试重心MSA及sP的信度前者在睁眼情况下较重,在闭眼情况下稍差,后者在睁眼、闭眼状态下均较佳,灵敏度亦较高,该系统可用于国人平衡功能的实验室评测。 相似文献
7.
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特点和患者功能情况,借助治疗器械和/或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参与,通过主动和/或被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而其利用脑卒中偏瘫特点,根据神经生理学和发育学原理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康复,一般包括Bobath技术,Rood技术,PNF技术,Brunnstrom技术等,运动疗法是脑卒中偏瘫康复基本手段之一犤1-2犦。 相似文献
8.
9.
《当代护士》2020,(4)
目的探讨强制性运动疗法对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间本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强制性运动疗法予以康复干预。采用卒中患者神经技能缺损评分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5d、30d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另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FMA)量表、功能性步行分级量表(FAC)及6min步行测试、日常活动能力ADL评分法中的巴氏指数(Barthel指数)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15d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15d、30d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且干预后30d观察组患者的神经技能缺损NIHSS评分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的FMA评分、FAC评分、6min步行距离、Barthel指数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干预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制性运动疗法能有效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活动能力,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当代护士》2016,(9)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效果。方法选择本科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2组病例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入院治疗48h后,经检查病情处于稳定期时接受康复护理干预。在患者入院治疗3个月后对2组患者的肢体活动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情况进行评定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患者的肢体功能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3个月以后使用康复护理干预的干预组患者肢体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效果要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一定的康复护理能够促进患者的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提高其生活能力,减少患者病后残疾发生几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WHOQOL BREF研究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生存质量的变化以及康复治疗对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5 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各 2 5例 ,两组患者均接受药物治疗 ,康复组同时进行以运动训练为主的康复治疗。采用WHOQOL BREF量表和生存质量主观感受评分分别于病程 1,3和 6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康复组病程 3个月、6个月与对照组病程 6个月时 ,WHOQOL BREF在生理、心理和环境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同组病程 1个月时 (P <0 .0 5 ) ,这 3个领域评分在康复组病程 3个月和 6个月时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 (P <0 .0 5 )。康复组病程 6个月时主观感受评分显著高于同组病程 1个月时 (P <0 .0 5 ) ,与对照组同期比较 ,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临床上应用WHOQOL BREF可反映脑卒中偏瘫患者不同时期生存质量的变化 ,同时证明康复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疗养医学》2020,(11)
目的探讨平衡仪训练联合康复锻炼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某院收治的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锻炼,观察组于此基础上加用平衡仪训练,均干预3个月。比较两组平衡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行走功能[起立-走计时测试(TUGT)]。结果干预3个月后,两组BBS评分均比干预前有所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TUGT均比干预前有所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比起单用康复锻炼,平衡仪训练联合康复锻炼可以有效提升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与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王彤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3):195-196
三维运动分析系统是一种新型评估手段,是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力学研究和评估体系之一,由运动捕捉系统、应力测试系统和表面肌电系统三个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各种测试手段对人体不同状态中的各种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价下肢机器人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改善作用。方法前瞻性选取襄阳市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康复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机器人组、对照组各40例。均给予康复治疗,期间对照组给予常规步态纠正训练,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应用下肢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治疗前和治疗两个疗程(4周为一个疗程)后应用tma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测试所有患者步行能力,包括步态时空参数、步态时相参数、下肢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等。结果三维步态分析显示,治疗前两组步态时空参数、步态时相参数、下肢关节活动度、地面反作用力峰值等无统计学差异(P 0. 05),治疗后各项参数、关节活动角度、地面反作用力均显著改善(P 0. 05);但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机器人组步速、步频、跨步长显著高,步宽明显小(P 0. 05),患侧下肢支撑期百分比明显高,健侧与患侧支撑期比值、双支撑期百分比明显低(P 0. 05),最大髋关节、膝关节屈伸角度与最大踝关节背屈跖屈角度明显大(P 0. 05),向前地面、垂直地面反作用力峰值占体重百分比明显高(P 0. 05)。结论步态纠正训练基础上应用下肢机器人进行步行训练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且三维步态分析可作为疗效的客观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功能伸展测试(FRT)在评估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风险中的作用。方法选取51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根据受试者跌倒史的问卷调查,分为跌倒组、将跌未跌组、无跌倒组,分别对3组受试者进行FRT,通过FRT结果,求出能够更好预测跌倒风险测试指标的置信区间,以能否达到其下限来预测跌倒风险。结果FRT测试指标前后移动范围与跌倒次数高度相关(r=-0.788,P<0.01),受试者前后移动范围<42.15 cm时,受试者的跌倒风险大。结论FRT能够预测受试者的跌倒风险,可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跌倒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偏瘫模式的三维运动学评价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患者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分析,定量分析偏瘫步态躯体运动的三维运动学特征,确定客观反映脑卒中后偏瘫步态运动学特征的量化指标。方法:选择首次脑卒中后可以独立步行10m以上的慢性单侧偏瘫患者30例为实验组,正常对照组选择具有正常步行能力的健康老人20例。采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进行运动学参数检测与分析。结果:实验组与正常对照组运动学参数比较显示,脑卒中患者骨盆前后倾斜度和骨盆旋转度、身体重心侧方运动和垂直运动范围与正常人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步态躯体运动的运动学特征:①身体重心大范围的侧方运动和小范围的垂直运动;②骨盆大范围的前后倾斜运动和旋转运动。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3095-3097
探讨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于其运动功能恢复的临床意义。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综合组与常规组,每组40例。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综合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情况,同时对比3个月后两组的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采用综合康复护理的综合组护理后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且护理后,综合组的BMI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综合组的肩手综合征、上肢屈肌痉挛、下肢伸肌痉挛及足下垂发生例数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其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情况的改善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同时亦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对患者重新适应生活及回归社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脑卒中是造成人类死亡、残疾及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据报道统计2010年全世界就有3300万人患有脑卒中[2],而我国每年有250万新发脑卒中病例,是全世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3]。在我国脑卒中患者的致残率约为50%—80%[4—5],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6—7],对患者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及日常生存质量均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帮助患者恢复平衡功能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主要探讨三维动态平衡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后对其平衡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偏瘫患者的步态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对22例老年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结果老年偏瘫患者的双侧下肢站立相百分比增大,健侧较患侧明显,摆动相百分比减小,步频减小;步长、跨步长及步速减小;头部前倾,躯干基本保持直立位;患侧上肢较健侧上肢的肩关节、肘关节角度变化范围缩小(P<0.05);患侧肩关节屈曲内收、肘关节屈曲角度较健侧增大(P<0.05);患侧髋膝踝关节角度变化范围较健侧缩小(P<0.05)。结论老年偏瘫患者步行功能下降,上肢痉挛,步行时出现视觉代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