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科为1例复发性肝癌伴肝内外转移的患者施行了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切除的脏器包括胃大部、肝、胰、脾、十二指肠、近段空肠和右肾上腺,移植的异体器官有肝、胆、胰、十二指肠、胃窦部和部分空肠。手术经过顺利,移植器官全部存活,肝、胰功能于术后8天恢复至正常,无腹部并发症,未发生排斥和感染,但患者意外地发生鼻后孔大出血引起窒息,心跳、呼吸骤停,诱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呼吸衰竭,于术后19天死亡。尸体解剖和组织学检查示移植器官无明显异常。我们认为,多器官联合移植从外科技术上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临床胰腺和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1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本文概述临床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的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3.
猪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建立猪同种异体带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动物模型(LSBT)。方法 动物为杂交长白猪,供器官包括少部分胰头、十二指肠、肝脏以及近端空肠2~3m,整块移植物移植到去除肝脏和全部小肠的受者猪。结果 在没有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猪移植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92h,最长时间为196h,其中有75%的动物术后生存时间超过24h。结论 猪的带部分胰头和十二指肠的肝小肠联合移植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临床肝小肠联合移植的开展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单器官疾患可损害其他器官功能,甚至波及其他脏器;部分单器官疾病从胚胎发育角度看具有多器官的关联性,其解剖结构、功能紧密联系。对于累及2个或2个以上器官的终末期疾病,单器官移植束手无策,而器官联合移植及多器官移植恰恰能解决这一缺陷。临床实践表明,肝肾联合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及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等手术方式很好地解决了临床中肝肾功能衰竭、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肝胰疾病等一系列难题,为患者提供治愈和康复的机会,也为部分肿瘤患者提供了根治性切除的手术机会。  相似文献   

5.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是指保持原来肝胰十二指肠相互间解剖关系的整个多器官移植块的移植.该技术是器官移植领域最为复杂的尖端技术,也是现代医学,尤其是外科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外科技术、免疫抑制药物、器官和细胞分离保存技术及移植免疫学基础的迅速发展,器官移植已成为器官功能衰竭的有效治疗手段.在此基础上,肝、肾联合移植也取得了快速发展.我们施行了肝、肾一期联合移植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应用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方法获得的器官簇中的供肝进行肝移植,其中各器官动脉的分配及重建方式与肝移植术后动脉并发症的关系,以期更加合理安全地分配利用供体器官,减少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分析11例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器官簇的动脉分配及重建方式对肝移植效果的影响.结果 11例供肝未发现变异肝动脉,于肝固有动脉和胃十二指肠动脉分叉处获得Carrol袢.其中1例因动脉长度不足行动脉搭桥,术后动脉血栓形成行二次移植,其余动脉重建吻合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另1例患者术后5个月死于肺感染,其余患者移植肝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肝肾胰十二指肠联合切取时,受者必须保留足够的动脉长度,器官切取组与受者手术组保持及时准确的沟通,器官分配时肝组保留胃十二指肠和肝固有动脉Carrol袢,吻合时采用严格的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技术是避免发生术后肝动脉并发症的关键.此种方式获得的供肝可以在不影响肾脏、胰腺等多器官利用的前提下完成肝脏移植手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供体器官簇获取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管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器官簇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供体髂内、外动脉吻合,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吻合。受体为胰腺囊腺癌并肝内转移患者,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移植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4天恢复正常,患者现已完全康复,未出现明确并发症。结论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合理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局部晚期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80年代初环孢素A问世以来,器官移植发展迅速,全球肝移植已超过5000例次,近年来以每年2000例次速度猛增。胰腺移植至1988年底达1830例次。肝、胰移植物1年存活率分别达80%、50%。多个器官联合移植如肝与肾、肝与胰、肝与心、肝与心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术后近期的免疫抑制策略。方法我中心于2004年至2009年共实施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22例,其中肝肾联合移植17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5例。存活时间大于3个月的患者共18例,比较此类患者与单一器官移植患者术后近期排斥反应发生率和免疫抑制策略的差别。结果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术后3个月内,移植肝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5%;移植肾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9%;其他器官没有发生排斥反应,较我中心单一器官移植排斥反应发生率低。同时,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术后近期所需浓度均较单一器官移植低。结论肝联合其他器官移植的患者,由于移植肝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排斥反应发生率低,所需免疫抑制剂初始剂量及浓度均低于单一器官移植。但肝脏对其他移植器官的免疫保护作用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胰肾联合移植中供胰的切取和修整方法.方法 采用腹部器官联合切取法.取腹部“十”字切口,原位经腹主动脉和门静脉插管,分别以0~4℃高渗枸橼酸盐嘌呤溶液(HC-A液)2000 ml+ UW液1000ml灌洗,灌洗压力约为100 cm H2O(9.8 kPa);以0~4℃生理盐水1000 ml+甲硝唑200ml灌洗肠道,联合整块切取肝、肾、胰、脾和十二指肠,然后在工作台上分离、修整胰腺和肾脏.采用此法共完成40例胰肾联合移植.结果 整块器官的热缺血时间平均为3.2 min(2~5 min),器官灌注良好,无血管损伤.胰腺冷缺血时间为10.6 h(8~15 h),肾脏冷缺血时间为8.5h(4~16 h).术后停用胰岛素的时间平均为9.5 d(4~17 d),空腹血糖为6.7μmol/L(4.4~10.7μ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4.4%(4.1%~4.7%).术后1个月肌酐87.2(56~121) μmol/L.术后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2例,血肌酐均于1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 正确的供胰切取、保存及修整方法是保证移植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Yu LX  Yu YM  Deng WF  Xu J  Ye JS  Fu SJ  Du CF  Ye GR  Wang YB  Liu XY  Li CJ  Mi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6,44(10):674-677
目的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长期存活的临床经验。方法我院从2001年10月至2005年1月共施行19例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术,其中胰肾联合移植6例,肝肾联合移植12例,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1例,术后随访10个月~3年8个月,分析总结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患者的原发疾病种类,长期存活的影响因素和器官联合移植的免疫学特点。结果19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18例获随访,16例至今存活,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死亡,其中1例术后1年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年1个月死于肺部巨细胞病毒感染。1例肝肾联合移植和2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各发生1次急性排斥反应,2例肝肾联合移植患者发生他克莫司中毒。18例患者中存活3年以上者4例,2年以上者7例,1年以上者6例,10个月以上者1例。结论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是治疗腹部两个器官衰竭的有效办法,影响患者术后长期存活的因素包括选择合适的受者,优质的供体器官,避免外科并发症,术前心肌梗死病史,免疫抑制方案和术后远期病毒感染等。腹部器官联合移植有不同于单器官移植的免疫学特点。  相似文献   

13.
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附一例报道)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肝胰十二指肠联合移植术治疗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胰头转移的疗效。方法2004年9月,对1例原发性肝癌合并胰头转移的患者行病肝、全胰腺十二指肠、远端胃及脾脏切除后,进行肝胰十二指肠原位器官簇移植。结果移植术后胰腺功能恢复正常,未应用胰岛素维持;术后1周肝功能恢复正常。患者目前已存活5个月,肝脏和胰腺功能均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未见肿瘤复发迹象,一般情况好。结论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为上腹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延长生命的机会,同时更为晚期肝病伴有胰腺功能不良患者的彻底治愈探索出新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14.
胰腺和胰肾联合移植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胰腺移植和胰肾联合移植已经成为治疗终末期患者器官衰竭的有效方法,尤其是近年来的一些重大进展明显改善了移植的效果。笔者就移植胰腺胰液引流选择、供胰静脉回流的方式、免疫抑制方案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胰、肾联合移植术式的选择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由于胰腺外分泌液的引流方式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肾联合移植的总数和效果都远远落后于其它器官移植。直到最近十年,胰、肾联合移植的手术方式才趋向定型,成为治疗 1 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最佳选择。在我国,胰、肾联合移植的经验积累十分有限,手术方式尚无统一标准,多数中心仅仅实施单一术式。因此,本文结合我们的经验,对胰腺与胰、肾联合移植手术选择的有关问题作一综述。一、胰、肾同期移植与肾移植后的胰腺移植胰、肾联合移植分为胰、肾同期移植(SPK)和肾移植后的胰腺移植(PAK),SPK的免疫学特点是胰腺和肾脏…  相似文献   

16.
1987年至1991年4年中,美国威斯康辛大学(UW)对288只肝、163只同时移植的胰肾和7组器官群(包括肝、胰、部分十二指肠),用UW冷藏液(以下简称UW液)保藏。方法是在肝或肝胰解剖后,在主动脉插套管,将UW液注入主动脉内。当器官摘除后,在活体外再注入UW液。胆囊和胆总管也注入UW液,这对保藏胆总管上皮至关重要。肝的平均保藏时间为12.7±4.4小时,胰肾同时移植,平均保藏时间各为17.2±4.4小时和19.2±4.3小时。器官群平均保藏时间为11.3小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上腹部多器官移植中器官簇的切取、修整、血管整形方法及移植效果.方法 5例供体器官簇的获取均采用腹部多器官联合切取,腹主动脉、肠系膜上静脉、胆道及十二指肠同时灌注降温.供体器官簇的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干分别与取自供体的髂内、外动脉预先行端端吻合,再通过髂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单口端侧吻合(动脉“搭桥”).受体行上腹部肝、胆、胰、脾、十二指肠、全胃、空肠上段及大小网膜切除,接受肝、胰、十二指肠器官簇移植.结果 5例患者移植术后器官簇存活及功能均良好,肝胰功能均在术后1周左右恢复正常.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第2天、第3天出现十二指肠空肠吻合口瘘,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目前,除1例患者于术后3个月肿瘤复发、肺转移,死于全身衰竭外;其余4例患者移植物功能良好,现均已存活达6个月.结论 获取质量良好的上腹部器官簇及适当的血管整形,是保证移植效果的前提;上腹部器官簇移植是治疗上腹多脏器恶性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胎肝胎胰联合移植及术后定期胎肝组织块移植治疗Ⅱ型糖尿病(NIDDM)的可行性,我们在1993年11月为一例NIDDM病人试行胎胰胎肝联合移植及术后定期胎肝组织块移植治疗,术后24天,停用胰岛素,已维持8月,血糖正常,基础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结果表明:胎肝胎胰联合移植不仅可纠正NIDDM的糖代谢紊乱,使基础胰岛素水平恢复正常,并可缓解和纠正原有的并发症。使患者获得治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1例原位肝、异位胰腺I期联合移植进行总结.方法 对1例终末期肝病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施行肝、胰I期联合移植,肝脏为原位移植,胰腺异位移植于右侧髂窝,胰液空肠引流.术后采用他克莫司、霉酚酸酯及糖皮质激素预防排斥反应,并辅以两剂达利珠单抗.结果 术后移植胰腺功能良好,第2天即停用胰岛素.术后14 d,移植肝出现轻度急性排斥反应,调整他克莫司的用量后逆转.受者已存活15个月,移植肝脏及胰腺功能均正常.结论 肝、胰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胰肾联合移植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胰腺外分泌处理和移植胰腺排斥反应难以诊断的特殊性.胰腺移植在大器官移植总数和移植效果上曾远远落后于肾、心脏和肝等器官移植。直至近10余年,随着新型强效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器官保存技术的改进和移植手术方式的日趋成熟,胰腺移植受者和移植胰腺的存活率均显著提高。胰、肾联合移植已成为治疗l型糖尿病、部分2型糖尿病合并尿毒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