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PQ)中毒临床救治方法,以提高PQ中毒救治的成功率.方法 对106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轻型PQ中毒20例,占18.8%,全部存活;中、重型PQ中毒59例,占55.6%;死亡24例,病死率为40.68%.暴发型PQ中毒27例,占25.5%;死亡24例,病死率为88.89%.结论 对中、重度中毒患者尽早积极地进行综合救治可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百草枯(PQ)是一种速效触杀型有机类除草剂,发挥作用快,接触土壤迅速失活,被高效应用于农业生产。急性PQ中毒预后差、病死率高、已成为我国最常见、中毒最严重的农药中毒之一。急性肺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及随后的多器官功能衰竭是急性PQ中毒患者主要死亡原因。在我国PQ主要通过口服引起中毒,目前PQ中毒机制尚未明确,且没有特效的解毒药,因此PQ已成为我国农药中毒防治的一个难题。对急性PQ中毒救治相关研究进展作简单综述,旨在为急性PQ中毒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新的探索方向和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2021,47(5):399-403
目的探讨全血细胞计数(Complete blood count, CBC)在有机磷(Organophosphorus, OPPs)和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就诊于我院急诊,OPPs中毒患者70例,PQ中毒患者54例,健康志愿者65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中毒患者药物干预前和健康对照组的CBC相关参数,比较分析OPPs轻度和重度中毒,PQ死亡组和存活组间相关参数差异;采用重要性投影(variable importance in projection, VIP)值评价CBC对OPPs或PQ中毒的识别能力;探讨CHE和PQ浓度与CBC的相关性。结果 OPPs重度中毒患者与轻度中毒患者比较,WBC、NE和PDW均明显升高,HGB、PLT、MPV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Q死亡组与PQ存活组相比,WBC、NE%、NE和PDW均有明显升高(P均0.05),LY、LY%、HGB、PLT、MPV均明显下降(P均0.05);OPPs患者中血CHE水平与WBC、NE呈明显的正相关,与HGB、PLT、MPV呈显著的负相关(P均0.05),CHE水平与NE的r值为0.590;PQ患者血PQ浓度与WBC、NE和PDW呈明显的正相关,与HGB、PLT、MPV呈显著的负相关(P均0.05),PQ浓度与PLT的r值为-0.415。结论 PQ和OPPs中毒患者CBC存在差异,WBC和NE均可反应病情及预后,NE升高对OPPs中毒的诊断及预后最有意义,PLT的降低对PQ中毒的诊断及预后最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应用综合方法治疗百草枯(paraquat,PQ)中毒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病例的分析,探讨免疫抑制剂在PQ中毒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对近年急诊科应用综合方法治疗PQ中毒存活病例进行追踪观察,分析PQ中毒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结果 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例PQ中毒存活的患者出现股骨头坏死.5例患者均于服毒后6~18个月(平均12月,停用激素5~16月)出现单侧或双侧髋部疼痛,其中双侧股骨头坏死2例,1例两侧同时发病,另1例两侧先后发病,间隔2个月,3例为单侧股骨头坏死.均经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环磷酰胺)等综合治疗.治疗期间甲泼尼松龙总量为3.88~9.30 g,总共用糖皮质激素时间为28~60 d(平均40 d).结论 PQ中毒后并发股骨头坏死与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在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环磷酰胺治疗PQ中毒以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同时,迫切需要探索合适的剂量和疗程,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急性百草枯(paraquat, PQ)中毒预后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早期判断PQ中毒结局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条件的226名急性PQ中毒患者,根据中毒后60 d的随访结局分为存活组(96人)和死亡组(130人),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的基线资料、中毒相关信息、首次血液常规指标检测结果、治疗方法和中毒结局,探索有效预测中毒结局的影响因素并拟合预测模型。结果 生存组患者PQ摄入量、发生呕吐比例、激素治疗比例、血液净化比例、入院时的WBC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糖(Glu)、血尿素(Urea)、血肌酐(Cr)值等均较死亡组低(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PQ摄入量、WBC计数、AST、Glu是影响急性PQ中毒预后的关键因素(P<0.05),联合四项指标拟合模型(R2=68.9%)预测急性PQ中毒死亡概率准确性达85.0%;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四项指标在辨别急性PQ中毒预后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中毒早期患者动脉血碳酸氢根离子(HCO-3)变化情况与急性百草枯(PQ)中毒死亡风险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22年1月在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且符合研究条件的109例急性PQ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中毒后60d的随访结局,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54例)和死亡组(55例);通过潜类别轨迹模型分析患者中毒后 3 d 内动脉血 HCO-3 变化趋势,采用单因素分析与二元 Logistic 回归方法评估动脉血 HCO-3 动态变化轨迹, 探索其对预测急性 PQ 患者死亡风险的价值。结果 急性PQ中毒患者动脉血HCO-3动态变化有平稳轨迹(73例,66.97%)和升高轨迹(36例,33.03%)两种类型。死亡组患者HCO-3变化轨迹类型、性别、呕吐发生率、血液净化率与生存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患者性别、PQ 摄入量、动脉血 HCO-3 变化轨迹是急性PQ中毒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中毒后3d内患者动脉血HCO-3 变化为平稳轨迹者发生死亡的风险是升高轨迹者的4.434倍(P<0.05);预测模型准确率70.64%,特异度75.93%,敏感度 65.45%。结论 中毒早期动脉血HCO-3的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急性PQ中毒的预后,患者中毒后3d内HCO-3持续低值常预示中毒结局不良。  相似文献   

7.
百草枯(paraquat,PQ)是一种毒性较高的除草剂,我国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PQ中毒日益增多.PQ中毒对人致死剂量小,毒性极强,临床病程进展快,缺乏有效的解毒剂,在临床上死亡率很高.我们2008年收治2例急性重度PQ中毒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百草枯中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百草枯(Paraquat,PQ),国内商品名为克无踪。它合成于19世纪,当时用作化学指示剂,1962年开始作为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用于农业[1],因其对环境几乎无污染,很快在全世界推广使用。1964年爱尔兰发生了第1例PQ引起的中毒[2],随后世界各地相继报道PQ中毒事件,并有大量患者死亡。PQ接触土壤可很快分解为无害的化合物且不留残毒,但在使用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常可造成意外中毒:而更多的中毒是因为误服、自杀、谋杀等引起。由于PQ中毒的病死率较高,国外文献报道为64%[3],人们从治疗PQ中毒的困难中进一步认识到它的危险性,PQ中毒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在百草枯(PQ)中毒患者预后中的预测价值, 为早期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于2022年2月, 以2012年1月至2021年12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PQ中毒且完成血清LDH检测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 并随机选择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对照组。根据预后将PQ中毒患者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首次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的差异, 建立多因素logisitic回归模型, 绘制ROC曲线, 分析PQ中毒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白细胞计数(WBC)、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LDH、葡萄糖(GLU)、肌酐(Cr)明显升高, 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明显降低(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 PQ中毒存活组与死亡组WBC、LDH升高(以>247 U/L为升高)、TBil、ALT、AST、C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 血清LDH升高是预测PQ中毒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OR=9.95, 95%...  相似文献   

10.
百草枯肺与多胺转运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草枯(paraquat,PQ)是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高效除草剂.近几十年来,因自杀、误服、职业接触等原因所致的急、慢性PQ中毒事件屡见不鲜,由于PQ毒性较强且缺乏特效解毒剂,PQ中毒的治疗效果极差.死亡率高达75%~80%.如何提高PQ中毒的疗效,降低死亡率至今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