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正> 王维德,字洪绪,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外科名医,精通外科,而内科、妇科、儿科亦无不通晓。临证善辨阴阳虚实,对阴疽的病机和辨证施治,尤有研究。他禀承家法,积40年之临床经验,创立了几个治疗阴疽的名方,如阳和汤、阳和丸、阳和解凝膏、犀黄丸、小金丹等,皆为后世疡科家所宗。其中阳和汤尤为著称,业精于内科、妇科者亦悉乐用。现就阳和汤略述窥管之见。  相似文献   

2.
阳和汤出自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白芥子、鹿角胶、肉桂、姜炭、麻黄、生甘草组成。主治阴疽,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笔者运用阳和汤加减化裁,治疗其他阳虚寒凝之疾病,辨证施治,随症加减,异病同治,亦能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举例介绍如下。1...  相似文献   

3.
阳和汤是中医外科治疗痰核阴疽之要方,主治阳虚寒凝证。在中医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临床运用阳和汤加减治疗肛周脓肿、肛瘘,其关键是抓住阳虚寒凝,痰浊瘀滞的基本病机,运用得法,则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阳和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由熟地黄、鹿角胶、肉桂、炮姜、麻黄、白芥子、甘草7味药物所组成。是治疗外科阴疮的著名方剂,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骨疽、脱疽、流注、痰核、鹤膝风等一切阴疽。笔者临床应用阳和汤加减治疗各种病证,效果显著,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清代名医王维德以外科见长,所《外科证治全生集》影响最大。他明确提出了外科病症可分阴阳两类辨证施治,且尤重阴疽的辨证,从而丰富了中医外科学的内容,为外科三大派别之一“全生派”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6.
小金丹是清代王维德首创用于治疗阴疽的名方。通过梳理大量阴疽类文献结合近现代临床运用的报道,针对阴疽气血不足、寒痰瘀滞的病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小金丹治疗阴疽的机理主要体现在温散寒凝、化痰、散瘀、解毒四个方面,其中尤应重视疽毒的治疗机理,主要体现在祛毒依附、因势泄毒、以毒攻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阳和汤治疗风湿性疾病验案3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荣朝 《光明中医》2010,25(11):2110-2110
<正>阳和汤出自清代王维德《外科全生集》,由熟地黄、肉桂、麻黄、鹿角胶、白芥子、姜炭、生甘草组成,原方为阳虚寒凝之阴疽证而设,具有温阳补血、散寒通滞之功效,治疗风湿性疾病,每收良效。介绍如下。1雷诺病案  相似文献   

8.
王萍 《江西中医药》2004,35(7):55-55
阳和汤出自清代著名外科学家王洪绪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阴疽内消名方,世有阴疽活命丹之称。方由熟地、鹿角胶、白芥子、麻黄、炮姜、肉桂、甘草等组成,有和阳通滞、温养补血之功,岳美中先生赞其“如日光一照,凝寒释解,阳和之剂,名副其实”。本方原为消散阴疽、流痰、附骨疽等阴寒之证而设,现代临床应用范围大为扩展。笔者以其加减治疗某些疑难顽症,多有奇效,兹举数例,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9.
阳和汤治疗乳岩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峰 《四川中医》2008,26(12):30-32
清&#183;王维德所创之阳和汤具有温阳散寒通滞,化阴凝而布阳和之效,被广泛用来治疗“气血寒而毒凝”之阴疽。在《外科证治全生集》中,阳和汤可用来治疗乳岩。而古今医家对此皆有不同看法。乳岩相当于现代医学的乳腺癌,目前临床鲜见阳和汤治疗乳腺癌的报导。本文结合现代医学对乳腺癌治疗,将阳和汤分别应用于乳腺癌术前术后,并就其治疗乳岩之机理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外科名家赵尚华教授创制的阳和通脉汤是治疗脉络寒凝型"脱疽"的名方,目前应用仍局限于"脱疽"的治疗。本文阐述了在临床辨证基础上,将此方扩展运用于"脉痹"、"股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理论最核心的内容是阴阳学说,阴为体,阳为用。阳气生,阴亦随之长;阳气衰退,阴亦随之枯萎。阳气不仅对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也参与众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应重视阳气。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心悸""水肿"等范畴,基本病机为"阳微阴弦"。故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应以扶阳为本。中医心脏康复尤为重视扶阳,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导引、针刺、灸法、推拿等扶阳措施综合治疗心血管疾病,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促进心脏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探讨“柔肝缓急”法用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辨治思维以及具体的临床运用。本病属于中医学上的“淋证”范畴,近年来有医家从肝论治膀胱过度活动症,采用了“镇肝息风”“疏肝健脾”“调肝理血”等治法。本文则认为此病病程长久,易反复发作可能与肝阴、肝血亏虚、湿热瘀滞有关。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治疗上以柔肝缓急为要,以芍药甘草汤为基础方,酸甘化阴,柔肝缓急以息风、止痛、宁神、育阴利水,临床上加减辨证辅予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之法。“柔肝缓急”法临床多用于治疗阴虚血亏的痉挛性疾病及各种疼痛等,异病同治,运用此法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亦有奇效。现从病因病机入手,剖析其内涵以及临床具体应用,为临床上治疗本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14.
凌洁  刘丽芳  唐众  范洪桥 《陕西中医》2022,(10):1432-1435
粉刺性乳痈在临床上属于疑难病,比较于其他乳腺疾病缺乏标准化治疗方案及全程管理的理念。现从“治未病”理论着手,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等三个阶段分别论述粉刺性乳痈的预防,从“塞流”“澄源”“正本”等三步阐述粉刺性乳痈的治疗,从防治结合的角度深入探讨,希冀中医中药可为粉刺性乳痈的全程化管理提供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失眠病机在于阴阳失交,多从心血不足、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热扰心、肝火扰心、胃气不和等论治。虚寒型失眠多因机体阳气消耗过多。王长松教授擅从虚寒辨治,以舌、脉及精神状态、冷热感为辨证要点。用复法治疗,力求主次有序,逐个击破。临证重用桂枝、附子温阳,佐以潜降,加龙骨、牡蛎等重镇安神之品。重视煎煮方法,附子多与干姜或炮姜同煎、久煎,并嘱中饭后30min、睡前1h服用,意在速达药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王秀霞教授治疗肾虚血瘀型癥瘕的经验。肾阳虚衰而阳化气不足是阴凝成形的根结所在,表现为血瘀于胞宫积聚成癥瘕。针对该病需要灵活运用“温煦肾阳,搜剔胞络瘀滞”治疗法则,根据女性月经周期的阴阳消长因时制宜、制定治法。一般以月经期微温微攻、经后期中温中攻、经间期强温强攻、经前期中温中攻为遣方用药之策。对于患者预后应继续调整脏腑功能和人体阴阳气血平衡,并辅以人文关怀,舒缓患者情绪。  相似文献   

17.
心体阴而用阳概括了心以阴血为体,以阳气为用的生理特点.心之本体多血柔软,以阴血为物质基础;心为阳脏,主血脉、主藏神、以阳气为用.在此理论指导下解释心系疾病的发病机制,总结其治疗思路,并分析其代表经方.心体阴而用阳的理论探讨对理解中医理论内涵、完备心藏象理论体系、指导中医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伤寒论》中的脉学也是独具特色,仲景在开篇的辨脉法中就提到“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凡脉沉、涩、迟、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这就充分证明了脉法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性。万事万物都分阴阳,脉也如此。其中,仲景把弦脉定义为阴脉。但通读全文,仔细分析弦脉的脉形、脉位和主病,我认为更应该把弦脉定义为阴中之阳脉。  相似文献   

19.
刘镓毓  丛纲 《河南中医》2020,40(1):25-28
王维德确立了外科疾病以阴阳为纲的辨证论治法则。其对痈疽的阴阳辨证,不仅局限于皮肤颜色不同,还从病位深浅、皮肤温度、肿胀形式、肿胀范围、肿块硬度、疼痛感觉、脓液稀稠等方面进行完善。在治疗上,王维德强调:"首贵止痛,痛息则毒散""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代表方剂为醒消丸。但不单是以消法贯穿始终,还根据皮损的颜色、肿胀的程度、脓液的稀稠以及病情的演变辨证使用消法和托法。王维德认为,痈与疽的发病机理截然不同,应分而治之。红痈乃阳热实证,白疽乃阴虚寒证,其病机为气血寒而毒凝,应以温补之法治疗,首倡阳和解凝散寒的治疗原则,代表方剂为阳和汤。王维德对于疔毒的治疗,不但主张施以针刺,还选用拔疔散以托毒外出,以免脓毒旁窜深溃。王维德多以清热解毒之法治疗水痘;对天花的治疗则根据病情不同,处以不同方药,病情初期,发热症状明显,可用清热解毒之品,后期热证消散,而出现寒证表现,当停止使用寒凉药物,而改用温补之法。  相似文献   

20.
王珂辨证治疗高血压病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两方面阐述了王珂主任治疗高血压病的经验。分为肝郁化火、阴虚阳亢、阴阳两虚三型,其中临床以肝郁化火,阴虚阳亢两型最为多见。王珂老师指出,高血压病的辨治,还应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去研究,充实和提高,临床上还应配合西药降压药,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降压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