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优选茜草饮片趁鲜切制工艺并与传统切制饮片进行比较,为茜草产地加工炮制一体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以大叶茜草素、茜草素的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含水量、切片厚度、干燥温度对茜草趁鲜切制饮片的影响,并与传统切制饮片进行大叶茜草素和茜草素的含量对比。结果:优选出茜草饮片趁鲜切制工艺为干燥至含水量为25%、切5 mm段、70℃烘干;趁鲜切制饮片大叶茜草素的含量是传统切制饮片的1.4倍左右,茜草素含量是传统切制饮片的1.2倍左右。结论:优选出来的趁鲜切制工艺简单、可行,趁鲜切制饮片质量高于传统炮制饮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凤丹皮趁鲜切制与晒干后软化切制两种加工方法制得的饮片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探讨牡丹皮的最佳加工方法。方法:收集亳州栽培的凤丹皮根系,将根系中粗细相等的根一部分趁鲜切制,一部分晒干后软化切制。采用HPLC同时测定两种饮片中芍药苷和丹皮酚的含量。结果:趁鲜切制饮片中芍药苷的含量高于晒干后软化切制的饮片,而晒干后软化切制的饮片中丹皮酚的含量高于趁鲜切制的饮片。结论:丹皮采用趁鲜切制的加工方法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趁鲜切制法对牡丹皮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加工方法样品中芍药苷的含量。结果可采取采收4年生凤丹皮药材净制、趁鲜切片、晒干的方法加工牡丹皮饮片。结论该研究为牡丹皮饮片的产地趁鲜切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龙全江  王晓阁  周宙  赵波 《中药材》2012,(6):883-886
目的:考察趁鲜切制法对牡丹皮饮片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加工方法样品中丹皮酚的含量。结果:采收4年生凤丹皮药材净制、趁鲜切片、晒干的方法加工牡丹皮饮片。结论:该研究为牡丹皮饮片的产地趁鲜切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优选大黄产地最佳趁鲜切制工艺,并比较产地趁鲜加工与传统加工对大黄饮片的影响,探讨大黄产地趁鲜加工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黄5个游离蒽醌和对应的结合蒽醌的化学成分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并结合饮片性状、干燥时间、闷润时间和次数等综合对比分析产地趁鲜加工与传统加工对大黄饮片的影响。结果不同的产地趁鲜加工方法对大黄饮片的影响不同,当大黄在含水量为35%时切制,大黄所含化学成分综合评分最高;饮片性状、干燥时间、闷润时间和次数都优于传统加工,大黄易在含水量为35%时,趁鲜切制。结论大黄趁鲜加工较传统加工工艺简便,高效,大黄产地趁鲜加工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付艳  周涛  许清清  杨昌贵  张进强  肖承鸿 《中草药》2024,55(5):1493-1501
目的 比较趁鲜切制和传统加工天麻饮片性状、内在质量、能耗等关键指标,筛选天麻饮片趁鲜切制方法,为天麻趁鲜切制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 以醇溶性浸出物、多糖、蛋白质、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巴利森苷类成分总量(巴利森苷A、B、C、E)为内在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综合评分,分析13种加工方式对天麻饮片质量的影响,结合饮片性状、干燥时间和能耗,饮片颜色与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对天麻趁鲜切制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不同加工方式天麻饮片内在成分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天麻素和对羟基苯甲醇总量、多糖含量差异最为明显;通过内在成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趁鲜切制S6及传统加工S13饮片综合评分高于其他趁鲜切制组,且S6与S13聚为一类,表明趁鲜切制S6与传统加工S13内在质量最为相近;趁鲜切制S6与传统加工S13外观性状相似,耗时、能耗显著低于传统加工S13;天麻饮片切面颜色色度值与内在成分含量呈显著相关性。结论 新鲜天麻切片5 mm厚、蒸20 min、60℃烘干与传统加工性状、品质最为相近,且较传统加工省时、节约能耗,为最佳趁鲜切制方法,该方法在天麻饮片生产上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肉苁蓉俗称沙漠人参,是中国西北荒漠地区特有的名贵补益类中药材;含有苯乙醇苷,多糖,半乳糖醇等活性成分,具有补肾壮阳、润肠通便功效。肉苁蓉加工炮制历史悠久,通过高温杀酶处理(蒸制或水焯),肉苁蓉鲜切片的苯乙醇苷类成分(主要是松果菊苷和毛蕊花糖苷)含量明显升高;酒蒸炮制可有效减弱肉苁蓉的润肠通便作用。本研究对肉苁蓉属药材产地加工和炮制进展进行综述,主要包括历史沿革、加工炮制对肉苁蓉属药材化学成分和药效的影响,以及相关机理的研究,指出目前肉苁蓉加工炮制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肉苁蓉加工炮制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切制时间、干燥方法对枳壳趁鲜切制饮片的药典指标成分的影响,比较优选趁鲜切制工艺饮片与传统饮片成分和药效的差异。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20∶80,p H3.0),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20μL,对不同工艺枳壳趁鲜切制饮片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优选趁鲜切制的时间及干燥方法,观察优选趁鲜切制工艺饮片与传统饮片对小鼠肠推进率、胃排空率、胃泌素等的影响。结果同一产地枳壳趁鲜切制晒干品指标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高于相应天数的60℃烘干品,晾晒3 d切制晒干的饮片含量最高,优选的趁鲜切制工艺饮片在肠推进率、胃排空率、胃泌素指标上与传统饮片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流变性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选的枳壳趁鲜切制工艺为鲜枳壳横向对半切,晾晒3 d,再切薄片,晒干。所得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在胃肠动力学药效指标上作用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9.
川芎饮片产地加工可行性探索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对川芎药用部位不同干燥状态切制饮片的方法进行考察,并与传统方法炮制的饮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饮片产地加工的可行性。方法:以药典水分测定第二法,对不同干燥状态的川芎药材进行水分测定,制备产地加工饮片。以HPLC法对产地加工饮片及传统炮制饮片进行藁本内酯和阿魏酸的含量测定。结果:川芎药材趁鲜切制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的含量最高;当含水量降至22%~38%时,不仅适宜切制饮片,而且有效成分含量与传统饮片相近。结论:对药材进行适当的干燥再进行饮片切制的产地加工方法,不仅简化饮片生产流程,而且能更有效的减少有效成分的流失,保证饮片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Miao XL  Wu PA  Li YF  Liu FL  Wei SC 《中药材》2011,34(8):1196-1199
目的:优选掌叶大黄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将大黄趁鲜切片加工,以晒干法、阴干法、微波法、不同温度烘干等不同方式干燥,其加工品的折干率、蒽醌衍生物含量及横切面质地和色泽变化与传统加工方法比较。结果:趁鲜切制对掌叶大黄药材折干率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蒽醌类成分含量,药材横切面色泽褐变明显;不同干燥方式以熏干法的蒽醌类成分含量、横切面色泽质量最好,阴干和微波法其次,80℃烘干最差。结论:掌叶大黄产地加工不宜趁鲜切片加工,干燥方式以传统的熏干法最好。  相似文献   

11.
白芍饮片趁鲜切制产业化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白芍饮片趁鲜切制产业化生产工艺客观技术参数.方法:以芍药苷、芍药总苷为质量评价指标,结合白芍饮片外观性状,系统考察白芍饮片最佳切片程度和厚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与干燥方式等,并通过中试生产,建立白芍饮片的产业化生产工艺客观技术参数.结果:初步建立鲜白芍和白芍煮后趁鲜切制产业化生产工艺,即取鲜白芍或煮制后白芍,分档,投入滚筒脱皮机内刮去外皮后,置低温烘干机60℃烘9h至近干时(白芍药材在其含水量为28%~ 32%时),取出,以适量水喷淋后,闷润2~3h,切1.5~2 mm薄片,再60℃低温烘干,放凉,密封包装.结论:白芍饮片趁鲜切制产业化生产工艺稳定,有效避免了硫黄熏制和浸润软化,产品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通过测定栀子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考察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栀子药材质量的影响,确定栀子产地加工炮制最佳煮制时间。测定不同产地加工炮制品存放前、存放半年后、存放一年后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在存放过程中:直接烘干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68%,0.45%,6.45%;不同蒸制时间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34%~0.5%,0.28%~0.06%,6.09%~1.59%;不同水煮(加明矾)时间栀子中栀子苷、西红花苷Ⅰ、总环烯醚萜苷的含量变化范围依次为1.42%~0.41%,0.35%~0.07%,6.40%~1.65%。栀子采摘后直接烘干不能达到杀酶保苷的作用,栀子产地加工炮制蒸制的时间13 min、水煮(加明矾)8 min后,指标性成分降解的酶类基本被破坏,达到杀酶保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于迪  杨辛欣  王莹  宋来辉  许天阳  于澎 《中草药》2022,53(9):2678-2686
目的 对防风趁鲜切制工艺中最佳切制含水率及后续饮片干燥方式等关键指标进行考察,为提高防风鲜切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评价饮片翘片率、碎片率、药材质地、是否连刀等指标的优劣制定评分标准,选出最优切制区间。用HPLC法同时测定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4种色原酮含量,用UV法测量饮片总多糖含量,以4种色原酮、总多糖、醇浸出物、饮片出膏率含量为指标考察13种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运用熵权-TOPSIS法和聚类分析法评价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质量。结果 最佳切制含水率区间为(40±3)%~(50±3)%。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饮片的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方差及熵权-TOPSIS分析结果显示,70℃真空干燥、80℃鼓风干燥、40℃鼓风干燥饮片质量较好。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冻干、晒干、阴干、真空干燥60℃、40~80℃鼓风干燥等方法聚为一类,表明其干燥方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对聚类贡献较大。结论 建立的防风最佳趁鲜切制含水率区间评分标准科学合理,结果准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趁鲜切制后不同干燥方式及温度对饮片综合质量影响较大,采用熵...  相似文献   

14.
张爱松  林敏  段功豪  吴和鸣  吴宇星  龚玲  余坤 《中草药》2023,54(12):3834-3841
目的 基于多质量参数对9种不同趁鲜切制方法所得菝葜Smilacis Chinae Rhizoma饮片进行考察,根据饮片综合质量筛选合适的趁鲜切制工艺。方法 以色差值、醇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总黄酮、绿原酸、花旗松素、落新妇苷、黄杞苷、白藜芦醇为质量参数,结合干燥时间,用熵权法结合灰色关联度法对菝葜趁鲜切制的饮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 晒干处理的干燥时间最长,长达600 h,且外观色泽较差;不同趁鲜切制饮片的醇溶性浸出物、水分、灰分均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通过综合质量评价结果显示,当新鲜菝葜60℃烘至含水率为30%时切片,再以60℃烘干的饮片质量最佳。结论 将新鲜菝葜烘至含水率为30%进行切制,再以60℃烘干为菝葜的最佳趁鲜切制工艺。研究结果为菝葜趁鲜切制提供基础及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肉苁蓉采挖后放置过程中苯乙醇苷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优选可提高成分含量的加工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以松果菊苷、肉苁蓉苷A、毛蕊花糖苷、2'-乙酰毛蕊花糖苷4个成分为考察指标,对鲜肉苁蓉采挖后的放置时间、加热处理方法及干燥方法进行考察和优选;结果:肉苁蓉采挖后,指标成分在放置过程中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4个成分总量在存放至第4天时达到最大,但从第6天开始出现明显下降,故加热处理前的最佳存放时间为4 d。水蒸气蒸10 min为最佳加热处理方法,冷冻干燥为最佳干燥方法;结论:本实验优选的加工方法可明显提高肉苁蓉中苯乙醇苷类成分含量,有利于提高肉苁蓉饮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单因素试验、响应曲面法优选绿丝郁金产地趁鲜加工工艺。方法 以切片前烘制温度、切片前烘制时间、切片方式、切片厚度、切片干燥温度为考察因素,以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用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绿丝郁金的产地趁鲜加工工艺。结果 筛选得到的绿丝郁金产地趁鲜加工最佳工艺为:将净制绿丝郁金鲜品蒸制15min,取出晾冷,切片前烘制温度45℃,切片前烘制时间5h,切片方式横切,切片厚度5mm,切片干燥温度65℃。结论 优选的趁鲜加工工艺与传统饮片加工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浸出物、挥发油、吉马酮含量分别提高了7.64%、50%、60%,且生产效能和环境兼容性等更强,可用于绿丝郁金产地趁鲜加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防风传统加工中润药工艺及产地趁鲜加工干燥工艺,为提高防风饮片质量提供依据。方法:考察不同产地防风的传统加工及产地趁鲜加工工艺,采用HPLC法测定各防风饮片中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和亥茅酚苷的含量,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结合层次分析法综合加权评分比较防风的不同炮制工艺。结果:防风中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亥茅酚苷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13%~99.16%,RSD为0.97%~1.33%。传统加工中不同润药方式和鲜药材趁鲜加工后经不同干燥方式所得防风饮片各项指标具有一定差异,防风鲜药材趁鲜加工后冷冻干燥或防风药材经10℃冷水闷润1 h后加工,再经60℃鼓风干燥的炮制工艺较好,其中升麻素苷、升麻素、5-O-甲基维斯阿米醇苷成分能最大程度被保留。结论:该工艺条件可为防风的传统生产及产地趁鲜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选枳壳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工艺,为枳壳饮片产地规范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质量分数及血浆胃动素质量浓度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切制厚度、干燥温度、干燥时间对枳壳趁鲜切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柚皮苷、橙皮苷以及新橙皮苷含量,流动相乙腈-水(20∶80,磷酸调p H为3),检测波长283nm。采用L-Arg(左旋精氨酸)法复制胃肠动力障碍大鼠模型,给药3d后利用放免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结果:枳壳一体化饮片的最佳炮制工艺为切制厚度3cm,干燥温度50℃,干燥时间4h,其中干燥温度对其炮制工艺有显著性影响。柚皮苷、橙皮苷以及新橙皮苷质量分数及血清胃泌素质量浓度分别为8.080%,1.790%,6.929%,343.10ng·L~(-1)。结论: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行、重复性好,可为实现枳壳饮片的产地与炮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材》2016,(4)
目的:比较槟榔传统切制与产地趁鲜切制槟榔碱的含量,为槟榔的加工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传统槟榔切片和新鲜槟榔种子直接切片槟榔碱含量。结果:新鲜槟榔种子直接切片槟榔碱的含量明显高于传统槟榔切制饮片,是其1.88倍。由于槟榔坚硬致密,不易润透,传统多采用清水浸泡与淋润相结合的方法软化,浸泡时间较长;又由于槟榔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故传统方法软化槟榔,易造成其有效成分的流失,甚至腐烂,影响饮片质量;而且费水费工、浪费资源、效率低下、提高成本。结论:建议槟榔在产地加工时趁鲜切制成片。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川白芷Angelica dahurica产地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方法的研究,优化和建立适宜的川白芷切制方法。方法针对川白芷产地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过程中所涉及的不同含水量鲜切方法、干燥方法、软化方式等关键操作单元,采用8种不同切制方法对川白芷进行切制。用Adobe Photoshop 2020软件测定川白芷饮片切面颜色,用HPLC法同时测定川白芷饮片中5种香豆素类成分(花椒毒素、佛手柑内酯、欧前胡素、珊瑚菜素、异欧前胡素)的含量,以川白芷饮片切面颜色与5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及其总量为考察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饮片切面颜色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对川白芷饮片的质量和切制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产地趁鲜切制与传统切制川白芷饮片切面颜色明显不同,以传统切制方法所得川白芷饮片更白[川白芷5~8,其颜色明度(L)值范围为61~67,普遍高于川白芷1~4,其L值范围为34~40];不同切制方法所得川白芷饮片5种香豆素类成分含量及其总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川白芷产地趁鲜切制过程中较适宜的切制方法为川白芷含水量50%时切制,传统切制过程中以川白芷烘干(50℃),蒸透软化15 min后切制为较适宜的切制方法;川白芷饮片切面颜色与药效成分含量之间略呈正相关。结论切制方法对川白芷饮片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产地趁鲜切制以川白芷含水量50%时切制为宜;传统切制以川白芷烘干(50℃),蒸透软化15 min后切制最佳。饮片切面颜色结合药效成分的定量测定可作为评价川白芷切制方法优选的一种快速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