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8.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卵巢早衰逐渐成为了现代女性妇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疑难病,并且成为目前危害女性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卵巢早衰(Premature ovarian failure,POF)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多以肾虚、肝郁、脾虚为主.中医基础理论认为脾主统血,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本文从脾的角度出发,通过探... 相似文献
9.
卵巢早衰的发生涉及了中医的多个经络脏腑系统,造成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的功能紊乱,最终导致卵巢早衰,但以肝肾的气血阴阳失调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卵巢早衰从瘀论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卵巢早衰(POF)系一种多病因所致的卵巢功能衰竭综合征。发育正常的女性,在40岁以前出现持续闭经和性器官萎缩,并伴有促卵泡生成素(FSH)和促黄体生成素(LH)升高,雌激素(E2)降低,临床症状表现有烘热、盗汗、情绪不稳定、阴道干涩等,可致不孕。一般人群中发病率为1~3%. 相似文献
11.
笔者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恢复期或并发迟发性脑病期几个阶段,不同时期,病机在演变。超急性期给予脱离有毒环境,吸氧,大剂量回阳救逆固脱方剂;急性期给予吸氧,回阳救逆补充阳气的同时注意补充脱失的阴液;恢复期或并发迟发性脑病期根据临床辨证论治可分为五型:痰湿阻滞型,痰浊蒙蔽型,痰热内盛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一氧化碳作为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物质,符合中医毒的概念,一氧化碳中毒急性期,阴竭阳亡,阴阳离决,经及时救治,阳气回复,神志清醒,但阳气未盛,阴液未充,阴阳尚不平衡,临床上若过早停止治疗,易出现虚阳浮越,阴虚动风的症状,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与机体的正气盛衰和中毒的程度密切相关,与早期的治疗有很大的关系。从阴阳论治一氧化碳中毒,可以从本质上掌握一氧化碳中毒的辨证,抓住早期治疗,减少一氧化碳对人体的毒害,减少迟发性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是甲状腺激素增多导致身体机能亢进的一类内分泌疾病,以心慌手抖、多食易饥、体质量减轻、眼球突出、烦躁易怒为主要临床表现。西医通常选用抗甲状腺药物、甲状腺切除术等方法治疗该病,虽有疗效,但存在需要长期服药、复发率高、手术创伤大、不良反应多等问题。中医将该病归为“瘿病”范畴。贾颖教授具有多年的临床、科研、教学经验,主要运用调和阴阳的方法治疗该病,临床效果显著。文章以阴阳为切入点,通过查阅文献并结合医案分析,浅析贾颖教授治疗“甲亢”过程中的点滴感悟。贾师认为,甲亢主要病机为阴虚阳亢,其中的关键原因为七情郁结,阴虚气弱是基本病变,阴损及阳是转折点。贾师在汲取前人经验及对赵尚华老先生所提出的治疗理念进行全面传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郁痰结、阴虚阳亢、气阴两虚、阴损及阳,并把现代医疗知识融入阴阳之道,在辨证施治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诊疗特色,实现了使患者机体阴阳稳态平衡的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6.
17.
张志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9,16(4):99-100
失眠又称“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等,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睡眠及失眠的详细论述。如《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这种阴阳盛衰主导睡眠和觉醒的机制,是由人体阳气入里出表的运动来决定。如果阳气主动运行受到影响,引起机体阴阳失和,就会产生失眠,诚如《灵枢·大惑论》所谓:“卫气不得入于阴,长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盛,故目不得瞑。”所以,失眠的治疗大法应是“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而其“所在”主要在五脏,因此,补虚泻实,因势利导,扶助正气, 相似文献
18.
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悲伤喜哭、胸胁胀满、喉中有异物为主症的疾病。笔者采用从阴阳论治,既能减少对阴证的漏诊,又能执简驭繁,切中病机。今不揣学浅,略谈心得,以作抛砖引玉。1郁证之病机有阴阳郁证初起多为阳证,常由情志不畅,肝气失调,气机郁滞所致,并可化火、生痰、生湿、致瘀。《丹溪心法·六郁》指出:"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说明以气郁、气血不和为主,而正气未伤,故为实证、阳证。 相似文献
19.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综合征.隶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久心痛"等范畴.中医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着良好的效果.其具有的优势:毒副作用少,适合于长期应用;可作用于多个环节,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复杂多变的病理特征,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最基本的原则.恩师从事临床工作多年,认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阳虚为主,伴有心阴(血)虚;标实为寒凝、血瘀、痰浊.治疗上以温阳通络,养阴生脉为主,进行辨证治疗,较之目前多采用活血化瘀、祛痰浊的方法效果显著.故采用温阳养阴的方法对该病进行治疗可能是治疗该疾病的突破,现将相关研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