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在拔牙后引导骨组织再生位点保存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拔牙后实行引导骨组织再生位点保存术治疗的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5例。对照组应用海奥胶原膜,研究组应用PRF膜,比较两组患者拔牙前、术后3个月的牙槽骨结构、新生骨形成情况以及术后牙龈软组织愈合率。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牙槽骨宽度、高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1周牙龈软组织愈合率是94.6%,高于对照组的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74,P=0.039);研究组患者术后3个月平均新生骨百分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平均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F在拔牙后引导骨组织再生位点保存术中的应用效果较佳,可有效抑制牙槽骨吸收,并促使牙龈软组织愈合和新生骨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拔牙后利用原有牙槽窝行位点保留,观察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入博纳人工骨粉对牙槽骨的影响。方法:选择前牙外伤或无法保留的残根,微创拔除加充分彻底搔刮牙槽窝后,填入博纳骨粉,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其上明胶海绵或游离腭部粘膜封闭创面。6个月后行种植体植入,3个月后行上部修复,观察牙龈的丰满度及牙槽骨的高度变化。结果:X线显示骨高度吸收少于0.5mm,宽度小于1.5mm.。病例均成功进行了修复,牙槽骨较丰满,牙龈乳头恢复良好。结论:微创拔牙后行拔牙窝内填塞人工骨粉,可以减少拔牙后的自体骨的吸收,提高种植的成功率,降低前牙美学风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临床直接测量、平行投照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存在骨缺损的磨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6个月后牙槽骨的变化,并分析不同方法的测量效果。方法:纳入20名患者共23颗因牙周病变拔除的磨牙,牙齿拔除后应用去骨蛋白牛骨基质(deproteinized boving bone mineral,DBBM,Bio-Oss)和可吸收膜(bioabsorbable collagen membrane, Bio-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术,术中临床直接测量,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拍摄平行投照根尖片和CBCT,通过上述3种方法测量分析术后6个月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并比较测量效果的异同。结果:比较23个拔牙位点的牙槽骨高度在拔牙位点中央、远中中央、颊侧远中3个观察点的术中临床测量与CBCT测量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观察点的高度及宽度测量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接受翻瓣再进入实施种植的10名患者中,拔牙位点中央相应观察点的牙槽骨高度显著增加,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分别增加(6.15±1.73) mm和(6.59±2.53) mm,牙槽骨宽度测量值分别为(8.45±1.18) mm和(8.52±1.27) mm,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平行投照根尖片观察术前和术后6个月拔牙位点中央的牙槽骨高度变化为增加(5.84±4.28) mm,测量数值与另两种方法接近。结论:存在骨缺损的磨牙应用Bio Oss与Bio Gide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后,临床直接测量和CBCT测量两种方法对牙槽嵴顶骨高度和宽度变化的评价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前牙区口腔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2例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拔牙后接受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美学效果、种植成功率、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总满意度[96.08%(49/51)]高于对照组[82.35%(42/51)],种植成功率[98.04%(50/51)]高于对照组[84.31%(43/51)],牙槽骨高度、宽度及骨密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应用于前牙区口腔种植患者中,可提高美学效果及种植成功率,改善牙槽骨高度、宽度,保存残余的牙槽骨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使用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联合Bio-oss骨粉在上颌前牙区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需要拔除上颌前牙的病人26例共32颗牙,根据性别分层,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CGF组,16颗)拔牙窝内植入CGF和Bio-oss骨粉混合物,CGF膜关闭拔牙窝;对照组(自然愈合组,16颗)拔牙窝搔刮后放置止血海绵,待其自然愈合。病人于术后6个月时复诊,拍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分别与术前CBCT比较,观察并测量拔牙位点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变化。结果在CGF组,唇、腭侧骨板高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照组,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术后6个月和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唇、腭侧骨板高度和牙槽嵴宽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F联合Bio-oss骨粉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可以有效地维持牙槽嵴的宽度和高度,为种植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前牙微创拔牙后即刻种植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疗效。方法:对2014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6例前牙微创拔牙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遵循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甲组、乙组,每组38例。甲组患者在拔牙后即刻种植,而乙组患者进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评价甲乙两组患者的种植体稳定度、种植体边缘骨水平、美学效果以及满意程度。结果:甲乙两组患者间的ISQ值、种植体周围探诊深度、远中侧骨吸收量、近中侧骨吸收量等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乙两组患者间的WES评分、PES评分、总满意度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前牙微创拔牙患者中,即刻种植同位点保存常规种植的疗效相近,但即刻种植的美容效果更佳,患者的满意度更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周邦稳  徐宇红   《四川医学》2023,44(3):328-330
<正>1 临床资料患者,女,24岁,因“牙齿不齐及双侧下颌后牙区缺牙半年”于2018年3月17日至我科就诊。2017年9月23日曾因“双侧下颌后牙反复疼痛不适数月”就诊于我科,诊断“36残根;46牙髓-牙周联合病变”,行牙周基础治疗后,36残根拔除;于2017年11月6日拔除46同期牙槽窝内植入海奥骨粉,表面覆盖海奥胶原膜,嘱半年后对缺牙区行修复或正畸治疗。无正畸治疗史,全身状况良好。口外检查:面部基本对称,侧貌微凸,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前牙拔牙位点即刻保存中重组合异种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的作用。方法比格犬共6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2只。所有动物拔除上颌全部第二切牙后,三组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A组应用RBX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B组仅应用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C组为对照组,术后4周每组各处死1只犬,12周每组再处死1只犬,观察大体标本、形态学测量以及CT检查评价拔牙窝愈合情况。结果三组犬4、12周时唇舌侧牙槽嵴宽度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差值最小;4周与12周时拔牙窝唇侧骨吸收程度A组阻止牙槽骨吸收效果最好,B组次之,C组最差;12周时A组唇侧牙槽嵴高度差值比较优于B组和C组(P0.05);术后4周与12周CT值与术前CT值之差A组均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RBX与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复合物联合应用,可减缓牙槽嵴吸收,促进新生骨形成,具有保存拔牙位点的作用,可作为良好的新型复合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生物力学比较切开与非切开软组织处理方式对正畸微种植体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60枚正畸微种植体(型号HAZ06),植入30名正畸患者下颌骨内,左侧下颌骨作为非切开组,右侧下颌骨作为切开组。非切开组微种植体的植入是不切开黏骨膜,植入时直接穿透黏骨膜自攻植入,即刻测量最高植入转矩。切开组是在植入点切开黏骨膜,将微种植体用自攻种植法植入到颌骨内,测量最高植入转矩,2周后切开组与非切开组加载200 g水平力。负载24周后检查微种植体的稳定性,并测量最高旋出转矩。比较两组微种植体的生物力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检验植入转矩和去除转矩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1)60枚微种植体均成功植入下颌骨内,临床检查稳定性良好。(2)24周后临床成功率为:非切开组2枚种植体2级松动,2枚1级松动,成功率86.7%;切开组2枚种植体1级松动,成功率9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最高植入转矩比较:非切开组(8.81±3.25)N cm,切开组(8.73±3.32)N 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除转矩比较:非切开组(4.67±3.3...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进行拔牙位点保存的效果,比较分析Bio?Oss和Bio?Gene骨材料单独及联合应用于拔牙位点保存的疗效。方法:选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患者26例,共计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32颗,随机分为4组,于牙周翻瓣术中拔除,实验组患牙同期分别植入Bio?Oss、Bio?Gene以及等比混合的Bio?Oss及Bio?Gene材料,对照组自然愈合。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观察,并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测量相应骨高度、宽度及密度变化值,数据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临床观察显示,拔牙后6个月,对照组的牙槽骨吸收明显,牙槽嵴窄平,而实验组骨吸收较少,牙槽嵴保存丰满。CBCT检查显示,术前与术后6个月骨高度和宽度变化比较,对照组与3个实验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骨高度、宽度和密度变化比较,实验组中混合组变化最小,Bio?Oss组其次,Bio?Gene组最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重度牙周炎非磨牙患牙,拔牙同期位点保存比自然愈合在牙槽骨量的维持上具有优势;等比混合Bio?Oss及Bio?Gene材料对牙槽骨量的维持优于单独应用一种材料。  相似文献   

11.
<正>临床一直对无法保留患牙的牙周病患者给予常规拔牙、种植修复治疗,但拔牙后牙槽嵴会发生废用性萎缩,使后期植入体缺少充足骨组织支持,影响远期效果。2004年,Sclar提出位点保存技术,在新鲜拔牙窝植入植骨材料,并应用牙周组织引导再生技术修复拔牙窝骨组织,以抑制软硬组织吸收、避免种植阶段骨量的不足[1]。本文观察拔牙位点保存对牙周病患者牙周状况影响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19年3月—2020年11月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88例牙周病患者,符合牙周炎的诊断标准,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与、配合,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种植牙修复患者拔牙后出现骨缺失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种植牙修复患者65例,分为试验组(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和对照组(常规种植牙操作),均随访至拔牙6个月后,锥形束CT评价骨密度、牙槽嵴高度与宽度变化。比较两组种植成功率、种植满意度;采用红色美学指数(PES)评价牙齿的美学效果。结果拔牙3个月及6个月后两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骨密度值均较拔牙前有所降低,且试验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拔牙6个月后,试验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种植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种植牙修复患者采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能有效减少牙槽骨骨吸收,有助于提高种植的美学效果与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87-89
目的探讨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的影响。方法纳入2014年1月~2018年11月45例口腔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选择常规牙槽窝清理、缝合压迫止血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选择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比较两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以及美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口腔种植的满意度(95.02±2.12)分优于对照组的(82.14±2.2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0,P0.05),观察组并发症有1例(感染1例),对照组并发症有6例(感染3例和松动3例)。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种植患者实施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可获得较好效果,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宽度、高度、骨密度,并提高牙槽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对比不同处理方式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4年5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0例肝胆外科手术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n=30)与观察组(n=30),对照组患者均行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则行早期肠内营养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经不同方式处理后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处理后,观察组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可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能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15.
徐革英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6):113-113
目的:观察拔牙后即刻行德形义齿临时修复的效果。方法:选择16例患者,拔除21颗前牙,制作临时隐形义齿。40分钟后试戴隐形义齿。结果:隐形义齿临时修复对拔牙创有保护作用,美观且功能良好。结论:拔牙后即刻隐形义齿临时修复,利于患者的美观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保存拔牙位点对口腔种植患者牙槽美学效果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5月郑州颐和医院口腔科收治的88例口腔种植修复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拔牙后常规处理,观察组患者接受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处理。所有患者之后均接受种植体植入。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种植成功率、牙槽骨吸收量、牙槽骨密度、牙槽骨宽度、牙槽骨高度、美学效果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种植成功率[100.00%(44/44)]高于对照组[88.64%(3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槽骨吸收量低于对照组,美学效果评分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小于治疗前,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和密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保存拔牙位点应用于口腔种植可有效减少拔牙造成的牙槽骨吸收,为后期修复提供良好的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成功率、美学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人上颌前牙区牙龈厚度情况、上颌前牙各牙位的基骨条件、上颌前牙与牙槽骨的唇腭向倾斜度以及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性,为上颌前牙区的美学种植修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 95例体检者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分别测量上颌前牙唇侧牙龈厚度、唇腭侧骨壁厚度、牙槽骨厚度、牙槽骨高度以及前牙唇腭向倾斜度,进...  相似文献   

18.
临床上,常规拔牙后牙槽骨的自然愈合存在不同程度的牙槽骨吸收[1],影响未来的种植体植入修复位置,角度及软、硬组织处理。研究表明,采取微创拔牙和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减少牙槽骨吸收,显著保留牙槽嵴宽度及高度[2-3],减少或避免种植治疗同期实施复杂的植骨手术。另有文献指出,种植体周围至少需要2 mm的角化龈及1 mm的附着龈,方能维护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获得长期稳定疗效。本研究完整展示了1例针对牙周 牙髓联合病变磨牙的病情分析,采取微创拔牙结合位点保存和游离龈移植术创造良好软、硬组织条件,获得最终较好种植修复效果的具体实施步骤,积累了针对此类问题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防止儿童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的有效方法.方法 将491例儿童扁桃体切除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术创缝合组)199例,对照组(术创未缝合组)267例.两组病例均行常规儿童扁桃体切除术,治疗组术后把腭舌弓、腭咽弓及扁桃体窝组织一并缝合,修复创面,封闭创腔;对照组经压迫止血及扁桃体窝内止血缝扎达到止血效果,术创未予缝合.对比研究术创缝合与未缝合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无1例发生术后出血;对照组发生原发性出血8例,继发性出血2例,出血的发生率2.90%.术后观察患儿哭闹情况及进食情况,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全麻下行儿童扁桃体术后将腭舌弓、腭咽弓及扁桃体窝组织一并缝合,封闭创腔,可防止术后出血,有利创口愈合,预防感染,符合外科原则.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7,(12):1688-1689
目的:探讨不同胃管处理方式对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胃肠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160例胃肠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四组,一组不留置胃管,二组留置胃管且在患者全麻气管导管拔出前5min拔出,三组留置胃管且在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6h拔出,四组留置胃管且在患者麻醉完全清醒后12h拔出。对四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首次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不同时间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L)、胰高血糖素(GLU)表达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一组的咽部不适发生人数为1例,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如肺感染、恶心、呕吐等不适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后排便时间、首次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从一组到四组不断升高,一组的排便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与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气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d的VIP、MTL、GLU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随拔管时间的延长,VIP水平不断上升,术后3d、7d随拔管时间的延长GLU水平不断上升,一组最低,术后3d、7dMTL水平随拔管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一组最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留置胃管的胃肠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因此手术操作时,应尽量缩短留置胃管的滞留时间,以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