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影响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为180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资料,术中接受二野或三野淋巴结清扫术,将发生淋巴结转移的8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淋巴结转移的9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淋巴结转移位置;并对肿瘤位置、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有脉管内癌栓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胸段食管癌转移率为49.4%,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分化、肿瘤浸润深度、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上述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分化、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是影响胸段食管鳞癌转移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率较高,食管癌术中进行完整、彻底的二野或三野清扫是非常有必要的;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肿瘤分化、肿瘤大小、肿瘤浸润深度、脉管内癌栓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Ⅱ期结肠癌患者脉管癌栓浸润的影响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0年8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的152例Ⅱ期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患者的脉管癌栓浸润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以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为73.7%,其中Ⅱa、Ⅱb、Ⅱc期患者分别为79.6%、73.3%、65.8%。统计学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浸润与结肠癌肿瘤部位、分化程度和T分期明显有关(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切缘阳性、脉管癌栓浸润、淋巴结检出个数及T分期是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切缘阳性和脉管癌栓浸润是影响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脉管癌栓浸润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阴性的患者(52.7%vs.85.6%,P0.05),并且脉管癌栓浸润阳性患者中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高于非化疗患者(60.7%vs.44.4%,P0.05)。结论:Ⅱ期结肠癌患脉管癌栓浸润与肿瘤部位、分化程度、T分期有关,是影响Ⅱ期结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脉管癌栓浸润阳性的Ⅱ期结肠癌患者建议给予辅助化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pT 1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thoracic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患者术后疗效及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pT 1食管癌术后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131例pT 1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病理和临床资料。采用SPSS 21. 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8年1月,共有34例(25. 95%)患者死亡,27例死于肿瘤本身,另外有7例死于其他原因。随访期间出现28例(21. 4%)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其中局部-区域性复发15例(11. 45%),远处转移9例(6. 87%),出现局部区域性复发合并远处转移4例(3. 05%)。全组患者的1、3、5年的总生存时间(OS)率和无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6. 9%和90. 8%、86. 3%和80. 2%、71. 0%和69. 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浸润深度和嗜酒史是pT 1食管癌根治术后患者出现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脉管瘤栓和嗜酒史是本组pT 1食管鳞癌患者术后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Kaplan-Meier法分析提示淋巴结转移、脉管瘤栓、嗜酒史、肿瘤长度 2. 0 cm为术后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脉管瘤栓、肿瘤长度 2. 0 cm、肿瘤低分化程度、嗜酒史是pT 1食管鳞癌术后影响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肿瘤长度和嗜酒史是pT 1N0食管鳞癌术后P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pT 1期胸段食管鳞癌根治术后仍有21. 4%患者出现局部复发和(或)远处转移,浸润深度、肿瘤长度、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及嗜酒史是影响其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这部分患者术后应该制定更加密集的随访策略,而适当的术后辅助治疗或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转移风险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并接受根治性手术的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肿瘤大小(最大直径)、大体类型、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脉管浸润、神经浸润及癌结节。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247例原发性T1期直肠癌患者中21(8.50%)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其中高分化T1期直肠癌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影响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直肠癌的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及癌结节与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0);进一步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9.75、P=0.006,OR=5.98、P=0.042,OR=8.33、P=0.017,OR=10.87、P=0.026)。结论肿瘤低分化、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及伴有癌结节是T1期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肿瘤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防治术后复发提供指导建议。方法:选取实施结肠癌根治手术的208例进展期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3年随访患者是否发生转移、复发及死亡分为复发组(97例)和未复发组(111例),对两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复发组与未复发组患者间肿瘤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率、血管侵犯、脉管癌栓、术后辅助性化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发生复发转移作为因变量,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血管侵犯、脉管癌栓、术后辅助性化疗作为自变量,选择进入建立模型,结果显示,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血管侵犯、发生脉管癌栓是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OR=3.297、OR=3.098、OR=4.183、OR=4.875,P0.05),术后辅助化疗是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保护因素(OR=0.242,P0.05)。结论:进展期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为低分化、发生淋巴结转移、发生血管侵犯、发生脉管癌栓,术后采取化疗措施具有减少复发、转移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2013-01—2016-12间实施的628例食管癌切除术且病理处于ⅠA~ⅣA期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年龄28~82岁;男394例,女234例。经右胸开放手术165例,胸腔镜手术463例。所有手术均采用UICC指南行系统性淋巴结清扫。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淋巴结转移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进行单因素分析,以Logistic回归行多因素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χ~2=11. 135,P=0. 001)、吸烟(χ~2=10. 325,P=0. 008)、饮酒(χ~2=7. 137,P=0. 001)、p T分期(χ~2=75. 733,P=0. 001)、G分期(χ~2=60. 261,P=0. 001)和脉管浸润(χ~2=35. 092,P=0. 001)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病理肿瘤T分期增加、肿瘤分化程度和脉管浸润是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Hosmer-Lemeshow拟合检验的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 0. 566),表明在预测和观察的概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 773(95%CI:0. 734-0. 812)。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与患者性别、病理T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是否存在脉管浸润密切相关。从而可以建立淋巴结转移预测模型,以帮助临床医生制订个体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术后长期生存和短期生存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多因素分析,探讨影响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随机选取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的食管鳞癌手术患者126例,根据随访结果,将其分为长期生存组(≥5年,48例)和短期生存组(≤1年,78例),应用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两组在肿瘤长度、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食管残端鳞癌检查结果的阴阳性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长度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有关(P<0.05),它们的危险系数分别为2.943,2.641,2.126和1.728。相关分析发现肿瘤长度与肿瘤浸润深度呈正相关(r=0.488,P<0.001),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病理分级均呈正相关(r=0.216,P=0.014;r=0.238,P=0.007)。患者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食管残端癌残留阴阳性与食管鳞癌患者预后无关(P>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为肿瘤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肿瘤浸润深度和肿瘤长度;肿瘤病理分级为强危险因素,肿瘤长度为低危险因素;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食管残端癌残留阴阳性为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其外科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接受外科根治手术且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9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病灶数量、浸润深度、肿瘤大体外观、脉管癌栓、合并溃疡等数据,探索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外科手术指征。结果91例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均接受了外科根治性手术,其中淋巴结转移1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χ^2=5.631,P=0.025)、浸润深度(χ^2=4.389,P=0.016)、病灶数量(χ^2=5.615,P=0.023)及脉管癌栓(χ^2=22.500,P=0.001)均与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的淋巴结转移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OR=3.675,P=0.012)、浸润深度(OR=3.886,P=0.015)及脉管癌栓(OR=8.711,P<0.001)是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率。结论肿瘤最大径≥2 cm、浸润至黏膜下层及存在脉管癌栓的早期远端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更高的淋巴结转移风险;满足肿瘤最大径≥2 cm和存在脉管癌栓中任何1项条件者均可能需接受外科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预后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7月-2017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接受根治性手术并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65例,主要研究指标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手术方式、脉管内癌栓、癌结节;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出院后通过门诊、电话等方式随访,随访截至2017年4月.结果 所有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63.1%(41/65),各组淋巴结转移中,以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频次最高,转移率分别为45.3%、32.5%、28.8%、22.5%、19.4%和8.2%;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0,肿瘤最大径≥2 cm淋巴结转移率为71.9%(P=0.000);早期癌(T1)和进展期癌(T2 ~T4)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12.5%、69.0%和95.2%(P=0.000);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为45.2%,低于未分化型淋巴结转移率79.4% (P =0.009);33例患者合并脉管内瘤栓,其中28例(84.8%)伴有淋巴结转移(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及脉管瘤栓是影响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随访1 ~45个月,平均18.81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总体生存率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7),但较合并淋巴结转移者存在生存优势;肿瘤分期对于3年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9),但早期肿瘤较进展期肿瘤具有生存优势.结论 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淋巴结转移主要与组织学类型及脉管内瘤栓相关;其中第1、2、3、7、11和110组淋巴结转移率高,因而建议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D2淋巴结清扫术及常规清扫第110组淋巴结或清扫纵隔及食管裂孔周围淋巴结,对于合并淋巴结转移及肿瘤分期晚者,远期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2例Ⅰb-Ⅱb期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盆腔琳巴结转移率为21.91%(110/502),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宫旁切缘、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肌层浸润深度、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脉管瘤栓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临床分期晚,病理分级差,肌层浸润1/2,脉管瘤栓阳性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早期胃癌病人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关系。结果共89例早期胃癌病人纳入研究分析,所有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14.6%(13/89)。肿瘤大体类型分为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其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0.0%、5.6%及22.0%,各型间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黏膜内癌与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4.9%(2/41)及22.9%(11/48),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6);高分化良好型早期胃癌无淋巴结转移,中分化及低分化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分别为10.3%(3/29)、18.5%(1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0);6例病人伴有脉管癌栓,其中4例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 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体类型、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脉管癌栓对淋巴结转移具有显著性影响(P <0.05),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4.7、3.2、15.1和5.7。病人性别、年龄、肿瘤部位等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早期胃癌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低,其转移与否同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分化程度以及脉管癌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潜在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指导胃癌淋巴结清扫术(D1或D2)的合理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3月—2010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36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影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潜在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性别(P=0.010)、年龄(P=0.013)、肿瘤部位(P=0.042)、有无合并溃疡(P=0.001)、浸润深度(P<0.0001)、有无脉管癌栓(P<0.0001)有关,合并有溃疡(P=0.012)、浸润至黏膜下层(P=0.008)及有脉管癌栓(P=0.001)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与肿瘤部位(P=0.007)及大小(P=0.010)有关,肿瘤直径>20mm(P=0.041)是黏膜内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性危险因素。结论:合并有溃疡、浸润至黏膜下层及有脉管癌栓的早期胃癌患者进行手术时,建议行淋巴结清扫(D2)术;肿瘤直径>20mm黏膜内癌也要考虑行淋巴结清扫(D2)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协和医院胸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收治的行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切除术的294例胸段食管鳞癌患者的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及转移情况,并分析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特点。 结果294例行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的患者中,有88例患者有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29.93%;共清扫喉返神经旁淋巴结1 899枚,转移淋巴结145枚,转移度为7.64%。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左、右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浸润深度、分化程度、脉管瘤栓均有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无显著相关性(P>0.05)。 结论胸段食管鳞癌患者易发生喉返神经旁淋巴结转移。对于肿瘤浸润程度大、分化程度差、有脉管瘤栓的胸段食管鳞癌患者,应重视左、右两侧喉返神经旁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SiewertⅡ/Ⅲ型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十堰市中医医院收治的49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AEG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分别采用成组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淋巴结转移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P=0.008)、浸润深度(P=0.019)、脉管癌栓(P=0.020)和分化程度(P=0.017)均是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无淋巴结转移的SiewertⅡ/Ⅲ型AGE患者的生存情况优于淋巴结转移者(P=0.005)。结论肿瘤直径、侵犯深度、分化程度和脉管癌栓是影响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 N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尤其是大容量淋巴结转移(LV-LNM,转移数目5枚)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12例行甲状腺全切或腺叶及峡部切除加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的c N0期PTM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CLNM转移情况将患者分为LV-LNM组和非LV-LNM组,分析c N0期PTMC患者CLNM及LV-LNM的危险因素。结果:512例患者中女415例(81.1%),男97例(18.9%),CLNM阳性者178例(34.8%),LV-LNM者21例(4.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癌灶直径、多灶性肿瘤、腺外侵犯及BRAF~(V600E)基因突变与CLNM有关(均P0.05);性别、年龄、多灶性肿瘤及腺外侵犯与LV-LNM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OR=1.451,95%CI=1.030~2.044,P=0.033)、年龄40岁(OR=1.720,95%CI=1.289~2.295,P=0.000)、癌灶直径0.5 cm(OR=1.677,95%CI=1.218~2.309,P=0.002)和多灶性肿瘤(OR=1.872,95%CI=1.384~2.532,P=0.000)是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OR=2.852,95%CI=1.773~4.588,P=0.000)、年龄40岁(OR=1.913,95%CI=1.434~2.552,P=0.000)及多灶性肿瘤(OR=1.579,95%CI=1.161~2.148,P=0.004)是LV-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性别、年龄、癌灶直径和多灶性肿瘤是PTMC患者发生CLNM的高危因素,而男性、年龄40岁的多灶性c N0期PTMC患者更容易发生LV-LNM,应积极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136例胰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胰腺癌手术后肝转移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是否合并脂肪肝、发病至确诊时间、是否有脉管癌栓、浸润深度、组织学分级及术后是否化疗是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2.824,95%CI=1.293~3.784,P=0.002)、是否合并脂肪肝(OR=2.709,95%CI=1.126~3.263,P=0.003)、发病至确诊时间(OR=1.673,95%CI=1.097~2.354,P=0.005)、是否有脉管癌栓(OR=3.263,95%CI 1.514~5.652,P=0.001)及组织学分级(OR=4.239,95%CI=2.943~6.907,P=0.000)是胰腺癌手术后肝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发病至确诊时间长、有脉管癌栓及中低分化癌是胰腺癌术后肝转移的危险因素,而术前合并脂肪肝是胰腺癌患者术后肝转移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72例行甲状腺切除术及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N_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临床资料,将其中250例PTMC患者(肿瘤直径≤1.0 cm)作为研究组,122例普通PTC患者(肿瘤直径1.0-2.0 cm)作为对照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分析PTMC的临床特点及中央区淋巴结隐性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中央区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2.8%(82/250)和42.6%(52/1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研究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有关(均P0.05),而与结节的超声特征及其他因素无关(均P0.05);对照组中央淋巴结转移与各研究因素均无明显关系(均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大小(OR=2.916,95%CI=1.19-4.37)、多灶性肿瘤(OR=1.230,95%CI=0.68-2.75)、包膜侵润(OR=1.923,95%CI=1.06-3.70)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cN_0期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与普通PTC相似,肿瘤大小、多灶性肿瘤、包膜侵润是cN_0期PTM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进展期低分化(G3级)胃癌预后的相关因素及淋巴结清扫数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并手术的484例进展期G3级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部位、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阳性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G3级胃癌患者清扫淋巴结数是否达到15枚对淋巴结转移数、淋巴结转移率、脉管癌栓、临床分期及5年生存率均有显著影响(均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其独立的预后因素(均P<0.05).进展期G3级胃癌淋巴结清扫大于或等于20枚/例组患者的预后优于少于20枚/例组(P<0.01).结论 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和脉管癌栓是评估进展期G3级胃癌预后的重要因素,淋巴结清扫数目应至少达到20枚以保证胃癌淋巴结清扫术的质量,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Podoplanin蛋白在食管鳞状细胞癌(鳞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寻其与食管鳞癌患者脉管内出现瘤栓、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及预后之间的关系,为减少食管鳞癌患者肿瘤复发,延长无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胸外科经胃镜确诊为食管鳞癌并接受手术治疗、完成随访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例、女31例,平均年龄63.6岁。脉管瘤栓阳性35例,脉管瘤栓阴性35例。查看术后病理标本,并切取纳入该研究患者的正常食管组织(即距肿瘤边缘5 cm的食管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Podoplanin在正常食管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34.2%,在肿瘤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62.8%;在脉管瘤栓阳性和阴性的食管鳞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48.6%;在淋巴结转移阳性和阴性的食管鳞癌患者肿瘤细胞内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9%、2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内Podoplanin表达阴性的食管鳞癌患者平均无病生存期15.2个月,明显长于肿瘤细胞内Podoplanin表达阳性的食管鳞癌患者(P0.05)。结论临床上可将Podoplanin在肿瘤细胞、脉管内的阳性表达作为判断食管鳞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胸段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8年10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接受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的407例ESC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90例、女17例,中位年龄63(38~82)岁。食管病变位于胸上段26例,胸中段190例,胸下段191例。结果 407例患者中,232例(57.0%)发生颈部、胸部和/或腹腔淋巴结转移。颈部,上、中、下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7%、8.8%、21.4%、16.7%及37.1%。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占50.0%,多级或跳跃性淋巴结转移分别占29.3%和20.7%。多因素分析显示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均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胸上、中、下段ESCC的淋巴结转移率相似,主要发生单纯邻近淋巴结转移,其次是多级性和跳跃性淋巴结转移。食管病变长度、T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脉管癌栓和神经侵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肿瘤部位及病变特点选择术式及清扫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