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多数医家认为本病系胃阴虚,胃中络脉瘀阻而成,治宜养阴祛瘀,然临床疗效有时不甚满意.王行宽教授认为本病属中医"胃痞"范畴,治疗胃痞当辨证为主,与辨病相结合,首辨虚实寒热,次以辨病施治,虚实夹杂者,治宜兼顾.  相似文献   

2.
胃痞病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病,常缠绵难愈。本文介绍黄穗平教授治疗胃痞病的临床经验:辨治胃痞,首分虚实;治疗以健脾和胃,调畅气机为主;同时注重调肝、辨证和辨病结合;并重视饮食调护。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方盛泉 《中医药学刊》2004,22(5):796-797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为近年来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热点。属中医胃脘痛、痞症范畴;朱生梁教授从详辨病因病机入手,认为本病为肝气犯胃,胃失和降为本,临床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尤重疏肝和胃,并注重心理因素在FD发病中的作用。据此,朱教授应用中医理论组成疏肝健胃方。同时配合心理干预,临床治疗FD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王灿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灿晖教授是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科研与教学40余年,擅长治疗外感与内伤杂病。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辨治中,王教授把握病机关键,灵活多变,圆法施治,临床收效甚佳。笔者现就王教授治疗CAG的辨治思路,简要探析如下。 CAG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等范畴。对该病的辨证分型,大体有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  相似文献   

6.
现代医学目前对于胃癌前病变(PLGC)早期如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以手术、对症治疗为主,中医通过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并结合"治未病"思想,在PLGC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PLGC属中医学"痞证""结证"范畴。张仲景在《伤寒论》中阐述了痞证、结证之症状、病机,认为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可运用于PLGC的辨治,但应审时度势,把握要害。结合PLGC的三个阶段,浅述张仲景痞证、结证的辨治思想在PLGC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7.
刘华一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刘华一教授运用香附、紫苏梗配伍治疗胃痞证的经验。刘教授认为胃痞证病位在胃,与肝、脾等密切相关,临证治疗需首辨虚实,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总纲。而将利气之药紫苏梗与理气活血之药香附二者巧妙结合,治疗胃痞证,特别是肝胃不和之胃痞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病,属"胃脘痛""胃痞"范畴。其病起病隐匿,缠绵难愈、治疗棘手。中医药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文章总结林平教授遵之"病证结合"的诊疗模式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上注重治养结合,分以三期辨治,早期辨治以证症为主,中期辨治以病为主,后期调理为主。治疗全程以养为重,恢复脾胃脏腑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齐真 《江苏中医药》2012,44(8):9-10
刘华一教授在治疗胃痞方面学验俱丰,熟谙经典,同时衷中参西,继承创新。对于胃痞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方面形成一套极具中医特色的诊疗体系,强调在治疗过程中当辨气血、阴阳、寒热、虚实,尤其善用"通调和中法"治疗胃痞。正如吴鞠通言:"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具体体现在4个方面:脾宜升,胃宜降,寒温并用,辛开苦降;脾喜燥,胃喜润,平调阴阳,健脾养胃;脾易虚,胃易滞,消补兼施,补气化滞;初病气,久入络,气血同调,理气活血。  相似文献   

10.
尚云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老师认为胃痞之病辨证以脾胃为主线,病因有气滞、食滞、痰湿、湿热等,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气机不利,升降失常,虚实寒热夹杂。以半夏泻心汤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佐以益气健脾,治疗胃痞临床效果良好。现对尚云老师运用半夏泻心汤辨治胃痞病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胃痞是临床常见的脾胃系疾病,以胃脘部满闷不适为主要症状表现,可累及胸膈。胃痞起病较缓,病程周期长,无压痛感。患者常常伴随缺乏食欲、消化不良等症。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发生胃痞病的主要疾病之一。研究报道,胃痞发病多与胃肠运动障碍、幽门螺杆菌感染、内脏高敏感性、基因、社会心理等因素有关。近年来,胃痞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而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法的疗效一般,且长期用药可引发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方面的不良反应。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认为本病多由感受外邪、内伤饮食、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原因导致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采取辨证论治方法,取得良好效果。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李廷荃教授临证多年,擅长治疗中医内科杂病,对胃痞的治疗有独到见解。他认为肝胃不和是许多脾胃病常见的证型,临床实践表明从肝论治胃痞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文章结合案例介绍李廷荃教授运用六君子汤联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痞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总结逐瘀化痰丸应用经验与判断其临床疗效。整理理论,结合经验,汇聚成逐瘀化痰丸,总结其在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中异病同治治疗病因病机及疗效。遵循异病同治理论,逐瘀化痰丸在治疗胸痹心痛病、心衰病、肺胀、胃痞痰瘀互结证中疗效满意。中医"异病同治"理论指导下逐瘀化痰丸在辨证准确基础上临床治疗效果满意,与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近年胃痞病采用辨证论治、经方专方等方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审因治本为胃痞病的根本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14.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胃痞为临床常见病,病因多由脾胃内伤所致。王道坤教授认为脾胃气虚是胃痞发生的重要病机之一,临床运用益气健脾之补中益气汤治疗该型胃痞病往往取得良好效果,可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文章从脾胃虚弱探讨王道坤教授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胃痞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李吉彦 《中医药学刊》2010,(9):1826-1827
胃排空的研究,经过10年来努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通过大量临证观察中药益气除痞汤治疗胃排空障碍性疾病,疗效显著,临床疗效优于现西医治疗。社会在发展进步,中医对疾病的认识亦较前更加深入;在当今社会中医如何结合现代医学对疾病的认识,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来认识疾病,如何辨体既易患人群与辨证、辨病相结合来治疗疾病,应作为中医探索研究疾病规律治疗方法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7.
李应存教授为国内研究敦煌医学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敦煌医学学科带头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中医内科专家,在临床中广泛使用敦煌医方,探求敦煌医学辨证思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造福人民。李应存教授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胃痞病"虚滞"理论,认为现代胃痞病的发病,病位在"胃",当责"肝""脾"二脏,与肺相关,常见病机为脾虚失运,肝气郁滞,中焦气机不利,不利则满,不荣则痛,则见痞满、胀痛的不适症状,"虚滞"理论用于指导西医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突出,其处方选药时特别强调"泻肝实脾",使疏泄与运化的相互为用、藏血与统血的相互协调,以助胃气的恢复。经过长期对胃痞病的治疗和研究,潜心钻研敦煌文献脾胃病的相关论述,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将药物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药物配伍风格,尤其是在敦煌古方中两味药组成的对药和三味药组成的角药运用方面,独具匠心,风格独特。对角药在胃痞病临床治疗上的配伍应用,不仅可以增效减毒,扩大药物的临床使用范围,而且可以执简驭繁,方便辨证选药,使临床治疗有的放矢。通过对李应存教授运用角药部分经验的总结,以探索胃痞病的用药规律,从而扩展治疗思路,提高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胃痞为临床常见之脾胃病症,谢晶日教授指出胃痞的基本病机是肝脾不调,气机升降失宜,故治疗以疏肝健脾,调畅气机为基本法则。谢师临证治疗胃痞的经验主要可概括为:疏肝健脾,详辨虚实;注重升降,调畅气机;利胆和胃,以散结气;湿邪为患,善用风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9.
<正>胃痞病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视之无胀大之形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症,又称心下痞。多见于西医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胃癌前病变等疾病。王兰青教授是青岛市海慈医疗集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余年,善用经方,在疑难杂病的诊  相似文献   

20.
刘凤斌教授师从国医大师邓铁涛先生,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颇具经验,临床上能达到明显改善患者症状甚至逆转疾病病程的疗效。刘凤斌教授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中医之"胃痞"、"胃脘痛"范畴,病因病机上,与脾胃虚弱,气滞、痰湿、血瘀、热毒互结密切相关;治法治则上,注重健脾益气,理气和胃,祛湿化痰,清热解毒,活血散结等,强调治则以健脾清热解毒活血法为主;治疗理念上,衷中参西,适当运用抗肠上皮化生中药。此外,善于运用丹参、莪术、半枝莲、漏芦、肿节风等特色药对。文章探讨刘师辨治慢性萎缩性胃炎之道,旨在继承和发扬中医精华,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攻克慢性萎缩性胃炎难题提供参考借鉴,造福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