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肠易激综合征(IBS)现象非常普遍,据国外文献报道,二者的重叠率在11%~27%之间[1]。孙艳芳等[2]研究发现,IBS重叠FD患者占IBS患者的26.7%,占FD患者的20.0%,合并焦虑和(或)抑郁的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重叠FD患者占15.4%,明显影响其生活质量。笔者认为FD重叠IBS以肝脾(胃)不和为主要证型,与气郁质有密切关系[3],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法治疗虚寒型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的临床疗效以及对胃肠激素的影响。方法:将虚寒型FD重叠D-IBS患者50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5例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隔药饼灸、穴位贴敷及温针灸综合中医外治法治疗;疗程为3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胃肠激素[包括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0%,对照组为7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5-H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SS、VI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结论:中医外治法联合传统西药治疗虚寒型FD重叠DIBS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胃肠激素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以安肠消痞汤随症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32例,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17例,显效11例,进步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87.5%。结论:安肠消痞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BS) 重叠功能性消化不 良(FD) 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86 例D-IBS 重叠FD 肝郁脾虚证 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3 例。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柴胡 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2 组均治疗4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症状、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 焦虑自评量表(SAS) 及抑郁自评量表(SDS) 评分,评估2 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 组餐后饱胀不 适、上腹痛、早饱、嗳气、纳差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痛、早饱、嗳 气、纳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5.35%,高于对照组76.74% (P<0.05)。治疗后, 2 组烦躁不安、挑食、躯体意念、社会功能、行为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烦躁不安、挑 食、躯体意念、社会功能、行为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SAS、SDS 评分均较治疗前 降低(P<0.05),治疗组SAS、SDS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 D-IBS 重叠FD 肝郁脾虚证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 (IBS-D) 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 (FD) 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探讨IBS-D重叠FD的中医证候特征。 【方法】通过临床调查收集IBS-D、FD和IBS-D重叠FD (简称重叠组) 各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证素辨证学方法分析其中医证素,并采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以及聚类分析归纳其中医证候和证素特征。 【结果】(1) 频数分析结果显示:重叠组以情志异常为主要诱发或加重因素,其次为饮食不节。主要证候是腹泻、腹胀、胃脘痞满、腹痛和食后痞胀。舌色多为舌淡、舌淡红、舌暗或舌红,舌体大多胖大或有齿痕,舌苔以薄白或白为主;最常见的脉象是脉滑、脉弦、脉沉和脉细。病位证素主要是脾、胃、小肠和肝,病性证素主要是气滞、湿、气虚和阳虚。 (2)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方面,腹胀和腹泻的支持度最高,为70.00%;病位证素方面,脾和胃的支持度最高,为80.00%;病性证素方面,湿和气滞、气虚和气滞两组的支持度最高,均为36.00%。 (3) 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中医证候方面,共聚为4类,分别为脾虚湿滞证、脾虚气滞证、脾阳虚证和脾气虚证的主要表现;证候和证素组合方面,共聚为5类,分别为肝郁脾虚证和肠道湿滞证表现、食滞胃脘证表现、脾虚气滞证表现、苔腻以及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表现。 【结论】IBS-D重叠FD的主要病位在脾,与胃、肝和小肠密切相关,主要证候是脾虚湿滞证和肝郁脾虚证、肠道湿滞证。气滞与湿阻是重叠病机的关键,病性表现为虚实夹杂,疾病后期可出现痰湿、食积、血瘀等病理产物。  相似文献   

7.
马伟明主任中医师是首批浙江省宁波市名中医,浙江省基层名中医,第一批宁波市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三十余载,对脾胃病诊治颇有心得。功能性胃肠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FD重叠IBS)现象非常普遍,为24.8%-31.5%。马师对FD重叠IBS的诊治,提出“紧握肝脾失调病机,调肝理脾为要,兼顾胃肠,平调寒热,治气贯穿疾病治疗始终”的治疗方法。现将马师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重叠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肠易激综合征症状的发生率及焦虑、抑郁障碍的关系.方法:对60例FGIDS患者在性别、年龄、FD症状、IBS症状、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发病年龄,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发病高峰为青年、中年.②重叠症状,FD组与IBS组、IBS组与重叠组的FD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FD组与重叠组中FD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FD组与IBS组、FD组与重叠组的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IBS组与重叠组中IBS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三组之间焦虑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FD组与IBS组中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无统计j意义(P> 0.05);IBS组与重叠组、FD组与重叠组的抑郁状态评分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FD、IBS患者容易发生症状重叠,重叠症状越多,焦虑、抑郁状态越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肠激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重叠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IBS)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FD重叠C-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肠激宁治疗,对照组用莫沙必利治疗,疗程4周,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临床症状均能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21%,对照组为88.75%;2组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1),同时,治疗组症状积分和总积分比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1).结论:肠激宁治疗FD重叠C-IBS,临床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蔡莹  ;邓娜  ;蔡光先 《河南中医》2014,(10):1868-1870
总结历代医家的观点,肠易激综合征多由情志不遂、饮食劳倦、邪犯脾胃等导致脾胃气机失常,病位在脾胃,涉及肝胆等多个脏腑。肝失疏泄、脾失运化是其基本病机,治法宜疏肝理气,运脾开胃。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归脾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l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B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我院确诊的100例D-IB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采用常规的IBS腹泻临床治疗模式,B组在A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比较2 组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血清胃肠激素及肠道菌群水平,并评估2 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医证候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CQOLI-74 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血清胃动素(MTL)、胆囊收缩素(CCK) 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水平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TL、CCK 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CGRP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 组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肠杆菌、肠球菌水平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胃肠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其基本病机可归纳为脾虚湿盛,病性证素为虚与湿,主要病位在于脾,多累及到肾。"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见脾之病,知脾传肾,首先益肾",从脾与肾的生理、病理、五行生克制化方面分析两者的关系,治疗应以"本在健脾,重在益肾"为重要原则。以健脾益肾法立方的参苓白术散合四神丸加减治疗能够明显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反映出健脾益肾法治疗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痛和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及腹泻便秘交替型,其中以腹泻型最为常见.河北省中医院刘启泉教授临证30余载,学验颇丰,治疗腹泻型IBS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李天望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心有关,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而诱发,且临床以情志因素最为重要.故其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之法,治以疏肝扶脾为主,兼顾温胃、养心、化瘀,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正>肠易激综合征~([1])是以腹部不适或腹痛伴排便习惯和(或)大便性状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腹部症状与排便习惯改变有明确的相关性,症状可持续或间歇发作,但各种检查未发现生化学和形态学异常。按照罗马Ⅳ诊断标准~([2]),根据粪便形状改变可以分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IBS-C)、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混合型肠易激综合征(IBS-M)、不定型肠易激综合征(IBS-U),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王国斌教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40余年,现将其治疗IBS-D的经验介  相似文献   

18.
回顾近年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有关病因病机的研究文献,认为外感六淫、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触发和加重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是其发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脏腑功能失调是其主要病理特征。并经有关实验及临床验证说明。  相似文献   

19.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往往与焦虑、抑郁及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密切的关系。董筠认为肝郁脾虚、寒热错杂是本病的基本病机,重视疏肝郁,强脾胃,明辨虚实寒热。临床上常以四君子汤、痛泻要方、香连丸、理中汤等加减化裁,博采众长,自拟肠复安汤一方,同时辅以中医特色外治,配合饮食、心理调摄,屡获佳效。  相似文献   

20.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缺乏症状解释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以反复或慢性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临床特征,笔者根据其证候特点,参照《伤寒论》中"腹痛""痞""下利"进行辨证论治,现总结验案如下,以飨同道。1辨治浅析六经辨证以三阴三阳作为辨证的纲领,精准的辨证用药。"太阳之为病,脉浮","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