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内胆汁反流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胆汁和十二指肠其他内容物的反流和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等是上消化道黏膜炎症、溃疡乃至肿瘤的重要病因。胃部分切除术后 ,胃肠解剖结构的改变使十二指肠 胃反流危险增加 ,是残胃炎、残胃癌等的发病机制之一[1,2 ] 。然而 ,无手术史病人胃内胆汁反流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这些病人中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Hp感染、胃内 pH值以及胃 食管反流病 (GERD)等的关系尚不尽明确。本研究通过胃内pH值和胆汁反流联合动态监测探讨无手术史病人的胃内胆汁反流与上消化道症状、GERD、胃内 pH值等的关系 ,以期加深对胃内胆汁反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的…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胃反流性胃炎患者Hp、病理、pH等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指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胃内,因其主要成份为胆盐,故亦称为胆汁反流。临床上并不少见。多由消化道手术、胃肠结构异常或幽门功能紊乱所致。 DGR胃炎诊断性检查缺乏明确标准。本文通过对无胃手术史、具有烧灼样痛、腹胀、或有胆汁性呕吐;胃镜有胆汁反流的 36例,行胃窦粘膜病检、快速尿素酶 Hp染色、胃 24h pH监测、肝脏排泄的同位素图测定等检查,对比分析,进一步阐明 DGR与萎缩性胃炎、 Hp的关系,并比较各种检测方法,以期寻求 DGR胃炎的一种诊断方法。 一、对象:选择胃镜检查有胆汁反流的患者 36例,男…  相似文献   

3.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 86例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病人和 4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胃黏膜胆色素染色后进行定量分析,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Bilitec 2000)监测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以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作为评价胆汁反流程度的主要观察指标.结果 病例组中胃窦、胃角和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显著高于胃体部(P<0.01);病例组中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胃窦和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r=0.521,P=0.000和r=0.468,P=0.002),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胃体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无相关性(r=0.185,P=0.236);病例组中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均呈正相关(r=0.458,P=0.002和r=0.334,P=0.028),胃体部黏膜胆色素沉积与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无相关性(r=0.092,P=0.556).结论 胃窦部黏膜胆色素染色能够反映胆汁反流程度,并与黏膜损伤程度呈正相关,对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有诊断价值,可用于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5.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反流至食管的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胃酸或/和胆汁)过多,或在食管内停留时间过长,腐蚀食管黏膜,致使胃食管反流病发生。根据内镜下表现的不同,胃食管反流病可分为非糜烂性和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后者又称反流性食管炎),据有关资料报告,  相似文献   

6.
慢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其临床特点.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因幽门功能不全、胃排空能力低下、十二指肠压力增高、反流液中胆酸盐等物质反复刺激胃黏膜屏障,从而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糜烂及溃疡的发生.近年来,随着胃肠动力系列药相继问世,胃动力药与制酸剂及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对治疗胆汁胃食管反流病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病程较长、病情较重者,疗效较差,至今尚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积极寻求有效方法,提高疗效,降低其复发率,是临床医家亟待解决的难题,亦是当前研究之热点.现将近10年来中医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疡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十二指肠内容物-胆汁,重碳酸盐和胰腺酶-能够返流回胃和食管,被称为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或胆汁反流。众多研究表明,行减重手术、胃癌根治术、胃肠吻合术的患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胆汁反流的风险。对胆汁反流的诊断暂无金标准,目前检测方式包括肝胆亚氨基二乙酸闪烁扫描,纤维分光光度计胆红素监测仪,胃食管液抽吸检测与胆汁酸分析等,根据检测内容所选检测方式。在单纯地建立DGER的诊断上,肝胆亚氨基二乙酸(HIDA)闪烁扫描是无创性和准确的诊断方法,探讨反流的过程及分布需要Bilitec检测仪一样的具有侵入性和动态监测时间更长的检查,而对于食管粘膜完整性的视觉评估和反流液成分的确定,食管、胃、十二指肠镜检查(EGD)最适合于进行液体抽吸和组织活检。本文就胆汁反流的检测方式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 gasritis,BRG)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由于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液反流人胃内引起的胃黏膜炎症,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对该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通过我院明确诊断15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对其病因做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胆汁反流与食管炎和胃炎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胆汁反流又称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 ,是胃窦与十二指肠运动失调而引起的一种病理现象。十二指肠内容物逆流入胃乃至食管后 ,引起食管与胃粘膜的病理性损害 ,分别称为胆汁反流性食管炎与胆汁反流性胃炎。1 胆汁反流发病机制十二指肠胃反流需要两个前提 :⑴逆行的十二指肠收缩活动推动十二指肠内容物逆向移动 ;⑵幽门口开放。十二指肠逆蠕动及其与幽门、胃窦的运动关系决定着DGR的发生及反流量。十二指肠出现逆蠕动 ,若此时幽门开放 ,则DGR即可发生 ;相反 ,即使十二指肠逆蠕动很强 ,如果同时出现强大的胃窦收缩 ,也可阻止DGR的发…  相似文献   

10.
随着24 h食管pH监测和胆汁监测技术的开展,胃、十二指肠液混合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已被逐步认识.胆汁反流在GERD发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焦点之一.基础研究证明胆汁在不同酸碱环境、不同浓度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是不同的.不少临床试验对GERD进行研究发现,胆汁反流与症状和食管损伤严重度存在一定关系,但研究结果不尽一致,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仍有争议.明确胆汁在GERD中的作用,有助于为预防此类疾病开辟新的道路.本文就有关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致病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胆汁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便携式胆汁监测仪监测86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内24 h胆汁反流情况;另取胃黏膜组织活检,分别行快速尿素酶试验、改良Giemsa染色和HE染色,判断有无Hp感染,并观察胃黏膜慢性炎症、活动性、萎缩、肠化等组织学特征.结果 ①将患者根据有无Hp感染分为Hp阳性组和Hp阴性组,Hp阳性组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低于Hp阴性组(P均<0.05);两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和胃窦、胃角部黏膜病理积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将患者根据胆汁反流程度分为高反流组和低反流组,高反流组Hp阳性率显著低于低反流组(P<0.05),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胃窦部黏膜病理积分均显著高于低反流组(P均<0.05).结论 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随胆汁反流程度加重,胃窦黏膜损伤程度加重;胆汁反流可能抑制Hp在胃窦部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体部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12.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二十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十二指肠混合反流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临床常见。研究表明 ,近 5 0 %有反流症状的患者有食管黏膜损伤即反流性食管炎 (RE)。胃酸能导致食管炎 ,但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 (DGER)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尚存有争议[1] 。本文对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伴食管黏膜损伤和无食管黏膜损伤的患者进行同步食管 2 4hpH及胆汁监测。旨在了解混合反流在食管黏膜损伤中的作用。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正常对照组 10例 ,无任何胃食管反流症状 ,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无异常发现。 4 3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烧心或反食或两者并存 )患者 ,根据内镜检查结果和LA内镜下食管炎的分…  相似文献   

14.
胆汁反流性胃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颖  丁士刚 《胃肠病学》2014,(5):305-308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由过量十二指肠胃反流(DGR)引起的化学性胃病。病理性DGR系由幽门解剖结构异常或胃窦、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失调所致,反流的胆汁酸可诱导胃黏膜细胞凋亡,高浓度胆汁酸是引起胃黏膜肠化生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对DGR的发生机制、胆汁酸对胃黏膜的损伤作用以及BRG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胃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孟宪镛 《胃肠病学》2004,9(2):125-127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称十二指肠胃反流(duoenal gaslric reflux,DGR),亦称碱性反流或胆汁反流。一定程度的DGR有助于缓冲胃内酸度.但过量DGR时十二指肠内容物(主要是胆酸和溶血卵磷脂)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起胃炎,称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reflux gastritis,BRG)。无胃手术史或其他病因的胆汁反流性胃炎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继  相似文献   

16.
胃和 (或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 ,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十二指肠内容物经幽门反流入胃内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 ,如进一步反流入食管则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 ,若反流量大、频率高、持续时间长 ,则可能引起病理性损害。现就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以下综述。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若发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则首先要有十二指肠胃反流 ,许多结构或功能紊乱均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 ,如胃部分切除术后、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胆…  相似文献   

17.
慢性胃炎的病因除了H .pylori感染、自身免疫、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饮酒等物理化学作用外 ,病理性十二指肠 胃反流所致的胆汁反流也是日益受到重视的病因之一。该文具体阐述了十二指肠 胃反流的生理病理概念 ,简单介绍十二指肠 胃反流的研究方法 ,回顾总结近年来十二指肠 胃反流与胃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长期胆汁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研究长期胆汁反流对大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反流组大鼠91只,于胆总管开口水平以下横断十二指肠,并将前胃与空肠吻合,建立胆汁反流大鼠模型,对照组大鼠12只未手术,1年后予胃部病理检查.结果反流组大鼠13只存活满1年.大鼠前胃鳞状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黏膜下血管增多、扩张、充血,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中、重度慢性炎症,呈轻度活动性.腺胃胃体小凹增生,泌酸腺底部扩张,黏膜表层轻度慢性炎症,无活动性,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轻度慢性炎症,活动性为轻度.胃窦小凹增生,1只大鼠呈轻度不典型增生,1只有高分化管状腺癌伴黏膜下层骨化生,黏膜基底部和黏膜下轻度慢性炎症,无活动性.结论长期胆汁反流能导致腺胃柱状上皮和前胃鳞状上皮增生,并逐渐加重,终具有致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原发性病理性十二指肠胃反流(DGR)患者胃黏膜病变、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胆汁反流变化以及相互间的关系.方法 对58例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进行24 h胃内胆汁监测,以反流时间百分23.60%为界,将患者分为高反流组(29例)和低反流组(29例).并行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分析原发性病理性DGR患者胃黏膜炎性反应、Hp感染、胆汁反流间的关系.结果 高反流组及低反流组的Hp阳性率分别为20.7%(6/29)和48.3%(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反流组胃窦和胃角部黏膜肠上皮化生检出率高于低反流组(P<0.05).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Hp阳性组高于Hp阴性组(P<0.05),高反流组高于低反流组(P<0.05).Hp阳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低于Hp阴性组(P<0.05),HP阳性组短时间反流频率、长时间反流频率、最长反流时间、吸收值最大值、平均值和中位值与Hp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和阴性组胆红素吸收值≥0.25的时间百分比与胃窦、胃角部黏膜新悉尼系统病理积分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原发性病理性DGR导致胃窦黏膜损伤的主要因素可能为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可抑制HP在胃内定植,Hp感染可能与胆汁反流协同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  相似文献   

20.
十二指肠-胃反流与胃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胃炎的病因除了H.pylori感染、自身免疫、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吸烟、饮酒等物理化学作用外,病理性十二指肠一胃反流所致的胆汁反流也是日益受到重视的病因之一。该文具体阐述了十二指肠一胃反流的生理病理概念,简单介绍十二指肠一胃反流的研究方法,回顾总结近年来十二指肠一胃反流与胃炎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