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柴胡汤是经方中的著名效方,一般作为少阳证的主方。《伤寒论》中曾有“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论,本文拟对少阳病所见主要脉证,及小柴胡汤的临床指征加以讨论,管窥之见,聊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治疗皮肤病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抓主证、确立柴胡证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少阳证主方,<伤寒论>中第101条日:"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俱"."汪苓友日:"柴胡证者,谓邪入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谓或口苦,或咽干,目眩,或耳聋无闻,或肋下硬满,或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皮肤病虽有外在皮疹,重视局部辨证.然内治之基础与内科相同.见到"柴胡证"即可用小柴胡汤,并结合局部辨证加减用药.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少阳证主方,其应用范围极广,笔者使用该方治疗痤疮、黄褐斑、斑秃、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外阴瘙痒症、慢性前列腺炎、口腔溃疡等病疗效明确,体现了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圆机活法的辨证沦治思想.本文将对小柴胡汤在皮肤科疾病中临床运用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治中》。主治:(1)少阳病证。邪在半表半里,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自,脉弦者[1]。(2)妇人伤寒,热入血室。经水适断,寒热发作有时;或疟疾,黄疸等内伤杂病而见以上少阳病证者。其实本方临床运用广泛,可用于少阳枢机不利病机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中医辨证属此范畴的热人血室、发热、黄疸、呕吐、胃痛、咳嗽、鼻出血、心悸、眩晕、水肿、失眠、阳痿、痛经、月经不调等症皆可用本方治疗,甚至某些疑难杂症亦可从此方考虑,每有奇效^[2]。笔者现将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曾遥 《北方药学》2012,9(7):91-91
本文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原文入手,分析小柴胡汤治疗两种不同原因便秘的机理,异病同治,为临床更好地运用小柴胡汤治疗便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丰素娟 《中国药业》2000,9(7):39-40
小柴胡汤最早见于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及生姜、大枣组成,主治伤寒少阳证,被称为“和解表里之总方”。后世医籍中方剂以“小柴胡汤”名者尚有20余首,这些方剂虽与仲景方名同,实则有异,而其中大多数又是由仲景方衍化而来的,故分析诸小柴胡同名方与仲景方的衍化关系,既可加深对仲景小柴胡汤的认识,亦有神于其临证加减应用。今择其要者简述如下。1《太平圣惠方》卷9小柴胡汤,由仲景小柴胡汤方(以下简称“仲景方”)加赤芍、积实组成,用法中去枣。主治伤寒病六日,其病深结在脏,三阴三阳俱受病。仲…  相似文献   

7.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药仅七昧,组织严谨,是著名的和解剂,常用来治疗少阳正证、变证、热入血室等病证,笔者扩大其方应用范围,获益非浅。今据临床所得,举以数例,以窥一斑。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分析了1999-2011年报道应用小青龙汤等8首仲景方治疗各类证型小儿哮喘的经验,并结合《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原文对其脉证、病机与方药进行分析,指出运用经方的关键是准确地把握病机、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曰:“少阳之为病,口若、咽干、目眩也。”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少阳病是半表半里证候,本病的发生由它经传来,也可出本经自受发病。1 临床辨证少阳证病机为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进而导致脾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伤寒论》中白虎汤证与桂枝汤证的临床运用与区别。笔者采用原文训诂的方法比较证候与脉象的异同.宋版《伤寒论》的第25条(下称25条)前半部分的治法。认为不应该使用桂枝汤的依据有3条,应该使用白虎汤的依据也有3条;《伤寒论》25条前半部分的治疗,应该用自虎汤。  相似文献   

11.
<正>小柴胡汤见于《伤寒论》主要用于治疗少阳证,笔者自2005至2008年以来,应用小柴胡汤加味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郁热型9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病案提要】患者因长期反复阵发性剧烈头痛就诊西医,经保守治疗1周后无效,转而拟行手术根治。但因患者年幼,恐颅脑手术有后遗症,遂来夏老处就诊,经过辨证遣方吴茱萸汤。病机在于本型头痛,胃虚寒是关键。吴茱萸汤证《伤寒论》出现:厥阴篇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故施以温里散寒之吴茱萸汤,胃寒之因定也。  相似文献   

13.
王旭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41-342
<正>"小柴胡汤"源于东汉张仲景撰《伤寒论》第97条,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效,主治邪在少阳,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舌苔薄白或微黄腻,脉弦等症。本方疏透与清泄并用,胆胃兼调,寓扶正于祛邪之中,为少阳枢机之剂,和解表里之总方。笔者源其方义,随证加减,用于临床均获疗效。笔者选择临床实践中应用小柴胡汤治疗的典型病例4例,将针织  相似文献   

14.
以“呕而发热”作为首发症状在儿科临床常见疾病中较为多见,但其病因病机多种多样,只有参合他症,条分缕析,切中病机,方能取得良效。侯春光主任中医师运用经方治疗儿科“呕而发热”症状,抓住病因病机特点,随证辨治,方证相应,故疗效满意。列举小柴胡汤、大柴胡汤、葛根加半夏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五苓散治疗小儿“呕而发热”验案5则,以资说明。  相似文献   

15.
1 本证、兼证、变证之概念。《伤寒论》原著并无本证、兼证、变证之称,而是后世伤寒之家在六经提纲又设的一种辨证分类方法。如《伤寒来溯集》日:太阳本病脉浮仲景以其或然或否,不可拘定,诊者……必须理会此等兼证:《伤寒指掌》日:在抵今之伤寒无不兼证而病……其各兼并之证列于六经正病之下……;《伤寒贯珠集》则以三证分治则本证用“正治法”,兼证用权变法,变证用救逆法。近年来,此分类方法得到普遍应用,并对三证之概念作了比较详细论述,如《伤寒论选续》、《中国原著选读》、《伤寒论诠解》等总括其意单纯一经病谓之本证在某经病基础上又出现了一些本来不是此经病所应有的一般症状称兼证(包括并病合病);由伤寒病失治误治而引起的内科杂病中叫变证。  相似文献   

16.
徐文华 《安徽医药》2024,28(2):403-406
《温病条辨》“复脉法”源于《伤寒论》“复脉汤”,有滋阴助阳,益气养血之功效,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中医临床治疗。与《伤寒论》“复脉汤”不同在于,“复脉法”立足于阴阳、脏腑,提出以血脉理论为基础的复脉脏腑法和复脉阴阳法,其中复脉阴阳法可养气助阳、滋阴补血,复脉脏腑法可温补心阳、滋补肝肾。该文主要探析《温病条辨》“复脉法”起源及其方药的应用情况,为《温病条辨》临证应用“复脉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柴胡桂枝汤始载于《伤寒论》。由柴胡、桂枝、黄芩、甘草、半夏、芍药、大枣、生姜组成,系由小柴胡汤合桂枝汤各取半量而成。《伤寒论》云:“血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哎,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因此,常用于主治太阳、少阳合病的发热恶寒、肢体疼痛等症。近年来该方的应用引起国内外学  相似文献   

18.
《首都医药》2001,(6):64-65
病毒性肝炎的中医药治疗源于其病因、病机,二者互相参证。病毒性肝炎归属在祖国医学"黄疸""郁证""胁痛"和"积"的范畴。早在《内经》中即有"湿热相交,民当病瘅"的论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著"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成为历代医家治疗黄疸型肝炎的经方。  相似文献   

19.
“四逆散”一方原出《伤寒论》治少阴病热化的四逆症。“四逆散”主治传经热邪,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厥逆,属于“热厥”范畴。其病理变化与“四逆汤”证阴盛阳虚,四肢逆冷,甚者过于肘膝,脉微细,阳气不足的“寒厥”完全不同。“四逆散”的作用为透解郁热,疏肝和胃,转运机枢,  相似文献   

20.
当归四逆汤的临床应用4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伤寒论?辨不可下病脉主并治第二十》曰:"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欠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方由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细辛、当归、木通而成。方中当归苦辛甘温,补血和血,与芍药合而补血虚;桂枝辛甘而温,温经散寒,与细辛合而除内外之寒;甘草、大枣益气健脾,补血通阳;更以木通引诸药入血脉而温经通络,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