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诊断标准,同时经学龄儿童情感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问卷-终身版(K-SADS)评定无严重精神共患病的6~17岁孤独症儿童共46例。以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其社会交往能力,以复杂图形记忆、连线试验、言语流畅性、Stroop色词命名和一、二级错误信念任务评定其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水平。将SRS总分及各因子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孤独症行为)与执行功能各项测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对一级和二级错误信念任务通过组和非通过组的SRS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均数t检验。结果:执行功能方面,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的各项得分均与SRS孤独症行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1、0.33、0.41、0.38,Ps0.05),即时记忆结构分与SRS社交动机因子分呈正相关(r=0.30,P0.05),延时记忆结构分与SRS总分呈正相关(r=0.34,P0.05);Stroop色词命名任务中第1试错误数与SRS社交认知因子分呈正相关(r=0.32,P0.05),Stroop色词命名中其他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及连线任务结果与SRS结果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r=-0.21~0.24,Ps≥0.05)。心理推理能力方面,错误信念通过组与未通过组的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1.73,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与其执行功能有关系,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与其心理推理能力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功能孤独症儿童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的神经心理特征及其与儿童孤独症-核心症状的关系。方法:对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瑞文标准推理测试,智商≥70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诊断标准的20名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及年龄、性别匹配的22名正常儿童进行执行功能(复杂图形记忆任务、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数字字母连线任务、数字广度任务、汉诺塔任务、言语流畅性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测查,比较两组差异;并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ADOS)测查,将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评分与两组执行功能和心理推理能力差异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即时细节记忆[(5.2±5.7)vs.(10.8±6.5)]、延时细节记忆[(5.1±6.1)vs.(11.3±6.4)]、言语流畅性任务正确数[(15.6±6.9)vs.(21.1±5.2)]、Stroop色字命名任务第1试耗时[(24.8±17.3)s vs.(16.3±4.1)s]和第4试耗时[(61.0±33.3)svs.(41.3±11.2)s]、汉诺塔完成情况[(5/15)vs.(16/6)]和错误步骤数[(3.7±2.2)vs.(0.8±0.9)]、表征变化任务中自我信念正确数/错误数[(15/5)vs.(22/0)]和错误信念任务正确数/错误数[(13/7)vs.(22/0)]的测试成绩均低于正常对照儿童(P0.05)。相关分析显示,复杂图形记忆任务成绩、言语流畅性任务成绩与孤独症诊断观察量表中言语交流、社会交往部分项目得分呈负相关(r=-0.45~-0.73,P0.05),Stroop色字命名任务、汉诺塔任务、表征变化任务、错误信念任务成绩与ADOS得分呈正相关(r=0.44~0.57,P0.05)。结论:高功能孤独症儿童可能存在执行功能及心理推理能力的缺陷;执行功能与儿童孤独症三大核心症状均相关,心理推理能力与儿童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和局限性兴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体心理治疗对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损伤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就诊于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分为集体治疗组(n=30)和健康教育组(n=30)。对集体治疗组每周2次,每次2 h,共10次集体心理治疗;健康教育组每周2次集体健康教育。采用眼区情绪识别任务和心理推理能力故事图片任务对所有被试进行基线和5周后测评,比较治疗前后心理推理能力的变化。结果:集体治疗组在干预结束时脱落7人,健康教育组在5周后测评时脱落1人。有效数据集体治疗组23人,健康教育组29人。5周后测评时集体治疗组眼区情绪识别测试的总分、悲、恐的眼区情绪辨别以及心理推理能力图片故事任务测试的总分、理解初级错误信念、次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现实感、个人对欺骗的侦测高于基线(P0.05);健康教育组对喜的眼区情绪辨别及理解初级错误信念、三级错误信念和总分高于基线(P0.05)。治疗后集体治疗组TOM-PST的总分、理解次级错误信念、理解三级错误信念得分高于健康教育组(P0.05)。结论:集体心理治疗可以部分改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促进其社会认知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听力障碍小学生的心理推理能力发展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依据心理推理能力发展的年龄段,从贵州省某市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小学选取67例听力障碍小学生和75例听力正常的小学生参加两个实验研究,采用“五步骤心理理论任务”和“失言任务”对其初阶和高阶心理推理能力进行测评。结果:研究1中的听力障碍组[平均年龄(12±2)岁]在初阶五步骤心理理论任务总分及不同的信念、错误信念、隐藏的情绪任务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8±1)岁](P<0.01),语言交流方式越多、年龄越大的听力障碍儿童心理推理任务得分越高(均P<0.05);研究2中的听力障碍组[平均年龄(14±2)岁]在失言任务总分及认知、情绪、意图维度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平均年龄(12±1)岁](P<0.01)。年龄越大的听力障碍学生高阶心理推理能力得分越高,且佩戴助听器、先天听力损失、家庭较为亲密的听力障碍学生的心理推理能力得分较高(均P<0.05)。结论:听力障碍小学生初阶心理推理能力的发展弱于正常对照组,但其高阶心理推理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年龄的调节,任务得分超过了正常对照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孤独症儿童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孤独症诊断标准的6.0~12.9岁儿童38例,采用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中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修订本,以及心理推理能力、执行功能测查,评定孤独症儿童的适应行为商(ADQ)、智商、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情况。结果:ADQ为(85.4±20.9),其独立因子T分(40.2±17.3),认知因子T分(43.3±15.7),社会自制因子T分(42.0±16.0)。总智商为(102.1±24.0)。控制年龄和智商因素后,心理推理能力测试中一级错误信念得分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正相关(r=0.50、0.45,Ps0.05)。执行功能中,复杂图形即刻细节评分和延迟细节评分均与社会责任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46、-0.47,Ps0.05),Stroop第2试所需时间、第4试所需时间、第4试错误个数、数字字母连线错误个数均与经济活动分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63、-0.57、-0.45、-0.57,Ps0.05),第2试所需时间与个人取向分量表评分和社会自制因子T分呈负相关(r=-0.46、-0.50,Ps0.05)。结论:孤独症儿童的社会适应性与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呈中度相关,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越好,社会适应性越好。  相似文献   

6.
孤独症和正常儿童心理理论能力比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考察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的特点,探讨孤独症心理理论缺失假说。方法18名3-15岁的孤独症儿童为实验组,30名3-16岁的正常儿童为对照组,接受了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以及“外表-真实任务”、“意外位置任务”和“意外内容任务”三个心理理论测验任务。结果⑴在龚氏非文字智力测验中,孤独症组IQ低于正常组(98.8±25.2/117.2±14.3,t=-2.760,P<0.05)。⑵所有被试在各项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12~1.000,P<0.01)。⑶孤独症组的外表-真实任务(247/927,u=-5.007,P<0.001)、位置错误信念问题(173/862,u=-5.661,P<0.001)、内容自我错误信念问题(178/725,u=-4.277,P<0.001)及内容他人错误信念问题(163.5/739.5,u=-4.639,P<0.001)得分均低于正常组。结论孤独症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理论缺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社交技能训练对青少年和成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者社会交往障碍的疗效。方法:入组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ASD诊断标准的12~30岁被试44例,分为训练组(n=22)和对照组(n=22)。对训练组进行为期14周的社交技能训练,训练前(基线)和训练结束(终点)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异常行为量表(ABC)和社交反应量表(SRS)的评定以及心理推理任务和执行功能测查任务的评估。结果:训练组终点的ABC总分和社会退缩因子分,SRS总分和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因子分均低于基线(均P<0.05),心理推理的二级错误信念任务的通过率高于基线(P<0.05),执行功能的Rey复杂图形记忆任务中的延迟记忆结构分、延迟记忆细节分高于基线,连线测验中的数字字母连线时间、B测验完成时-A测验完成时短于基线(均P<0.05)。而对照组在终点时,除ABC社会退缩因子外,其余上述项目与基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社交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整体症状和社会交往障碍,还能有效提高青少年和成年ASD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高/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特点。方法:选取符合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十次修订本(ICD-10)诊断标准的13~18岁的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84例,经测定社交能力,习得能力、身体体质合成分总分7分为高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1),总分4分为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组(n=43),并选取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匹配的正常对照组45例。采用眼区基本情绪识别、儿童版复杂眼区情绪识别、小明心理推理能力的任务和失言识别任务评估三组被试的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结果: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在儿童版复杂情绪识别任务的得分低于对照组[(17±4)vs.(9±3),P﹤0.05];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认知心理推理能力[(71±18)vs.(83±13),P﹤0.01]、失言情景识别得分[(8±2)vs.(9±2),P﹤0.05]低于正常对照组;高功能和低功能早发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二级情感心理推理能力[(80±14),(75±15)vs.(87±10),P﹤0.01]和理解失言情景的得分[(17±6),(14±5)vs.(21±6),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高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推理能力存在损伤,社会知觉能力未受损;低功能早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知觉和心理推理能力均受损。  相似文献   

9.
Asperger综合征儿童的心理理论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Asperger综合征(AS)儿童心理理论测试的完成情况。方法:使用中文版“心理理论”测试工具和图片词汇测验(PPVT)测试7~12岁AS儿童32名和正常对照儿童30名。结果:AS儿童表情辨认测试通过率94%,与正常对照组通过率(1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4),表情归因测试通过率低于正常对照组(81%,100%,χ2=4.23,P=0.039)。“地点变换”和“内容变换”两项错误信念测试通过率分别为69%和63%,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通过率(100%,97%,χ2=8.99、10.91,P=0.003,0.001)。结论:部分学龄期AS儿童缺乏表情归因和判断他人错误信念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语言理解能力与儿童心理理论测试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语言理解能力与心理理论测试成绩的关系和中文修订版心理理论测试工具在中国的适用性。方法应用中文版心理理论测试工具和图片词汇测验测试哈尔滨市100名3~5岁儿童。结果3~5岁各组儿童100%通过表情辨认测试,表情解释测试通过率分别为76%、97%、97%,“地点变换”错误信念测试通过率分别为36%、76%和93%,“内容变换”错误信念测试的通过率分别为15%、42%和59%。除表情辨认测试的通过率外,3个年龄组间各项测试的通过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χ2=11.11,24.79,12.82,P<0.01)。按错误信念测试完成与否分组比较图片词汇测验IQ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如地点变换、内容变换通过与否者IQ分别为104.9±16.9/97.0±15.8,160.7±17.6/99.7±15.9(t=2.22,2.07,P<0.05)。结论错误信念测试成绩与词汇理解能力有关,中文版心理理论测试工具在中国基本适用。  相似文献   

11.
局限性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缺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额叶、颞叶、额颞叶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缺陷,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研究组为110名在本所进行司法鉴定的局限性颅脑外伤患者,包括额叶损伤组29例,颞叶损伤组33例,额颞叶损伤组48例。选取正常对照50例。所有被试接受3个心理推理能力测试(错误信念、解释性任务、失言任务),以及3个执行功能测试(河内塔测验、Stroop测验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比较各组间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差异,并对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个研究组心理推理能力和执行功能的成绩均差于正常对照组,其中额叶组的错误信念和Stroop卡B正确数最低;颞叶组的失言任务得分最低,河内塔测验步数最多;额颞叶组的解释性任务和威斯康星完成分类数最低(均P<0.01)。研究组的错误信念与河内塔步数(r=-0.30)、Stroop测验卡B耗时(r=-0.43)和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所用卡数(r=-0.30)均呈负相关(均P<0.01);解释性任务与河内塔耗时(r=-0.36)和Stroop卡AB时差(r=-0.36)呈负相关,与威斯康星测验完成分类数呈正相关(r=0.66);失言任务与河内塔耗时(r=-0.69)、Stroop卡B耗时(r=-0.46)和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所用卡数(r=-0.52)均呈负相关(均P<0.01)。对照组各项心理推理能力任务和执行功能之间无明显线性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三组脑外伤患者各个心理推理能力的相关因素基本相似,其中,Stroop卡B耗时越少,其错误信念得分越高;威斯康星完成首次分类越快,其解释性任务得分越高;河内塔测验耗时越少,其失言任务得分越高。结论:脑外伤患者存在心理推理能力的下降,这种下降与其同时存在的执行功能低下存在正相关,其中,错误信念成绩与Stroop测验成绩、解释性任务与威斯康星卡片测验、失言任务与河内塔测验的相关关系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城市和农村儿童心理理论各成分发展的差异。方法 :采用6个经典信念理解任务,简单愿望推理、愿望形成和冲突愿望理解任务,以及情绪命名、识别、观点采择和原因解释任务考察55名3-6岁城乡儿童信念、愿望和情绪理解的发展状况。结果:①城市和农村儿童信念理解的发展顺序大致相同,仅在个别任务上存在差异。②两组儿童在愿望理解的发展上不存在差异。③城市儿童在各个水平的情绪理解任务上的表现均优于农村同龄人,这种差异在控制了语言能力后依然存在。④语言能力与信念和情绪理解间存在显著相关,而与愿望理解任务间的相关不显著。结论:心理理论的几种基本成分间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化,家庭背景对它们产生的影响不同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孤独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青少年的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特点。方法:入组12~18岁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67例及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发育青少年68例,完成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测查。结果: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基础面部表情识别任务总分低于精神分裂症组及正常发育组(Ps<0.05),精神分裂症组和正常发育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孤独症谱系障碍组和精神分裂症组间复杂表情识别任务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结论:孤独症谱系障碍和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均存在面部表情识别缺陷,孤独症谱系障碍表现为基础和复杂面部表情识别缺陷,而精神分裂症表现为复杂面部表情识别缺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提高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心理理论能力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取西安市32名中度智障儿童,分为语言干预组、装扮游戏干预组和对照组,采用愿望任务、知识任务、信念任务、情绪任务、意外内容任务、意外地点任务等对心理理论能力进行前测,对干预组分别使用语言训练和装扮游戏训练进行干预.结果 装扮游戏组前后测成绩差异显著(t=-7.842,P<0.05);语言干预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对照组前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结论 ①装扮游戏训练比言语训练更适合于提高中度智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②心理理论能力是一种整体能力,装扮游戏训练能够全面提高智障儿童心理理论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对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6个月以上的稳定期脑外伤患者90名,随机分成认知干预组(n=30)、技巧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认知干预组采用针对患者现实生活表现的认知取向的生活事件讨论、情境扮演、家庭作业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技巧干预组采用针对测试技巧的心理推理能力故事理解、图片理解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门诊随诊服务。三组干预均为每周1次,共12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三组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结果:干预前,三组患者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4.7±1.3),(15.2±1.7)vs.(12.5±1.6)]、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28.7±17.8),(126.8±17.9)vs.(109.5±16.5)]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9.4±1.1),(10.0±1.0)vs.(12.1±1.3),P0.05],认知干预组和技巧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6.5±1.4),(15.9±1.2)vs.(13.3±1.5)]、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46.6±15.7),(134.5±14.6)vs.(115.8±21.2)]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7.1±1.2),(8.0±0.9)vs.(11.4±0.8),P0.05],认知干预组的他评量表得分高于技巧干预组[(146.6±15.7)vs.(134.5±14.6),P0.05],SDSS得分低于技巧干预组[(7.1±1.2)vs.(8.0±0.9),P0.05]。结论: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均能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干预方法的疗效可能优于技巧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修订适用于中国大陆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ToM Tests for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用来测试孤独症儿童(ASD)心理推理能力(ToM)的发展状况。方法:通过生活事件观察及记录修订测验,选取幼儿园到小学6年级符合入组标准的200名普通儿童进行正式测验,对有效数据(n=156)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检验;邀请3名专家进行内容效度检验;间隔2月后,随机选取其中30名儿童进行重测。另外选取25名ASD儿童,比较其与普通儿童的测验评分。结果:修订后测验共39个条目,分为3个分测验,满分42分。各分测验间的相关系数为0.54~0.77,各分测验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62~0.93(均P0.01);3名专家对测验条目的评分分别为114、108、105;ASD儿童的测验总分及分测验得分均低于普通儿童(均P0.01)。总测验的Cronbachα系数为0.84,各分测验Cronbachα系数分别为0.83、0.80、0.78;总测验的重测信度(r)为0.84,各分测验的重测信度(r)分别为0.75、0.74、1.00。结论:修订后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心理推理能力测验的指标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可以用于测量中国大陆孤独症儿童心理推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脑瘫患儿推理加工与心理理论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5名脑瘫患儿和36名正常对照组儿童,接受语义推理(因果推理和预期推理)、语用推理(简单语用和复杂语用推理)和心理理论(错误信念和错误预期)测试.结果:在各测试任务上脑瘫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层回归分析表明:因果推理对错误信念有预测作用,预期推理对错误预期有预测作用,简单语用推理对错误信念和错误预期都有预测作用,复杂语用推理对错误预期有预测作用.结论:脑瘫患儿的推理加工能力和心理理论落后于正常儿童,推理加工能力与心理理论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心理理论错误信念任务中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的脑电特点,对心理理论的脑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在天津师范大学方便选取23名大学生,采用NeuroScan公司64导脑电系统记录其执行图片错误信念任务时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和行为学结果,对被试在执行错误信念任务时分别进行的现实推理和信念推理的ERP结果进行分析,最终有效被试18名。结果:从刺激呈现后约300ms,信念推理和现实推理两种实验条件引起的事件相关脑电开始出现差异,600~900ms时间段内,在AF7[(2.34±2.71)vs.(1.32±2.97)]、FPz[(2.83±3.03)vs.(2.08±2.56)]、AF8[(3.75±2.64)vs.(2.76±2.34)]、T7[(1.31±2.77)vs.(0.68±3.54)]、Cz[(5.11±5.42)vs.(4.52±5.66)]、T8[(2.35±2.24)vs.(2.03±2.00)]及POz[(2.48±2.16)vs.(2.18±2.53)]电极上均表现为信念推理波幅正向大于现实推理波幅(P=0.065),此种差异接近有统计学意义,且主要分布于额叶电极。结论:对心理状态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与对现实进行推理的神经机制存在差别,心理理论能力与大脑额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认知技巧心理康复治疗对颅脑创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等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0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90例颅脑创伤(外伤后6个月以上的稳定期颅脑创伤)患者为对象,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另实施认知技巧心理康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意外创伤病人早期心理他评量表评分,采用眼区情绪识别测验、心理推理能力故事图片任务(TOM-PST)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分分别评估治疗前后两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认知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结果:与治疗前相较,两组治疗后焦虑、抑郁、退缩评分、SDSS评分明显降低,眼区情绪识别测验总分、TOM-PST评分、WSCT测试中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明显升高,WSCT测试中的总时间及错误思考时间明显缩短(t_(观察组)=-20.725、-14.523、-14.703、73.360、58.612、12.942、-20.623、-28.294,t_(对照组)=-11.887、-6.378、-6.305、41.116、33.729、6.533、-11.136、-14.449,F_(观察组)=23.567,F_(对照组)=14.058;P0.01),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t=-10.118,-6.388,-7.420,29.206,16.668,8.210,12.501,16.567,5.562,-6.054,-10.495;P0.01)。结论:认知技巧心理康复治疗对颅脑创伤患者的临床积极作用明显,不仅可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且明显改善其心理推理能力、社会功能缺陷及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孤独症儿童家长在情绪识别上与正常儿童家长的差异性,进一步探讨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面孔识别是否存在遗传的可能性。方法通过电脑呈现六大基本情绪面孔测验和一套神经心理学测验,对32例孤独症儿童家长和32例正常儿童的父母进行心理理论能力的比较。结果孤独症组儿童父母得分与正常儿童家长得分在识别总正确分和"恐"以及"厌"表情得分存在差异(82.69±7.74,96.06±8.50;6.56±3.41,12.50±2.74;11.63±3.17,16.63±1.83;P<0.01),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悲"表情的得分较之正常儿童家长存在差异(15±4.10,18.25±3.26;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他情绪识别得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孤独症儿童父母的情绪识别能力较之正常儿童家长有缺陷,为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识别上的损害可能存在遗传性因素,提供认知行为学方面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