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2.
炙甘草汤源自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第 177条 :“伤寒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是治疗因感受风寒 ,在表之邪难以外解 ,而反内陷少阴 ,损伤心之气血阴阳 ,以脉结代 ,心动悸为主要证候的病证。本方可广泛用于治疗内科各种疾病 ,现简述 2则如下。1 病毒性心肌炎魏某某 ,男  相似文献   

3.
冯诗瑶  王新  王诗源 《新中医》2019,51(8):64-67
简版:[摘要]对心悸的小建中汤证与炙甘草汤证的脉症及用药进行分析,认为二种证型均有阴血不足之病机,其中小建中汤证为阴血不足兼阳气相对偏亢,炙甘草汤证则为阴血不足、阴病及阳而阳气亦见亏虚;小建中汤证之心悸失治日久,阴血匮乏,阴虚则阳无以化,则转化为阴阳两虚的炙甘草汤证之心悸,此两种心悸证型在症状、病机上存在递进关系。  相似文献   

4.
胡燕灵 《河南中医》2010,30(8):733-733
小建中汤非治阴阳两虚。小建中汤证之病机为阳气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  相似文献   

5.
王付 《河南中医》2013,33(3):333-334
目的:观察炙甘草汤的临床疗效.方法:权衡方药组成及用量、煎药、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审度主治“脉结代,心动悸”的病变证机,拓展扩大运用思路,合方应用炙甘草汤;如炙甘草汤与己椒苈黄丸合方辨治心脏病水肿,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辨治缩窄性心包炎,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辨治β受体过敏综合征.结果:炙甘草汤是《伤寒杂病论》中辨治心阴阳俱虚证的重要代表方,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结论:运用炙甘草汤不能只局限于脉结代,只要审明病变证机是心阴阳俱虚,即可选用.  相似文献   

6.
徐群明  余中方 《陕西中医》2003,24(3):287-288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最早体现双向调治的方书。究竞包含了哪些双向调治法 ?本文拟从众多的仲景方中 ,选《伤寒论》太阳病中的几个方剂为例 ,以中药方剂理论和现代研究资料为依据 ,作一探讨。   1 阴阳双向调治 炙甘草汤气血双补 ,阴阳同调。炙甘草汤所治脉结代 ,心动悸 ,气短 ,心烦等症 ,是由心之阴血亏虚与阳气不足这一对立病因所致。此为气血阴阳俱虚 ,实则阴阳两虚。治疗时若单补阴 ,则心气难旺 ,心阳更伤 ;若单补阳 ,则心血难复 ,心阴暗耗 ,故必须气血双补 ,阴阳双向调治。方中人参、炙甘草、大枣再现甘温大补心气 ;生地、阿胶…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第182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自仲景之后,医家皆囿于炙甘草汤为治伤寒脉结代之方,而鲜有发挥。炙甘草汤实为千古补虚第一方也。后世之补益剂,或补气,或补血,或补阴,或补阳,或气血阴阳同调,皆从此方化裁而来,此为补益之祖。临床上,可以根据病人气血阴阳的变化,脏腑的虚损,而适当地增损使用炙甘草汤。  相似文献   

8.
情志病为当今临床的常见、多发病,本文从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及现代研究者对情志病的认识开始探讨古今医学对情志病的不同理解。同时从炙甘草汤的来源《伤寒论》中对该方的来源及辨证论治的角度,阐释了炙甘草汤治疗情志病的机理及辨证要点。根据情志病临床最常见的病机气血阴阳不足进行分析,并结合临床常见的几个病症,进行临证辨析,将"辨病"与"辨证"结合起来。最后,总结出了以炙甘草汤为主治疗情志病是"辨病"与"辨证"论治共同运用于临床的体现,为炙甘草汤为情志病的主要治疗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炙甘草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治疗伤寒和虚劳脉结悸的名方,又名复脉汤。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说:"理阳气当推建中,顾阴液须投复脉。"吴鞠通在炙甘草汤基础上加减变化,组成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等类方,用于治疗温病后期肝肾阴亏之证。炙甘草汤的创立开启了后学滋阴之路。笔者在临床中将其应用于阴血亏虚之证,每获良效,兹将该方治疗1例房颤瓣膜置换术后并发糖尿病的体会分享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介绍郑爱华教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心悸之病,与脏腑关系密切,尤其是心脾,临床中尤以气血阴阳俱虚之证常见,注重从"虚"入手,运用炙甘草汤加味治之,以补气血而复脉通心,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强调"有一分胃气,便有一分生机",其建中法将"保胃气"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创立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和大建中汤,分别治疗虚劳里急,虚劳里急诸不足证及虚寒腹痛。小建中汤主要治疗中焦虚寒,气血不足而兼伤寒表证;脾虚腹痛兼少阳邪郁证;虚劳病中焦虚寒,阴阳两虚证;"黄疸"病属脾虚气血不足证;房劳过度所致诸证。黄芪建中汤方较小建中汤补虚作用更强,阴阳俱虚偏于脾胃气虚者应用黄芪建中汤疗效颇佳。大建中汤适用于素体虚、病情急且重、腹痛较重的患者,即中阳虚弱而脘腹冷痛,阴寒内盛而上逆之人。三建中汤选药精准,配伍巧妙,扶正祛邪,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12.
小建中汤是《伤寒论》中的温里剂,小建中汤证之病机为阳气偏虚,气血不足,阴阳失调,本文对小建中汤的临床用药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3.
炙甘草汤源自《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适用于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心脏失养所致之证。范新发教授根据脉证分析对炙甘草汤进行加减,形成自拟方炙草复脉汤,认为只要是正气不足、气阴两虚所致的心律失常均可应用该方治疗。  相似文献   

14.
炙甘草汤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炙甘草汤具有阴阳、气血同调、益气复脉、滋阴补血之功效。临证时辨清阴虚、阳虚之偏重以及夹湿、夹瘀之兼证,合理变通,可用于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弥补了西药抗心律失常疗效的不足。  相似文献   

15.
炙甘草汤     
正炙甘草汤作为《金匮要略方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的附方,出自唐代王涛的《外台秘要》"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适用于肺癌气血双亏,阴阳俱损,病到晚期,消耗殆尽,全面崩溃,君臣不保,心肺双竭。症见:多唾涎沫,气急心悸,动则虚汗淋漓,消瘦已极,不能自理,畏寒咽干,大便难解,舌淡,脉结代。故当大补心肺之气血阴阳,用炙甘草汤。现代常用的炙甘草汤歌诀中就有"虚劳肺痿效若神"一语。可见肺痿一病,其研究代有其人。  相似文献   

16.
快速型心律失属中医"心悸"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脏腑气血阴阳亏虚为本,痰瘀火热兼夹为标。各种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中最多见的证型是气阴两虚、阴虚内热型,故治当益气养阴、安养心神[1]。1病因病机快速性心律失常病因病机为气阴两虚,阴虚内热。《伤寒杂病论》认为,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并拟定了益气养阴补血方炙甘草汤等[2]。2病案举例于某,男,74岁,因"阵发性心慌1年余,加重1  相似文献   

17.
仲景方治疗消渴病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医圣张仲景秉承<内经>旨意,在<伤寒杂病论>中以脏腑阴阳气血虚损立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消渴病的病证、病机、治法及合并症,其论其法,承前启后,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8.
葛根黄芩黄连汤简称葛根芩连汤,由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等组成,出白《伤寒论》原文第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本方在《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邪热内传、大肠传导失司所致的下利,属于太阳病变证,其病机是湿热蕴结于阳明。清代伤寒家用之治疗温病表热证。作为经方,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扩大了运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心律失常属中医之心悸、怔忡、眩晕等证的范畴,现于脉象多见于数,迟、促、结、代等。其病因病机有情志所伤、心胆虚怯、痰湿阻络、寒邪闭阻、热扰心神、气滞血瘀、气血不足、肾元亏耗。而阴血不足,阳气不伸是其发病根本,其病位在心。因此,治疗应以通阳补气,育阴养血,宁心安神为治本之法。炙甘草汤源于《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主要功效为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方中生地、麦冬、阿胶、麻子仁与炙甘草合用甘寒濡润,育阴养血;桂枝、生姜、清酒并施辛甘温煦,通阳开痹;人参、大枣相兼补益心脾。全方用药刚…  相似文献   

20.
"心动悸、脉结代"临证述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记载:“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沿用至今,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方剂之一。炙甘草汤证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心房颤动与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心力衰竭、心肌炎、心包炎等症。清代俞嘉言曾这样评价:“此仲景伤寒门,治邪少虚多,脉结代之圣方也”。1病因病机本证不因汗下而动悸,是以病者气血两虚,心阳心阴俱不足,故心脏动悸,并影响脉息的规律性。因心主血,以资百体,心血能正常循行,则脉至不紊。设结代脉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