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候分布情况及与骨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0例原发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中医辨证,统计骨折发生率,并进行证候评分。结果:320例患者中肝肾不足证占6.88%,脾肾两虚组证20.62%,脾肾两虚兼血瘀证占72.50%,各证候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证与肝肾不足证骨折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骨折发生率显著高于肝肾不足证及脾肾两虚证骨折的发生率(P〈0.05);脾肾两虚兼血瘀证积分显著高于其余两证(P〈0.05);三证间骨密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证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高发证候,同时伴有较高的骨折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对照组予普通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连续治疗6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疲劳量表积分(FS-14),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FS-14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各积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联合艾灸神阙穴治疗脾肾两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疗效优于常规针刺联合艾灸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探讨晚期宫颈癌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筛选病例,根据预先设计的观察表及临床证型诊断标准,归纳证型,将调查表数据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收集到199例晚期宫颈癌病例,其中36例存在复合证型,总计235个证候。各证型构成如下:气滞血瘀证72例(30.6%)所占比最多,其次为脾肾两虚证,60例(25.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气血亏虚证46例(19.6%),与湿热结毒证、痰湿下注证、肝肾阴虚证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晚期宫颈癌的中医证型以气滞血瘀、脾肾两虚为主,其次为气血两虚。宫颈癌的证型分布与临床分期有关,与病理类型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分析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WHO分型预后积分系统(WPSS)评分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MDS患者分别行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电解质、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2代基因测序等检查;同时收集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资料,进行辨证分型;制定MDS患者数据观察表,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收集整理合格病例资料,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MDS中医证型分布与年龄、MDS分型及WPSS评分的关系。结果≥60岁的MDS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的正虚表现为主,占81.58%;60岁的患者虽仍以气阴两虚、脾肾两虚的正虚表现为主,但热毒炽盛、瘀毒内阻的邪实比例较≥60岁组明显增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S分型中的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单系发育异常(RCUD)、难治性贫血伴环状铁粒幼红细胞增多(RARS)、MDS-未分类(MDS-U)及MDS伴单纯5q-(MDS-5q-)型均以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的正虚表现为主;难治性血细胞减少伴有多系发育异常(RCMD)型亦以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的正虚表现为主,但热毒炽盛和瘀毒内阻的邪实比例增多;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1型(RAEB-1)及RAEB-2型均以热毒炽盛和瘀毒内阻的邪实表现为主,纯虚无邪者明显减少。WPSS评分极低危、低危患者以气阴两虚和脾肾两虚的正虚表现为主;中危患者正虚的比例下降,邪实比例升高;高危、极高危患者均以热毒炽盛和瘀毒内阻的邪实表现为主。结论 MDS中医辨证分型与WPSS评分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和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类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60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虚湿蕴占31.7%,寒热错杂占26.7%,气血亏虚占18.3%,大肠湿热占15.0%,脾肾阳虚占5.0%,肝郁脾虚和阴血亏虚各占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各中医证型与年龄及病程的关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与病变范围、缓解率的关系无明显差异(P 0.05)。且年龄越小,复发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中医证候分布以脾虚湿蕴型最多,寒热错杂型、气血亏虚型较多,其次为大肠湿热、脾肾阳虚。病机总属本虚标实,其虚为脾虚血亏,实为湿热留恋,肠络瘀阻。脾虚在发病及病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脾虚是溃疡性结肠炎复发之根本,因此健脾补肾、调和气血是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防止复发的首要治法,同时兼以清肠化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Ⅳ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的规律性。方法回顾性横断面调查分析271例Ⅳ期DN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并测定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肌酐(Cr)、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瘀"状态相关实验室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同型半胱氨酸(Hcy)、纤维蛋白原(FIB)、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小板计数(PLT)。结果本研究271例Ⅳ期DN患者中,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所占比例最低。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均升高(P0.05);与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比较,气血两虚兼湿浊证UAER升高(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均升高(P0.05),但气血两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C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5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HbA_1c升高(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C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4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湿浊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TG、Hcy均升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湿浊证与气血两虚兼湿浊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FIB均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与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ESR较高(P0.05),但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余3个证型比较,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PLT较高(P0.05),但脾肾阳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血瘀证、气血两虚兼湿浊证三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Ⅳ期DN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以脾肾阳虚证为主,随着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向脾肾阳虚、气血两虚证演化,肾脏受损及"血瘀"状态加重,故治疗原则应以养阳补血为本,兼顾活血化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析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食疗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病例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食疗治疗)和对照组(黄体酮治疗)各60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β-HCG、孕酮、E2值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B超检查2组孕囊发育及胚芽、心管搏动情况以评断其疗效。结果 2组治疗后血β-HCG、孕酮、E2均上升(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穴位贴敷联合食疗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其与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滋病中医证候调查表》对120例艾滋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并检测CD4+T淋巴细胞。结果: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占30.0%,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占20.8%,气郁痰阻、瘀血内停型占20.0%,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占15.0%,热毒蕴结、痰热壅肺型占8.3%,此5型共占94.1%。5个中医证型在不同性别、消瘦程度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分段、感染途径方面,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不同中医证型的AIDS患者CD4计数(分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气阴两虚、肺肾不足型,气郁痰阻、瘀血内停型及脾肾亏虚、湿邪阻滞型患者以CD4100/mm3多见;热毒蕴结、痰热壅肺型与肝经风火、湿毒蕴结型患者以CD4≥100/mm3多见。CD4100/mm3的患者,症状总积分、全身状况积分、心脑系积分、肺系积分、脾胃系积分均高于CD4≥100/mm3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艾滋病患者以热证居多,又分为实热证、虚热证,其次以虚实夹杂证为主。中医辨证分型与性别、感染途径、消瘦、年龄段及CD4计数密切相关,CD4+T淋巴细胞可以作为判断中医证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收集脑外伤后综合征(Post-Traumatic Brain Sydrome,PTBS)患者的临床症状,借助医学数理统计方法,探讨PTBS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及特点,为PTBS病证诊治的标准化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506例临床诊断为脑外伤后综合征患者的中医症状学资料,采用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方法对PTBS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进行初步观察。结果对照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结果,结合临床分析,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基本证型是瘀血内阻兼风阳上扰证。兼证证型有以下6个类型:气郁化火证、气机郁滞证、精气不足证、气血亏虚证、脾虚湿阻证、肝脾亏虚证。506例患者中,瘀血内阻兼风阳上扰证259例,占51.19%;气郁化火证77例,占15.22%;气机郁滞证16例,占3.16%;精气不足证88例,占17.39%;脾虚湿阻证25例,占4.94%;气血亏虚证13例,占2.57%;肝脾亏虚证15例,占2.97%。经χ2检验,7个证型的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数理统计及临床分析,统计所得6个兼证类型可合并为两大兼证:气郁化火证与精气不足证。结论 PTBS综合征的基本证候类型是瘀血内阻兼风阳上扰证,这与王永炎院士关于脑外伤后综合征的病因病机特点相吻合;两大兼证:气郁化火证与精气不足证,这与临床观察患者整体机能偏于狂躁抑或抑郁两种状态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艾滋病致血液毒性反应的主要证候特点及差异。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收集HAART治疗后出现血液毒性反应的216例患者四诊信息,归纳证候学特点并分析其差异。结果 216例中主要中医证候为气血两虚证(142例,占65.7%)和脾肾阳虚证(74例,占34.3%);气血两虚证中医症状积分明显低于脾肾阳虚证(P<0.05);气血两虚证组CD4+T细胞计数高于脾肾阳虚证组(P>0.05),两证患者血清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两虚证组患者生活质量较脾肾阳虚证者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ART致血液毒性反应的主要证候有气血两虚证和脾肾阳虚证,气血两虚证病情相对较轻,不同证候患者生活质量、CD4+T细胞及病毒载量差别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其与骨折的关系。方法对2007年1月—2009年1月在西苑医院就诊的18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按照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统计骨折发生率,对所得结果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3(41例∶139例),女性高于男性。中医辨证属三种证型,即肾虚型14例(7.8%),脾肾两虚型39例(21.7%),脾肾两虚血瘀型127例(70.6%),各证型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患者中,有骨折史23例(12.78%),其中肾虚型1例(4.34%),脾肾两虚型4例(17.39%),脾肾两虚血瘀型18例(78.26%)。50~59岁骨折2例(5.3%);60~69岁9例(15.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70~80岁骨折发生率为12例(12.24%)。结论脾肾两虚兼血瘀型骨折的风险高于单纯肾虚型和脾肾两虚型,60~69岁是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高危年龄。  相似文献   

12.
叶笑妮  陆慧敏  黄梅  全小明 《新中医》2016,48(2):174-176
目的:探讨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乳腺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判别和中医证候分析,再采用Spearman法分析乳腺癌巩固期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150例乳腺癌巩固期患者中气虚质占26.0%,瘀血质占17.3%,阴虚质占16.7%,阳虚质占14.7%,气郁质占13.3%,痰湿质占8.7%,湿热质占3.3%。中医证型中冲任失调证占45.3%,气血两虚证占34.7%,脾肾两虚证占20.0%。气血两虚证与气虚质呈正相关(P0.01);脾肾两虚证与阳虚质及痰湿质正相关(P0.01,P0.05);冲任失调与阴虚质及瘀血质正相关(P0.01)。结论:乳腺癌巩固期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乳腺癌巩固期体质类型的特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疾病证型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寿胎丸联合地屈孕酮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疗效及对中医证候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口服维生素E。对照组给予黄体酮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寿胎丸联合地屈孕酮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临床症状积分、血清激素水平、睡眠质量及心情状态变化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与临床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积分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激素上升趋势缓解,观察组缓解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PSQI、HAMA及HAMD评分均下降,观察组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58/6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67%(4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4/60),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33%(5/6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寿胎丸联合地屈孕酮可显著降低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提高其激素水平,疗效满意,保胎效果较好,安全性也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兼夹证分布规律,评估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的疗效。方法:纳入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60例,统计兼夹证出现频次。以益气养血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通过比较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进行疗效和安全性评价。并对不同兼证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入组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患者兼夹证出现频次如下:表虚不固(48.21%)、肝肾亏虚(39.29%)、肝郁气滞(21.25%)、脾虚夹湿(19.64%)、瘀血阻滞(3.7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SDS评分、WHOQOL-BREF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气养血方治疗产后风湿总有效率为94.64%;不同的兼夹证治疗疗效不同,表虚不固、脾虚夹湿、肝肾亏虚、肝郁气滞的显效率分别为58.82%、28.57%、21.43%、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养血方治疗气血两虚型产后风湿临床疗效确切,并且不同兼夹证占比及其临床疗效存在明显差异,表虚不固证临床疗效最好,该研究为产后风湿的中医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宁夏地区汉族、回族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204例,进行问卷调查及中医证候辨证,分析不同年龄段、不同民族VD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中医证候积分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积分关系。结果:肾精亏虚证、痰浊阻窍证、瘀血阻络证为VD患者的前3位证型,分别占总人数的38.7%、19.1%、18.6%;在肾精亏虚证中,50~59岁与60~69岁、70~79岁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69岁与70~79岁患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浊阻窍证中,3个年龄段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瘀血阻络证中,3个年龄段患者人数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痰浊阻窍证中,汉族、回族患者人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呈负相关(r=-0.569,P0.01)。结论:宁夏地区VD患者的中医证候以肾虚、痰浊、瘀血为主;在肾精亏虚证中,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人数逐渐增多;在痰浊阻窍证中,随着年龄增长,患者人数逐渐下降;在瘀血阻络证,虽然不同年龄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患者人数呈上升趋势;在痰浊阻窍证中,汉族患者人数多于回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与MMSE积分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补肾安胎方联合性激素治疗脾肾两虚型早期先兆流产的效果。方法:10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4例,两组均用黄体酮胶囊联合绒促性素治疗,观察组加用补肾安胎方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β-HCG、P、E2)均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补肾安胎方联合性激素治疗早期先兆流产脾肾两虚型有助于改善中医证候,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refractory chronic hepatitis C,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白细胞介素28B(IL-28B)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证候相关合适的分子标志物。方法:收集200例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中医证型和肝功能指标(ALT、AST、ALP和ALB)、HCV基因型及RNA含量、PT及PLT,采用DNA测序技术检测IL-28B SNPs(rs12980275、rs12979860、rs8099917和rs10853728)4个位点的基因型。SPSS 20.0软件分析各数据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200例RCHC患者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100例,50%),其余非肝郁脾虚证(肝肾阴虚证、湿热内阻证、瘀血内阻证)共100例,占50%;肝郁脾虚证组患者年龄、肝功能四项和HCV基因型及RNA含量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PT与非肝郁脾虚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郁脾虚证组患者rs12979860 CC基因型的检出率高于非肝郁脾虚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rs12980275 AA基因型、rs8099917 TT基因型和rs10853728CC基因型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HC中医证型中,肝郁脾虚证最多;PT在不同中医证型中存在差异,RCHC患者中医证型与IL-28B rs12979860 CC基因型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肝脏磁共振成像MRI形态学及功能性改变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为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候分型及临床辨证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纳入的164例符合乙肝后肝硬化诊断的患者在进行标准化中医辨证分型后,行MRI常规序列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分析6种乙肝后肝硬化证型的肝左叶、右叶、尾状叶、肝脏长径、左右叶比例失常等形态学改变,并探究DWI功能性成像对证候分型的价值。结果:肝气郁结型右叶横径、矢状径、肝脏长径与其他5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气郁结型肝左叶横径与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肝肾阴虚型肝左叶矢状径与肝气郁结型、湿热蕴结型、瘀血阻络型比较和水湿内阻型肝尾状叶横径与瘀血阻络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他各型尾状叶横径、矢状径、左叶矢状径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左右叶横径之比、矢状径之比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较强的正相关(r=0.45、0.40,P0.05),且相比于单个形态学数值对证候辨证分型具有较高的价值。ADC值与肝硬化证型进展呈显著负相关(r=0.81),而且除瘀血阻络型肝脏ADC值与湿热蕴结型及瘀血阻络型与水湿内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型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形态学表现和弥散加权功能成像乙肝后肝硬化证候分型有一定的相关性,能为肝硬化中医证候分型提供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原发性MsPGN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方法:采用图文分析软件参照Katafuchi积分对126例MsPGN患者的肾脏病理进行半定量分析,并从气虚证(包括肺肾气虚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瘀血证角度分析中医证候与肾脏病理积分的关系。结果:气虚证肾小管萎缩积分高于非气虚证,气阴两虚证系膜细胞与系膜基质增生积分高于非气阴两虚,湿热证系膜细胞增生、间质炎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积分高于非湿热证,瘀血证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积分高于非瘀血证,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PGN肾脏病理积分可为临床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1年1月纳入的90例远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症状分布、证候分布,中医证候与胃镜表现、组织学表现的相关性。结果:远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胃炎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咽干口苦(56.7%)、胃脘胀满(45.6%)、嗳气泛苦(40.0%)、两胁胀满(35.6%)。肝脾失调型为最常见的证型(36.7%),其次为脾肾两虚型(27.8%)、脾胃失调型(23.3%)以及阴阳俱虚型(12.2%)。各证型间胃炎严重程度、胃炎范围、胆汁反流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潴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证型间慢性炎症、活动性炎症、萎缩、Hp感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胃切除术后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和组织学表现与中医证候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运用中医证候分型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