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宋文彤  贾岩 《中国厂矿医学》2011,(12):1097-109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方法将123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氯吡格雷组(6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62例)。观察治疗8个月后2组血清hs-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病复发率。结果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后血脂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血脂水平下降明显(P均〈0.05)。2组患者治疗后8个月血清hs-CRP、IMT均显著下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P均〈0.01);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组CRP下降幅度、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较氯吡格雷组更明显(P均〈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用氯吡格雷应用于脑梗死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hs-CRP浓度,使IMT变薄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更有利于抑制炎症、稳定斑块及降低卒中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和单纯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血脂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患者,TC、TG、LDL-C、HDL-C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hs-CRP、TNF-α、IL-6、MMP-9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提高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缩小明显,血脂和炎症因子水平均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效果及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凝血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2018年5月确诊的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其他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观察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Hcy、凝血功能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PT、APT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使用氯吡格雷相比,氯吡格雷联合阿托伐他汀使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显著效果,可以提高血清Hcy水平,改善凝血功能,降低IM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稳心调脂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CHD)合并高脂血症(HL)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130例CHD合并HL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使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使用稳心调脂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症状评分、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内膜-中膜厚度(IM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低于治疗前,研究组颈动脉斑块面积、IMT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TC、TG、LDLC低于治疗前,研究组TC、TG、LDL-C低于对照组(P<0.05);未发现肝肾功能、电解质明显异常。结论稳心调脂汤联合瑞舒伐他汀有效治疗CHD合并HL患者,能改善症状,缩小颈动脉斑块,降低血脂,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杨俊 《吉林医学》2015,(7):1380-13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大小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的72例高脂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各36例,分别单独用瑞舒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辛伐他汀组)治疗,另选择36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治疗周期12个月。观察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斑块大小变化以及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治疗12个月后,所有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大小均显著减小(P<0.05),hs-CRP、TNF-α、IL-6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颈动脉IMT和斑块大小以及hs-CRP、TNF-α、IL-6表达水平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辛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有减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斑块面积、降低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作用,但瑞舒伐他汀作用强于辛伐他汀,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疗效。方法:2020年1-12月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研究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及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焦虑(SAS)及抑郁(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可以有效改善IMT和斑块面积,甚至消除颈动脉斑块,但瑞舒伐他汀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其按照治疗方案不同分成对照组(39例)与研究组(39例).对照组行氯吡格雷治疗,研究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均较治疗前优,且研究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老年脑梗死采取阿托伐他汀、 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邓智勇 《当代医学》2013,(25):30-31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以供临床参考。方法以2010年5月-2012年4月在永兴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97例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抗血栓。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连续用药6个月后,观察两组NIHSS评分、Barthel指数、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与治疗前相比较,两组NIHSS评分下降,Barthel指数升高,IMT和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小,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较好,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可以更好的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生活质量,并缩小颈动脉斑块面积和厚度,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临床观察。方法:以2013年9月至2015年8月,随机对照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入选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2例,所有患者均参照脑血管病治疗指南给予常规治疗,氟伐他汀,45mg,口服,每日1次,连用2周,观察组联合氯吡格雷,75mg每次,1日1次。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NIHSS、CIMT、斑块积分、斑块面积、管腔狭窄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PU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氟伐他汀治疗脑梗塞可加速神经功能恢复,稳定斑块,恢复循环灌注。  相似文献   

11.
刘绪龙 《热带医学杂志》2014,(3):339-341,37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恢复期脑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与康复措施,药物选用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阿托伐他汀,两组均治疗6个月。应用颈动脉超声测定治疗前后颈动脉管腔直径(CCAD)、斑块面积及内中膜厚度(IMT),观察血液流变学指标及1年内复发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面积减少、IMT变薄、CCAD增加,血流动力学改善(对照组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除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观察组斑块面积、IMT、CCAD及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斑块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96%、60.87%,1年内复发率分别为6.98%、15.5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具有较好的稳定或逆转作用,同时改善了血流动力学,降低了近期复发率,可作为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推荐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比治疗前后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治疗前后斑块面积、斑块厚度。结果治疗前,2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护理后,观察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等指标及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重要影响,可有效减少斑块面积,改善其血脂指标,稳定期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的治疗效果予以详细讨论.方法 随机选取2015年~2016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脑血栓患者126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式对患者予以分组,其中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选择为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将患者作为对照组;另63例患者临床治疗药物为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将患者作为观察组.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1.0%,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临床治疗脑血栓时,通过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治疗时,联合他汀类药物,能稳定患者颈动脉斑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降脂治疗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取9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对照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接受瑞舒伐他汀20 mg/d治疗,观察组接受瑞舒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及用药3个月、6个月后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斑块评分及血脂水平变化。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颈动脉粥样斑块评分、厚度和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斑块评分、颈动脉斑块厚度、面积及血脂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大剂量瑞舒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可有效逆转和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斑块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服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2组患者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血脂水平.结果 对照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观察组,颈动脉IMT明显厚于观察组,HDL-C明显低于观察组,LDL-C、TG以及TC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显著缩小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斑块,调节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防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0例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各15例。常规组予以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研究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结果研究组脑梗死发生率和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钙治疗可大大降低脑梗死发生率,且此种方案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文蕾  李辉  王丽 《疑难病杂志》2014,(6):579-581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对中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脂、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1(IL-1)、白介素-6(IL石)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将134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10 mg、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对照组64例,仅给予硫酸氢氯吡格雷75 mg口服,每天1次。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TNF-α、IL-1、IL-6水平及IMT、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TC、TG、LDL-C、HDL-C、TNF-α、IL-1、IL-6、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后对照组TG、TC、TNF-α、IL-1、IL-6均下降(P<0.05),而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TG、TC、LDL-C、TNF-α、IL-1、IL-6均下降,IMT及斑块面积均缩小,HIDL-C升高(P<0.05)。治疗12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G、TC、LDL-C及TNF-α、IL-1、IL-6水平明显降低(P<0.05),HDL-C水平明显升高(P<0.05),IMT、斑块面积显著减小(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硫酸氢氯吡格雷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减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面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匹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连续治疗6个月后的TC、TG、LDL-C和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的面积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匹伐他汀钙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能够干预并降低血脂水平,显著改善颈动脉斑块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减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使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塞率降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临床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炎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0年4月~2011年5月经B超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老年患者105例,将其分为两组。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组(治疗组,55例)给予阿托伐他汀20m州和阿司匹林100mg/d;阿司匹林单独治疗组(对照组,50例)仅给予阿司匹林100mg/d。疗程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测定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指标、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血清hs—CRP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均P〈0.01)。且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斑块作用,且不增加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顺应性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组)56例,他汀组(瑞舒伐他汀组)56例,两组均给予降压、降血糖和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组加用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晚1次。观察治疗6个月后血糖、血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甘油三酯(TG)、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脉搏波速度(PWV)的变化。结果:对照组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血糖、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上升,PWV下降(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TC、TG和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HDL-C上升(P<0.05),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和PWV显著下降(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动脉僵硬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