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志痹初探     
痹证源自《素问·痹论》,原文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经络,流于关节,而导致气血痹阻成为痹证。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将正气不足、饮食失常、情志失调、瘀血痰浊等归入痹证的致病因素,使痹证的辨证治疗更加完善。古人的侧重点在于祛风散寒除湿,将祛除外邪作为  相似文献   

2.
痹证是一种常见的肢体经络病证,病机主要是邪气闭阻筋脉,筋膜失于濡养,一般多从风寒湿气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两虚论治。赵杰教授应用肝主筋膜理论,从筋膜病变论治痹证,其提出痹证的发病与筋膜病变有关:一是肝经有寒,导致筋膜拘挛闭阻而发病;二是肝血不足,导致筋膜失于濡养而发病,并提出暖肝散寒、养肝血的治法,在临床上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试论顽痹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曾振东 《国医论坛》2001,16(2):21-21
《素问·痹论》指出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这是前人对痹证病因病机所作的最早论述 ,后人在此基础上对痹证的病因病机、治疗、预后转归作了较为详尽的发挥 ,为后世治痹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然而 ,痹证病因病机复杂多变 ,初期失治或治疗不当 ,易迁延反复 ,致使经络气血虚弱 ,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津液运行不利而变生瘀血痰浊 ,停留于关节骨髓 ,痼结根深 ,难以逐除而成顽痹。笔者认为 ,顽痹乃痹证发展过程的中晚期 ,本虚 (气血虚弱、阴阳失调 )标实 (痰瘀痹阻 )是其病机特…  相似文献   

4.
《山东中医杂志》2016,(7):581-583
湿热痰瘀闭阻经络而致的痹证为湿热痹,湿热痹的致病因素包括湿邪与热邪两个方面。外湿侵入人体,或肺、脾、肾、三焦功能失调导致湿邪内生,均可留滞肌肉筋骨而成痹。外湿与內湿可相互影响,相互促生。根据热邪与痹证二者的因果关系,可分为因痹致热和感热而痹。湿邪与热邪常易联合致病,两邪相合具有弥漫周身、易伤脾胃、易扰心神等特点。先热后湿,形成痹证以痰热为主,病情轻浅易治;先湿后热,形成痹证以痰瘀夹虚为主,病情难治。  相似文献   

5.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6.
依据肺血栓栓塞症肺血管闭塞不通的特点,将本病中医病名确定为"肺血痹"。该病发病之前的病机为阳虚气滞,痰瘀交阻。笔者认为,临床对于肺血痹高发体质的患者,应提前治以行气温阳、化痰消瘀,不仅可以有效预防肺血痹的发生,又可固护患者正气,促进原有疾病的康复,不失为一举两得之法。该病发病时的病机为浊阴上犯,肺络瘀阻,法当宣阳通痹、豁痰祛瘀。该病发病后病机多见气血不足,肺气不畅的表现,治宜补气温阳、养血活血。  相似文献   

7.
浅谈顽痹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传秀 《河北中医》2000,22(9):684-685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 ,甚至关节肿大变形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素问·痹论》中说 :“风寒湿三气杂至 ,合而为痹也 ,其风气胜者为行痹 ,寒气胜者为痛痹 ,湿气胜者为着痹。”后人因此制定了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痹大法。尔后医家又提出热痹 ,于是又有了清热利湿、舒筋活经、调补肝肾等治法。但从临床实践看来 ,有些痹证按上法施治 ,往往乏效 ,经久不愈 ,即所谓顽痹。笔者受中医痰瘀理论的启示 ,每遇顽痹 ,从痰瘀论治 ,收效颇佳。现将因痰瘀…  相似文献   

8.
痹证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致残率高,临床治疗十分棘手。朱良春教授从痹证成因、病变机制、临床表现等着手,分析了痹证成因,认为应从"阳气不足、肾督亏虚"的角度认识和诊治痹证。提出治痹"重温阳、壮肾督"的观点,对临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正> 顽痹症病程较长,往往因寒湿或湿热留着阻滞窍络,使血脉不畅,津液停聚,而变生痰瘀。一旦痰瘀形成,则反致痹证顽疾。故按常法治疗很难见效。笔者通过反复临床摸索和观察,体会到顽痹多有痰象,治痹配以治痰常能收效。兹举病案三例。  相似文献   

10.
痹证是临床顽病,害人尤甚。皮痹为五体痹之一,中医药对此具有独特优势。李艳主任认为皮痹发病内因在于正气亏虚,外因在于风寒湿邪。病理产物为痰、瘀,早期以痰为主,晚期以瘀为甚。  相似文献   

11.
骨质增生病属中医痹证范畴.痹证的特点以酸、麻、胀、痛和屈伸不利为特点.腰椎骨质增生是以腰骶部酸胀疼痛为主,严重时可见大腿麻木,腰部活动不便.<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痹证先是正气虚损,而后风寒湿三气杂至混合,乘虚侵袭而得病,后又变生痰瘀使痹证治疗难愈.笔者认为治疗腰椎骨质增生从瘀论治效果满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肾络痹证"(简称络痹)是近年来的新兴名词,是指慢性肾脏疾病发展过程中,正气逐渐亏虚,致使痰、瘀、火、毒等有形实邪痹阻于肾络,形成络痹.基于刘伟敬团队提出的"肾络三态"理论,以及肾络中期以"通"为要的治则,笔者选用深入隧络的虫类药以剔邪搜络,深入治疗络痹证.  相似文献   

13.
痹证多为风寒、湿、热之邪气侵袭,导致痰瘀痹阻,病程缠绵,顽固难愈;痰瘀毒邪胶结,是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正> 《素问·痹论》提出的“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开痹证病因分类之先河,后人因之创立了祛风、散寒、除湿等治痹大法。尔后,医家又相继提出热痹,于是就有了清热、活血化瘀及补益气血、调养肝肾诸法,使痹证的治疗日臻完善。但目前看来,以上诸法,仍未能概括全部痹证治法,临床上不乏因痰致痹者。基于上述原因,笔者查阅了历代的一些中医文献,并结合个人临证中痹证从痰治愈的一点体会,对因痰致痹、痹证从痰论治的机理作一探讨。痰痹的形成机理痰,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狭义的痰,是指咳吐之痰,肉眼可见。形成痰痹之痰,  相似文献   

15.
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确诊的180例痰瘀痹阻型痹症患者(主要在风湿科及骨科选取),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60例给予正清风痛宁片治疗,观察组120例给予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此外这两组其他治疗均相同。共计2个疗程,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83%)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临床总有效率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少。结论:活血止痛消痹汤治疗痰瘀痹阻型痹证疗效明显,能有效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可用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从痰、瘀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顽痹"范畴,其病机复杂,缠绵难愈,尤其对久痹患者,更是如此。笔者认为痹证患者之所以缠绵难愈.乃因湿。痰、瘀诸邪凝聚经隧,如油入面,胶结难解。故常规用药.恒难见效。本人在临床实践中,从湿、痰、瘀入手,辨证治疗久痹患者近百例,收效较好。五痰湿互结患者肢体关节疼痛.有重着之感。关节肿胀明显.活动不利.头昏蒙如要.百质淡,体大,有齿痕,答白腻,脉滑。治法:健脾祛湿,化痰除痹。方药:目拟"除湿愈痹场"治疗。方药;白术、制南星、土在等各20g,苍术、防已、泽兰、羌活、半夏、陈皮、茯苓…  相似文献   

17.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祖国医学"痹证"范畴,其病因病机变化纷繁复杂,但总体而言不外乎内因与外因.有因虚致痹,亦有因感受外邪、脏腑功能失调、痰瘀闭阻、毒邪入络所致.  相似文献   

18.
周全副教授从痹证论治腰椎间盘突出经验丰富,提出"腰椎间盘突可从寒湿痹阻论治"的观点。周全副教授认为,腰椎间盘突出当遵从"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思路,治疗当通调督脉。因督脉为"阳脉之海"主阳经之气血,督脉受邪,痹阻不通则腰脊僵痛。西医学病理上髓核膨出符合中医学有型实邪"痰";神经根内缺血、瘀血、水肿及微循环障碍符合虚、瘀、痰、湿的病机,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归属中医学"肾虚"范畴,总体符合正虚感邪,痰、湿、瘀、血聚集之痹证,病机当为本虚标实,不通不荣并见。临床中常选用干姜苓术汤合乌头汤治疗该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周大成在《中医杂志》1996年第8期上撰文,介绍史济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①痹必夹湿,虚实错杂,正虚为本。历代多遵《黄帝内经》外邪致痹说,史师认为痹证因于内外合邪,又以正虚为本,凡脾虚失运、肝肾两亏、阴虚阳亢、阳衰不温不固、气虚运弱等皆可致瘀滞,故风、寒、湿、热、痰、瘀均可由内而生,滞于筋脉关节,则痹从内生。外邪之中尤以湿邪为多,  相似文献   

20.
对历代医家以"心阳虚、心脉痹"衍释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病机理论提出商榷,并以《金匮要略》原条文为依据,从胸痹"阳微阴弦"的脉学意义、病机理论和治疗学意义进行探讨,提出胸痹病机"阳微非必然,阴弦是主因"的观点,以"痰、瘀"立论,主张着眼"痹"字,以"邪实痹阻心脉,不通则痛"为胸痹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