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武汉市大型三甲医院胸外科防治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肺炎(COVID-19)的临床经验,提供可行的临床实践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15日至2020年2月15日武汉市7家大型三甲医院胸外科确诊COVID-194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54.35±10.80)岁;医护人员21例,男7例、女14例,年龄(30.38±6.23)岁。结果COVID-19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70.73%)和咳嗽(53.66%)。COVID-19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增高。COVID-19患者胸部CT早期呈现局限性磨玻璃影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浸润影,严重者出现肺实变。确诊时医护人员多为磨玻璃影及单侧病变,甚至肺部无明显异常。COVID-19确诊患者均及时转入隔离病房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规范治疗。随访截至2020年2月20日,手术患者出院7例(35.00%),死亡7例(35.00%),医护人员出院13例(61.90%),无死亡。结论武汉市医院胸外科COVID-19患者中,手术患者重症比例及死亡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医护人员易院内感染。早期氧疗及呼吸支持有可能改善预后。COVID-19疫情期间应推迟择期或限期手术。严格把握急诊手术指征。急诊手术应按三级防护处理。胸外科有专科特殊性,若有确诊患者,全科人员应积极排查。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是改善COVID-19预后的最佳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肺炎(COVID-19)蔓延的严峻形势给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的收治及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手术治疗,同时又有效杜绝疫情在外科科室的发生及蔓延,科室应结合具体情况从多个方面梳理相关内容。重新制订疫情期间择期手术患者入院收治流程、患者及家属COVID-19排查流程,完善疫情期间陪伴管理制度及疑似患者管理制度。对于拟开展择期手术的患者需医护合作严格排查COVID-19后方可安排手术。本文总结了我院胸外科疫情期间择期手术患者收治及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泌尿外科医务人员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路径、途径、诊断与治疗及其心理反应,为泌尿外科从业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预防感染提供参考。方法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泌尿外科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3名医生和3名护士为调查对象,采用专用问卷及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从感染路径、感染途径、可能的感染因素、首发症状、确诊后的诊断与治疗、感染后心理情绪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全部纳入6位被感染的医护人员,直接或间接被1例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血尿患者所感染。主要的感染因素为对该病的不知情导致意识及防护不足所致。最主要的症状为发热。确诊后均得到了及时、有效的诊断和治疗,使用最多的药物为抗病毒药盐酸阿比朵尔。确诊后被感染人员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引起变化的首位原因为对自身疾病的担忧。均建议医院从应急方案和工作流程、开展全员培训、医务人员防护、关注医务人员健康这4个方面进行改善。结论泌尿外科属于低风险的感染科室,需进一步加强应对突发性传染性疾病的培训及提升相关的意识,特别是在传染性疾病高峰时节应做好相关防护。  相似文献   

4.
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SARS-CoV-2)感染病例,疫情持续蔓延,全国其他地区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胸外科临床实践带来了巨大挑战。门诊需要加强对磨玻璃影及肺内斑块影病例的鉴别诊断。疫情期间严格控制手术指征,推迟择期手术;拟行限期手术患者,需隔离2周且核酸检测阴性后,方可开展手术;在疫区拟行急诊手术患者,术前应注意排查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必要时行核酸检测;拟行急诊手术患者,必要时术前应开展核酸检测,术中按三级防护处理。严格开展手术消毒隔离措施。在术后患者中,积极排查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抢救过程中,需要注意预防、治疗相关并发症,包括机械通气相关性气胸或纵隔气肿以及气管插管后损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的影像学特征与肺腺癌浸润程度的相关性,明确磨玻璃结节表现的浸润性肺癌的高危因素,为规划肺结节手术方式及医患沟通提供参考依据,助力构建浸润性腺癌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连续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胸部薄层CT表现为周围型肺磨玻璃结节(直径≤3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于本中心行胸部薄层CT扫描及胸腔镜手术治疗。根据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腺癌浸润前病变组和浸润性腺癌组。收集肺结节薄层CT影像学参数,包括结节直径、平均CT值、实性成分占比(consolidation tumor ratio,CTR)、结节形态、空泡征、支气管充气征、分叶征、毛刺征、病灶边界、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浸润性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其识别浸润性腺癌的临界值及效能。结果 纳入患者190例。腺癌浸润前病变组110例[男21例、女89例,平均年龄(53.57±10.90)岁],浸润性腺癌组80例[男31例、女49例,平均年龄(56.45±11.30)岁]。两组平均CT值、结节直径、CTR、性别、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吸烟史、结...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磨玻璃结节肿瘤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肿瘤浸润性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2018年6月—2021年5月入院且病理结果明确的389例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纳入标准共242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107例、女135例,平均年龄(57.98±9.57)岁。将纳入研究患者DICOM格式的CT资料导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系统识别、自动计算并输出肺结节的性质、标准直径、实性成分大小、体积、平均CT值、最大CT值、最小CT值、中心CT值以及有无分叶、毛刺、胸膜凹陷、血管穿行等特征。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浸润前病变(非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及浸润性病变(微浸润性腺癌/浸润性腺癌)。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筛选磨玻璃结节肿瘤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出临界值,根据约登指数得到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中心CT值、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实性成分大小、结节性质、毛刺征是判断磨玻璃结节肿瘤浸润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中心CT值、Cyfra21-1、实性成分大...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自爆发以来疫情严峻,对全国造成了较大影响[1]。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0年1月20日将该病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2]。2020年1月31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PHEIC)[3]。  相似文献   

8.
2019年12月,我国湖北省发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随即向多省市迅速蔓延。我国的器官移植事业正处于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在严峻的疫情期间科学有序地开展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总结分析器官移植受者COVID-19的临床特点并优化对COVID-19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策略,确保医疗安全,既关系到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和终末期器官功能衰竭患者的救治,又关系到全国乃至全球COVID-19疫情防控的大局。为此,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指示要求,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撰写了本指导原则,供我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者及管理者参照执行。本指导原则参考国内已发表的"专家建议"、"防治策略"和"指导意见",经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常委会线上审议通过,并将随着对COVID-19的进一步认识和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进行修订。  相似文献   

9.
刘源  支雨娜  张宾  孙晨  王璐  栗光明 《器官移植》2020,11(5):553-55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目前正在世界各地肆虐, 防控形势非常严峻。我国自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以来,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由于潜在捐献者具有来源复杂、发病突然、病情危重等特点, 需要多部门人员在供者评估、家属沟通、供者转运、器官功能维护、器官获取等环节与捐献者和家属接触, 这就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潜在捐献者的筛查和防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在疫情期间共完成9例器官捐献, 并制定了相关的筛查流程和防控要求, 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效果, 有利于疫情下的器官捐献工作有序、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一线护士的心理干预效果。方法组建抗击疫情叙事护理小组,对40名疫情防控一线护士进行2周的叙事护理干预。干预前后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价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干预后临床一线护士SCL-90总分及各症状因子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均P0.01)。结论叙事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临床一线支援护士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共收集2020年6月11日至2020年7月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121例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COVID-19患者鼻咽拭子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21例COVID-19患者发病至鼻咽拭子核酸检测阴转时间为[27(23,34)]d。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年龄>45岁(HR=0.583、95%CI:0.388~0.877、P=0.010)和体温>39℃(HR=0.482、95%CI:0.254~0.914、P=0.025)均为影响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CD8^(+)T细胞>300个/μl(HR=1.708、95%CI:1.102~2.647、P=0.017)均为SARS-CoV-2核酸阴转时间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年龄>45岁、高热及CD8^(+)T细胞≤300个/μl等预测因子有助于临床医生早期识别可能出现SARS-CoV-2核酸阳性持续时间较长的COVID-19住院患者,促进改善治疗策略及调整隔离方案。  相似文献   

13.
2019年12月以来,中国武汉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其影像学表现与肺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相关肺炎相似,因此推测它们可能有相似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在此予以综述,供抗疫前线专家组参考,以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薄层CT扫描区分多发性肺癌和肺磨玻璃结节(GGO)成分,并评估其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3 254例Ⅰ期肺癌行手术切除患者,其中312例(9.6%)为多发性肺癌,所有患者根据GGO大小、薄层CT上的肿瘤实性成分比值(CTR)分为磨玻璃成分为主(GD)(0 ≤CTR < 0.5)、实性成分为主(SD)(0.5 ≤CTR < 1.0)、纯实性(PS)(CTR =1.0)。根据影像学结果将多发性肺癌患者分为6组:GD+GD组、GD+SD组、GD+PS组、SD+SD组、SD+PS组和PS+PS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比临床Ⅰ期肺癌患者的预后情况。 结果312例多发性肺癌患者中,251例(80.4%)切除了2个以上肿瘤同时病理诊断为多发性肺部肿瘤。其中GD+ GD患者90例(28.8%),GD +SD患者70例(22.4%),GD+ PS患者66例(21.2%),SD +SD患者16例(5.1%), SD +PS患者27例(8.7%),PS +PS患者43例(13.8%)。多变量分析显示,PS +PS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整体生存率分别为GD+GD组96.7%,GD +SD组98.6%,GD+PS组84.8%,SD +SD组93.8%,SD+ PS组77.8%,PS +PS组41.9%。PS +PS组与其他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剩余2 942例Ⅰ期肺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为78.2%,与PS+PS组相比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其他组与剩余患者相比预后类似甚至更好。 结论在多发性肺癌患者中,PS +PS组患者生存率更低,这可能促进T分期更新,多发肺癌患者GGO影像学形态及其类型对预后评估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纳入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2020年1月16日至11月30日收治的379例COVID-19确诊病例,按照年龄分为老年组(42例,年龄≥60岁)和非老年组(337例,年龄<60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379例患者年龄2个月至87岁,平均41.2岁,其中男286例(75.5%),女93例。老年组平均年龄为69.5岁,女性更多见(占61.9%),大多为武汉输入和本土续发(占73.8%),以普通型和危重型为主(88.1%)。非老年组的平均年龄为37.8岁,男性更多见(80.1%),主要来自境外输入(75.7%),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95.0%)。179例患者(47.2%)合并一种或多种基础疾病,老年组以高血压病(15例,35.7%)及糖尿病(11例,26.2%)多见,而非老年组则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132例,39.2%)多见。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138例,36.4%)和咳嗽(129例,34.0%),但老年组的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及乏力等症状较非老年组更多见(P<0.05)。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的总淋巴细胞计数、CD4+及CD8+T淋巴细胞计数更低,而心肌损伤标志物及炎症指标更高(P<0.05)。139例患者(36.7%)的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异常,主要为左室舒张功能降低(22.7%)及心脏瓣膜反流(14.0%),且老年组患者的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异常率明显高于非老年组(85.7%vs.30.6%,P<0.05)。经治疗后,除老年组死亡3例外,其余均已治愈出院;但老年组的住院时间较非老年组更长(22.1 d vs.18.8 d,P=0.033)。结论成都老年COVID19患者主要来自武汉输入和本地续发,以普通型和危重型为主,常合并高血压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成都非老年COVID-19患者主要来自境外输入,以轻型和普通型为主,常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经治疗后,患者大多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胸外科病区院内交叉性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围手术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指导抗击疫情期间病区内感染的防治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胸外科病房2020年1月1~24日因胸部疾病在院治疗45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手术患者245例、非手术患者206例;并对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结果胸外科病房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7例,感染率1.55%(7/451),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56~68岁。感染者均为手术患者,其术前影像学资料均未提及病毒性肺炎影像学改变。高龄、吸烟、手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慢性肝病及肿瘤病史的患者更容易感染。从患者床位空间分布上发现感染患者之间的距离均>1 m,且未发现同病房人员交叉感染。随访中有2名家属出院后1周感染,但回溯家属在院期间的床位时空分布与感染患者均无交叉。结论本研究发现胸外科病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感染率低,可能属于机会感染,同时做好严密的消毒杀菌防控防疫工作能够减少胸外科病区交叉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普通重症监护病房管理提供建议。方法紧急成立专题小组,通过讨论提出5个关键临床问题。检索PubMed、美国国立指南库、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23个数据库和网站,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0年2月28日。收集文献、提取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对证据分级,采用GRADE系统进行推荐。将推荐应用于我院重症医学科小儿重症监护病房管理。结果共检索到文献13321篇,最终纳入21篇,经过2次讨论,提出5个推荐:(1)患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2)禁止家属进入病区探视,采用视频探视;(3)不增加环境消毒频率;(4)合理开展非医务人员(工人、保洁员)防疫知识培训;(5)医务人员不需穿防护服。此推荐已应用于病房管理35 d,患者、医务人员及非医务人员均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结论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紧急推荐,有助于病房科学、高效管理,也适用于类似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普通重症监护病房的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